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遮陽篷技術領域,特別是一種新型遮陽篷裝置。
背景技術:
遮陽篷的使用日益廣泛,其主要作用是遮蔽陽光,降低溫度,然而遮陽篷在設置時需具有一定高度,現有中對于遮陽篷的設置,一般都是通過兩節或多節支撐桿件拼接到理想支撐高度后,在通過螺絲緊固連接,其安裝拆卸過程較為繁瑣,安裝拆卸效率低下,同時,現有中遮陽篷的支撐座在支撐時穩定性較差,在遇到大風天氣時極易出現搖晃甚至吹翻現象,在給人們經濟造成損失的同時也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新型遮陽篷裝置,其能夠解決上述現在技術中的問題。
本發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本發明的一種新型遮陽篷裝置,包括上基體、下基體以及固定設置在所述上基體頂部的遮陽蓬,所述遮陽蓬底端面的外周繞設有向下延伸的遮陽簾,所述上基體內設有向下伸長的第一容腔,所述第一容腔內頂部中部處設有向下伸長的第一套筒,所述第一套筒內設有第一內螺狀紋腔,所述下基體由向上伸長并進入所述第一容腔內的第二套筒以及設置在所述第二套筒底部的基座湊成,所述第二套筒左右兩側外壁相應設有第一滑接槽,所述第二套筒內設有用來與所述第一套筒滑接配合連接的第二容腔,所述第一容腔兩側內壁底部相應設有進入所述第一滑接槽內且滑接配合連接的導位塊,所述第二容腔內設有進入所述第一內螺狀紋腔內且螺狀紋配合連接的第一螺柱,所述基座內部設有傳動倉,所述傳動倉右側內壁上設有第二滑接槽,所述傳動倉下方的所述基座內設有滑腔,所述第一螺柱底部穿透所述基座頂壁且運轉配合連接,所述第一螺柱底端面進入所述傳動倉內且固定設有第一齒盤,所述第二滑接槽內設有第二螺柱,所述第二螺柱與第一馬達連接,所述第二螺柱上螺狀紋配合連接有滑接塊,所述滑接塊左側端面內設有第二馬達,所述第二馬達左側連接有進入所述傳動倉內的主齒盤,所述傳動倉底部設有第二齒盤,所述基座上還設置有指示器件,所述指示器件包括上感應器和下感應器、與所述上感應器電性連接的左指示燈、與所述下感應器電性連接的右指示燈。
作為優選地技術方案,所述上感應器固定設置在所述第二滑接槽的槽頂壁上且位于所述第一馬達的左端處,所述下感應器固定設置在所述第二滑接槽的槽底壁上且位于所述第二螺柱的左端處,所述左指示燈和所述右指示燈分別互對固定設置在所述基座的前端表面上。
作為優選地技術方案,所述滑腔內設有向下伸長并穿透所述基座壁體的推送桿,所述滑腔內的所述推送桿頂部邊側處設有凸緣塊,所述推送桿內頂部設有第二內螺狀紋腔,所述第二內螺狀紋腔內設有螺狀紋配合連接的第三螺柱,所述第三螺柱頂部穿透所述滑腔上方的所述基座壁體且運轉配合連接,所述第三螺柱頂端面進入所述傳動倉內且與所述第二齒盤底端面固定連接。
作為優選地技術方案,所述基座底部設有滾動輪,所述基座底端面中部處設有槽部,所述槽部內設有平板塊,所述推送桿底端面進入所述槽部內且與所述平板塊頂端面固定連接。
作為優選地技術方案,所述槽部與所述平板塊大小等同。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1.通過上基體內設向下伸長的第一容腔,第一容腔內頂部中部處設向下伸長的第一套筒,第一套筒內設第一內螺狀紋腔,下基體由向上伸長并進入第一容腔內的第二套筒以及設置在第二套筒底部的基座湊成,第二套筒左右兩側外壁相應設第一滑接槽,第二套筒內設用來與第一套筒滑接配合連接的第二容腔,第一容腔兩側內壁底部相應設進入第一滑接槽內且滑接配合連接的導位塊,第二容腔內設進入第一內螺狀紋腔內且螺狀紋配合連接的第一螺柱,從而實現滑動升降配合,提高安裝速度,減少搬運和運輸時占用的空間且便于移動,通過自動控制升降調節,從而實現不同高度的調節,使得操作更加省力簡便。
2.通過傳動倉右側內壁上設第二滑接槽,傳動倉下方的基座內設滑腔,第一螺柱底部穿透基座頂壁且運轉配合連接,第一螺柱底端面進入傳動倉內且固定設第一齒盤,第二滑接槽內設第二螺柱,第二螺柱與第一馬達連接,第二螺柱上螺狀紋配合連接滑接塊,滑接塊左側端面內嵌第二馬達,第二馬達左側連接進入傳動倉內的主齒盤,傳動倉底部設第二齒盤,從而實現自動控制切換,減少勞動力。
3.通過滑腔內設向下伸長并穿透基座壁體的推送桿,滑腔內的所述推送桿頂部邊側處設凸緣塊,推送桿內頂部設第二內螺狀紋腔,所述第二內螺狀紋腔內設螺狀紋配合連接的第三螺柱,第三螺柱頂部穿透滑腔上方的基座壁體且運轉配合連接,第三螺柱頂端面進入傳動倉內且與第二齒盤底端面固定連接,從而實現自動控制穩固支撐,提高整體穩固性,防止本裝置受外力導致偏移,提高使用安全性。
4.本發明結構簡單,操作方便,能自動控制升降以及穩固支撐,便于安裝,提高使用時的安全性。
附圖說明
為了易于說明,本發明由下述的具體實施例及附圖作以詳細描述。
圖1為本發明的上基體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的下基體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的主齒盤與第二齒盤嚙合連接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的主齒盤與第一齒盤嚙合連接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的一種新型遮陽篷裝置外部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的遮陽蓬仰視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圖6所示,本發明的一種新型遮陽篷裝置,包括上基體7、下基體8以及固定設置在所述上基體7頂部的遮陽蓬9,所述遮陽蓬9底端面的外周繞設有向下延伸的遮陽簾91,所述遮陽簾91用于方便更好的遮擋陽光,所述上基體7內設有向下伸長的第一容腔711,所述第一容腔711內頂部中部處設有向下伸長的第一套筒712,所述第一套筒712內設有第一內螺狀紋腔713,所述下基體8由向上伸長并進入所述第一容腔711內的第二套筒81以及設置在所述第二套筒81底部的基座83湊成,所述第二套筒81左右兩側外壁相應設有第一滑接槽812,所述第二套筒81內設有用來與所述第一套筒712滑接配合連接的第二容腔811,所述第一容腔711兩側內壁底部相應設有進入所述第一滑接槽812內且滑接配合連接的導位塊714,所述第二容腔811內設有進入所述第一內螺狀紋腔713內且螺狀紋配合連接的第一螺柱82,所述基座83內部設有傳動倉84,所述傳動倉84右側內壁上設有第二滑接槽86,所述傳動倉84下方的所述基座83內設有滑腔85,所述第一螺柱82底部穿透所述基座83頂壁且運轉配合連接,所述第一螺柱82底端面進入所述傳動倉84內且固定設有第一齒盤841,所述第二滑接槽86內設有第二螺柱862,所述第二螺柱862與第一馬達863連接,所述第二螺柱862上螺狀紋配合連接有滑接塊861,所述滑接塊861左側端面內設有第二馬達864,所述第二馬達864左側連接有進入所述傳動倉84內的主齒盤842,所述傳動倉84底部設有第二齒盤843,所述基座83上還設置有指示器件,所述指示器件包括上感應器501和下感應器502、與所述上感應器501電性連接的左指示燈601、與所述下感應器502電性連接的右指示燈602。
其中,所述上感應器501固定設置在所述第二滑接槽86的槽頂壁上且位于所述第一馬達863的左端處,所述下感應器502固定設置在所述第二滑接槽86的槽底壁上且位于所述第二螺柱862的左端處,所述左指示燈601和所述右指示燈602分別互對固定設置在所述基座83的前端表面上。
其中,所述滑腔85內設有向下伸長并穿透所述基座83壁體的推送桿851,所述滑腔85內的所述推送桿851頂部邊側處設有凸緣塊852,所述推送桿851內頂部設有第二內螺狀紋腔853,所述第二內螺狀紋腔853內設有螺狀紋配合連接的第三螺柱854,所述第三螺柱854頂部穿透所述滑腔85上方的所述基座83壁體且運轉配合連接,所述第三螺柱854頂端面進入所述傳動倉84內且與所述第二齒盤843底端面固定連接。
其中,所述基座83底部設有滾動輪84,從而方便移動和搬運,所述基座83底端面中部處設有槽部87,所述槽部87內設有平板塊871,所述推送桿851底端面進入所述槽部87內且與所述平板塊871頂端面固定連接,從而實現穩固支撐。
其中,所述槽部87與所述平板塊871大小等同。
初始狀態時,上基體7底端面與基座83頂端面相抵接,同時,導位塊714位于第一滑接槽812的最底側位置,此時,第二套筒81頂端面與第一容腔711內頂壁相抵接,同時,第一螺柱82最大程度進入第一內螺狀紋腔713內,此時,推送桿851上的凸緣塊852頂端面與滑腔85頂端面相抵接,同時,第三螺柱854最大程度進入第二內螺狀紋腔853內,此時,平板塊871完全嵌于槽部87內,同時,滑接塊861位于第二滑接槽86的最底側位置,此時,主齒盤842與第二齒盤843嚙合連接,滑接塊861位于第二滑接槽86的最底側位置時,滑接塊861下端面與所述下感應器502觸碰,下感應器502與滑接塊861觸碰后傳遞信號并控制右指示燈602打開發出閃爍的燈光,通過右指示燈602打開發出閃爍的燈光來指示此時主齒盤842與第二齒盤843處于嚙合連接狀態。
需要安裝使用時,首先將基座83移動到指定位置,然后通過控制第二馬達864控制主齒盤842轉動,由主齒盤842帶動第二齒盤843轉動,同時,第二齒盤843帶動第三螺柱854轉動,通過第三螺柱854與推送桿851內的第二內螺狀紋腔853螺狀紋配合,使推送桿851逐漸向下移動并進入槽部87內,同時,平板塊871逐漸伸出槽部87外,直至平板塊871底端面與地面相抵接,此時,控制第二馬達864停止轉動,然后控制第一馬達863帶動第二螺柱862轉動,由第二螺柱862帶動滑接塊861沿第二滑接槽86向上移動,直至滑接塊861移動到第二滑接槽86的最頂部位置時,此時,主齒盤842與第一齒盤841嚙合連接,滑接塊861移動到第二滑接槽86的最頂部位置時,滑接塊861上端面與所述上感應器501觸碰,上感應器501與滑接塊861觸碰后傳遞信號并控制左指示燈601打開發出閃爍的燈光,通過左指示燈601打開發出閃爍的燈光來指示此時主齒盤842與第一齒盤841處于嚙合連接狀態,再控制第二馬達864帶動主齒盤842轉動,由主齒盤842帶動第一齒盤841以及第一螺柱82轉動,此時,上基體7通過導位塊714與第一滑接槽812導向滑接配合,從而使得上基體7帶動遮陽蓬9向上移動,此時,上基體7底端面逐漸遠離基座83頂端面,當導位塊714移動到第一滑接槽812最頂部位置時,此時控制第二馬達864停止轉動即可。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1.通過上基體內設向下伸長的第一容腔,第一容腔內頂部中部處設向下伸長的第一套筒,第一套筒內設第一內螺狀紋腔,下基體由向上伸長并進入第一容腔內的第二套筒以及設置在第二套筒底部的基座湊成,第二套筒左右兩側外壁相應設第一滑接槽,第二套筒內設用來與第一套筒滑接配合連接的第二容腔,第一容腔兩側內壁底部相應設進入第一滑接槽內且滑接配合連接的導位塊,第二容腔內設進入第一內螺狀紋腔內且螺狀紋配合連接的第一螺柱,從而實現滑動升降配合,提高安裝速度,減少搬運和運輸時占用的空間且便于移動,通過自動控制升降調節,從而實現不同高度的調節,使得操作更加省力簡便。
2.通過傳動倉右側內壁上設第二滑接槽,傳動倉下方的基座內設滑腔,第一螺柱底部穿透基座頂壁且運轉配合連接,第一螺柱底端面進入傳動倉內且固定設第一齒盤,第二滑接槽內設第二螺柱,第二螺柱與第一馬達連接,第二螺柱上螺狀紋配合連接滑接塊,滑接塊左側端面內嵌第二馬達,第二馬達左側連接進入傳動倉內的主齒盤,傳動倉底部設第二齒盤,從而實現自動控制切換,減少勞動力。
3.通過滑腔內設向下伸長并穿透基座壁體的推送桿,滑腔內的所述推送桿頂部邊側處設凸緣塊,推送桿內頂部設第二內螺狀紋腔,所述第二內螺狀紋腔內設螺狀紋配合連接的第三螺柱,第三螺柱頂部穿透滑腔上方的基座壁體且運轉配合連接,第三螺柱頂端面進入傳動倉內且與第二齒盤底端面固定連接,從而實現自動控制穩固支撐,提高整體穩固性,防止本裝置受外力導致偏移,提高使用安全性。
4.本發明結構簡單,操作方便,能自動控制升降以及穩固支撐,便于安裝,提高使用時的安全性。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不經過創造性勞動想到的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發明的保護范圍應該以權利要求書所限定的保護范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