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建筑技術,尤其是一種石墨擠塑板外墻保溫結構。
背景技術:
在國家節能減排政策大力推動下,建筑外墻保溫技術得到急速發展,外墻保溫系
統的構造也日趨成熟。目前外墻保溫系統主要有模塑聚苯乙烯外墻保溫系統、擠塑聚苯乙
烯外墻保溫系統、聚氨酯板外墻保溫系統、酚醛板外墻保溫系統、巖棉板外墻保溫系統等。
其中,模塑聚苯乙烯外墻外保溫系統因為施工方便、應用成熟、經濟實惠等優點,具有較廣
泛的應用,是目前使用最廣泛的外墻保溫結構之一。但模塑聚苯乙烯外墻保溫結構因為其
保溫層材料為熱塑性保溫材料,遇火后易熔融、流淌、滴落,在火災發生時,其流淌物會明顯的助燃或自身燃燒,對建筑外墻外保溫系統的防火安全帶來極大安全隱患。
中國專利201520099917.1公開了一種石墨改性擠塑板外墻保溫結構,包括基層墻體和固定在基層墻體外表面的保溫層,所述保溫層的主體為石墨改性擠塑板。該專利結構較為簡單,但是石墨改性擠塑板價格較高,保溫效果不是太好,而且安裝時較為復雜。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石墨擠塑板外墻保溫結構,其構造簡單,操作方便,保溫效果好,成本低,遇火后不易燃燒也不易發生流淌滴落。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下述技術方案:
一種石墨擠塑板外墻保溫結構,包括基層墻體,在基層墻體外部設置有若干向內延伸的盲孔,石墨擠塑板一側面上設置有若干與所述盲孔過渡配合的柱體,且石墨擠塑板和基層墻體之間均勻填充有黏膠層,黏膠層將石墨擠塑板和基層墻體黏結為一體結構;所述石墨擠塑板外部設置有一層抹面膠漿層,抹面膠漿層外部覆蓋有裝飾面層。
所述盲孔為圓孔,與其相配合的柱體為圓柱體,圓柱體過渡配合插入圓孔中。
所述盲孔為方孔,與其配合的柱體為方柱體,方柱體過渡配合插入對應地方孔中。
所述盲孔為六邊形孔,與其配合的柱體為六棱柱體,六棱柱體過渡配合插入對應地六邊形孔中。
所述柱體的主體結構采用金屬材料制備,其外部敷設一層彈性橡膠層,柱體與石墨擠塑板為一體式結構。金屬材料為鐵、鋼、硬質鋁或鋁合金等材料,金屬材料有較大的硬度,能夠保證石墨擠塑板與基層墻體之間的結合強度。彈性橡膠層能夠與盲孔緊密接觸,受擠壓時能夠向外膨脹,增大柱體與盲孔之間的擠壓力及摩擦力,使柱體與盲孔之間結合更緊密。
所述基層墻體的外側面上設置有若干溝槽,溝槽的設置能夠增大墻體和黏膠層之間的接觸面積,加強粘結強度。
與黏膠層相鄰的石墨擠塑板側面上設置有若干溝槽,溝槽的設置能夠增大石墨擠塑板和黏膠層之間的接觸面積,加強粘結強度。
所述抹面膠漿層涂刷在石墨擠塑板外部。涂刷比較簡單,易于操作,并能使兩者易于融為一體,避免脫落。
所述裝飾面層涂刷在抹面膠漿層外部。涂刷比較簡單,易于操作,并能使兩者易于融為一體,避免脫落。
所述抹面膠漿層和裝飾面層的厚度之和小于等于石墨擠塑板的厚度。抹面膠漿層和裝飾面層的厚度在合理范圍內,一是方便涂刷,達到標準的性能要求,二是,避免自重過大,造成脫落問題。
本實用新型中的石墨擠塑板采用江陰市祖良石墨阻燃保溫材料有限公司生產銷售的產品,在市場中可購買到,在此,不再贅述其產品構成。該石墨擠塑板防火等級高,綠色環保,粘結性能好,可與建筑同壽命。產品適合寒冷地區,具有抗低溫、耐高溫、防火、保溫、隔熱、隔音、抗震、工程造價低等特點,是目前國內外A級墻體保溫最好的材質之一。
本實用新型中的黏膠層、抹面膠漿層和裝飾面層均為現有技術,與中國專利201520099917.1中的技術特征相同,在此不再贅述。
本實用新型中的石墨擠塑板作為保溫層,具有抗低溫、耐高溫、防火、保溫、隔熱、隔音、抗震、工程造價低等特點,有效降低火災安全隱患,且遇火后不熔融、流淌、滴落,燃燒等級為A級,滿足防火阻燃與節能保溫的要求。本實用新型整體構造簡單,操作方便,保溫效果好,成本低,遇火后不易燃燒也不易發生流淌滴落。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2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3結構示意圖;
其中,1.基層墻體,2.黏膠層,3.石墨擠塑板,4.盲孔,5.柱體,6.抹面膠漿層,7.裝飾面層。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本說明書所附圖式所繪示的結構、比例、大小等,均僅用以配合說明書所揭示的內容,以供熟悉此技術的人士了解與閱讀,并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可實施的限定條件,故不具技術上的實質意義,任何結構的修飾、比例關系的改變或大小的調整,在不影響本實用新型所能產生的功效及所能達成的目的下,均應仍落在本實用新型所揭示的技術內容得能涵蓋的范圍內。同時,本說明書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間”及“一”等的用語,亦僅為便于敘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可實施的范圍,其相對關系的改變或調整,在無實質變更技術內容下,當亦視為本實用新型可實施的范疇。
實施例1:
如圖1所示,石墨擠塑板外墻保溫結構,包括基層墻體1,在基層墻體1外部設置有若干向內延伸的盲孔4,石墨擠塑板3一側面上設置有若干與所述盲孔4過渡配合的柱體5,且石墨擠塑板3和基層墻體1之間均勻填充有黏膠層2,黏膠層2將石墨擠塑板3和基層墻體1黏結為一體結構;所述石墨擠塑板3外部設置有一層抹面膠漿層6,抹面膠漿層6外部覆蓋有裝飾面層7。
盲孔4為圓孔,與其相配合的柱體5為圓柱體,圓柱體過渡配合插入圓孔中。
柱體5的主體結構采用金屬材料制備,其外部敷設一層彈性橡膠層,柱體5與石墨擠塑板3為一體式結構。金屬材料為鐵、鋼、硬質鋁或鋁合金等材料,金屬材料有較大的硬度,能夠保證石墨擠塑板3與基層墻體1之間的結合強度。彈性橡膠層能夠與盲孔4緊密接觸,受擠壓時能夠向外膨脹,增大柱體5與盲孔4之間的擠壓力及摩擦力,使柱體5與盲孔4之間結合更緊密。
基層墻體1的外側面上設置有若干溝槽,溝槽的設置能夠增大墻體和黏膠層之間的接觸面積,加強粘結強度。
與黏膠層相鄰的石墨擠塑板3側面上設置有若干溝槽,溝槽的設置能夠增大石墨擠塑板和黏膠層2之間的接觸面積,加強粘結強度。
抹面膠漿層6涂刷在石墨擠塑板3外部。涂刷比較簡單,易于操作,并能使兩者易于融為一體,避免脫落。
裝飾面層7涂刷在抹面膠漿層6外部。涂刷比較簡單,易于操作,并能使兩者易于融為一體,避免脫落。
抹面膠漿層6和裝飾面層7的厚度之和小于等于石墨擠塑板3的厚度。抹面膠漿層6和裝飾面層7的厚度在合理范圍內,一是方便涂刷,達到標準的性能要求,二是,避免自重過大,造成脫落問題。
實施例2:
如圖1所示,石墨擠塑板外墻保溫結構,包括基層墻體1,在基層墻體1外部設置有若干向內延伸的盲孔4,石墨擠塑板3一側面上設置有若干與所述盲孔4過渡配合的柱體5,且石墨擠塑板3和基層墻體1之間均勻填充有黏膠層2,黏膠層2將石墨擠塑板3和基層墻體1黏結為一體結構;所述石墨擠塑板3外部設置有一層抹面膠漿層6,抹面膠漿層6外部覆蓋有裝飾面層7。
盲孔4為方孔,與其配合的柱體5為方柱體,方柱體過渡配合插入對應地方孔中。
柱體5的主體結構采用金屬材料制備,其外部敷設一層彈性橡膠層,柱體5與石墨擠塑板3為一體式結構。金屬材料為鐵、鋼、硬質鋁或鋁合金等材料,金屬材料有較大的硬度,能夠保證石墨擠塑板3與基層墻體1之間的結合強度。彈性橡膠層能夠與盲孔4緊密接觸,受擠壓時能夠向外膨脹,增大柱體5與盲孔4之間的擠壓力及摩擦力,使柱體5與盲孔4之間結合更緊密。
基層墻體1的外側面上設置有若干溝槽,溝槽的設置能夠增大墻體和黏膠層之間的接觸面積,加強粘結強度。
與黏膠層相鄰的石墨擠塑板3側面上設置有若干溝槽,溝槽的設置能夠增大石墨擠塑板和黏膠層2之間的接觸面積,加強粘結強度。
抹面膠漿層6涂刷在石墨擠塑板3外部。涂刷比較簡單,易于操作,并能使兩者易于融為一體,避免脫落。
裝飾面層7涂刷在抹面膠漿層6外部。涂刷比較簡單,易于操作,并能使兩者易于融為一體,避免脫落。
抹面膠漿層6和裝飾面層7的厚度之和小于等于石墨擠塑板3的厚度。抹面膠漿層6和裝飾面層7的厚度在合理范圍內,一是方便涂刷,達到標準的性能要求,二是,避免自重過大,造成脫落問題。
實施例3:
如圖2所示,石墨擠塑板外墻保溫結構,包括基層墻體1,在基層墻體1外部設置有若干向內延伸的盲孔4,石墨擠塑板3一側面上設置有若干與所述盲孔4過渡配合的柱體5,且石墨擠塑板3和基層墻體1之間均勻填充有黏膠層2,黏膠層2將石墨擠塑板3和基層墻體1黏結為一體結構;所述石墨擠塑板3外部設置有一層抹面膠漿層6,抹面膠漿層6外部覆蓋有裝飾面層7。
盲孔4為六邊形孔,與其配合的柱體5為六棱柱體,六棱柱體過渡配合插入對應地六邊形孔中。
柱體5的主體結構采用金屬材料制備,其外部敷設一層彈性橡膠層,柱體5與石墨擠塑板3為一體式結構。金屬材料為鐵、鋼、硬質鋁或鋁合金等材料,金屬材料有較大的硬度,能夠保證石墨擠塑板3與基層墻體1之間的結合強度。彈性橡膠層能夠與盲孔4緊密接觸,受擠壓時能夠向外膨脹,增大柱體5與盲孔4之間的擠壓力及摩擦力,使柱體5與盲孔4之間結合更緊密。
基層墻體1的外側面上設置有若干溝槽,溝槽的設置能夠增大墻體和黏膠層之間的接觸面積,加強粘結強度。
與黏膠層相鄰的石墨擠塑板3側面上設置有若干溝槽,溝槽的設置能夠增大石墨擠塑板和黏膠層2之間的接觸面積,加強粘結強度。
抹面膠漿層6涂刷在石墨擠塑板3外部。涂刷比較簡單,易于操作,并能使兩者易于融為一體,避免脫落。
裝飾面層7涂刷在抹面膠漿層6外部。涂刷比較簡單,易于操作,并能使兩者易于融為一體,避免脫落。
抹面膠漿層6和裝飾面層7的厚度之和小于等于石墨擠塑板3的厚度。抹面膠漿層6和裝飾面層7的厚度在合理范圍內,一是方便涂刷,達到標準的性能要求,二是,避免自重過大,造成脫落問題。
上述雖然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了描述,但并非對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的限制,所屬領域技術人員應該明白,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本領域技術人員不需要付出創造性勞動即可做出的各種修改或變形仍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