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建筑上的集成吊頂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吊頂安裝卡件。
背景技術:
目前,在常見的建筑中,吊頂安裝卡件包括主龍骨、次龍骨以及裝在次龍骨下方的吊頂板。為了滿足現在各種建筑中的設計需求,使用的次龍骨結構也多種多樣,有Z型次龍骨、J型次龍骨、T型次龍骨等等。現有的次龍骨的安裝方式都是在施工現場,根據次龍骨的具體結構,采用預制孔或焊接等方式安裝固定的,安裝費時費力,工人的勞動強度大,效率低。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的缺陷,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能夠適應多種次龍骨以及吊頂板結構使用的吊頂安裝卡件,通用性好,成本低。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的一種技術方案是:一種吊頂安裝卡件,用于次龍骨/吊頂板與主龍骨安裝固定。所述次龍骨/吊頂板具有L型的扣接部。所述吊頂安裝卡件形成有卡槽,所述吊頂安裝卡件能夠通過卡槽套裝在主龍骨上,所述吊頂安裝卡件上還設置有卡口,所述卡口呈T字型,所述卡口內部形成拐角,所述卡口的拐角與次龍骨/吊頂板的扣接部扣搭使次龍骨/吊頂板安裝固定在吊頂安裝卡件上。
具體的,所述吊頂安裝卡件包括兩個平行設置的卡片以及連接兩個卡片的連接片,所述連接片分別與兩個卡片的上端部固定連接,所述連接片與兩個卡片形成U型的卡槽。
進一步的,所述兩個卡片之間的間距與主龍骨的寬度匹配,當吊頂安裝卡件套裝在主龍骨上時,所述兩個卡片分別與主龍骨的兩側貼合,所述連接片與主龍骨的上部貼合。
具體的,所述卡口開設在卡片的下部,所述卡口包括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自卡片的下端部向上開設,所述第二凹槽自第一凹槽的中部橫向開設在卡片上,所述拐角形成在第一凹槽與第二凹槽相接處。
具體的,所述卡片的第二凹槽形成在第一凹槽的左側,所述第一凹槽的右側自卡片的下端至第一凹槽的上端形成擋部,當安裝次龍骨/吊頂板時,所述擋部能夠向外折彎露出卡口的拐角,所述次龍骨/吊頂板的L型扣接部能夠伸入第二凹槽內且扣搭在所述拐角處;當次龍骨/吊頂板安裝完成后,所述擋部能夠回折復位擋住次龍骨/吊頂板的扣接部。
優選的,所述擋部彎折的根部的外邊緣以及與第一凹槽相接處均開設有缺口。
優選的,所述擋部上開設有窗口。
優選的,所述擋部的下端部高于第一凹槽左側的下端部,所述擋部的下邊緣通過弧形圓角過渡。
本實用新型的范圍,并不限于上述技術特征的特定組合而成的技術方案,同時也應涵蓋由上述技術特征或其等同特征進行任意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術方案。例如上述特征與本申請中公開的具有類似功能的技術特征進行互相替換而形成的技術方案等。
由于上述技術方案運用,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下列優點:吊頂安裝卡件通過開設的卡槽套裝在主龍骨上,通過開設的T型卡口與次龍骨/吊頂板扣搭固定,使得次龍骨/吊頂板的安裝固定簡單方便,易于施工。且吊頂安裝卡件的T型卡口能夠適應Z型次龍骨、J型次龍骨、T型次龍骨等多種次龍骨的吊裝,還能夠適應吊頂板的單獨吊裝,吊頂安裝卡件安裝通用性好,安裝固定結構牢固可靠。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種吊頂安裝卡件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一種吊頂安裝卡件的主視圖;
圖3是圖2中A處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4是Z型次龍骨的安裝示意圖;
圖5是圖4中B處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6是J型次龍骨的安裝示意圖;
圖7是圖6中C處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8是T型次龍骨的安裝示意圖;
圖9是圖8中D處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10是吊頂板單獨吊裝的安裝示意圖;
圖11是圖10中E處局部放大示意圖;
其中:1、卡片;2、連接片;3、卡槽;4、卡口;5、拐角;6、第一凹槽;7、第二凹槽;8、擋部;9、缺口;10、窗口;100、吊頂安裝卡件;101、主龍骨;102、次龍骨;103、吊頂板;200、扣接部。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至圖11所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吊頂安裝卡件,用于次龍骨102/吊頂板103與主龍骨101安裝固定。所述次龍骨102/吊頂板103具有L型的扣接部200。
所述吊頂安裝卡件100包括兩個平行設置的卡片1以及連接兩個卡片1的連接片2,所述連接片2分別與兩個卡片1的上端部固定連接,所述連接片2與兩個卡片1形成U型的卡槽3。所述吊頂安裝卡件100能夠通過卡槽3套裝在主龍骨101上。本實施例中吊頂安裝卡件100是折彎件。所述兩個卡片1之間的間距與主龍骨101的寬度匹配,當吊頂安裝卡件100套裝在主龍骨101上時,所述兩個卡片1分別與主龍骨101的兩側貼合,所述連接片2與主龍骨101的上部貼合。這樣,吊頂安裝卡件100能夠穩定地掛在主龍骨101上。
所述吊頂安裝卡件100上還設置有卡口4,所述卡口4開設在卡片1的下部。所述卡口4包括第一凹槽6和第二凹槽7。所述第一凹槽6自卡片1的下端部向上開設,所述第二凹槽7自第一凹槽6的中部橫向開設在卡片1上。所述第一凹槽6和第二凹槽7形成T字型卡口4。所述第一凹槽6與第二凹槽7相接處形成拐角5。所述卡口4的拐角5與次龍骨102/吊頂板103的扣接部200扣搭使次龍骨102/吊頂板103安裝固定在吊頂安裝卡件100上。
所述卡片1的第二凹槽7形成在第一凹槽6的左側。所述第一凹槽6的右側自卡片1的下端至第一凹槽6的上端形成擋部8。當安裝次龍骨102/吊頂板103時,所述擋部8能夠向外折彎露出卡口4的拐角5,所述次龍骨102/吊頂板103的L型的扣接部200能夠伸入第二凹槽7內且扣搭在所述拐角5處;當次龍骨102/吊頂板103安裝完成后,所述擋部8能夠回折復位擋住次龍骨102/吊頂板103的扣接部200。
所述擋部8彎折的根部的外邊緣以及與第一凹槽6相接處均開設有缺口9。所述擋部8上開設有窗口10。這使得擋部8便于折彎,有效防止應力集中而折斷擋部8。所述擋部8的下端部高于第一凹槽6左側的下端部,所述擋部8的下邊緣通過弧形圓角過渡。這使得次龍骨102/吊頂板103的L型的扣接部200能夠較方便地伸入卡口4內。
如圖4至圖11所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吊頂安裝卡件100能夠適應Z型次龍骨、J型次龍骨、T型次龍骨等多種次龍骨類型的安裝固定以及吊頂板的單獨吊裝,通用非常好,且安裝也簡單方便,只需將擋部8折彎,將次龍骨的扣接部200伸入卡口4內再將擋部8回折復位即可實現。安裝效率高,省時省力。同時安裝結構牢固可靠。
如上所述,我們完全按照本實用新型的宗旨進行了說明,但本實用新型并非局限于上述實施例和實施方法。相關技術領域的從業者可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思想許可的范圍內進行不同的變化及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