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固定裝置,具體涉及一種保證屋脊瓦固定更加牢固的屋脊瓦固定裝置。
背景技術:
屋面瓦施工均從屋檐口向屋脊方向施工,待四周屋面瓦施工完成后,最后在屋脊位置進行收口,由此就造成屋脊瓦的固定點的位置可能會被平瓦擋住,造成無法固定或固定不牢固。另外,如果平瓦鋪至屋脊位置時,線條不順直,就造成屋脊瓦的施工難度更大,施工后的屋脊線條無法保證。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屋脊瓦易被平瓦擋住的無法固定或固定不牢固,施工難度大,提供一種結構簡單,操作方便,屋脊瓦固定更加牢固的屋脊瓦固定裝置。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下述技術方案:一種屋脊瓦固定裝置,包括鋼筋主骨和焊接在鋼筋主骨上的支腿單元,所述的支腿單元包括支腿I和支腿II,鋼筋主骨垂直于支腿I和支腿II構成的平面,鋼筋主骨上每隔400-600mm設置一個支腿單元,鋼筋主骨每隔一個屋脊瓦的距離綁定一根金屬絲。
所述的支腿I和支腿II是直徑為5-7mm、長度為300-400mm的鋼筋。
所述的鋼筋主骨和支腿設置在屋脊砂漿層內,綁在鋼筋主骨上的金屬絲露出砂漿層的長度不小于250mm。
所述的金屬絲為銅絲。
所述的鋼筋主骨是直徑為9-11mm的鋼筋。
采用上述結構的本實用新型用一根較粗鋼筋作為主骨,每隔一段距離設置兩根短鋼筋垂直焊接到主骨上,像支架一樣斜向下設置,保證屋脊瓦固定更加牢固,提高施工工效及施工質量,使屋面瓦施工質量得到進一步提升;屋脊瓦更加順直;施工方便、快捷。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橫截面結構示意圖;
圖3是屋脊瓦鋪設完成后鋪瓦屋脊整體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至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鋼筋主骨1和焊接在鋼筋主骨1上的支腿單元2,所述的支腿單元2包括支腿I3和支腿II4,鋼筋主骨1垂直于支腿I3和支腿II4構成的平面,鋼筋主骨1上每隔400-600mm設置一個支腿單元2,鋼筋主骨1每隔一個屋脊瓦的距離綁定一根金屬絲5。金屬絲綁扎在鋼筋主骨1上,金屬絲的兩個端頭分別綁在屋脊瓦兩端的小孔8上,故每兩根金屬絲在鋼筋主骨1綁定的位置依據屋脊瓦的長度尺寸而定。
所述的支腿I3和支腿II4是直徑為5-7mm、長度為300-400mm的鋼筋。
所述的鋼筋主骨1和支腿2設置在屋脊砂漿層6內,綁在鋼筋主骨1上的金屬絲5露出砂漿層6的長度不小于250mm。
所述的金屬絲5為銅絲,也可以是鋼絲。
所述的鋼筋主骨1是直徑為9-11的鋼筋,一般采用鋼筋的直徑為9mm、10mm或11mm。
本實用新型一般采用Φ10的鋼筋作為鋼筋主骨1,一般采用Φ10的鋼筋,然后每隔一段距離設置兩根短鋼筋作為支腿I3和支腿II4,支腿I3和支腿II4垂直焊接到主骨上,并且像支架一樣斜向下設置。在屋脊瓦施工前,用銅絲等綁扎在主骨上,在屋脊瓦施工過程中將本實用新型預埋到鋪瓦屋脊9的砂漿層內,將銅絲外露出來,用于后續屋脊瓦的固定。最后,將外露的銅絲與屋脊瓦7上小孔8綁扎牢固。
實施例1
本實用新型包括鋼筋主骨1和焊接在鋼筋主骨1上的支腿單元2,所述的支腿單元2包括支腿I3和支腿II4,鋼筋主骨1垂直于支腿I3和支腿II4構成的平面,鋼筋主骨1上每隔400-600mm設置一個支腿單元2,鋼筋主骨1每隔一個屋脊瓦的距離綁定一根金屬絲5。
實施例2
本實用新型包括鋼筋主骨1和焊接在鋼筋主骨1上的支腿單元2,所述的支腿單元2包括支腿I3和支腿II4,鋼筋主骨1垂直于支腿I3和支腿II4構成的平面,鋼筋主骨1上每隔400-600mm設置一個支腿單元2,鋼筋主骨1每隔一個屋脊瓦的距離綁定一根銅絲5。所述的支腿I3和支腿II4是直徑為6mm、長度為350mm的鋼筋。所述的鋼筋主骨1和支腿2設置在屋脊砂漿層6內,綁在鋼筋主骨1上的金屬絲5露出砂漿層6的長度為250mm。鋼筋主骨1是直徑為10的鋼筋。
實施例3
本實用新型包括鋼筋主骨1和焊接在鋼筋主骨1上的支腿單元2,所述的支腿單元2包括支腿I3和支腿II4,鋼筋主骨1垂直于支腿I3和支腿II4構成的平面,鋼筋主骨1上每隔400-600mm設置一個支腿單元2,鋼筋主骨1每隔一個屋脊瓦的距離綁定一根鋼絲5。所述的支腿I3和支腿II4是直徑為8mm、長度為400mm的鋼筋。所述的鋼筋主骨1和支腿2設置在屋脊砂漿層6內,綁在鋼筋主骨1上的金屬絲5露出砂漿層6的長度為300mm。鋼筋主骨1是直徑為10的鋼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