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剪切型鉛阻尼材料循環加載試驗裝置及剪切型鉛阻尼裝置。
背景技術:
鉛阻尼器是一種具有構造簡單、性能穩定和維護成本低等優點的消能減震裝置,因此得到工程界廣泛認可。目前國內外研制和開發的鉛阻尼器主要有鉛擠壓耗能阻尼器、鉛剪切耗能阻尼器以及鉛節點耗能阻尼器和圓柱形、異型鉛耗能阻尼器等,其中前兩種雖已在工程中得到較廣泛應用,但不同的結構形式和部位,需要的阻尼器形狀和構造就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例如,常見的板式鉛阻尼器、壓擠式鉛阻尼器的安裝形式均為斜撐安裝,轉動式鉛阻尼器則應用于節點轉角處。
因此,為豐富鉛阻尼器在工程中的使用范圍,對不同形狀和構造的鉛阻尼器研究顯得十分重要。
本實用新型主要針對剪切型鉛阻尼器阻尼材料循環加載裝置進行探索,著眼于操作方便,可對鉛芯有效剪切面積、受剪區厚度、剪切截面形式進行任意控制,灌鉛澆鑄十分便捷,加載效率高等方面,該項工作對促進鉛阻尼器的應用發展具有較好的經濟與社會價值。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剪切型鉛阻尼材料循環加載試驗裝置,能夠實現對鉛芯有效剪切面積、受剪區厚度、剪切截面形式進行任意控制,灌鉛澆鑄十分便捷,可同時加載2組試驗對象,大大提高了試驗精度和效率,該實用新型還具有結構簡單,易于操作等特點。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剪切型鉛阻尼裝置,包括依次可拆卸疊加連接在一起的第一外蓋板、第一儲鉛槽、第一形狀板、形狀控制調節板、第二形狀板、第二儲鉛槽以及第二外蓋板;其中所述第一形狀板、第二形狀板及形狀控制調節板上均設有通孔,所述第一儲鉛槽和第二儲鉛槽均為矩形框架結構;所述形狀控制調節板由一對稱分離板組成,剪切型鉛阻尼裝置澆鑄鉛液完畢,待澆鑄鉛液冷卻后拆除所述形狀控制調節板,形成鉛芯受剪區。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外蓋板、第一儲鉛槽、第一形狀板、形狀控制調節板、第二形狀板、第二儲鉛槽以及第二外蓋板之間采用下沉式內六角螺栓連接,并且,螺栓鎖緊狀態時螺帽頂面與第一外蓋板的外表面、第二外蓋板外表面平齊或略低于第一外表面和第二外表面。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外蓋板、第一儲鉛槽、第一形狀板、形狀控制調節板、第二形狀板、第二儲鉛槽以及第二外蓋板均采用高強鋼材料制作。
本實用新型還公開了一種用于所述剪切型鉛阻尼裝置的循環加載試驗裝置,包括固定部分和移動部分,所述固定部分包括:外加載槽及底板,其中,外加載槽的底部與所述底板之間、底板與反力裝置之間均可拆卸的固定連接;
所述移動部分包括:連接板、連接桿及內加載槽,所述的連接板的一側與作動器之間可拆卸的固定連接,另一側與連接桿一端剛性連接,連接桿另一端與內加載槽剛性連接;
所述內加載槽包括對稱設置的兩個內加載半槽;
所述外加載槽包括兩個外加載半槽,兩個外加載半槽對稱設置在所述內加載槽的兩側,并且分別與內加載槽中的兩個內加載半槽組合形成用于放置所述剪切型鉛阻尼裝置的兩個空槽。
進一步的,所述兩個外加載半槽的兩側分別連接有側支撐板,所述側支撐板、外加載半槽以及底板三者為一體結構。
進一步的,所述底板與反力裝置之間通過連接轉換裝置相連接;所述連接板與作動器球頭之間、底板與連接轉換裝置之間、連接轉換裝置與反力裝置之間均通過螺栓可拆卸的連接。
進一步的,固定部分和移動部分中的構件均采用高強鋼材料制作。
本實用新型所達到的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可進行剪切型鉛阻尼器核心部件鉛芯的循環加載試驗,可對鉛芯有效剪切面積、受剪區厚度、剪切截面形式進行任意控制,灌鉛澆鑄十分便捷,可同時加載2組試驗對象,大大增加效率并可有效降低隨機誤差,該實用新型還具有結構簡單,易于操作等特點。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主剖面圖;
圖2為圖1中剪切型鉛阻尼裝置撤去后結構示意圖;
圖3為剪切型鉛阻尼裝置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側視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未裝鉛芯的剪切型鉛阻尼裝置爆炸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的形狀控制調節板主視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的儲鉛槽主視圖;
圖8為本實用新型的形狀板主視圖;
圖9為本實用新型的外蓋板主視圖;
其中,1為底板;(2、9)為固定螺栓;3為側支撐板;4為外加載半槽;5為鉛芯;6為內加載槽;7為連接桿;8為連接板;10為第一外蓋板;11為第一儲鉛槽;12為形狀控制調節板;13為第一形狀板;14為沉頭螺栓;15為反力裝置。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以下實施例僅用于更加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不能以此來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如圖1至圖7所示,一種剪切型鉛阻尼材料循環加載試驗裝置,包括固定部分和移動部分組成,所述固定部分設有外加載槽4、側支撐板3及底板1;
所述移動部分包括連接板8、連接桿7以及內加載槽6,所述的連接板8通過固定螺栓9與作動器相連接,所述底板1通過固定螺栓2與反力裝置15相連接;
所述剪切型鉛阻尼裝置包括依次可拆卸疊加連接在一起的第一外蓋板10、第一儲鉛槽11、第一形狀板13、形狀控制調節板12、第二形狀板16、第二儲鉛槽17以及第二外蓋板18;其中所述第一形狀板13、第二形狀板16及形狀控制調節板12上均設有通孔,所述第一儲鉛槽11和第二儲鉛槽17均為矩形框架結構;所述形狀控制調節板12由一對稱分離板組成,剪切型鉛阻尼裝置澆鑄鉛液完畢,待澆鑄鉛液冷卻后拆除所述形狀控制調節板12,形成鉛芯受剪區。
所述第一形狀板13、第二形狀板16與形狀控制調節板12中間孔洞的形狀以及大小,決定鉛芯有效剪切面積及剪切截面形式。所述形狀控制調節板12厚度,決定鉛芯受剪切區厚度。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外蓋板10、第一儲鉛槽11、第一形狀板13、形狀控制調節板12、第二形狀板16、第二儲鉛槽17以及第二外蓋板18之間采用下沉式內六角螺栓連接,并且,螺栓鎖緊狀態時螺帽頂面與第一外蓋板10的外表面、第二外蓋板18的外表面平齊或略低于第一外蓋板10外表面和第二外蓋板18的外表面。
所述剪切型鉛阻尼裝置澆鑄鉛液時,需要打開第一外蓋板10或者第二外蓋板18,以便鉛液灌入。
本實用新型剪切型鉛阻尼材料循環加載試驗裝置與剪切型鉛阻尼裝置的具體裝配方式及調節過程如下:
第一步:將外加載裝置中的固定部分,即外加載槽4、側支撐板3、底板1放置在反力裝置15上,位置大致對齊即可,暫時不要加裝固定螺栓2;
第二步:將外加載裝置中的移動部分放置在固定部分中間,位置大致對齊即可;
第三步:用合適厚度的墊塊放置于移動部分底部,使外加載槽4和內加載槽6高度基本一致;
第四步:準備兩個相同的剪切型鉛阻尼裝置,通過適當挪動外加載裝置中的固定部分,使得兩個剪切型鉛阻尼裝置完全嵌入外加載槽4和內加載槽6共同形成的兩個空槽內;。
第五步:調整外加載裝置中的固定部分,使其螺孔與反力裝置15上對應螺孔對其,并用固定螺栓2將二者連接固定在一起;
第六步:調節外加載裝置中的移動部分,同時調節作動器位置,使得連接板8與作動器球頭通過固定螺栓9進行連接固定。
本實用新型可進行剪切型鉛阻尼器核心部件鉛芯的循環加載試驗,可對鉛芯有效剪切面積、受剪區厚度、剪切截面形式進行任意控制,灌鉛澆鑄十分便捷,可同時加載兩組試驗對象,大大增加效率并可有效降低隨機誤差,同時具有結構簡單,設計巧妙,在工程試驗中具有較強的通用性和實用價值,值得推廣。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變形,這些改進和變形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