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工程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升降腳手架的防墜裝置。
背景技術:
現有的腳手架的防墜裝置采用帶有彈簧的機械傳動的杠桿結構,例如:專利號為:ZL200810124209.3,公開號為:101333864的,專利名稱為:一種可提升腳手架的機械式防墜裝置。該防墜裝置在液壓千斤頂沿繩向上攀爬時,通過其中的受力橫桿轉動,使鎖緊機構上的鋼球壓緊在防墜拉桿上,鎖緊機構即鎖緊在防墜拉桿上。由此可知,上述防墜裝置的防墜原理依賴于鋼球的復位簧的彈力以及鋼球與防墜拉桿間的摩擦力。鋼球設于斜孔中因此鋼球作用于防墜拉桿的力為復位簧的彈力水平方向的分力,因此鎖緊機構的荷載較小,在承載多層腳手架平臺的結構時,可靠性較低。
另一方面,由于彈簧在保持一定彈力的條件下,存在一定的使用壽命,因此裝置的保養、更換會產生較高的成本。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出了一種升降腳手架的防墜裝置,具體由以下方案實施:
所述升降腳手架的防墜裝置,設于腳手架的驅動平臺上,并與腳手架升降機構傳動連接,所述驅動平臺在所述腳手架升降機構作用下沿一導軌架上升、下降,其特征在于包括驅動部與連接部,所述驅動部活動連接于連接部,所述連接部與所述驅動平臺固接,且連接部設有杠桿件,杠桿件在自由狀態下向導軌架一側傾斜,所述杠桿件的一端設有第一連接單元,杠桿件的另一端為受力端,導軌架上設有用于與所述第一連接單元相互分離或結合的第二連接單元,所述驅動部與所述腳手架升降機構固接,且驅動部在腳手架升降機構拉升作用下帶動連接部一齊勻速運動或保持靜止時,與所述杠桿件受力端相抵使第一連接單元與第二連接單元分離;在腳手架升降機構受重力作用自由下落時相對于連接部產生相對位移并脫離杠桿件受力端,杠桿件自由傾斜使第一連接單元與第二連接單元連接。
所述落地式升降腳手架系統的進一步設計在于,所述驅動部為設有托梁的浮動框,所述連接部為提升框,所述浮動框可上下自由滑動地設置于提升框內,所述杠桿件為直桿,所述直桿鉸接于提升框相對于導軌架的一側,所述腳手架升降機構傳動連接于浮動框。
所述落地式升降腳手架系統的進一步設計在于,所述第一連接單元為防墜鉤,所述第二連接單元為在導軌架豎直方向上均布的橫桿,在浮動框向上爬升或處于靜止狀態時托梁與直桿受力端相抵使直桿相對與第一連接單元的一端保持向上傾斜狀態;在浮動框自由下落時,受力端與托梁脫離,且直桿向導軌架傾斜通過防墜鉤勾住所述橫桿保持腳手架的驅動平臺當前的高度位置。
所述落地式升降腳手架系統的進一步設計在于,所述第一連接單元為水平支撐桿,所述第二連接單元為在導軌架豎直方向上均布的承載鉤,在浮動框向上爬升或處于靜止狀態時托梁與直桿受力端相抵使直桿保持豎直狀態;在浮動框自由下落時,受力端與托梁脫離,且直桿向導軌架傾斜通過支撐桿落入所述承載鉤中保持腳手架的驅動平臺當前的高度位置。
所述落地式升降腳手架系統的進一步設計在于,于所述水平支撐桿通過一個Y字形支撐架與所述直桿的對應端固接。
所述落地式升降腳手架系統的進一步設計在于,所述提升框、浮動框均呈矩形體,所述提升框內設有與所述浮動框體積相適配的空腔,所述浮動框可上下滑動地設置于所述空腔內。
所述落地式升降腳手架系統的進一步設計在于,所述升降機構包括鐵鏈與液壓千斤頂,所述鐵鏈的一端固定于導軌架的頂端,所述液壓千斤頂傳動連接在所述鐵鏈上。
所述落地式升降腳手架系統的進一步設計在于,還包括一個卸載連接件,所述卸載連接件鉸接于所述提升框上相對導軌架的一側,可拆卸地與導軌架連接。
所述落地式升降腳手架系統的進一步設計在于,所述卸載連接件與導軌架的連接端為與所述第二連接單元對應的卸載鉤或卸載桿。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
本發明的升降腳手架的防墜裝置采用鉤接式的物理連接方式取代現有防墜裝置中的彈力式的連接,使得腳手架與支撐部之間的連接更加鬧靠,提高防墜裝置的可靠性。
附圖說明
圖1是升降腳手架的防墜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升降腳手架的防墜裝置的結構簡圖。
圖3是圖2升降腳手架的防墜裝置的結構簡圖的A處的放大示意圖(防墜裝置自鎖時)。
圖4是圖2升降腳手架的防墜裝置的結構簡圖的A處的放大示意圖(防墜裝置作用時)。
圖5是升降腳手架的防墜裝置另一種實施方式的結構簡圖(防墜裝置自鎖時)。
圖6是升降腳手架的防墜裝置另一種實施方式的結構簡圖(防墜裝置作用時)。
圖7是防墜裝置另一種實施方式的結構簡圖(防墜裝置作用時)。
圖8是防墜裝置另一種實施方式的結構簡圖(防墜裝置自鎖時)。
圖9是卸載鉤的結構示意圖(卸載鉤自鎖時)。
圖10是卸載鉤的結構示意圖(卸載鉤工作時)。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進一步說明。
如圖1、圖2,本實施例的升降腳手架的防墜裝置,設于腳手架的驅動平臺2上,并與腳手架升降機構3傳動連接。本實施例的升降機構3主要由鐵鏈31與液壓千斤頂32組成。鐵鏈31懸于導軌架1的頂端。液壓千斤頂32傳動連接于鐵鏈31上。鐵鏈31通過一吊梁12與導軌架1的頂端連接。驅動平臺在所述腳手架升降機構作用下沿一導軌架1上升、下降。上述液壓千斤頂5可采用本案發明人之前提出的一種可沿鐵鏈爬升或下降的液壓千斤頂,參見已公開的中國專利(專利號ZL2011101682907,名稱為一種腳手架升降機構)。
升降腳手架的防墜裝置主要由驅動部、連接部、杠桿件及用于相互分離或結合的第一連接單元和第二連接單元組成。驅動部和連接部分別固接于液壓千斤頂32和驅動平臺2。連接部通過與驅動部抵觸連接得以隨驅動部做上下移動,而驅動部的上下移動是通過液壓千斤頂32沿鐵鏈6爬升或下降產生的。杠桿件鉸接在連接部上,該杠桿件可看成一個直桿與第一連接單元的結合體。而第二連接單元固定地置于杠桿件轉動范圍的一側的導軌架1上。一個優選的方式,是將若干該另一連接單元設置在導軌架1一側的豎直方向上;對應的,杠桿件鉸接在連接部對著導軌架1的一側,并使設置第一連接單元的一端處于杠桿件的上端,同時使杠桿件的重心高于鉸接中心,自重力將會使杠桿件產生繞鉸接中心的轉動。
杠桿件41在正常工作狀態下豎直放置,此時第一連接單元和第二連接單元處于分離狀態,驅動部抵觸于杠桿件下端,使驅動部與連接部產生抵觸連接,同時抵觸力產生的力矩與自重力產生的力矩相平衡。但當液壓千斤頂32墜落發生的瞬間,連接于液壓千斤頂32的驅動部將脫開對杠桿件下端的抵觸,此刻杠桿件的自重力作用將使其向導軌架一側轉動,杠桿件上的第一連接單元結合于導軌架1對應位置上的第二連接單元,由此產生杠桿件與導軌架之間的可拆卸式連接,阻止使液壓千斤頂32的下落。
上述的第一連接單元和第二連接單元的相互分離或結合的形式可以有多種,本發明采用勾結形式,即將第一連接單元設計為防墜鉤,則第二連接單元設計為用于承接防墜鉤的橫桿11,參見圖3、圖4。而第一連接單元和第二連接單元的另一種實施方式為:第一連接單元設計為水平支撐桿48,水平支撐桿48通過一個Y字形支撐架設置在杠桿件的對應一端,而第二連接單元設計為用于承接水平支撐桿的承載鉤49,參見圖5、圖6。
同樣的連接于液壓千斤頂32的驅動部及連接于驅動平臺2的連接部可以有多種結構形式,如圖7、圖8,驅動部是連接于液壓千斤頂32一滑塊410,而連接部是連接于驅動平臺2的導軌411,滑塊410可在導軌411中上下滑動,杠桿件41鉸接在導軌411上,該杠桿件41一端的連接單元為防墜鉤。在正常工作狀態滑塊上端面緊抵杠桿件41的下端,使杠桿件41保持豎直平衡狀態,并使驅動部與連接部抵觸連接,這樣驅動平臺與液壓千斤頂32一同運動,參見圖8。而一旦發生墜落狀態,滑塊410做自由墜落運動,將脫開對杠桿件41下端的抵觸,杠桿件41在自重力作用下向導軌架1一側轉動,產生上述的結合狀態,參見圖7。
一個優選的驅動部與連接部的設計結構是,驅動部為設有托梁44的浮動框43,連接部為底部提升框42,液壓千斤頂32固接于浮動框43內,浮動框43可上下自由滑動地設置于提升框42內,如圖6。結合該優選結構的驅動部與連接部,并將防墜鉤和橫桿分別設置在杠桿件一端與導軌架上,從而形成一端具有防墜鉤的杠桿件和具有若干沿豎直方向均布橫桿11的導向架1。在正常工作狀態,浮動框43向上的托梁與杠桿件下端相抵,使杠桿件保持豎直狀態,如圖3。當墜落發生時,浮動框自由下落,托梁脫開對杠桿件下端的抵觸,在自重力作用下向導軌架一側轉動,杠桿件一端防墜鉤4勾結在導向架對應高度的一橫桿上,而使第一、第二單元處于結合狀態,阻止驅動平臺墜落,保持其當前的高度位置,如圖4。
再次結合具有上述優選結構的驅動部與連接部,而將若干承載鉤49沿豎直方向均布在導向架上、將水平支撐桿48通過一個Y字形支撐架連接在所述的直桿上從而形成一端設有水平支撐桿48的杠桿件,如圖5。當墜落發生時,浮動框自由下落,托梁脫開對杠桿件下端的抵觸,在自重力作用下向導軌架一側轉動,杠桿件一端的水平支撐桿48勾結在導向架對應高度的一承載鉤49上,第一、第二單元處于結合狀態,從而阻止驅動平臺墜落,保持其當前的高度位置,參見圖6。
為了保證爬升平臺能穩固地保持在當前高度位置上,尤其是在向下移動時,一個優選的技術方案為:采用卸載連接件,卸載連接件的第一種實施方式為與上述橫桿11相適配的卸載鉤45,如圖9、圖10,將卸載鉤45鉸接在提升框42上,且使卸載鉤45的重心位于鉸接點的上方,并在卸載鉤45至少一側的提升框42上焊接有定位板46,定位板46與卸載鉤鉤體上分別設有對應的定位孔47,卸載鉤45與定位板46通過在定位孔47中插接定位銷(圖中未畫出)實現卸載鉤45的鎖定,參見圖9。當定位銷拔出時,卸載鉤45在重力作用下掛接在導軌架1上的橫桿11上,以保持提升框當前的高度位置,參見圖10。
卸載連接件的另一種實施方式為與上述承載鉤49相對應的卸載桿(圖中未示出,其結構與水平支撐桿48接近,在此不再贅述)。
本實施例的升降腳手架的防墜裝置采用鉤接式的物理連接方式取代現有防墜裝置中的彈力式的連接,使得腳手架與支撐部之間的連接更加鬧靠,提高防墜裝置的可靠性。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明揭露的技術范圍內,根據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及其本發明構思加以等同替換或改變,都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