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桁架,尤其是涉及一種地下室外墻單側支模施工用鋼管桁架。
背景技術:
隨著城市建設用地的日趨緊張及土地成本的增高,經常出現地下室外墻緊貼基坑支護結構的情形,不再留設施工操作面。因此,在地下室鋼筋混凝土外墻施工時,只能采取在外墻內側進行單側模板及支撐體系施工。地下室外墻單側支模施工過程中,墻體模板模型由傳統的多跨連續梁板變為懸臂模板結構,側壓力需全部通過支撐體系傳遞至下部結構,同時產生較大的水平變形。因此,地下室外墻單側支模施工的核心問題是如何通過提高支撐體系的側向剛度來抵抗墻體混凝土在澆筑過程中模板產生的側向壓力,并將變形控制在允許范圍內。但現如今,對地下室外墻單側支模施工時,沒有一個統一、標準且規范的施工方法可供遵循,實際施工時,不可避免地存在施工操作隨意、所支立模板因側壓力易出現變形、地下室外墻施工質量難以保證等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針對上述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提供一種地下室外墻單側支模施工用鋼管桁架,其結構簡單、設計合理且施工簡便、使用效果好,通過斜向加固腹桿與斜向拉繩進行加固,能有效提高架體的側向剛度。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地下室外墻單側支模施工用鋼管桁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桁架架體和對所述桁架架體進行加固的架體加固結構,所述桁架架體位于待施工地下室外墻的內側;所述桁架架體包括多根豎向鋼管和P個由下至上布設的水平鋼管支架,多根所述豎向鋼管通過P個所述水平鋼管支架緊固連接為一體;多根所述豎向鋼管分M排N列進行布設,每排所述豎向鋼管均包括N根沿所述待施工地下室外墻的寬度方向由左至右布設的豎向鋼管,每列所述豎向鋼管均包括M根沿所述待施工地下室外墻的長度方向由前至后布設的豎向鋼管;其中,M、N和P均為正整數,M≥3,N≥3,P≥3;每個所述水平鋼管支架均由M根橫向鋼管和N根縱向鋼管拼裝而成,所述橫向鋼管和縱向鋼管均呈水平布設且二者呈垂直布設,所述縱向鋼管沿所述待施工地下室外墻的長度方向布設;M根所述橫向鋼管沿所述待施工地下室外墻的長度方向由前至后布設在同一水平面上,N根所述縱向鋼管沿所述待施工地下室外墻的寬度方向由左至右布設在同一水平面上;每排所述豎向鋼管中的N根所述縱向鋼管均與由下至上布設的P根所述橫向鋼管連接形成一個橫向鋼管支架,每列所述豎向鋼管中的M根所述縱向鋼管均與由下至上布設的P根所述縱向鋼管連接形成一個縱向鋼管支架;P個所述水平鋼管支架中所有橫向鋼管的內端均支頂在支立于所述待施工地下室外墻內側的模板上,所述模板呈豎直向布設;
所述架體加固結構包括多個分別對所述橫向鋼管支架進行加固的橫向加固結構,每個所述橫向鋼管支架上均設置有一個所述橫向加固結構;所述橫向加固結構包括多道斜向加固腹桿和多道斜向拉繩,所述斜向加固腹桿和斜向拉繩均與所加固的橫向鋼管支架呈平行布設;多道所述斜向加固腹桿均布設在同一豎直面上,每道所述斜向加固腹桿均固定在所加固的橫向鋼管支架上;多道所述斜向拉繩均布設在同一豎直面上,每道所述斜向拉繩的上端均綁扎固定在所加固的橫向鋼管支架上部,每道所述斜向拉繩的底端均綁扎固定在位于所加固橫向鋼管支架內側底部的預埋拉環上;所述預埋拉環下部埋設于對所述待施工地下室外墻進行支撐的支撐基礎內,所述支撐基礎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多根所述豎向鋼管底部均支撐于所述支撐基礎上。
上述一種地下室外墻單側支模施工用鋼管桁架,其特征是:M排所述豎向鋼管呈均勻布設,N列所述豎向鋼管呈均勻布設,相鄰兩排所述豎向鋼管之間的間距和相鄰兩列所述豎向鋼管之間的間距均為800mm~1000mm。
上述一種地下室外墻單側支模施工用鋼管桁架,其特征是:P個所述水平鋼管支架呈均勻布設,上下相鄰兩個所述水平鋼管支架之間的間距為300mm~500mm。
上述一種地下室外墻單側支模施工用鋼管桁架,其特征是:所述預埋拉環的數量為M個,M個所述橫向鋼管支架沿所述待施工地下室外墻的長度方向由前至后進行布設,M個所述預埋拉環的布設位置分別與M個所述橫向鋼管支架的布設位置一一對應。
上述一種地下室外墻單側支模施工用鋼管桁架,其特征是:所述的N=5~7。
上述一種地下室外墻單側支模施工用鋼管桁架,其特征是:所述豎向鋼管與橫向鋼管和縱向鋼管之間均通過鋼管扣件進行緊固連接。
上述一種地下室外墻單側支模施工用鋼管桁架,其特征是:所述預埋拉環為由鋼筋彎曲而成的鋼筋拉環。
上述一種地下室外墻單側支模施工用鋼管桁架,其特征是:還包括架體底部錨固結構;所述架體底部錨固結構包括多根預埋鋼管,多根所述預埋鋼管分M排N列進行布設;所述預埋鋼管呈豎直向布設且其下部埋設于所述支撐基礎內;每根所述豎向鋼管的底部均固定在一根所述預埋鋼管上。
上述一種地下室外墻單側支模施工用鋼管桁架,其特征是:所述斜向加固腹桿為鋼管,所述斜向拉繩為鋼絲繩。
上述一種地下室外墻單側支模施工用鋼管桁架,其特征是:所述縱向鋼管支架的長度不小于所述待施工地下室外墻的長度,所述縱向鋼管支架的高度不小于所述待施工地下室外墻的高度。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
1、結構簡單且拆裝簡便,投入成本較低。
2、結構設計合理,包括桁架架體和對桁架架體進行加固的架體加固結構,架體加固結構包括多個分別對橫向鋼管支架進行加固的橫向加固結構,每個橫向鋼管支架上均設置有一個橫向加固結構;橫向加固結構包括多道斜向加固腹桿和多道斜向拉繩。
3、所設置的橫向加固結構設計合理且使用效果好,能有效提高桁架架體的穩固性和側向支撐能力,提高模板的支撐與固定效果,防止模板發生位移或產生側向變形,從而能有效保證施工成型的地下室外墻的施工質量。
4、設置有架體底部錨固結構,通過架體底部錨固結構將用于支撐模板的桁架架體與支撐基礎緊固連接為一體,使模板承受的側向壓力通過桁架架體直接傳遞至支撐基礎,能進一步有效提高桁架架體的穩固性和側向支撐能力。
5、整體性好、結構穩固且使用效果好,能對地下室外墻單側支模進行穩固支撐,并且地下室外墻單側支模體系的長度和高度不受限,能滿足不同長度與不同高度的地下室外墻單側支模施工需求,適用面廣。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設計合理且施工簡便、使用效果好,通過斜向加固腹桿與斜向拉繩加固能有效提高架體的側向剛度,提高地下室外墻單側支模效果。
下面通過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做進一步的詳細描述。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
1—預埋鋼管;2—預埋拉環;3—豎向鋼管;
4—橫向鋼管;5—縱向鋼管;6—斜向加固腹桿;
7—斜向拉繩。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桁架架體和對所述桁架架體進行加固的架體加固結構,所述桁架架體位于待施工地下室外墻的內側;所述桁架架體包括多根豎向鋼管3和P個由下至上布設的水平鋼管支架,多根所述豎向鋼管3通過P個所述水平鋼管支架緊固連接為一體;多根所述豎向鋼管3分M排N列進行布設,每排所述豎向鋼管3均包括N根沿所述待施工地下室外墻的寬度方向由左至右布設的豎向鋼管3,每列所述豎向鋼管3均包括M根沿所述待施工地下室外墻的長度方向由前至后布設的豎向鋼管3;其中,M、N和P均為正整數,M≥3,N≥3,P≥3;每個所述水平鋼管支架均由M根橫向鋼管4和N根縱向鋼管5拼裝而成,所述橫向鋼管4和縱向鋼管5均呈水平布設且二者呈垂直布設,所述縱向鋼管5沿所述待施工地下室外墻的長度方向布設;M根所述橫向鋼管4沿所述待施工地下室外墻的長度方向由前至后布設在同一水平面上,N根所述縱向鋼管5沿所述待施工地下室外墻的寬度方向由左至右布設在同一水平面上;每排所述豎向鋼管3中的N根所述縱向鋼管5均與由下至上布設的P根所述橫向鋼管4連接形成一個橫向鋼管支架,每列所述豎向鋼管3中的M根所述縱向鋼管5均與由下至上布設的P根所述縱向鋼管5連接形成一個縱向鋼管支架;P個所述水平鋼管支架中所有橫向鋼管4的內端均支頂在支立于所述待施工地下室外墻內側的模板上,所述模板呈豎直向布設;
所述架體加固結構包括多個分別對所述橫向鋼管支架進行加固的橫向加固結構,每個所述橫向鋼管支架上均設置有一個所述橫向加固結構;所述橫向加固結構包括多道斜向加固腹桿6和多道斜向拉繩7,所述斜向加固腹桿6和斜向拉繩7均與所加固的橫向鋼管支架呈平行布設;多道所述斜向加固腹桿6均布設在同一豎直面上,每道所述斜向加固腹桿6均固定在所加固的橫向鋼管支架上;多道所述斜向拉繩7均布設在同一豎直面上,每道所述斜向拉繩7的上端均綁扎固定在所加固的橫向鋼管支架上部,每道所述斜向拉繩7的底端均綁扎固定在位于所加固橫向鋼管支架內側底部的預埋拉環2上;所述預埋拉環2下部埋設于對所述待施工地下室外墻進行支撐的支撐基礎內,所述支撐基礎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多根所述豎向鋼管3底部均支撐于所述支撐基礎上。
本實施例中,所述斜向加固腹桿6為鋼管,所述斜向拉繩7為鋼絲繩。
并且,多道所述斜向加固腹桿6包括多道呈平行布設的第一斜腹桿和一道將多道所述第一斜腹桿連接為一體的第二斜腹桿,所述第一斜腹桿由上至下逐漸向遠離待施工地下室外墻的一側傾斜,所述第二斜腹桿由上至下逐漸向靠近待施工地下室外墻的一側傾斜。
本實施例中,每個所述橫向鋼管支架上均設置有兩道所述斜向拉繩7,所述斜向拉繩7由上至下逐漸向靠近待施工地下室外墻的一側傾斜。
因而,所述橫向加固結構中斜向拉繩7的數量為兩道,兩道所述斜向拉繩7的上端分別綁扎固定在所加固橫向鋼管支架的外側上部和內側上部,兩道所述斜向拉繩7的底端均綁扎固定在同一個所述預埋拉環2上。
本實施例中,為拆裝簡便、快速且支撐穩固,所述豎向鋼管3與橫向鋼管4和縱向鋼管5之間均通過鋼管扣件進行緊固連接。
同時,本實用新型還包括架體底部錨固結構;所述架體底部錨固結構包括多根預埋鋼管1,多根所述預埋鋼管1分M排N列進行布設;所述預埋鋼管1呈豎直向布設且其下部埋設于所述支撐基礎內;每根所述豎向鋼管3的底部均固定在一根所述預埋鋼管1上。
本實施例中,所述豎向鋼管3與預埋鋼管1之間通過鋼管扣件進行緊固連接。
本實施例中,所述待施工地下室外墻外側為基坑支護結構。
實際施工時,M排所述豎向鋼管3呈均勻布設,N列所述豎向鋼管3呈均勻布設,相鄰兩排所述豎向鋼管3之間的間距和相鄰兩列所述豎向鋼管3之間的間距均為800mm~1000mm。P個所述水平鋼管支架呈均勻布設,上下相鄰兩個所述水平鋼管支架之間的間距為300mm~500mm。所述支撐基礎為筏板基礎或地下室防水板,所述預埋鋼管1的長度為500mm~800mm,所述預埋鋼管1上部露出所述支撐基礎外側的長度為300mm~400mm。
本實施例中,相鄰兩排所述豎向鋼管3之間的間距和相鄰兩列所述豎向鋼管3之間的間距均為900mm,上下相鄰兩個所述水平鋼管支架之間的間距為400mm。
本實施例中,所述預埋鋼管1的長度為600mm,所述預埋鋼管1上部露出所述支撐基礎外側的長度為350mm。相鄰兩排所述預埋鋼管1之間的間距和相鄰兩列所述預埋鋼管1之間的間距均為900mm。
本實施例中,所述預埋拉環2為由鋼筋彎曲而成的鋼筋拉環。所述預埋拉環2布設于所述支撐基礎與所述待施工地下室外墻之間的交接處。
本實施例中,所述預埋拉環2的數量為M個,M個所述橫向鋼管支架沿所述待施工地下室外墻的長度方向由前至后進行布設,M個所述預埋拉環2的布設位置分別與M個所述橫向鋼管支架的布設位置一一對應。
本實施例中,M個所述預埋拉環2由前至后布設在同一直線上,前后相鄰兩個所述預埋拉環2之間的間距為900mm。
實際施工時,可根據具體需要,對相鄰兩排所述豎向鋼管3之間的間距、相鄰兩列所述豎向鋼管3之間的間距、上下相鄰兩個所述水平鋼管支架之間的間距、預埋鋼管1的長度和布設間距和預埋拉環2的布設間距分別進行相應調整。
本實施例中,所述的N=5~7。
實際施工時,可根據具體需要,對N的取值大小進行相應調整。
本實施例中,所述縱向鋼管支架的長度不小于所述待施工地下室外墻的長度,所述縱向鋼管支架的高度不小于所述待施工地下室外墻的高度。
實際施工過程中,對所述支撐基礎進行施工時,對預埋鋼管1和預埋拉環2分別進行預埋;再在施工完成的所述支撐基礎上搭設所述桁架架體,并將所述桁架架體中各豎向鋼管3的底部均固定于一個預埋鋼管1上;然后,對搭設完成的所述桁架架體進行加固,具體是在所述桁架架體中的每個所述橫向鋼管支架上均布設所述橫向加固結構,完成所述桁架架體的加固過程。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非對本實用新型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據本實用新型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變更以及等效結構變化,均仍屬于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