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機械式浮球棄流裝置、具有機械式浮球棄流裝置的雨水收集系統以及具有該雨水收集系統的屋面降溫結構。
背景技術:
水資源的節約、開發、利用已經成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注的焦點議題,而雨水回收再利用是解決水資源短缺問題的手段之一。
當前的建筑施工是耗水大戶之一,據相關測算,我國每平方米建筑施工大約用水約1噸。除了建筑本身的材料生產過程,如混凝土、砂漿、裝修材料等的生產等耗費大量水資源,施工現場各種沖洗、綠化澆水、施工人員生活用水等也占了較大的比例。但是大量的基坑降水、雨水卻往往被棄之不用,并未得到足夠重視,因此雨水收集利用在施工現場是必然的趨勢。
現有的雨水收集系統通過簡單的沉淀池收集雨水,但初期雨水無棄流且未經過濾處理,容易導致后期的管道堵塞;加大了日后的維修費用和工作量。
技術實現要素:
鑒于以上所述,本發明有必要提供一種對雨水進行過濾,以將帶有雜質的雨水棄流的機械式浮球棄流裝置。
本發明提供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機械式浮球棄流裝置,包括罐體、安裝在罐體內的過濾網、安裝在罐體內的固定支架、安裝在罐體內的濾水板以及安裝在固定支架上且可相對固定支架上下滑動的濾水組件,濾水組件與濾水板配合以控制罐體內雨水的液位高度,所述罐體一側連接有管道,罐體另一側連接有雨水收集管,罐體的下部連接有棄流管。
進一步的,所述管道的管口穿過所述過濾網,雨水收集管的管口置于過濾網上部,以將沿管道進入罐體的雨水由過濾網過濾后從雨水收集管排出。
進一步的,所述固定支架安裝在罐體內壁處,且置于過濾網下部,濾水板安裝在固定支架下部,濾水板上開設有一通孔,通孔的孔徑大于棄流管的管徑且小于管道的直徑,濾水組件包括上浮球、下浮球以及用以連接上浮球與下浮球的連桿,上浮球置于濾水板上部,下浮球置于濾水板下部,連桿可滑動地安裝在固定支架上,所述連桿穿入濾水板的通孔,以在通孔內上下滑動,上浮球與下浮球結構相同,下浮球的直徑大于通孔的孔徑。
進一步的,所述棄流管與一雨水井連接。
本發明有必要提供一種具有所述機械式浮球棄流裝置的雨水收集系統。
一種雨水收集系統,包括雨水沉淀池,雨水沉淀池的一側連接有一集水管,所述雨水沉淀池的另一側通過管道與所述的機械式浮球棄流裝置連接,機械式浮球棄流裝置的通過雨水收集管與一雨水過濾池連接,雨水過濾池的通過一出水管與雨水收集池連通,雨水收集池內安裝有水泵,雨水收集池上連接有一送水管。
進一步的,所述雨水沉淀池的底部通過一溢流管與雨水井連接,管道的管徑小于集水管的管徑且大于溢流管的管徑,雨水收集管的管徑與管道的管徑相當,雨水收集管的管徑大于棄流管的管徑。
進一步的,所述雨水收集池上連接有補水管。
另外,本發明有必要提供一種具有雨水收集系統的屋面降溫結構。
一種屋面降溫結構,包括安裝在建筑屋一側的所述的雨水收集系統,建筑屋的屋頂面邊側設有天溝,天溝下部安裝有若干雨水斗,每一雨水斗上對應連接有雨水管,若干雨水管分別連通在所述集水管上,集水管連接在所述雨水收集系統中的雨水沉淀池上,雨水收集系統中的雨水收集池上連接有所述送水管,送水管上連接有淋水管,淋水管設置在建筑屋的屋頂面的另一邊側上,淋水管端部封閉,淋水管上開設有若干淋水孔。
進一步的,若干所述淋水孔等間距開設在淋水管的管壁上,每一淋水孔孔心與淋水管管心的連接線和屋頂面呈一夾角。
進一步的,靠近所述送水管的前段的淋水管上開設的淋水孔的孔徑小于后段的淋水管上開設的淋水孔的孔徑。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屋面降溫結構通過安裝雨水收集系統,以將收集的雨水對施工現場臨時宿舍屋頂面淋水降溫,使雨水收集得到了充分利用,簡便易行、節能環保、有良好的社會效益且運行成本低。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屋面降溫結構的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屋面降溫結構的局部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雨水收集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發明機械式浮球棄流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圖4的主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申請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下面將參考附圖并結合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發明。
請參閱圖1、圖2所示,一種屋面降溫結構,包括安裝在建筑屋100一側的雨水收集系統200,建筑屋100的屋頂面108邊側設有天溝101,天溝101下部安裝有若干雨水斗102,每一雨水斗102上對應連接有雨水管103,若干雨水管103分別連通在一集水管104上,集水管104連接在所述雨水收集系統200一端,雨水收集系統200的另一端連接有送水管105,送水管105上連接有淋水管106,所述淋水管106設置在建筑屋100的屋頂面108的另一邊側上,且與天溝101相對,淋水管106端部封閉,淋水管106上開設有若干淋水孔107,若干淋水孔107等間距開設在淋水管106的管壁上,每一淋水孔107孔心與淋水管106管心的連接線和屋頂面108呈一夾角,優選地,每一淋水孔107孔心與淋水管106管心的連接線和屋頂面108所呈的夾角范圍為30度至45度。本實施例中,淋水孔107孔心與淋水管106管心的連接線和屋頂面108呈40度的夾角,以使水流從淋水孔107流出的速度更快,對建筑屋100的降溫效果更好。
置于屋頂面108且靠近送水管105的前段的淋水管106上開設的淋水孔107的孔徑小于后段的淋水管106上開設的淋水孔107的孔徑。本實施例中,靠近送水管105的三分之一段的淋水管106上開設的淋水孔107的孔徑為5mm,剩下三分之二段的淋水管106上開設的淋水孔107的孔徑為10mm。以進一步提高水流從淋水孔107流出的速度及效率,提高建筑屋100的降溫效果。
建筑屋100的屋頂面通過雨水收集系統200收集的雨水進行屋頂面淋水降溫,具體為:屋頂面108的雨水通過天溝101下部的雨水斗102直接進入雨水管103內,并沿集水管104流至雨水收集系統200內,需要降溫時,開啟雨水收集系統200中的一水泵205,將雨水輸送至送水管105中,并進入淋水管106內,水流從淋水管106的淋水孔107流出淋在屋頂面上,以吸收屋頂面熱量,進而對建筑屋100降溫。部分雨水重新通過天溝101收集至雨水收集系統200中,以循環使用。
雨水收集系統200用以收集雨水,并對雨水進行過濾,以提高雨水的凈化度。雨水收集系統200具有收集的雨水充分利用、簡便易行且有利于節能環保等特點。請參閱3所示,具體包括雨水沉淀池201、機械式浮球棄流裝置202、雨水過濾池203以及雨水收集池204、水泵205以及雨水井208。
雨水沉淀池201的一側連接有所述集水管104,雨水沉淀池201的另一側通過一管道206與機械式浮球棄流裝置202連接,雨水沉淀池201的底部通過一溢流管207與雨水井208連接,管道206的管徑小于集水管104的管徑且大于溢流管207的管徑。雨水沿集水管104進入雨水收集系統200的雨水沉淀池201內具有大顆粒污染物的雨水沿溢流管207進入雨水井208內,其余雨水沿管道206進入機械式浮球棄流裝置202內。本實施例中,集水管104的管徑為500mm,管道206的管徑為300mm,溢流管207的管徑為50mm。
請再次結合參閱圖3,機械式浮球棄流裝置202的一側通過一管道206與雨水沉淀池201連接,機械式浮球棄流裝置202的另一側通過一雨水收集管209與雨水過濾池203連接,機械式浮球棄流裝置202的下部安裝有棄流管2021,棄流管2021與雨水井208連接。雨水沿管道206進入機械式浮球棄流裝置202內,經過機械式浮球棄流裝置202對雨水處理,以將具有顆粒雜物的雨水沿棄流管2021進入雨水井208內,其余的雨水沿雨水收集管209進入雨水過濾池203內。雨水收集管209的管徑與管道206的管徑相當,雨水收集管209的管徑大于棄流管2021的管徑。本實施例中雨水收集管209的管徑為300mm,棄流管2021的管徑為100mm。
請參閱圖4、圖5,機械式浮球棄流裝置202包括罐體10、安裝在罐體10內的過濾網20、安裝在罐體10內的固定支架30、安裝在罐體10內的濾水板40以及安裝在固定支架30上且可相對固定支架30上下滑動的濾水組件50,濾水組件50與濾水板40配合以控制罐體10內雨水的液位高度,方便收集雨水。
罐體10一側通過管道206與雨水沉淀池201連接,罐體10另一側通過雨水收集管209與雨水過濾池203連接,罐體10的下部通過棄流管2021與雨水井208連接。
過濾網20安裝在罐體10內部,管道206的管口穿過過濾網20,雨水收集管209的管口置于過濾網20上部,以將沿管道206進入罐體10的雨水經過過濾網20過濾后由雨水收集管209排出。
固定支架30安裝在罐體10內壁處,且置于過濾網20下部,用以安裝所述濾水組件50。本實施例中,固定支架30的一端安裝在罐體10內壁處,另一端用以連接濾水組件50。
濾水板40安裝在罐體10內部,且置于固定支架30下部,濾水板40上開設有一通孔41,通孔41的孔徑大于棄流管2021的管徑且小于管道206的直徑,以與濾水組件50配合,控制罐體10內雨水的液位高度。
濾水組件50可滑動地安裝在固定支架30上,包括上浮球51、下浮球52以及用以連接上浮球51與下浮球52的連桿53,上浮球51置于濾水板40上部,下浮球52置于濾水板40下部,連桿53可滑動地安裝在固定支架30上,連桿53穿入濾水板40的通孔41,以在通孔41內上下滑動,上浮球51與下浮球52結構相同,下浮球52的直徑大于通孔41的孔徑。
當雨水沿管道206進入機械式浮球棄流裝置202的罐體10內,并沿濾水板40的通孔41向下流動,帶有雜質等雜物的雨水由棄流管2021流入雨水井208內,以將初期雨水中的泥沙進行相對徹底的過濾,從而實現初期雨水的棄流、過濾、自動排污等多種功能,以降低后期的工作量以及維修費用。當濾水板40下部的水積至一定程度,雨水的浮力將濾水組件50的下浮球52向上頂起,以推動連桿53沿固定支架30向上滑動,下浮球52繼續向上頂起,下浮球52的球面將濾水板40的通孔41堵住,濾水板40上部的雨水液位不斷上升,雨水通過過濾網20進行過濾后由雨水收集管209排出,并進入雨水過濾池203。當降雨結束后,罐體10的雨水逐漸減少,雨水由棄流管2021流入雨水井208內,液位逐漸下降,濾水組件50由于自身重力,帶動連桿53沿固定支架30向下滑動,以等待下一次降水。
請參閱圖3,雨水過濾池203一側通過雨水收集管209與機械式浮球棄流裝置202的罐體10連通,雨水過濾池203的另一側通過一出水管210與雨水收集池204連通,沿雨水收集管209進入雨水過濾池203的雨水通過雨水過濾池203再次進行過濾后由出水管210進入雨水收集池204內。
雨水收集池204的一側通過一出水管210與雨水過濾池203連通,雨水收集池204的另一側連接送水管105,水泵205安裝在雨水收集池204內,用以將雨水收集池204內的雨水輸送至送水管105中。本實施例中,雨水收集池204上還連接有補水管2041,當雨水收集池204內的雨水不足時,通過自來水補水,以對建筑屋100降溫。
綜上所述,本發明屋面降溫結構通過安裝雨水收集系統200,以將收集的雨水對施工現場臨時宿舍屋頂面淋水降溫,使雨水收集得到了充分利用,簡便易行、節能環保、有良好的社會效益且運行成本低。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發明的專利范圍,凡是利用本發明說明書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或等效流程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他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發明的專利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