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shí)用新型具體涉及一種高架地板的板體。
背景技術(shù):
傳統(tǒng)高架地板的板體的四周強(qiáng)度較低,在長期使用后四周容易發(fā)生變形損壞,而且鋪設(shè)繁瑣,拆卸維修麻煩。
技術(shù)實(shí)現(xiàn)要素:
本實(shí)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四周強(qiáng)度高,不易變形損壞,鋪設(shè)簡單,拆卸維修方便的高架地板的板體。
為了實(shí)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shí)用新型的技術(shù)方案是:一種高架地板的板體,具有面板、底板和芯板,所述芯板位于面板和底板組成的空腔中,其改進(jìn)在于:
a、所述底板具有底面板、壁面和端口外沿,所述面板的外沿具有包邊,所述包邊包覆在底板的端口外沿上;
b、所述面板 的四個角上均具有弧形豁口或倒角,且面板的弧形豁口上沿處具有弧形豁槽或面板的倒角上沿處具有弧形豁槽, 所述弧形豁槽具有弧形面和臺階面;
c、所述底板四周的壁面具有條形凸筋和條形凹槽,所述條形凸筋和條形凹槽的方向均為一端與底面板相接另一端與端口外沿相接。
在上述技術(shù)方案中, 所述面板上的弧形豁口為四分之一圓弧的弧形缺口,面板上的弧形豁槽為四分之一圓弧的扇形槽。
在上述技術(shù)方案中,所述倒角為45°角。
在上述技術(shù)方案中,所述底板的四周的壁面上分別具有7~13個條形凹槽。
在上述技術(shù)方案中,所述底板的四周的壁面上分別具有11個條形凹槽。
在上述技術(shù)方案中,所述底板的四周的壁面上分別具有11個條形凹槽和12個條形凸筋。
在上述技術(shù)方案中,所述面板的上表面與所述弧形豁槽的臺階面之間的高度差為h=5mm±1.0mm。
在上述技術(shù)方案中,所述弧形豁槽的弧形面的下沿弧形半徑R1=10.5mm±2.0mm。
在上述技術(shù)方案中,所述弧形豁槽的弧形面的上沿弧形半徑為R2=13mm±2.0mm。
本實(shí)用新型所具有的積極效果是:所述面板的外沿具有包邊,所述包邊包覆在底板的端口外沿上,所述底板的四周的壁面具有條形凸筋,包邊和條形凸筋大大增加了板體四周的強(qiáng)度,即使長時間使用板體四周也不易變形損壞,所述面板的四個角上均具有弧形豁口或倒角,面板可以用螺絲和墊片相互固定,這樣鋪設(shè)簡單,拆卸維修方便。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shí)用新型的主視示意圖;
圖2是圖1的A-A剖面示意圖;
圖3是圖1的后視示意圖;
圖4是圖1的B-B剖面示意圖;
圖5圖2中的Ⅰ部放大示意圖;
圖6是本實(shí)用新型中四個角為倒角的示意圖;
圖7是圖3中的Ⅱ部放大示意圖。
具體實(shí)施方式
以下結(jié)合附圖以及給出的實(shí)施例,對本實(shí)用新型作進(jìn)一步的說明。
如圖1~7所示,一種高架地板的板體,具有面板1、底板2和芯板3,所述芯板3位于面板1和底板2組成的空腔中,
如圖2、4、5所示,所述底板2具有底面板2-1、壁面2-2和端口外沿2-3,所述面板1的外沿具有包邊1-1,所述包邊1-1包覆在底板2的端口外沿2-3上。
如圖1、3、6、7所示,所述面板1 的四個角上均具有弧形豁口1-2或倒角1-2’,且面板1的弧形豁口1-2上沿處具有弧形豁槽1-3或面板1的倒角1-2’上沿處具有弧形豁槽1-3, 所述弧形豁槽1-3具有弧形面1-3-1和臺階面1-3-2。
如圖1所示,所述底板2四周的壁面2-2具有條形凸筋2-4和條形凹槽2-4’,所述條形凸筋2-4和條形凹槽2-4’的方向均為一端與底面板2-1相接另一端與端口外沿2-3接。
如圖1、3、6、7所示,所述面板1上的弧形豁口1-2為四分之一圓弧的弧形缺口,面板1上的弧形豁槽1-3為四分之一圓弧的扇形槽。
如圖6所示,所述倒角1-2’為45°角。
如圖1所示,所述底板2四周的壁面2-2上分別具有7~13個條形凹槽2-4’;當(dāng)然,也可以是所述底板2的四周的壁面2-2上分別具有11個條形凹槽2-4’;當(dāng)然,還可以是所述底板2的四周的壁面2-2上分別具有11個條形凹槽2-4’和12個條形凸筋2-4。
如圖5所示,所述面板1的上表面1-4與所述弧形豁槽1-3的臺階面1-3-2之間的高度差為h=5mm±1.0mm。
如圖7所示,所述弧形豁槽1-3的弧形面1-3-1的下沿弧形半徑為R1=10.5mm±2.0mm;所述弧形豁槽1-3的弧形面1-3-1的上沿弧形半徑為R2=13mm±2.0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