麻豆精品无码国产在线播放,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国模无码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神马免费午夜福利剧场

無避讓多層停車裝置的制造方法

文檔序號:11004297閱讀:254來源:國知局
無避讓多層停車裝置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無避讓多層停車裝置,包括載車板、固定設于地面的立柱和可沿立柱升降的升降機構,所述立柱固定連接有一條或多條縱梁,所述升降機構具有支承引導部,支承引導部通過移動或轉動方式分別與至少一縱梁對接;本實用新型還包括平移部件,用于承載載車板,可在縱梁和支承引導部上平移和停留,并當支承引導部與縱梁對接時,可在支承引導部和縱梁之間跨越平移且可帶動載車板隨升降機構升降;還包括旋轉部件,可使平移部件位于支承引導部上時驅動載車板繞立柱旋轉。本實用新型停車、取車過程平穩可靠,立柱無需轉動,地面無需布置任何動力機構,縱梁無需升降且不會干涉停放于地面的車輛,可實現兩層、三層及三層以上的多層無避讓停車。
【專利說明】
無避讓多層停車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立體停車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無避讓多層停車裝置。
【背景技術】
[0002]目前,隨著我國汽車工業的飛速發展,有車族越來越多,停車難已經成為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采用機械式立體停車庫解決停車難問題被寄予厚望,但現實很骨感。一方面是眾多廠家的立體停車庫賣不出去,行業很不景氣;另一方面則是很多社區找不到合適的立體停車產品,使停車難越來越嚴重?,F在的立體車庫產品種類雖然不少,但絕大部分都影響原地面車位的停車,立體車位之間也相互牽連和需要聯動,適用性差。雖然也有少數廠家開發了“無避讓停車設備”,如廣東溢隆實業有限公司的YLB產品(專利號ZL200410026901.4)等,可避免和減少對地面停車和相鄰車位的影響,但還是需要設置一立柱在地面移動和旋轉,且地面還是需要設置移動和轉移的動力機構,不能算是真正的“無避讓”,同時,由于立柱的移動和轉動,立柱需要承讓較大的旋轉力矩,這樣對立柱的材料性能及機械性能要求非常高,無疑提高了整個停車裝置的成本,而且這種結構模式對立柱的擾動非常大,進而影響整個停車裝置的可靠性能和安全性能。本
【申請人】的兩項在先申請201320509545.6和201420577665.4雖然解決了立柱在地面移動和旋轉的問題,使用時支承梁必須隨同載車板同時移動,實際應用中其結構受力條件不理想。本
【申請人】的另一項申請201420807618.4采用升降排架式結構,改善了結構的受力條件。以上這些技術雖然可以做到“無避讓”,但由于結構設計缺陷,只能限于兩層,不能實現三層或三層以上的“無避讓”停車,無疑限制了其使用范圍,這也是立體停車裝置目前尚未能全面推廣的原因之一。

【發明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了一種無避讓多層停車裝置,其占地面積小,場地利用率高,結構簡略巧妙且可靠性佳。
[0004]本實用新型無避讓多層停車裝置,包括載車板和固定設置于地面的立柱,所述立柱固定連接有一條或多條縱梁;所述立柱上還設置有可沿所述立柱升降的升降機構,所述升降機構具有支承引導部,所述支承引導部可通過移動或轉動方式分別與至少一所述縱梁對接;所述無避讓多層停車裝置還包括平移部件,所述平移部件承載所述載車板,可在所述縱梁和所述支承引導部上平移和停留,當所述支承引導部與所述縱梁對接時,可在所述支承引導部和所述縱梁之間跨越平移,所述平移部件停留在所述支承引導部時可帶動所述載車板隨所述升降機構升降;所述無避讓多層停車裝置還包括旋轉部件,用于使所述平移部件位于所述支承引導部上時驅動所述載車板繞所述立柱旋轉??蛇x地,所述立柱的兩側分別固定連接有所述縱梁。
[0005]可選地,所述立柱的不同高度分別固定連接有所述縱梁。
[0006]可選地,所述載車板通過所述旋轉部件驅動繞所述立柱旋轉,或者:由所述平移部件帶動所述載車板通過所述旋轉部件驅動繞所述立柱轉動,或者:由所述支承引導部帶動所述平移部件及載車板通過所述旋轉部件驅動繞所述立柱轉動。
[0007]可選地,所述升降機構包括升降組件和用于驅動所述升降組件沿所述立柱升降的升降驅動構件,所述支承引導部固定設于所述升降組件上,使所述支承引導部隨所述升降組件升降而與所述縱梁對接或解除對接;或者,所述升降機構包括升降組件,所述支承引導部轉動連接于所述升降組件,所述升降組件與所述支承引導部之間設置有用于驅動所述支承引導部相對所述升降組件轉動的轉動驅動部件,使所述支承引導部通過轉動方式與所述縱梁對接或解除對接。
[0008]可選地,本實用新型于所述支承引導部與所述縱梁對接或解除對接位置處,還設置有感應元件;當所述升降機構上升到所述感應元件位置處,且所述支承引導部與所述縱梁對接到位時,由所述感應元件向控制元件發出對接信號,通過控制元件使所述平移部件啟動平移;當所述平移部件從所述縱梁平移至所述支承引導部后,且所述升降機構位于所述感應元件位置處時,由所述感應元件向控制元件發出解除對接信號,通過控制元件使所述升降機構帶動所述支承引導部和所述平移部件下降;或者,于所述支承引導部與所述縱梁對接或解除對接位置處,設置有感應元件,當所述旋轉部件驅動所述支承引導部旋轉至所述支承引導部與所述縱梁對接位置時,由所述感應元件向控制元件發出對接信號,通過控制元件使所述平移部件啟動平移;當所述旋轉部件驅動所述支承引導部反向旋轉離開所述感應元件位置處時,由所述感應元件向控制元件發出解除對接信號,通過控制元件使所述升降機構帶動所述支承引導部和所述平移部件下降。
[0009]可選地,本實用新型于所述支承引導部與所述縱梁對接或解除對接位置處,還活動設有可在所述支承引導部與所述縱梁對接后使所述升降機構固定的連接件。
[0010]可選地,所述升降組件呈閉合框式套設于所述立柱;或者,所述升降組件一側設置有開口,所述升降組件呈開口框式并套設于所述立柱。
[0011 ]可選地,所述平移部件設置有自行式平移驅動結構,所述平移部件設置有行走輪,所述自行式平移驅動結構包括動力器件和傳動部件,所述傳動部件連接于所述行走輪和動力器件之間,所述動力器件通過傳動部件驅動所述行走輪使所述平移部件沿所述支承引導部和所述縱梁平移。
[0012]可選地,所述平移部件連接有牽引式平移驅動結構,所述平移部件包括平移件,所述牽引式平移驅動結構包括用于牽引所述平移件移動的牽引件和用于帶動所述牽引件的驅動輪,所述平移件連接并通過所述牽引件拖拽使所述平移部件沿所述支承引導部和所述縱梁平移,所述牽引式平移驅動結構與所述平移件之間通過可分離的扣合結構連接或分離。
[0013]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無避讓多層停車裝置,其停車、取車過程平穩可靠,縱梁無需升降,立柱也無需轉動,地面無需布置任何動力機構,縱梁不會干涉停放于地面的車輛,實現了無避讓停車、取車,停車裝置占地面積小,利于提高停車場地的利用率,且結構簡單巧妙,停車方便,成本低。本實用新型更為突出的是,可以實現兩層、三層及三層以上的多層無避讓停車,完全可以替代目前主流的升降橫移式立體停車裝置(市場占有率80%左右)。
【附圖說明】

[0014]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對實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0015]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三提供的無避讓多層停車裝置在停車入庫時的立體示意圖;
[0016]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三和實施例五提供的無避讓多層停車裝置在取車出庫時的立體示意圖;
[0017]圖3(a)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四提供的無避讓多層停車裝置在停車入庫時的立體示意圖;
[0018]圖3(b)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四提供的無避讓多層停車裝置在取車出庫時的立體示意圖;
[0019]圖4(a)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四和實施例六提供的無避讓多層停車裝置中支承引導部與縱梁對接時的平面示意圖;
[0020]圖4(b)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四提供的無避讓多層停車裝置中支承引導部與縱梁解除對接后的平面示意圖;
[0021]圖5(a)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五提供的無避讓多層停車裝置中升降組件與立柱之間為閉合框式配合的平面示意圖;
[0022]圖5(b)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五提供的無避讓多層停車裝置中升降組件與立柱之間為閉合框式配合的立體示意圖;
[0023]圖5(c)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五提供的無避讓多層停車裝置中升降組件與立柱之間為開口框式配合的平面示意圖一;
[0024]圖5(d)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五提供的無避讓多層停車裝置中升降組件與立柱之間為開口框式配合的立體示意圖;
[0025]圖5(e)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五提供的無避讓多層停車裝置中升降組件與立柱之間為開口框式配合的平面示意圖二 ;
[0026]圖5(f)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五提供的無避讓多層停車裝置中升降組件與立柱之間為開口框式配合的平面示意圖三;
[0027]圖6(a)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六和實施例八提供的無避讓多層停車裝置的立體示意圖;
[0028]圖6(b)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六提供的無避讓多層停車裝置的局部立體示意圖;
[0029]圖7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六提供的無避讓多層停車裝置的立體示意圖;
[0030]圖8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七提供的無避讓多層停車裝置(平移部件)的側面示意圖;
[0031]圖9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七提供的無避讓多層停車裝置(平移部件)的局部平面示意圖;
[0032]圖10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七提供的無避讓多層停車裝置的局部平面示意圖;
[0033]圖1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九提供的無避讓多層停車裝置的立體示意圖;
[0034]圖1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十提供的無避讓多層停車裝置在停車入庫時的立體示意圖;
[0035]圖1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十提供的無避讓多層停車裝置在取車出庫時的立體示意圖;
[0036]圖14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十提供的無避讓多層停車裝置中支承引導部與縱梁對接時的平面示意圖;
[0037]圖15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十提供的無避讓多層停車裝置中支承引導部下降以與縱梁解除對接后的平面示意圖;
[0038]圖16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十一提供的無避讓多層停車裝置的平面示意圖一;
[0039]圖17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十一提供的無避讓多層停車裝置的平面示意圖二;
[0040]圖18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十一提供的無避讓多層停車裝置的平面示意圖三;
[0041 ]圖19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十一提供的無避讓多層停車裝置的平面示意圖四;
[0042]圖20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十一提供的無避讓多層停車裝置的平面示意圖五;
[0043]圖2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十二提供的無避讓多層停車裝置的局部立體示意圖一;
[0044]圖2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十三提供的無避讓多層停車裝置的局部立體示意圖二;
[0045]圖2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十三提供的無避讓多層停車裝置的局部立體示意圖三;
[0046]圖24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十四提供的無避讓多層停車裝置的平面示意圖;
[0047]圖25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十四提供的無避讓多層停車裝置的局部平面示意圖;
[0048]圖26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十五提供的無避讓多層停車裝置的平面示意圖;
[0049]圖27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十五提供的無避讓多層停車裝置的局部平面示意圖;
[0050]圖28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提供的無避讓多層停車裝置之載車板入庫狀態示意圖;
[0051]圖29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提供的無避讓多層停車裝置之載車板出庫旋轉狀態示意圖;
[0052]圖30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提供的無避讓多層停車裝置之載車板入庫狀態示意圖;
[0053]圖3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提供的無避讓多層停車裝置之載車板出庫旋轉狀態示意圖;
[0054]圖3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提供的無避讓多層停車裝置之支承引導部與立柱一側縱梁對接狀態俯視圖;
[0055]圖3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提供的無避讓多層停車裝置之支承引導部與立柱另一側縱梁對接狀態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56]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0057]需要說明的是,當元件被稱為“固定于”或“設置于”另一個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個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時存在居中元件。當一個元件被稱為是“連接于”另一個元件,它可以是直接連接到另一個元件或者可能同時存在居中元件。
[0058]還需要說明的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左、右、上、下等方位用語,僅是互為相對概念或是以產品的正常使用狀態為參考的,而不應該認為是具有限制性的。
[0059]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無避讓多層停車裝置,其多層指兩層或兩層以上,包括用于承載汽車的載車板、設置于地面的立柱,所述立柱上固定連接有一條或多條縱梁,所述縱梁上有用于承載所述載車板并可在所述縱梁上移動的平移部件,所述縱梁具有支承所述平移部件行走的軌道(該軌道形式可以采用凸出的道軌,可采用凹槽,還可以直接采用縱梁作為軌道);所述立柱上還設置有升降機構,可沿所述立柱做上下升降,所述升降機構上具有支承引導部,所述支承引導部具有支承所述平移部件行走的軌道(該軌道形式可以采用凸出的道軌,可采用凹槽,還可以直接采用支承引導部本體結構作為軌道)并可通過移動或轉動方式分別與至少一所述縱梁對接,以使所述平移部件可在支承引導部與任一縱梁對接時,帶動所述載車板在支承引導部與該縱梁之間跨越平移,并當所述平移部件平移到所述支承引導部后,所述平移部件和所述載車板可隨所述升降機構一起升降。所述縱梁的軌道與所述支承引導部的軌道型式大小應相配合或一致,以便兩者對接時方便平移部件跨越平移。
[0060]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無避讓多層停車裝置包括的旋轉部件,可使所述平移部件位于所述支承引導部上時,驅動所述載車板繞所述立柱轉動。上述轉動過程,可以采用如下方式:(I)旋轉部件驅動載車板自身繞立柱的旋轉。此時旋轉部件可設于平移部件和載車板之間,平移部件帶動載車板隨升降機構向上移動到所述支承引導部與所述縱梁對接位置時,或者是平移部件帶動載車板移動到升降機構后,使載車板自身繞平移部件轉動。由于平移部件、升降部件皆位于立柱上,故而形成載車板自身繞立柱的旋轉,使載車板在停車位和車道之間進行位置轉換;(2)旋轉部件驅動平移部件帶動載車板繞立柱的轉動。此時旋轉部件可設于立柱和平移部件之間,在平移部件帶動載車板隨升降機構向上移動到所述支承引導部與所述縱梁對接位置時,或者是平移部件帶動載車板移動到升降機構后,由平移部件帶動載車板繞立柱轉動,使載車板在停車位和車道之間進行位置轉換;(3)旋轉部件驅動支承引導部帶動平移部件及載車板繞立柱的轉動。此時旋轉部件可設于立柱和支承引導部之間,在平移部件帶動載車板隨升降機構向上移動到所述支承引導部與所述縱梁對接位置時,或者是平移部件帶動載車板移動到升降機構后,由所述支承引導部帶動平移部件及載車板繞立柱轉動,使載車板在停車位和車道之間進行位置轉換??梢岳斫獾?,旋轉部件的設置以及安裝方式還可以有多種,均是本申請保護的范圍。
[0061]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無避讓多層停車裝置,其縱梁在立柱上的設置可以是單一的整梁,可以是型材結構,如框型梁、工字梁、C型梁等等,也可以是分別固定于立柱兩個側面的兩根單一整梁的組合,使立柱兩側均可以設置停車位。為了在立柱兩側設置停車位,可以分別在立柱左右兩側設置縱梁,左右兩側的縱梁還可連接成一體以提高其整體性;或者設置一條較寬的縱梁,在該縱梁兩側分別設置軌道用于支承平移部件移動??v梁在立柱上可有多種固定方式:(I)所述縱梁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立柱上,另一端固定于另一副立柱或墻體上;(2)所述縱梁的兩端均固定于墻體或其他建筑支撐體上;(3)所述縱梁通過吊桿吊接于墻頂或頂梁上??梢岳斫獾兀v梁3也可以采用其它合適的固定方式。
[0062]本實用新型中,所謂對接是指升降機構運動到設定的位置時,其上的支承引導部與縱梁之間的對接,而使平移部件可以在支承引導部和縱梁之間做跨越平移,即平移部件可以跨越支承引導部和縱梁的對接處,從支承引導部位置平穩移動到縱梁上,也可以從縱梁移動到支承引導部位置。需要說明的是,本實用新型中的對接,其可以貼合對接,也可以是間隙對接,即支承引導部與縱梁之間可以是無縫對接或有縫對接;還可以是支承引導部上設置的某一結構和縱梁上的某一結構的耦合對接,如對接斜面、折彎面、齒合面結構等,其對接處可以是直縫型、斜縫型或交錯型等;只要能夠保證平移部件可以在支承引導部和縱梁之間水平滑動的結構,皆符合上述對接之技術特征。因此,只要所述縱梁與所述支承引導部的軌道對接能讓平移部件可以跨越平移即可。
[0063]本實用新型通過升降機構設置的支承引導部與縱梁之間的對接模式,使承載有載車板的平移部件可以方便、自如的在立柱上做上下升降,同時,也可在到達設定的位置與縱梁對接后跨越平移,可快捷形成承載板上下移動和水平移動之間的轉換,進一步通過旋轉部件,使所述載車板完成在停車位和車道之間的切換過程。本實用新型通過升降機構設置的支承引導部可以分別與不同高度的縱梁對接,可以跨越下層縱梁(如二層、三層等)而與上層縱梁(如三層、四層)對接實現了多層無避讓停車,且層數沒有限制,適應于兩層、三層、四層、五層、六層以及十多層、二十多層的無避讓停車,只要結構和材料的符合強度設計,滿足要求即可達到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本實用新型上述結構中,載車板的上下移動和水平移動以及在在停車位和車道之間或者是停車位和停車位之間切換,是通過立柱、升降機構、平移部件、縱梁以及旋轉部件之間的巧妙配合完成,地面無需布置任何動力機構,立柱無需移動和轉動,同時縱梁也無需升降,這樣,一方面可降低對立柱和縱梁的強度要求和剛性要求以及受力要求,可降低材料成本和制造成本,另一方面可保證縱梁不會干涉停放于地面的車輛,從而較好的實現了整個裝置無避讓停車、取車之功效,且由于立柱不會承載較大的旋轉力矩,對立柱和縱梁的動態沖擊小,故而整個裝置具有較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另外,由于載車板是通過平移部件實現上下移動和水平移動,這樣可根據需要設計立柱的高度和承載性,可以實現兩層、三層及三層以上的多層無避讓停車,進而擴展了整個停車裝置可使用的停車層數、數量和范圍,而且可使整個停車裝置占地面積小,有利于提高停車場地的利用率,停車方便,制造成本和使用成本均大大降低。本實用新型立柱上固定連接有一條或多條縱梁,這些縱梁可以起到對立柱支承的作用,相當于對一條較長的立柱增加了多個支承點,減小了立柱的受力跨度,大大減小了立柱的彎曲變形?!逗喴咨殿悪C械式停車設備》JB/T8909-2013規定載車板的變形值不能超過懸挑長度的1/300,而立柱的彎曲變形而引起的載車板變形占比在60%以上,對三層或以上的無避讓結構,立柱較長,如不設置本實用新型的縱梁,載車板的變形將超過1/300,而設置了縱梁以后,則能滿足要求。因此,本實用新型在立柱上固定連接縱梁,不僅在運行布置上解決了無避讓停車適應于多層的難題,而且還顯著改變了立柱的受力條件,有意想不到的力學效果。在實際工程中,在每層停車面處還可以適當設置一些橫向支撐梁將多條立柱聯結起來,形成雙向支撐,效果將更好。
[0064]以下結合具體實施例進一步描述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0065]實施例一:
[0066]參見圖28、圖29,本實施例提供的一種無避讓多層停車裝置,包括用于承載車輛的載車板1、固定設置于地面的立柱2a和固定設置在立柱2a上的縱梁3,立柱2a和縱梁3可沿車位長度方向設置,位于車位長度方向的側面,本實施例中立柱2a靠近車道旁,用于安裝升降機構4等部件,升降機構4可沿該立柱2a上下滑動,還另設一副立柱2b,用以支承縱梁3。所述縱梁3分設為兩組,分別水平跨設于立柱2a和副立柱2b上,可設置三層停車位,同時,每一組縱梁3分設兩個,分別設置于立柱2a和副立柱2b之兩側,即立柱2a和副立柱2b沿車位長度方向兩側都設置有停車位,這樣每一組立柱2a和副立柱2b可設置至少6個停車位置。
[0067]本實施例中,所述升降機構4設于立柱2a上,包括升降組件42和用于驅動所述升降組件42沿所述立柱2a升降的升降驅動部件43,升降驅動部件43可為減速電機和鏈條等,也可以為液壓升降機構或其他起重機構,升降組件42通過升降驅動部件43帶動做上下升降。
[0068]于所述升降機構4上,具有可以與縱梁3對接的支承引導部41,該支承引導部41設置兩個,分別固定于升降組件42之兩側,可隨升降組件42—起移動,該支承引導部41具有導向軌道(未圖示),縱梁3上設有與支承引導部41導向軌道形狀及位置一致的行走軌道311。
[0069]本實施例中,平移部件5和載車板I在每一組縱梁3上分別設置,載車板I固定連接于平移部件5,即載車板I將隨平移部件5同步運動。所述平移部件5包括平移電機501、平移件530,平移件530與載車板I連接固定,平移電機501固定在縱梁3上,通過驅動鏈輪(未圖示)帶動鏈條503使平移件530帶動載車板I在支承引導部41和縱梁3跨越平移。可以理解地,本實施例平移部件5的驅動及行走方式還可以采用后面所述的方式或其他方式。
[0070]在所述平移件530上,還連接固定有旋轉部件6之旋轉軸6112,旋轉軸6112上固定連接有扇形齒輪602,,載車板I固定在平移件530上。同時,在升降組件42之兩側,還分別安裝有可與所述扇形齒輪602嚙合的齒條601,扇形齒輪602通過平移件530帶動移動與齒條601嚙合時,可帶動扇形齒輪602轉動,扇形齒輪602的轉動可驅使旋轉軸6112轉動,從而使旋轉軸6112帶動平移件530轉動,進而帶動載車板I繞立柱2a旋轉。
[0071]本實施例中,所述升降機構4僅設置一套,其上的支承引導部41可在升降組件42帶動下沿立柱2a上下移動,并可根據需要與任意一層縱梁3對接,且每次對接時不會與另一層干涉,不僅真正實現了無避讓多層停車的目的,而且制造成本和使用成本低,具有較高的推廣價值。
[0072]具體應用中,停車過程可以參考如下:
[0073]汽車駛入車道位置前,平移電機501啟動,平移件530帶動停放于任一層停車位上空載的載車板I及扇形齒輪602—起沿縱梁3從停車位向外(車道方向)水平移動,當載車板I及平移件530跨越支承引導部41與縱梁3對接位置,位于支承引導部41上時,扇形齒輪602正好走到與齒條601的第一嚙合位置發生嚙合,此后隨著平移件530的繼續前移,扇形齒輪602受齒條501的作用發生轉動,由于扇形齒輪602中心角設計為90°,因而向外(車道方向)轉動90度,到達第二嚙合位置。又由于旋轉軸6112與扇形齒輪602固定連接,且設置于平移件530上,故可帶動所述載車板I 一同向外(車道方向)轉動90度,從停車位的前方旋轉至車道的上方,然后,升降機構4之升降驅動部件43啟動,支承引導部41解除與縱梁3的對接,驅動升降組件42及支承引導部41 一起沿立柱2a下降至車道地面(一般為停車場的過道),同時平移件530帶動所述載車板I隨支承引導部41 一起沿立柱2a下降至車道地面,升降機構4停止。車輛駛入載車板I上后,升降機構4之升降驅動部件43再啟動,帶動升降組件42及支承引導部41向上移動,平移件530帶動載有車輛的載車板I沿立柱2a上升。當支承引導部41在升降組件42帶動下到達與縱梁3對接位置時,旋轉軸6112上的扇形齒輪602重新與齒條601嚙合,此時升降驅動部件43停止,平移電機501啟動,平移件530帶動載有車輛的載車板I隨平移件530從支承引導部41向縱梁3方向移動,同時帶動扇形齒輪602與齒條601嚙合旋轉,向內(停車位方向)旋轉直到轉動90度,到達第一嚙合位置時,扇形齒輪602與齒條601逐漸脫離,載車板I停止旋轉但仍繼續平移,直至載車板I移動到停車位位置停止移動,停留此處,完成整個停車過程。
[0074]取車過程可以參考上述停車過程,只不過取車時載車板I上停放有車輛,平移件530帶動旋轉軸6112、扇形齒輪602、載車板I及車輛平移并停留到支承引導部41,隨支承引導部41 一起沿立柱2a下降至車道地面后,車輛駛離載車板I,然后再按上述停車過程使載車板I空載回歸至停車位上或下一車輛重復上述停車過程。
[0075]本實施例中,由于立柱2a兩側分別設有縱梁3,故立柱2a、副立柱2b設置于平行的兩個停車位之間??梢岳斫獾兀挥诹⒅?a另一側的停車和取車過程中,其另一縱梁3上設置的扇形齒輪602與升降組件42上另一側設置的齒條601旋轉方向與上述描述相反,過程完全相同,在此不再贅述。
[0076]實施例二:
[0077]參見圖30-圖33,本實施例提供的一種無避讓多層停車裝置,包括用于承載車輛的載車板1、固定設置于地面的立柱2a和固定設置在立柱2a上的縱梁3,立柱2a和縱梁3可沿車位長度方向設置,位于車位長度方向的側面。本實施例中,立柱2a靠近車道旁,用于安裝升降機構4等部件,升降機構4可沿該立柱2a上下滑動,還另設一副立柱2b,用以支承縱梁3。所述縱梁3分設為兩組,分別水平跨設于立柱2a和副立柱2b上,可設置三層停車位,同時,每一組縱梁3分設兩個,分別設置于立柱2a和副立柱2b之兩側,即立柱2a和副立柱2b沿車位長度方向兩側都設置有停車位,這樣每一組立柱2a和副立柱2b可設置至少6個停車位置。
[0078]本實施例中,所述升降機構4設于立柱2a上,包括升降組件42和用于驅動所述升降組件42沿所述立柱2a升降的升降驅動部件43,升降驅動部件43可為減速電機和鏈條等,也可以為液壓升降機構或其他起重機構,升降組件42通過升降驅動部件43帶動做上下升降。
[0079]于所述升降機構4上,還設置有旋轉部件6和可以與縱梁3對接的支承引導部41,所述旋轉部件6固定于升降組件42上,包括驅動電機612和可由該驅動電機612驅動旋轉的齒輪603,所述支承引導部41僅設置一個,通過旋轉軸與齒輪603固定連接,可隨著齒輪603的正向和反向轉動而分別與設置在立柱2a兩側的縱梁3對接(見圖32、圖33)。該支承引導部41具有導向軌道(未圖示),縱梁3上設有與支承引導部41導向軌道形狀及位置一致的行走軌道 311。
[0080]本實施例中,平移部件5和載車板I在每一組縱梁3上分別設置,載車板I固定連接于平移部件5的平移件530,即載車板I將隨平移件530同步運動。所述平移部件5包括平移電機501、平移件530,平移件530與載車板I連接固定,平移電機501固定在縱梁3上,通過驅動鏈輪(未圖示)帶動鏈條503移動。進一步地,在平移件530上,固定有一銷桿504,鏈條503上設有一孔位505。當平移件530隨支承引導部41轉動到與縱梁3的對接位置時,銷桿504可插入到鏈條503上的孔位505中,這樣,鏈條503的移動便可帶動平移件530移動,使平移件530帶動載車板I在支承引導部41和縱梁3跨越平移。當平移件530隨支承引導部41反向轉動,安裝在平移件530上的銷桿504遂與鏈條503上的孔位505脫離,使支承引導部41與縱梁3解除對接。同實施例一,本實施例平移部件5的驅動及行走方式還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在此不再贅述。
[0081]進一步參見圖32、圖33,本實施例中,每一組所述縱梁3分設兩根,制作時可通過多個連接梁31做成一體,這樣每一組縱梁3兩側位于立柱2a和副立柱2b的兩側,縱梁3的兩側均設于可容所述平移部件5滑行的軌道。升降機構4帶動旋轉部件6及支承引導部41上下移動,當移動到縱梁3和支承引導部41對接位置時,通過旋轉部件6上齒圈603的轉動,使平移部件5帶動的載車板I繞立柱2a轉動,使支承引導部41與立柱2兩側的縱梁3對接或解除對接,從而使平移部件5帶動載車板I在縱梁3和支承引導部41之間跨越平移。
[0082]同實施例一,本實施例所述升降機構4也僅設置一套,其上的支承引導部41可在升降組件42帶動下沿立柱2a上下移動,并可根據需要與任意一層縱梁3對接,在此不再贅述。
[0083]具體應用中,停車過程可以參考如下:
[0084]汽車駛入車道位置前,平移電機501啟動,平移件530帶動停放于任一層停車位上空載的載車板I 一起沿縱梁3從停車位向外(車道方向)水平移動,在平移件530的帶動下,載車板I及平移件530跨越支承引導部41與縱梁3對接位置,位于支承引導部41上,此時,在控制部件的控制下,平移電機501停止,旋轉驅動電機612啟動,驅動旋轉軸轉動,齒輪603同時轉動,向外(車道方向)轉動90度。由于支承引導部41固定在齒輪603旋轉軸上,故而齒輪603的轉動可帶動支承引導部41 一起向外(車道方向)轉動90度,脫離與縱梁3的對接,同時安裝在平移件530上的銷桿504遂與鏈條503上的孔位505脫離。由于平移件530此時位于支承引導部41上,故而在支承引導部41的帶動下,平移件530同時帶動所述載車板I 一同向外(車道方向)轉動90度,從停車位的前方旋轉至車道的上方,然后,升降機構4之升降驅動部件43啟動,帶動升降組件42及支承引導部41 一起沿立柱2a下降至車道地面(一般為停車場的過道),同時平移件530帶動所述載車板I隨支承引導部41 一起沿立柱2a下降至車道地面,升降機構4停止。車輛駛入載車板I上后,升降機構4之升降驅動部件43再啟動,帶動升降組件42及支承引導部41向上移動,平移件530帶動載有車輛的載車板I沿立柱2a上升。當支承引導部41在升降組件42帶動下到達與縱梁3對接位置時,升降驅動部件43停止,驅動電機612啟動,驅動旋轉軸反向轉動,帶動齒輪603向內(停車位方向)轉動90度,同時帶動支承引導部41及平移件530和載車板I一同轉動,當支承引導部41轉動到與縱梁3的對接位置時,銷桿504重新插入到鏈條503上的孔位505中,驅動電機612停止,平移電機501啟動,平移電機501驅動鏈輪帶動鏈條503移動,同時使平移件530帶動載有車輛的載車板I隨平移件530從支承引導部41平移至縱梁3上,直至載車板I移動到停車位位置停止移動,完成整個停車過程。
[0085]取車過程可以參考上述停車過程,只不過取車時載車板I上停放有車輛,平移件530帶動載車板I及車輛隨支承引導部41 一起沿立柱2a下降至車道地面后,車輛駛離載車板I,然后再按上述停車過程使載車板I空載回歸至停車位上或下一車輛重復上述停車過程。
[0086]上述各實施例中,副立柱2b都可以省除,這時縱梁3固定連接在立柱2a上成為一種懸臂結構,需要較大的截面。
[0087]實施例三:
[0088]如圖1和圖2所示,本實施例提供的一種無避讓多層停車裝置,包括用于承載車輛的載車板1、固定設置于地面的立柱2a和固定設置在立柱2a上的縱梁3,立柱2a和縱梁3可按車位長度方向設置,位于車位長度方向的側面。本實施例中,立柱2a位于車位側面,并靠近車道旁,用于安裝升降機構4等部件,升降機構4可沿該立柱2a上下滑動。為了改善縱梁3的受力條件,還設有一副立柱2b,用以支承縱梁3。這樣,縱梁3距離地面一定高度并沿車位長度方向,水平跨設于立柱2a和副立柱2b上。具體地,所述升降機構4包括升降組件42和用于驅動所述升降組件42沿所述立柱2a升降的升降驅動部件43,升降驅動部件43可為減速電機431和鏈條432等,也可以為液壓升降機構或其他起重機構。于所述升降機構4上,具有可以與縱梁3對接的支承引導部41,該支承引導部41固定于所述升降組件42上,該支承引導部41可以是與升降組件42連接的一個構件或是升降組件42上的一個部分,可以是一引導梁的結構或具有滑槽等結構形式,縱梁3上設有可以與支承引導部41耦合對接處形狀一致的結構。通過使升降組件42沿立柱2a的上下移動,可以使所述支承引導部41通過升降與所述縱梁3對接或解除對接。本實施例中,升降機構4使用鏈條傳動方式,連接結構簡單,可將驅動鏈輪直接與提升減速電機相連,安裝及維護方便,運行導向精度要求較低。
[0089]本實施例還包括平移部件5,可與支承引導部41、縱梁3滑動連接,以在支承引導部41、縱梁3之間平移滑動,承載車輛的載車板I連接所述平移部件5。這樣,平移部件5可平移到升降機構4上,故而載車板I和平移部件5可以隨升降機構4上下移動,完成載車板I在地面停車位和空中停車位之間升降。當平移部件5上升平移至縱梁3位置,使所述支承引導部41處于與縱梁3的耦合對接位置時,由于縱梁3上具有與支承引導部41 一致的結構,故而所述平移部件5可以很方便的在所述支承引導部41與所述縱梁3之間跨越平移。如此,載車板I便通過平移部件5由升降機構4帶動做上、下升降,還可在其上升到空中停車位后沿縱梁3在車位長度方向做水平移動。
[0090]本實施例中,所述載車板I還可相對平移部件5旋轉。當支承引導部41通過升降而直接與縱梁3的對接時,載車板I可在旋轉部件(未圖示)帶動下,相對平移部件5轉動。轉動時,平移部件5可位于支承引導部41上或靠近于支承引導部41,載車板I可以沿立柱2a轉動,以將載車板I從車道位置旋轉至停車位前面位置,或從停車位前面位置轉動至車道位置。載車板I旋轉的角度可為90度或約為90度。
[0091]具體應用中,停車過程可以參考如下:
[0092]汽車駛入車道位置前,載車板I從停車位啟動,在平移部件5的帶動下沿縱梁3從停車位向外水平移動,并跨越支承引導部41與縱梁3對接位置,此時,在控制部件的控制下,且所述載車板I在旋轉部件帶動下向外(車道方向)轉動90度,從停車位的前方旋轉至車道的上方,然后,升降機構4啟動,升降機構4帶動平移部件5和所述載車板I沿立柱2a下降至車道地面(一般為停車場的過道),升降機構4停止。車輛駛入載車板I上后,升降機構4之升降組件42再啟動,帶動平移部件5和載有車輛的載車板I沿立柱2a上升,升降機構4的支承引導部41到達縱梁3對接位置時,旋轉部件帶動載車板I向內(停車位方向)轉動90度,此時,載有車輛的載車板I隨平移部件5從支承引導部41平移至縱梁3上,直至載車板I移動到停車位位置停止移動,完成整個停車過程。
[0093]取車過程可以參考如下:
[0094]由于停車時升降機構4的支承引導部41保持與縱梁3對接的狀態,此時啟動平移部件5,載車板I及停放于所述載車板I的車輛隨平移部件5從縱梁3向外(車道方向)平移至升降機構4的支承引導部41,然后所述載車板I在旋轉部件帶動下從停車位的上方旋轉90度至車道上方,升降機構4啟動,升降機構4帶動支承引導部41、平移部件5下降而使支承引導部41解除與縱梁3的對接,所述平移部件5和載車板I隨所述支承引導部41同步下降至載車板I靠近于地面,車輛駛離載車板I后,可按上述停車過程使載車板I空載回歸至停車位上或下一車輛重復上述停車過程。
[0095]實施例四:
[0096]如圖3(a)至圖4(b)所示,本實施例提供的一種無避讓多層停車裝置,包括用于承載車輛的載車板1、固定設置于地面的立柱2a和固定設置在立柱2a上的縱梁3,立柱2a和縱梁3可沿車位長度方向設置,位于車位長度方向的側面,本實施例中,立柱2a位于車位側面,并靠近車道旁,用于安裝升降機構4等部件,升降機構4可沿該立柱2a上下滑動,為了改善縱梁3的受力條件,還設有一副立柱2b,用以支承縱梁3。這樣,縱梁3距離地面一定高度并沿車位長度方向,水平跨設于立柱2a和副立柱2b上。
[0097]具體地,所述升降機構4包括升降組件42和用于驅動所述升降組件42沿所述立柱2a升降的升降驅動部件43,升降驅動部件43可為減速電機431和鏈條432等,也可以為液壓升降機構或其他起重機構。
[0098]于所述升降機構4上,具有可以與縱梁3對接的支承引導部41,該支承引導部41固定于所述升降組件42上,該支承引導部41可以是與升降組件42連接的一個構件或是升降組件42上的一個部分,可以是一引導梁的結構或具有滑槽等結構形式,縱梁3上設有可以與支承引導部41對接處形狀一致的結構。
[0099]與實施例三中支承引導部41僅通過升降與縱梁3對接的方式不同,本實施例中,支承引導部41通過轉動方式連接升降組件42(可采用旋轉軸等方式),即支承引導部41可以相對升降組件42轉動。故在所述升降組件42與所述支承引導部41之間,設置有用于驅動所述支承引導部41相對所述升降組件42轉動的轉動驅動部件,轉動驅動部件可以是電機、旋轉油缸或旋轉氣缸等,以使所述支承引導部41通過升降和轉動相結合的方式與縱梁3對接或解除對接。
[0100]所述無避讓多層停車裝置還包括平移部件5,可與支承引導部41、縱梁3滑動連接,以在支承引導部41、縱梁3之間平移滑動,承載車輛的載車板I連接于所述平移部件5。這樣,當平移部件5移動到升降機構4上,載車板I和平移部件5可以隨升降機構4及支承引導部41升降和轉動,使載車板I在車道和空中停車位之間轉換。當平移部件5上升平移至縱梁3位置時,使所述支承引導部41處于與所述縱梁3的對接位置時,由于縱梁3上具有與支承引導部41對接結構,故而所述平移部件5可以在所述支承引導部41與所述縱梁3之間跨越平移。當所述平移部件5平移至所述支承引導部41時,此時所述支承引導部41帶動所述載車板1、平移部件5做同步旋轉和升降。
[0101]停車時,支承引導部41帶動平移部件5、載車板I上升至設定高度后旋轉至與縱梁3對接,然后由平移部件5再帶動載車板I沿縱梁3向內(停車位方向)移動;取車時,平移部件5先帶動載車板I沿縱梁3向外(車道方向)移動,移至所述支承引導部41時,由支承引導部41帶動平移部件5、載車板旋轉后下降或邊旋轉邊下降。即支承引導部41的轉動帶動了平移部件5和載車板I的轉動,載車板I不需要相對平移部件5轉動,以將載車板I從停車位上方旋轉至車道上方或從車道上方轉動至停車位上方,載車板I旋轉的角度為90度或約為90度。
[0102]本實施例中,載車板I可以固定連接于平移部件5,即載車板I將隨平移部件5同步運動。平移部件5平移至支承引導部41時,轉動驅動部件可以驅動支承引導部41并帶動支承引導部41上的平移部件5和載車板I同步正向旋轉,即通過旋轉使支承引導部41脫離與縱梁3的對接,升降機構4再帶動支承引導部41及其上的平移部件5和載車板I同步下降。需要對接時,升降機構4再帶動支承引導部41及其上的平移部件5和載車板I同步上升,支承引導部41升至與縱梁3同一高度時,轉動驅動部件驅動支承引導部41并帶動支承引導部41上的平移部件5和載車板I同步反向旋轉,即通過旋轉使支承引導部41完成與縱梁3對接,平移部件5可以從支承引導部41跨越平移至縱梁3。
[0103]如圖4(a)和圖4(b)所示,所述平移部件5通過平移電機501驅動鏈輪502帶動鏈條503整體向左移動(向支承引導部41的方向)至左移限位。平移部件5鎖定到支承引導部41上與升降機構4成為一體。然后通過旋轉部件6上旋轉電機679驅動安裝在支承引導部41的齒圈678使支承引導部41旋轉,平移部件5跟隨支承引導部41 一同旋轉至正轉限位。安裝在平移部件5上的銷桿504遂與鏈條503上的孔位505呈脫離狀態?;爻虝r,銷桿504跟隨平移部件5和支承引導部41反向旋轉至反轉限位,銷桿504重新插入到鏈條503上的孔位505中,平移電機501反轉,鏈條503拉動平移件,帶動平移部件5往右平移??梢岳斫獾兀揭撇考?的平移也可以采用其它驅動方式。
[0104]具體應用中,停車過程可以參考如下:
[0105]汽車駛入車道位置前,載車板I在平移部件5的帶動下沿縱梁3從停車位向外水平移動,移動到支承引導部41位置時,旋轉部件可以驅動支承引導部41并帶動支承引導部41上的平移部件5和載車板I同步旋轉,使支承引導部41脫離與縱梁3的對接,然后升降機構4再帶動支承引導部41及其上的平移部件5和載車板I同步下降至地面車道位置,車輛駛入所述載車板I上后,通過升降組件42帶動支承引導部41、平移部件5和載車板I同步上升,然后支承引導部41相對所述升降組件42旋轉而使所述支承引導部41與所述縱梁3對接,此旋轉過程中,所述平移部件5和載車板I隨所述支承引導部41旋轉,使載車板I從車道上方轉入停車位上方,然后再使平移部件5從支承引導部41平移至所述縱梁3,從而使載車板I上的車輛完全停至停車位的上方。
[0106]取車過程可以參考如下:
[0107]由于停車時升降機構4的支承引導部41保持與縱梁3對接的狀態,此時啟動平移部件5,載車板I及停放于所述載車板I的車輛隨平移部件5從縱梁3向外(車道方向)平移至升降機構4的支承引導部41,然后所述支承引導部41相對升降組件42旋轉,使所述支承引導部41解除與縱梁3的對接,且所述載車板1、平移部件5隨所述支承引導部41同步旋轉,以使所述載車板I由停車位上方旋轉至車道上方,再通過控制部件使所述升降組件42帶動所述支承引導部41、平移部件5和載車板I同步下降至車道地面,將車輛駛離所述載車板I,然后按上述停車過程使載車板I空載回歸至停車位上或下一車輛重復上述停車過程。
[0108]實施例五:
[0109]在實施例三或實施例四的基礎上,本實施例中:
[0110]如圖5(a)和圖5(b)所示,所述升降組件42呈閉合框式并套于所述立柱2a上,立柱2a可設計為兩根立式鋼梁的組合結構,即兩根鋼梁211、212,前后立式相隔設置,且兩根鋼梁211、212的底部和頂部相接,這種結構,可使立柱2a具有較好的剛度和強度,同時也便于與立柱2a配合的關聯部件的配置和安裝。升降組件42具有一框型構件,閉合套于其中靠外的鋼梁211上,縱梁3的與立柱2a的連接端可以固定連接于鋼梁212上,升降組件42還包括前導向滾輪421和后導向滾輪422,設于所述框型構件上,其中所述前導向滾輪421沿鋼梁211的前側滾動,所述后導向滾輪422沿鋼梁211的后側滾動,使升降組件42整體套合于立柱2a,形成對立柱2a兩側的包合狀態,其受力均勻,而且升降組件42可以沿靠前的鋼梁211上下運動而不與固定在鋼梁212上的縱梁3干涉,這樣,可以設置兩層或兩層以上的縱梁3。立柱2也可以設計成單根鋼梁式。當然,可以理解地,呈閉合框式的升降組件42也可以應用于實施例四中支承引導部41相對升降組件42旋轉的結構上。
[0111]或者,在實施例一至實施例四的基礎上,本實施例中:
[0112]如圖5(c)、圖5(d)、圖5(e)和圖5(f)所示,為避免縱梁3影響升降組件42的升降,所述升降組件42具有開口框結構,套于所述立柱2a外側,縱梁3固定在立柱2a內側。所述升降組件42的開口朝向縱梁3安裝位置,即開口設置在縱梁3與立柱2a連接的那一側,開口大小略大于縱梁3與立柱2a連接的寬度,保證升降組件42能通過即可。與升降組件42的開口相鄰的立柱2a的兩側,設有立式軌道213,升降組件42還包括前導向滾輪423和后導向滾輪424,設于所述開口框結構上,所述前導向滾輪423和后導向滾輪424分別滾動設于立柱2a上,并與立式軌道213形成配合而滾動。同樣地,可使升降組件42整體套合于立柱2a上,形成對立柱2a兩側的包合狀態,起導向和承受縱向方向彎矩作用,其受力均勻,而且升降組件42可以沿立式軌道213上下運動而不與固定立柱2a另一側的縱梁3干涉。這樣,升降組件42升降時可以越過縱梁3,以便于設置兩層或兩層以上的縱梁3,以便于實現多層立體停車。可以理解地,呈開口式的升降組件42也可以應用于實施例三中支承引導部41只隨升降組件42升降的結構上,支承引導部41轉動連接在升降組件42上,可左右旋轉,向右旋轉時可與右側的縱梁3對接,向左旋轉時可與左側的縱梁3對接,在此不再贅述。
[0113]一般來說,對三層及三層以上,升降組件可采用開口框式套設于立柱。為了方便布置和場地要求,升降組件還可采用在框式結構上增加挑臂。
[0114]實施例六:
[0115]在實施例三至實施例五中任意一個實施例的基礎上,本實施例中:
[0116]所述平移部件5具有自行式平移驅動結構。所謂自行式平移驅動結構,即平移部件5自身帶有動力裝置,使整個平移部件5沿支承引導部41、縱梁3平移。
[0117]具體地,所述平移部件5可設置有行走輪,所述自行式平移驅動結構包括動力器件和傳動部件,所述傳動部件連接于所述行走輪和動力器件之間,所述動力器件通過傳動部件使所述平移部件5沿所述支承引導部41、縱梁3平移。
[0118]作為平移部件5的第一個實現方式,如圖6(a)和圖6(b)所示,所述縱梁3設置有兩條相互平行的行走軌道311,行走軌道311可呈凸條狀或條形槽狀,其截面可以呈矩形、燕尾形、T字形等等。所述行走輪包括至少兩個主動行走滾輪511和至少兩個隨動滾輪512,每條所述行走軌道311至少對應設置有一個所述主動行走滾輪511和一個所述隨動滾輪512;所述動力器件為平移驅動電機513,所述主動行走滾輪511連接有減速鏈輪514,所述平移驅動電機513連接有驅動鏈輪,至少其中一個所述減速鏈輪514為雙排減速鏈輪,所述驅動鏈輪通過第一傳動鏈條515驅動所述雙排減速鏈輪514,所述雙排減速鏈輪514通過第二傳動鏈條516驅動另一主動行走滾輪511,其中兩個所述主動行走滾輪511呈對角設置;或者,所述驅動鏈輪通過兩條傳動鏈條分別直接驅動兩個所述減速鏈輪514,以驅動主動行走滾輪511于行走軌道311上滾動,進而使整個平移部件5沿支承引導部41、縱梁3平移行走。本實施例中,設置有兩個主動行走滾輪511和兩個隨動滾輪512,且兩個主動行走滾輪511在上下方向呈對角狀設置,受力狀態佳,平移部件5運行過程平穩可靠。
[0119]作為平移部件5的第二個實現方式,如圖7所示,所述縱梁3頂端設置有頂置軌道321,所述行走輪包括滾動設于所述頂置軌道321上的驅動車輪、滾動設于所述縱梁3正面的第一水平支反滾輪、滾動于所述縱梁3背面的第二水平支反滾輪和滾動于所述縱梁3的底面的垂直支反滾輪,縱梁3的主體可以為“C”形鋼梁,所述動力器件為平移驅動電機521,所述平移驅動電機521驅動所述驅動車輪。
[0120]自行式平移驅動結構,其使用車輪摩擦傳動,結構簡單,主動車輪可直接與平移驅動器件相連接,靠車輪與軌道的摩擦力傳動,傳動平穩,機構體積小,導向精度要求低,可用于超長距離運行,易于安裝維護。
[0121]實施例七:
[0122]在實施例三至實施例五中任意一個實施例的基礎上,本實施例中:
[0123]所述平移部件5連接有牽引式平移驅動結構。牽引式平移驅動結構即通過設置于立柱2a或/和縱梁3的牽引裝置通過拖拽的方式使平移部件5沿支承引導部41、縱梁3平移。具體地,所述牽引式平移驅動結構包括用于牽引所述平移部件5的牽引件(如牽引鏈繩)和用于拉動所述牽引件的驅動輪,所述牽引件拖拽所述平移部件5沿所述支承引導部41和縱梁3平移。
[0124]具體地,如圖8和圖9所示,所述平移部件5包括平移車架500,所述牽引件連接有平移件530,所述平移車架500與所述平移件530之間通過可分離的扣合結構連接或分離。平移車架500可以脫離平移件530而從隨支承引導部41升降或隨支承引導部41升降、轉動。
[0125]作為平移部件5的第三個實現方式,如圖8和圖9所示,所述牽引件為鋼絲繩531,所述鋼絲繩531直接或者通過導向輪連接于所述平移件530,所述驅動輪包括放繩卷筒534和收繩卷筒533,所述放繩卷筒534和收繩卷筒533分別通過自轉卷繞及放出所述鋼絲繩531而使所述平移件530及平移車架500沿所述縱梁3和支承引導部41滑動,鋼絲繩531還可以繞過第一導向輪5321和第二導向輪5322,第一導向輪5321靠近立柱2a設置,第二導向輪5322可以靠近縱梁3的末端設置,鋼絲繩531的兩端分別連接于放繩卷筒534和收繩卷筒533。牽引式平移驅動結構還包括導向軌道537,且導向軌道537與縱梁3平行,平移件530連接有導向滑輪538,導向滑輪538與導向軌道537配合,以使平移件530可以可靠地移動。平移電機501驅動放繩卷筒534和收繩卷筒533使兩個卷筒(放繩卷筒534和收繩卷筒533)轉動同向,一個卷筒放繩一個卷筒收繩,使鋼絲繩531帶動平移件530拖動扣合在平移件530并牽引平移部件5整體向前移動。平移部件5整體向前平移至支承引導部41時,平移車架500隨升降機構4下降并與平移件530脫離(參考圖8所示)。平移車架500隨升降機構4上升并可與平移件530扣合,銷桿535可以重新插入到平移件530的孔位5301中(參考圖9所示),平移電機501反轉,平移電機501驅動卷筒兩個卷筒(放繩卷筒534和收繩卷筒533)同向反轉。鋼絲繩531拉動平移件530,帶動平移部件5往右平移。使用鋼絲繩531牽引傳動,其具有結構簡單,傳動平穩、導向精度要求低、成本低的優點,可用于長距離傳動,易于安裝維護。
[0126]作為平移部件5的第四個實現方式,如圖10所示,所述牽引件為鏈條541,所述驅動輪包括相距設置的導向鏈輪542和驅動鏈輪543,導向鏈輪542和驅動鏈輪543可以分別連接于立柱2和縱梁3,所述鏈條541連接于所述平移件530,所述驅動鏈輪543通過自轉而帶動所述鏈條541而使所述平移件530和平移車架500沿所述縱梁3滑動。鏈條541傳動具有結構簡單、結構體積小、傳動平穩、傳遞動力大、易于安裝維護等優點。
[0127]當然,可以理解地,平移部件5也可以以其它的結構驅動其沿縱梁3、支承引導部41平移,例如電磁驅動、齒輪齒條、絲桿、直線電機等,也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0128]實施例八:
[0129]在實施例三、實施例五至七中任意一個實施例的基礎上,本實施例中:
[0130]如圖6(a)所示,所述載車板I通過旋轉部件6連接于所述平移部件5。所述旋轉部件6包括旋轉軸611和套于所述旋轉軸611的支撐軸承609,旋轉軸611的軸線與立柱2a的軸線平行,所述旋轉軸611固定連接于所述載車板I,所述支撐軸承609安裝于所述平移部件5上,所述旋轉部件還包括用于驅動所述旋轉軸611轉動的驅動電機612,所述減速電機通過驅動所述旋轉軸611使所述載車板I相對所述平移部件5自轉。停車時,在平移部件5隨升降組件42移動至支承引導部41和縱梁3的對接位置后,通過旋轉軸611的轉動,使載車板I相對立柱2a自轉(由車道位置向停車位位置旋轉),再由平移部件5帶動載車板I在支承引導部41與縱梁3之間跨越平移,完成車道與停車位之間的位置轉換過程;取車時,平移部件5帶動載車板I沿縱梁移動到支承引導部41位置時,通過旋轉軸611的反向轉動,使載車板I相對立柱2a反向自轉(由停車位位置向車道位置旋轉),再由平移部件5帶動載車板I隨升降組件42向下移動,完成停車位與車道之間的位置轉換過程。
[0131]實施例九:
[0132]在實施例三、實施例五至七中任意一個實施例的基礎上,本實施例中:
[0133]如圖11所示,所述載車板I通過旋轉部件6連接于所述平移部件5,所述旋轉部件包括旋轉軸611和套于所述旋轉軸611的支撐座6111,所述旋轉軸611固定連接于所述載車板I,所述支撐座6111安裝于所述平移部件5,所述旋轉軸611上固定套設有固定齒圈613,所述旋轉部件還包括驅動電機612,所述驅動電機612連接有驅動齒輪(未圖示),所述驅動齒輪與所述固定齒圈613嚙合,所述驅動電機通過驅動齒輪和固定齒圈613驅動所述旋轉軸611使所述載車板I相對所述平移部件5旋轉。停車時,在平移部件5隨升降組件42移動至支承引導部41和縱梁3的對接位置后,驅動電機612帶動驅動齒輪使之與固定齒圈613嚙合,從而帶動旋轉軸611轉動,使載車板I相對立柱2a自轉(由車道位置向停車位位置旋轉),再由平移部件5帶動載車板I在支承引導部41與縱梁3之間跨越平移,完成車道與停車位之間的位置轉換過程;取車時,平移部件5帶動載車板I沿縱梁移動到支承引導部41位置時,通過旋轉軸611的反向轉動,使載車板I相對立柱2a反向旋轉(由停車位位置向車道位置旋轉),再由平移部件5帶動載車板I隨升降組件42向下移動,完成停車位與車道之間的位置轉換過程。
[0134]本實施例中,使用齒輪副傳動,其結構簡單,體積小,速比大,能提供較大扭矩,傳動平穩且噪聲小,易于安裝維護,采用開式傳動的方式,能有效解決由于減速機速比太大而導致減速機體積過大無法安裝的問題。
[0135]當然,可以理解地,也可以采用其它的旋轉驅動結構驅動載車板I自轉,例如旋轉油缸或旋轉氣缸等。
[0136]實施例十:
[0137]在實施例三、實施例五至七中任意一個實施例的基礎上,本實施例中:
[0138]具體地,如圖12至圖15所示,所述載車板I通過旋轉部件6連接于所述平移部件5,所述旋轉部件包括旋轉軸611和套于所述旋轉軸611的支撐座6111,所述旋轉軸611固定連接于所述載車板I,所述支撐座6111安裝于所述平移部件5,所述旋轉軸611上固定連接有齒輪621,所述立柱2a或縱梁3上固定設置有齒條622。所述平移部件5平移至轉動設計位置時,所述齒輪621于所述齒條622上嚙合轉動而使所述旋轉軸611同步轉動,使所述載車板I相對所述平移部件5轉動。平移電機驅動鏈條541帶動平移件拖動扣合在平移件上的牽引臂牽引平移部件5整體向左移動。
[0139]以鏈條541牽引平移部件5為例,當平移部件5到達一定位置,固定在旋轉軸611的齒輪621與固定在立柱2a的齒條622嚙合,此時平移部件5繼續平移,則齒輪621與齒條622做圓周運動驅動旋轉軸611旋轉,從而帶動載車板I旋轉。當齒條622長度為旋轉齒輪621的1/4周長時,齒輪621帶動旋轉軸611轉過90度。平移部件5到達左移限位停止移動,旋轉運動隨即停止。齒輪鎖定機構鎖定齒輪621。升降機構4下降齒輪621與齒條622分離。安裝在平移部件5上的銷桿623遂與平移件530脫離扣合狀態。
[0140]升降機構4回程上升到上限位帶動平移部件5的銷桿623上升,銷桿623重新插入到平移件530的孔位5301中,且齒輪621與齒條622處于嚙合狀態。齒輪621鎖定機構釋放,平移電機反轉通過鏈條541拉動平移件530帶動平移部件5往右平移,齒輪621往反向做圓周運動轉動90度,齒輪621隨即脫離齒條622,自鎖裝置鎖定齒輪621。平移部件5繼續沿縱梁3向后平移至限位。
[0141]停車時,所述平移部件5隨升降組件42上升至所述支承引導部41與所述縱梁3對接時,載車板I的旋轉軸611上的齒輪621與固定于立柱2a的齒條622嚙合,所述平移部件5平移且所述齒輪621嚙合于所述齒條622時,所述齒輪621于齒條622上嚙合轉動以使所述載車板I相對所述平移部件5轉動。
[0142]取車時,所述平移部件5由所述縱梁3平移至所述支承引導部41時或平移至所述支承引導部41后,所述載車板I的旋轉軸611上的齒輪621與固定于立柱2的齒條622嚙合,所述平移部件5繼續平移時,所述齒輪621于齒條622上嚙合轉動使所述載車板I相對所述平移部件5轉動。
[0143]實施例^:
[0144]在實施例三至十中任意一個實施例的基礎上,本實施例之無避讓多層停車裝置可以有下列多種排布方式:
[0145]第一種排布方式:如圖16、17所示,沿停車位車輛駛入方向且位于車位側面的兩端設有立柱2a或立柱2a和副立柱2b,所述立柱2a靠近車道旁。所述縱梁3設置有一根且位于立柱2a和副立柱2b的一側,形成雙層單側的排布方式,即一個車位可以上下停兩臺車輛(載車板I上一臺,地面一臺)。所述升降機構4設置一套且設置于立柱2a上,所述平移部件5和載車板I的數量與所述縱梁3的數量相等。
[0146]第二種排布方式:如圖18所示,沿停車位車輛駛入方向且位于車位側面的兩端設有立柱2a或立柱2a和副立柱2b,所述立柱2a靠近車道旁。所述縱梁3設置有至少兩根,且上下間隔設置于立柱2a或副立柱2b的一側,形成多層單側的排布方式,即一個車位可以上下停至少三臺車輛(每個載車板I上一臺,地面一臺);所述升降機構4設置一套且設置于立柱2a上,所述平移部件5和載車板I的數量與所述縱梁3的數量相等。
[0147]第三種排布方式:如圖20所示,沿停車位車輛駛入方向設有立柱2a,或立柱2a和副立柱2b組合,所述縱梁3設置有兩根且分別設置于所述立柱2a或立柱2a和副立柱2b的兩側,形成雙層雙側的排布方式,即相鄰的兩個車位可以上下停至四臺車輛(每個載車板I上一臺,兩個車位的地面各一臺);所述升降機構4設置有一套且設置于立柱2a上,所述平移部件5和載車板I的數量與所述縱梁3的數量相等。這種結構排布方式,只需要一套升降機構4,便可完成立柱2a兩側的停車位???,對于較大的停車場來說,可大大節約整個裝置成本,提高停車裝置利用率。
[0148]第四種排布方式:如圖19和圖20所示,所述縱梁3設置有多根且分別設置于所述立柱2a的兩側,且所述立柱2a的一側或兩側設置有至少兩根上下間距的所述縱梁3,形成多層雙側的排布方式,即相鄰的兩個車位可以上下停至多臺車輛(每個載車板I上一臺,兩個車位的地面各一臺)??梢岳斫獾兀⒅?a、副立柱2b和縱梁3還可以采用其它不同的排布方式,以滿足不同的使用需求。
[0149]實施例十二:
[0150]在實施例三、七至^^一中任意一個實施例的基礎上,本實施例中,所述支承引導部41通過升降并通過與平移驅動結構的扣合結構形成與縱梁3的對接或解除對接。如圖21所示,并參考圖8至圖10,所述支承引導部41上升至與所述縱梁3對接位置時,所述平移部件5隨所述支承引導部41上升,使支承引導部41和縱梁3扣合對接,平移部件5的插桿535向上插入平移件530上設置的孔位5301中并自動鎖定,平移驅動結構上平移電機501驅使平移件530帶動載車板I在縱梁3上水平移動;當平移電機501驅使平移件530帶動載車板I移動到支承引導部41位置時,所述支承引導部41可帶動平移部件5下降,與所述縱梁3解除對接,插桿535可以自動從孔位5301中移出,與平移驅動結構脫離扣合。這種升降式插拔結構進行扣合對接的結構模式,方便快捷,可有效保證支承引導部41與縱梁3的對接的可靠性和穩定性。
[0151]實施例十三:
[0152]在實施例四、七至十一中任意一個實施例的基礎上,本實施例中,所述支承引導部41通過旋轉與縱梁3對接或解除對接。如圖22和圖23所示,并參考圖4(a)和圖4(b),所述旋轉部件6設于支承引導部42和升降組件42之間,所述支承引導部41上升至與所述縱梁3對接位置時,所述平移部件5隨所述支承引導部41上升,所述旋轉部件6之旋轉電機679驅動安裝在支承引導部41上的齒圈678使支承引導部41朝停車位方向旋轉,平移部件5跟隨支承引導部41 一同旋轉,安裝在平移部件5上的銷桿535遂插入到平移件530的孔位5301內,呈扣合狀態。此時,平移電機501驅動鏈輪502帶動平移件530拖動扣合在平移件530上平移部件5整體帶動載車板I向前沿縱梁3移動至停車位置。
[0153]回程時,平移電機501反轉,驅動鏈輪502、鏈條503帶動平移件530及載車板I向車道方向移動,到達支承引導部41位置時,旋轉電機679驅動安裝在支承引導部41上的齒圈678使支承引導部41朝車道方向旋轉,平移部件5跟隨支承引導部41 一同旋轉,安裝在平移部件5上的銷桿535從平移件530上的孔位5301內移出,呈脫離狀態,支承引導部41與縱梁3解除對接。此時平移部件5鎖定到支承引導部41上與升降機構4成為一體,帶動載車板I隨升降機構4降落于車道上。
[0154]實施例十四:
[0155]在實施例三、五至^^一中任意一個實施例的基礎上,本實施例中,如圖24和圖25所示,所述支承引導部41通過升降與所述縱梁3對接或解除對接,于所述支承引導部41與縱梁3之對接或解除對接位置處,設置有感應元件,本實施例感應元件為接近開關441,同時還可以在縱梁3上方設置有可以用于鎖定升降機構4的連接件,本實施例連接件為拉鉤442,以使升降機構4的支承引導部41可以更精確地、更可靠地、更穩定地與縱梁3對接。所述升降機構4上升到接近開關441處,所述接近開關441通過控制系統向電磁開關443發出信號,電磁開關443吸合,使拉鉤442向所述升降機構4的方向伸出,所述升降機構4下降使所述拉鉤442鉤住所述升降機構4之支承引導部41上設置的U型螺栓444,可以通過調整U型螺栓444的長度控制對接高低差,鏈條432繼續下放,鏈條432松弛,升降電機431停止工作,檢測開關445啟動,發出對位完成信號,平移電機啟動,驅動平移部件5左移到限位。
[0156]所述支承引導部41與所述縱梁3對接到位時,檢測開關445發出對位信號,所述平移部件5啟動平移;所述平移部件5從所述縱梁3平移至所述支承引導部41后,所述升降機構4向上提升至接近開關441,電磁開關443斷電,使拉鉤442釋放(拉鉤442連接有預壓彈簧446),升降機構4可以下降,升降機構4帶動支承引導部41和平移部件5下降。
[0157]實施例十五:
[0158]在實施例四至^^一中任意一個實施例的基礎上,本實施例中,如圖26和圖27所示,所述支承引導部41與縱梁3對接或解除對接位置處,設置有感應元件,本實施例中感應元件為傳感器。所述支承引導部41通過旋轉部件6與所述縱梁3對接時,旋轉電機679驅動所述支承引導部41旋轉至支承引導部41端部的第一傳感器459與固定于所述縱梁3端部的第二傳感器458對位,所述旋轉電機679停止而使所述支承引導部41與所述縱梁3對接;所述支承引導部41通過反向旋轉與所述縱梁3解除對接時,所述旋轉電機679驅動所述支承引導部41反向旋轉至對位第三傳感器457,所述旋轉電機679停止而使所述支承引導部41旋轉90度,以使載車板I可以隨平移部件5和支承引導部41繞所述立柱2a旋轉90度。
[0159]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或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主權項】
1.一種無避讓多層停車裝置,包括載車板和固定設置于地面的立柱,其特征在于,還包括: 固定連接于所述立柱上的一條或多條縱梁; 設置于所述立柱上且可沿所述立柱升降的升降機構,所述升降機構具有可通過移動或轉動方式分別與至少一所述縱梁對接的支承引導部, 用于承載所述載車板并可隨所述升降機構一起上升且在所述支承引導部與所述縱梁對接時可帶動所述載車板在所述支承引導部與該縱梁之間跨越平移而當所述支承引導部與所述縱梁解除對接時可帶動所述載車板隨所述升降機構一起下降的平移部件;可使所述平移部件在位于所述支承引導部上時驅動所述載車板繞所述立柱旋轉的旋轉部件。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無避讓多層停車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的兩側分別固定連接有所述縱梁。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無避讓多層停車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的不同高度分別固定連接有所述縱梁。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無避讓多層停車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轉部件設于所述載車板與所述平移部件之間,使所述載車板通過所述旋轉部件驅動繞所述立柱旋轉,或者:所述旋轉部件設于所述平移部件和所述立柱之間,使所述平移部件帶動所述載車板通過所述旋轉部件驅動繞所述立柱轉動,或者:所述旋轉部件設于所述升降部件上,由所述支承引導部帶動所述平移部件及載車板通過所述旋轉部件驅動繞所述立柱轉動。5.如權利要求1-4任一項所述的無避讓多層停車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機構包括升降組件和用于驅動所述升降組件沿所述立柱升降的升降驅動構件,所述支承引導部固定設于所述升降組件上,使所述支承引導部隨所述升降組件升降而與所述縱梁對接或解除對接; 或者,所述升降機構包括升降組件,所述支承引導部轉動連接于所述升降組件,所述升降組件與所述支承引導部之間設置有用于驅動所述支承引導部相對所述升降組件轉動的轉動驅動部件,使所述支承引導部通過轉動方式與所述縱梁對接或解除對接。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無避讓多層停車裝置,其特征在于,于所述支承引導部與所述縱梁對接或解除對接位置處,設置有所述升降機構在上升到該對接位置處時可向控制元件發出對接信號使所述平移部件啟動平移、而當所述平移部件從所述縱梁平移至所述支承引導部后,且所述升降機構位于該位置處、可向控制元件發出解除對接信號使所述升降機構帶動所述支承引導部和所述平移部件下降的感應元件; 或者,于所述支承引導部與所述縱梁對接或解除對接位置處,設置有可在所述旋轉部件驅動所述支承引導部旋轉至該對接位置處、向控制元件發出對接信號使所述平移部件啟動平移、而當所述旋轉部件驅動所述支承引導部反向旋轉離開該對接位置處時可向控制元件發出解除對接信號使所述升降機構帶動所述支承引導部和所述平移部件下降的感應元件。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無避讓多層停車裝置,其特征在于,于所述支承引導部與所述縱梁對接或解除對接位置處,活動設有可在所述支承引導部與所述縱梁對接后使所述升降機構固定的連接件。8.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無避讓多層停車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升降組件呈閉合框式套設于所述立柱; 或者,所述升降組件一側設置有開口,所述升降組件呈開口框式并套設于所述立柱。9.如權利要求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無避讓多層停車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平移部件具有自行式平移驅動結構,所述平移部件包括可帶動所述平移部件沿所述支承引導部和所述縱梁平移的行走輪,所述自行式平移驅動結構包括動力器件和驅動所述行走輪移動的傳動部件,所述傳動部件連接于所述行走輪和動力器件之間。10.如權利要求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無避讓多層停車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平移部件連接有牽引式平移驅動結構,所述平移部件包括平移件,所述牽引式平移驅動結構包括用于牽引所述平移件移動的牽引件和用于帶動所述牽引件的驅動輪,所述平移件連接并通過所述牽引件拖拽使所述平移部件沿所述支承引導部和縱梁平移,所述牽引式平移驅動結構與所述平移件之間通過可分離的扣合結構連接或分離。
【文檔編號】E04H6/22GK205713351SQ201620406817
【公開日】2016年11月23日
【申請日】2016年5月6日
【發明人】曾慶義
【申請人】曾慶義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巴林右旗| 综艺| 桓台县| 法库县| 繁昌县| 云南省| 凤庆县| 三明市| 高台县| 安阳县| 东辽县| 叙永县| 灵川县| 福安市| 九寨沟县| 阳原县| 九江市| 册亨县| 奎屯市| 太谷县| 缙云县| 太康县| 北海市| 织金县| 高陵县| 阿拉尔市| 务川| 深泽县| 怀柔区| 宣化县| 武山县| 高密市| 明溪县| 邢台县| 宕昌县| 临泽县| 孝昌县| 建瓯市| 延寿县| 湘西| 墨竹工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