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傳動機構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特殊紗線用升降裝置。
背景技術:
簇絨地毯起源于19世紀的美國佐治亞州。最初因其外觀如同草坪,所以又稱草皮(turf)織物。20世紀30-40年代,簇絨地毯由單針栽絨發(fā)展為排針栽絨。50年代又出現提花和印花的簇絨地毯,并逐漸在歐美各國普及。60年代以來,簇絨地毯以化學纖維為主要原料,幅寬達4-5米。現有技術中由于與送線輥筒連接的支板為固定的支板,因此送線輥筒的高度一般是固定不動,當實際使用中若需要調整送線輥筒與工作臺相對高度則需要更換不同的支板,因此十分不方便。
因此,需要尋求一種新的技術方案來解決上述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特殊紗線用升降裝置。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特殊紗線用升降裝置,包括水平設置的機架和豎直設置的支板以及圓柱形輥筒,所述機架包括兩根橫架以及與橫架垂直的縱架,所述支板與縱架垂直固定,所述支板上套接有調節(jié)板,所述調節(jié)板內側接有圓柱形輥筒,所述圓柱形輥筒與橫架平行設置,所述縱架之間設有臺板。
所述調節(jié)板包括外夾板和內夾板,所述外夾板和內夾板之間通過螺栓固定。
所述支架上對稱的設有兩列升降裝置,所述內夾板上設有穿入升降裝置內的升降軸,所述升降軸通過電機控制。
所述升降裝置包括升降凹槽,所述升降凹槽內兩側對稱的設有升降輪輥。
在上述技術方案中,與現有技術相比,達到的有益效果是:在使用的過程中,由電機可控制升降輪輥的正轉和反轉,從到帶動升降輪輥內的升降軸的上升或者上下,實現圓柱形輥筒的上升或者下降。
附圖說明
附圖1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一的主視圖。
以上附圖中:1-機架、2-支板、3-圓柱形輥筒、4-橫架、5-縱架、6-調節(jié)板、61-外夾板、62-內夾板、7-臺板、8-升降軸、9-電機、10-升降凹槽、11-升降輪輥。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描述。
實施例一:
如圖1所述,本發(fā)明的一種特殊紗線用升降裝置,包括水平設置的機架1和豎直設置的支板2以及圓柱形輥筒3,所述機架1包括兩根橫架4以及與橫架4垂直的縱架5,所述支板2與縱架5垂直固定,所述支板2上套接有調節(jié)板6,所述調節(jié)板6內側接有圓柱形輥筒3,所述圓柱形輥3與橫架4平行設置,所述縱架5之間設有臺板7。
所述調節(jié)板6包括外夾板61和內夾板62,所述外夾板61和內夾板62之間通過螺栓63固定。
所述支架2上對稱的設有兩列升降裝置,所述內夾板62上設有穿入升降裝置內的升降軸8,所述升降軸8通過電機9控制。
所述升降裝置包括升降凹槽10,所述升降凹槽10內兩側對稱的設有升降輪輥11。
在上述技術方案中,與現有技術相比,達到的有益效果是:在使用的過程中,由電機9可控制升降輪輥11的正轉和反轉,從到帶動升降輪輥11內的升降軸8的上升或者上下,實現圓柱形輥筒3的上升或者下降。
上述實施例只為說明本發(fā)明的技術構思及特點,其目的在于讓熟悉此項技術的人士能夠了解本發(fā)明的內容并據以實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凡根據本發(fā)明精神實質所作的等效變化或修飾,都應涵蓋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