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保溫板技術領域,具體是一種防水保溫板。
背景技術:
屋面防水是有建筑物就產生了的一項歷史性工作。但防水滲漏是一項百攻不破的國際建筑界難題。它不僅影響建筑物質量,更形成了一個周期性工作,或兩年三年多則五年八年定要重新“防水大修”,給國家和企業造成大量資金浪費。雖然各層面專家學者都為此付出大量心血和精力,幾經修改防水標準,開發、研制、生產SBS、APP等改性瀝青材料及高分子涂料等,甚至為減少雨水在屋面的停留時間加大坡度等等。在現有的建筑行業中,屋頂有的采用彩鋼板,有的用瓦,還有的用水泥預制板,這些材料有的雖然有防水功能,但不保溫,有的不防水,需要另外做防水,因此,目前還沒有可同時實現防水保溫功能的建筑用屋面板。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防水保溫板,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防水保溫板,包括左連接塊、右連接塊和表面保護層,所述表面保護層下端設有厚質塑料薄膜隔離層,厚質塑料薄膜隔離層下端設有防水層,所述防水層上端為SBS防水卷材層,SBS防水卷材層下端粘接有涂料層,涂料層下端粘接有SBC防水卷材層,所述防水層下端設有發泡水泥,發泡水泥下端設有結構層。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方案:所述表面保護層為防水抗裂混凝土制成,厚度為20~ 30mm。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方案:所述發泡水泥有水泥漿和泡沫混合制成,每立方米為 400~800Kg,導熱系數0.08~0.18W/(m·K),厚度為30~300mm。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方案:所述結構層由無間隙的混凝土制成。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方案:所述涂料層為非固化橡膠瀝青防水涂料制成,厚度為10~15mm。
作為本實用新型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左連接塊中部設有凹槽,右連接塊右端設有凸塊。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所述一種防水保溫板,多層結構,集保溫和防水性能于一體,復合后的保溫板中設有結構層,保證了保溫板與基層墻體連接的牢固性,同時復合后的保溫板中設有涂料層,大大提高了防水層的防水效果,使得SBS防水卷材層可以在潮濕環境中順利防水,也避免了 SBC卷材和SBS卷材在復合時出現斷層的可能,實用性強,此外,通過設有的左連接塊和右連接塊使得保溫板在施工時連接效果更加緊密,防水和保溫性能大大提高,具有很廣的市場前景。
附圖說明
圖1為一種防水保溫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一種防水保溫板中防水層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一種防水保溫板的連接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請參閱圖1~3,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一種防水保溫板,包括左連接塊6、右連接塊 7和表面保護層1,所述左連接塊6中部設有凹槽,右連接塊7右端設有凸塊,所述表面保護層1為防水抗裂混凝土制成,厚度為20~30mm,所述表面保護層1下端設有厚質塑料薄膜隔離層2,防止建筑地面上各種液體或地下水、潮氣透過,同時也保護保護了下層的防水層3,提高了防水層3的使用壽命,厚質塑料薄膜隔離層2下端設有防水層3,所述防水層3上端為SBS防水卷材層8,SBS防水卷材層8下端粘接有涂料層9,涂料層9為非固化橡膠瀝青防水涂料制成,厚度為10~15mm,涂料層9下端粘接有SBC防水卷材層10,所述防水層3下端設有發泡水泥4,發泡水泥4有水泥漿和泡沫混合制成,每立方米為400~ 800Kg,導熱系數0.08~0.18W/(m·K),厚度為30~300mm,發泡水泥4時本結構的主題,依靠他的功能實現了建筑的保溫隔熱,發泡水泥4下端設有結構層5,結構層5由無間隙的混凝土制成。
所述一種防水保溫板,多層結構,集保溫和防水性能于一體,復合后的保溫板中設有結構層5,保證了保溫板與基層墻體連接的牢固性,同時復合后的保溫板中設有涂料層9,大大提高了防水層的防水效果,使得SBS防水卷材層8可以在潮濕環境中順利防水,也避免了SBC卷材和SBS卷材在復合時出現斷層的可能,實用性強,此外,通過設有的左連接塊6和右連接塊7使得保溫板在施工時連接效果更加緊密,防水和保溫性能大大提高,具有很廣的市場前景。
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顯然本實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實施例的細節,而且在不背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況下,能夠以其他的具體形式實現本實用新型。因此,無論從哪一點來看,均應將實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實用新型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說明限定,因此旨在將落在權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義和范圍內的所有變化囊括在本實用新型內。不應將權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圖標記視為限制所涉及的權利要求。
此外,應當理解,雖然本說明書按照實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個實施方式僅包含一個獨立的技術方案,說明書的這種敘述方式僅僅是為清楚起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將說明書作為一個整體,各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也可以經適當組合,形成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其他實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