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吊頂系統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減振吊頂系統。
背景技術:
輕鋼龍骨是一種新型的建筑材料,輕鋼龍骨隔墻具有重量輕、強度高、耐火性好、通用性強,且易于安裝等特性,隨著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發展,近年來其應用尤為廣泛,在吊頂、隔墻等方面均已成為建筑的主力軍。
現在的輕鋼龍骨吊頂,是將承載龍骨、覆面龍骨以連接件連接構成框架,然后覆上石膏板做成。但是在地震多發區,傳統的吊頂龍骨的抗沖擊能力和抗變形能力一般,在有地震發生時,不足以支撐吊頂框架,很容易發生吊頂變形、甚至坍塌,存在重大的安全隱患。另一方面,在吊頂系統的組建安裝過程中,盡管再小心謹慎,還是會經常發生龍骨間或者龍骨與連接件之間的振動,造成龍骨或者連接件的變形甚至報廢;還有可能會致使已經組裝好的部分需要拆掉返工,從而造成工期的延長。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旨在解決上面描述的問題。本實用新型的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解決以上問題中的任何一個的吊頂系統。具體地,本實用新型提供具備強大的抗沖擊力和抗變形能力的減振吊頂系統。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減振吊頂系統,所述減振吊頂系統包括減振龍骨、掛件和覆面龍骨,所述減振龍骨的側板上設置有減振部,所述掛件的第一端通過所述減振部與所述減振龍骨連接,所述掛件的第二端與所述覆面龍骨連接;其中,所述減振部包括減振板和支撐板,所述減振板的第一端與所述減振龍骨的側板固定連接,且所述減振板與所述減振龍骨的側板呈第一預設角度β設置;所述減振板的第二端與所述支撐板固定連接,所述支撐板與所述減振板之間呈第二預設角度γ設置,且所述支撐板與所述減振龍骨的側板位于所述減振板的不同側。
其中,所述掛件的第一端的兩側均設置有懸掛部,所述懸掛部包括搭板,所述搭板與所述掛件的第一端的側板呈所述第一預設角度β設置,所述搭板搭設在所述減振板上。
其中,所述第一預設角度β為銳角,所述第二預設角度γ大于等于所述第一預設角度β。
其中,所述第一預設角度β為15°≤β≤75°。
其中,所述減振板的第一端與所述減振龍骨的側板通過第一連接板固定連接,并且,所述減振板與所述減振龍骨的側板位于所述第一連接板的同一側。
其中,所述第一連接板垂直于所述減振龍骨的側板。
其中,所述減振板的第二端與所述支撐板之間通過第二連接板固定連接,并且,所述減振板與所述支撐板位于所述第二連接板的同一側。
其中,所述懸掛部還包括折彎板,所述搭板通過所述折彎板與所述掛件的第一端的側板固定連接,且所述搭板與所述掛件的第一端的側板位于所述折彎板的同一側。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減振吊頂系統,通過設置有減振部的減振龍骨以及專用的掛件,可以有效增加吊頂系統的抗沖擊力和抗變形能力,確保吊頂系統的穩定性,同時還保證了吊頂系統的順利施工。
參照附圖來閱讀對于示例性實施例的以下描述,本實用新型的其他特性特征和優點將變得清晰。
附圖說明
并入到說明書中并且構成說明書的一部分的附圖示出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并且與描述一起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在這些附圖中,類似的附圖標記用于表示類似的要素。下面描述中的附圖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而不是全部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示例性地示出了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減振吊頂系統的一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示例性地示出了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減振吊頂系統的減振龍骨的一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3示例性地示出了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減振吊頂系統的減振龍骨的另一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4示例性地示出了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減振吊頂系統的掛件的一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申請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任意組合。
本實用新型的基本思想是,通過在承載龍骨上設置減振部形成具有強大的抗沖擊力和抗變形能力的減振龍骨,并配以與減振部配合使用的掛件,來增加吊頂系統的抗沖擊力和抗變形能力,從而確保吊頂系統的穩定性和施工過程的順利進行。
下面結合附圖,對根據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減振吊頂系統進行詳細描述。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減振吊頂系統,圖1示出了該減振吊頂系統的一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參照圖1所示,該減振吊頂系統包括減振龍骨1、掛件2和覆面龍骨3,減振龍骨1的側板上設置有減振部10,掛件2的第一端201通過減振部10與減振龍骨1連接,掛件2的第二端202與覆面龍骨3連接。
圖2示出了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減振吊頂系統的減振龍骨1的一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3示出了該減振龍骨1的另一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參照附圖所示,減振部10包括減振板101和支撐板102,減振板101的第一端101a與減振龍骨1的側板11固定連接,且減振板101與減振龍骨1的側板呈第一預設角度β設置;減振板101的第二端101b與支撐板102固定連接,支撐板102與減振板101之間呈第二預設角度γ設置,且支撐板102與減振龍骨1的側板11位于減振板101的不同側。
當減振龍骨1、掛件2或者覆面龍骨3受到異常沖擊或者作用力時,會導致減振板101與減振龍骨1的側板11之間的第一預設角度β產生變化,從而避免減振龍骨1的外形或者側板11產生硬性變形,當異常沖擊或者作用力消失后,β慢慢恢復,可以增加減振龍骨1的抗沖擊能力和抗變形能力,進而保證吊頂系統的穩定以及施工順利進行。
圖4示出了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減振吊頂系統的掛件2的一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參照圖4所示,掛件2的第一端201的兩側均設置有懸掛部21,懸掛部21包括搭板211,搭板211與掛件2的第一端201的側板22也呈第一預設角度β設置,從而使得搭板211搭設在減振板101上,并能夠與減振板101完全接觸。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減振吊頂系統,減振板101與減振龍骨1的側板11之間的第一預設角度β為銳角。另外,支撐板102的設置,是為了防止在受到巨大沖擊時,第一預定角度β變為鈍角,減振板101無法繼續承重,所以在本實用新型的減振吊頂系統中,第二預設角度γ大于或者等于第一預設角度β。例如,第二預設角度γ可以與第一預設角度β相等,即支撐板102平行于減振龍骨1的側板11;也可以將第二預設角度γ設置為鈍角,從而相應的掛件2上也可以設置與支撐板102相適應的接觸面,進一步增加掛件2與減振龍骨1之間的接觸面積,確保其連接穩定性。
經過發明人多次試驗,在第一預設角度β為15°≤β≤75°時,減振龍骨1的減振效果較好。例如,通常情況下,第一預設角度β可以選擇設置為18°、32°、40°、51°或者63°等。
具體地,減振板101與減振龍骨1的側板11之間可以直接連接,也可以間接連接。如圖2所示的實施例中,減振板101與側板11之間為直接連接;而圖3所示的實施例中,減振板101與側板11則為間接連接。其中,減振板101的第一端101a與減振龍骨1的側板11通過第一連接板12固定連接,并且,減振板101與減振龍骨1的側板11位于第一連接板12的同一側。第一連接板12可以為異常沖擊或者作用力增加緩沖,為減振部10提供一定的減振保障。
其中,第一連接板12與側板11之間可以為任意方式的固定連接,如圖3所示的實施例中,第一連接板12垂直于減振龍骨1的側板11。
為了增加掛件2與減振龍骨1之間的連接穩定性,減振板101與支撐板102之間可以增加其他板件。例如圖3所示的實施例,減振板101的第二端101b與支撐板102之間通過第二連接板13固定連接,并且,減振板101與支撐板102位于第二連接板13的同一側。與該實施例的減振龍骨1相適應地,掛件2的懸掛部21還包括折彎板212,搭板211通過折彎板212與掛件2的第一端201的側板22固定連接,且搭板211與掛件2的第一端201的側板22位于折彎板212的同一側,并且在安裝使用時,折彎板212搭設在第二連接板13上。
第二連接板13和折彎板212的設置,增加了減振龍骨1與掛件2之間的接觸面積,進一步保障在受到異常沖擊時減振龍骨1與掛件2之間的穩定連接。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根據本實用新型所提供減振吊頂系統,其減振龍骨1可以為C型龍骨、U型龍骨或者H型龍骨。
上面描述的內容可以單獨地或者以各種方式組合起來實施,而這些變型方式都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需要說明的是,在本文中,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類的關系術語僅僅用來將一個實體或者操作與另一個實體或操作區分開來,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這些實體或操作之間存在任何這種實際的關系或者順序。而且,術語“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變體意在涵蓋非排他性的包含,從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物品或者設備不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還包括沒有明確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還包括為這種物品或者設備所固有的要素。在沒有更多限制的情況下,由語句“包括……”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物品或者設備中還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僅僅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精神和范圍,均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范圍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