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精品无码国产在线播放,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国模无码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神马免费午夜福利剧场

一種上層框架前移旋轉裝置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724212閱讀:276來源:國知局
一種上層框架前移旋轉裝置的制作方法

本發明涉及機械式停車設備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單車位兩層停車設備的上層框架前移旋轉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汽車保有量的增加,停車場地不足的問題日趨明顯,機械式停車設備已得到廣泛應用。為解決傳統形式的兩層升降橫移類和簡易升降類停車設備的不足,近十年以來國內出現了需要上層臺板前移旋轉的兩層停車設備類型。這種類型的停車設備其中的上層臺板前移旋轉裝置結構復雜,難以安裝、調試;而且,上層臺板至少在旋轉過程處于懸臂狀態,傾覆力矩較大,使用過程容易損壞,也難以維護。這些缺點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這種類型停車設備的推廣使用。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結構簡單、設置有四根立柱支承的上層框架前移旋轉裝置以取代上層臺板前移旋轉裝置。本發明的特點是結構簡潔、采用成熟技術和通用部件以提高可靠性、耐用性和易于維護,有利于組織大規模生產和預先制作。本發明的采用,具有較高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所采用的基礎技術方案是:一種上層框架前移旋轉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層框架不直接支承車輛,上面安裝有曳引單元,承載車輛的上層臺板受到曳引單元的四點懸掛曳引升降;位于上層的框架1設置有四根立柱,直接被地面層支承,在非運行狀態時靜置于平面停車位4之上,能夠在前移驅動單元的驅動下整體前移至車道5之上,上層框架在靜置以及前移過程,其車長方向中心線持續與車道中心線垂直;上層框架前移結束后,在旋轉驅動單元的驅動下,繞回轉單元的回轉中心8旋轉,使得上層框架整體轉動90°,其車長方向中心線從原來與車道中心線垂直改變為與車道中心線平行。

所述上層框架前移旋轉裝置由框架1、內側立柱、外側立柱、內側導軌、外側導軌6、驅動單元、引導單元組成。

所述框架1為矩形鋼結構,非運行狀態靜置于平面停車位4的上層位置,由兩根框架縱梁1-1和兩根框架橫梁1-2緊固連結而成,上述兩根框架縱梁1-1和兩根框架橫梁1-2構成的內部空腔的尺寸能夠容納上層車輛2的停放;框架1靠近停車位4一側的框架橫梁1-2的上方安裝有曳引單元,該曳引單元對承載二層車輛的上層臺板3實施曳引懸掛升降。

上述“框架1靠近停車位4一側的框架橫梁1-2的上方安裝有曳引單元,該曳引單元對承載二層車輛的上層臺板3實施曳引懸掛升降”的結構和做法是停車設備(特別是升降橫移停車設備)的常用結構和做法。

所述內側立柱是指始終位于靠近回轉中心8一側的立柱,共有兩根,分為內側前立柱1-7、內側后立柱1-8;當上層框架處于非運行狀態、靜置于平面停車位4之上的時候,內側前立柱1-7位于遠離車道5的一端的位置,內側后立柱1-8位于靠近車道5的一端的位置。

所述外側立柱是指始終位于遠離回轉中心8一側的立柱,共有兩根,分為外側前立柱1-5、外側后立柱1-6;當上層框架處于非運行狀態、靜置于平面停車位4之上的時候,外側前立柱1-5位于遠離車道5的一端的位置,外側后立柱1-6位于靠近車道5的一端的位置。

所述內側導軌是指位于回轉中心8一側的導軌,由固定導軌7以及回轉單元組成;其中,固定導軌7為直線導軌,緊固安裝在內側立柱一側的停車位4內部地面之上,工作截面為能夠容納導輪的凹槽或者是能夠被導輪夾持的凸緣,其中心線與車道中心線垂直;回轉單元由固定部件8-1和轉動部件8-3組成,自身無動力;其中,固定部件8-1緊固安裝在內側導軌靠近車道5一側往外的地面以下的位置,轉動部件8-3受固定部件8-1的約束,能夠在外力的作用下繞轉動部件8-3的中心軸線相對于固定部件8-1作圓周運動,其旋轉軸線與地面垂直,轉動部件8-3的上部平面與地面齊平,上面設置有一段截面尺寸與固定導軌7相同的短直線導軌8-2;當上層框架位于停車位4內部靜置時,轉動部件8-3上部平面設置的短直線導軌8-2的中心線與車道中心線垂直,與固定導軌7的中心線為同一直線,與固定導軌7形成一個連續的直線導軌。

所述外側導軌6是指位于遠離回轉中心8一側的導軌,為直線導軌,緊固安裝在外側立柱一側的停車位4內部地面之上,工作截面為能夠容納導輪的凹槽或者是能夠被導輪夾持的凸緣,其中心線與車道中心線垂直,即外側導軌6的中心線與內側導軌的固定導軌7的中心線平行。

所述驅動單元由電機減速機、外側驅動輪機構9-1、動力傳遞機構、離合器、內側驅動輪機構9-2組成;其中,電機減速機設置在外側前立柱1-5之上,用于驅動外側驅動輪機構9-1以及驅動動力傳遞機構;外側驅動輪機構9-1設置在外側前立柱1-5的垂直下方位置,外側驅動輪機構9-1的外側驅動輪的下緣表面與地面層接觸,被電機減速機的動力輸出帶動旋轉;動力傳遞機構用于把位于外側前立柱1-5位置的電機減速機的動力輸出沿框架縱梁1-1、框架橫梁1-2的走向傳遞至位于內側前立柱1-7下方位置的內側驅動輪機構9-2,采用多個能夠90°傳遞動力的傘齒輪傳動副、蝸桿/蝸輪傳動副或者采用多個能夠長距離傳遞動力的鏈輪/鏈條傳動副或者綜合采用上述傳動副;動力傳遞機構的動力輸入端通過離合器與電機減速機的動力輸出端連接;離合器的作用是當離合器處于“合”狀態,電機減速機動力輸出帶動動力傳遞機構,當離合器處于“離”狀態,電機減速機動力輸出不能夠帶動動力傳遞機構,動力傳遞機構處于靜止狀態;內側驅動輪機構9-2設置在內側前立柱1-7的垂直下方位置,內側驅動輪機構9-2的內側驅動輪的下緣表面與地面層接觸,被動力傳遞機構的輸出部件帶動旋轉;當離合器處于“合”狀態,電機減速機動力輸出帶動動力傳遞機構、從而帶動內側驅動輪旋轉;動力傳遞機構的傳動比設置和傳動設置須使得電機減速機帶動的外側驅動輪最大線速度與通過動力傳遞機構帶動的內側驅動輪最大線速度相同且方向相同。

以上所述“動力傳遞機構用于把位于外側前立柱1-5位置的電機減速機的動力輸出沿框架縱梁1-1、框架橫梁1-2的走向傳遞至位于內側前立柱1-7位置的內側驅動輪機構9-2”的目的是使得動力傳遞機構的各部件沿框架縱梁1-1、框架橫梁1-2的走向布局,使得動力傳遞機構的各部件均不會超出框架的內部空腔位置;沿框架縱梁1-1、框架橫梁1-2的走向,從外側前立柱1-5位置至內側前立柱1-7位置需要經過一段與外側前立柱1-5同側的框架縱梁1-1,然后轉90°經過整根框架橫梁1-2,再轉90°經過一段與內側前立柱1-7同側的框架縱梁1-1;而“采用多個能夠90°傳遞動力的傘齒輪傳動副、蝸桿/蝸輪傳動副或者采用多個能夠長距離傳遞動力的鏈輪/鏈條傳動副或者綜合采用上述傳動副”,其目的就是充分利用傘齒輪傳動副、蝸桿/蝸輪傳動副能夠90°傳遞動力以及鏈輪/鏈條傳動副能夠長距離傳遞動力的特性;傘齒輪傳動副、蝸桿/蝸輪傳動副以及鏈輪/鏈條傳動副都是常用的傳動機構,在確定傳動機構的動力輸入位置、動力輸出位置、傳動比以及傳動方向之后,即能夠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適當的形式和布局,這里不作贅述。

所述引導單元包括導輪機構、萬向輪機構9-3;其中,導輪機構設置在外側前立柱1-5、內側前立柱1-7的下方位置,分別與外側導軌6、內側導軌配對使用;導輪機構的固定件分別緊固安裝在外側前立柱1-5、內側前立柱1-7之上,并使得導輪分別位于外側導軌6、內側導軌的凹槽內部,被外側導軌6、內側導軌的凹槽工作表面形成夾持,起到直線移動導向作用;或者使得導輪分別位于外側導軌6、內側導軌的凸緣上方,能夠夾持外側導軌6、內側導軌的凸緣的工作表面,起到直線移動導向作用;萬向輪機構9-3設置在外側后立柱1-6、內側后立柱1-8的垂直下方位置,萬向輪機構9-3無動力驅動,萬向輪機構9-3的萬向輪的下緣表面與地面層接觸。

外側前立柱1-5的上端與框架縱梁1-1緊固連結,下端設置的外側驅動輪機構9-1的外側驅動輪的下緣表面與地面層接觸;外側后立柱1-6的上端與框架縱梁1-1緊固連結,下端設置的萬向輪機構9-3的萬向輪的下緣表面與地面層接觸;內側前立柱1-7的上端與框架縱梁1-1緊固連結,下端設置的內側驅動輪機構9-2的內側驅動輪的下緣表面與地面層接觸;內側后立柱1-8的上端與框架縱梁1-1緊固連結,下端設置的萬向輪機構9-3的萬向輪的下緣表面與地面層接觸;以上,即構成一個被地面層支承的四立柱上層框架結構,使得框架1位于上層高度位置且始終處于水平狀態。

當上層框架在停車位4內部區域靜置時,兩根立柱分別受到導輪機構的約束,左、右兩側自由度受到限制,在沒有外力驅動的情況下,不會作前/后方向的移動。

上層框架整體向車道5方向移動的實現方式是:使得離合器處于“合”狀態,電機減速機動力輸出帶動外側驅動輪旋轉,電機減速機的動力輸出同時通過離合器帶動動力傳遞機構、從而帶動內側驅動輪旋轉,外側驅動輪以及內側驅動輪的下緣與地面層接觸的運動切線方向朝向遠離車道5方向;由于外側驅動輪和內側驅動輪的最大線速度相同、方向相同,外側驅動輪和內側驅動輪的下緣表面分別與地面層接觸,因此,在外側驅動輪和內側驅動輪的共同驅動之下,將使得被地面層支承的四立柱上層框架結構往車道5方向移動;當上層框架移動至內側立柱已經位于內側導軌的回轉單元的回轉中心8正上方的時候,電機減速機停止轉動;此時,上層框架大部分已經位于車道5位置,框架1車長方向中心線與車道中心線垂直。

上層框架整體繞回轉中心8旋轉至框架1的車長方向中心線與車道中心線平行狀態的實現方式是:使得離合器處于“離”狀態,電機減速機動力輸出帶動外側驅動輪旋轉,外側驅動輪下緣與地面層接觸的運動切線方向朝向車道5的反方向;此時,電機減速機的動力輸出不能通過離合器帶動動力傳遞機構,因此,內側驅動輪處于無動力驅動狀態,在外側驅動輪的驅動之下,使得被地面層支承的四立柱上層框架結構繞回轉中心8旋轉,框架1車長方向中心線從原來與車道中心線垂直的狀態逐漸轉往與車道中心線平行的狀態;當框架1車長方向中心線與車道中心線平行,電機減速機停止轉動。

這個時候,設置在上層框架之上的曳引單元使得上層臺板3從上層位置下降至地面層,車輛即能夠從上層臺板3駛出至車道5(即取車),或者,在車道5之上的車輛能夠駛入上層臺板3(即存車)。當取車或者存車的操作完成,設置在上層框架之上的曳引單元使得上層臺板3從地面層上升至上層位置。

之后,上層框架整體繞回轉中心8旋轉至框架1的車長方向中心線與車道中心線垂直狀態的實現方式是:使得離合器處于“離”狀態,電機減速機動力輸出帶動外側驅動輪旋轉,外側驅動輪下緣與地面層接觸的運動切線方向朝向車道5方向;此時,電機減速機的動力輸出不能通過離合器帶動動力傳遞機構,因此,內側驅動輪處于無動力驅動狀態;在外側驅動輪的驅動之下,使得被地面層支承的四立柱上層框架結構繞回轉中心8旋轉,框架1車長方向中心線從原來工作狀態的與車道中心線平行的狀態逐漸轉往與車道中心線垂直的狀態;當框架1車長方向中心線與車道中心線垂直,電機減速機停止轉動;此時,回轉單元的轉動部件8-3的上部平面設置的短直線導軌8-2的中心線與車道中心線垂直,與固定導軌7的中心線為同一直線。

上層框架整體向停車位4區域移動的實現方式是:使得離合器處于“合”狀態,電機減速機動力輸出帶動外側驅動輪旋轉,電機減速機的動力輸出同時通過離合器帶動動力傳遞機構、從而帶動內側驅動輪旋轉,外側驅動輪以及內側驅動輪的下緣與地面層接觸的運動切線方向朝向車道5方向;由于外側驅動輪和內側驅動輪的最大線速度相同、方向相同,外側驅動輪和內側驅動輪的下緣表面分別與地面層接觸,因此,在外側驅動輪和內側驅動輪的共同驅動之下,將使得被地面層支承的四立柱上層框架結構往停車位4區域移動;當上層框架移動至完全進入停車位4區域,電機減速機停止轉動。

當前的“上層臺板前移旋轉裝置”的特點是上層臺板以懸臂方式被一根能夠前移以及旋轉的立柱支撐。這種結構在停車設備并非通用結構;而且,上層臺板形成的傾覆力矩很難平衡;因此,制作、安裝、維護成本較高。

本發明采用上層框架結構,在框架1之上設置曳引單元,上層臺板3受到曳引單元四點懸掛曳引升降;上述結構是在升降橫移停車設備中廣泛應用的通用結構;而且,該框架1結構受到地面層的四點支承,不存在傾覆力矩,無需考慮力矩的平衡;因此,制作、安裝、維護成本較低。

進一步地,基于上述一種上層框架前移旋轉裝置的基礎書方案,其特征在于:所述驅動單元改由兩套變頻驅動的電機減速機、外側驅動輪機構9-1、內側驅動輪機構9-2組成;其中,一套電機減速機設置在外側前立柱1-5之上,用于驅動外側驅動輪機構9-1;外側驅動輪機構9-1設置在外側前立柱1-5的垂直下方位置,外側驅動輪機構9-1的外側驅動輪的下緣表面與地面層接觸,被電機減速機的動力輸出帶動旋轉;另一套電機減速機設置在內側前立柱1-7之上,用于驅動內側驅動輪機構9-2;內側驅動輪機構9-2設置在內側前立柱1-7的垂直下方位置,內側驅動輪機構9-2的內側驅動輪的下緣表面與地面層接觸,被電機減速機的動力輸出帶動旋轉;電機減速機的同步控制方式采用以下兩種方式的其中一種:方式一,兩套電機減速機采用同一個變頻驅動單元,使得兩套電機減速機處于工作狀態時,能夠以同速、同向旋轉;方式二,兩套電機減速機分別采用不同的變頻驅動單元,并增加一個速度檢測及控制單元,當兩套電機減速機處于工作狀態時,若檢測到外側驅動輪的最大線速度與內側驅動輪的最大線速度出現誤差,即作出相關控制,使得外側驅動輪的最大線速度與內側驅動輪的最大線速度趨于一致。

本技術方案的實質是取消原方案的動力傳遞機構以及離合器,外側驅動輪機構9-1、內側驅動輪機構9-2分別被變頻驅動的兩套電機減速機進行驅動。

此時,上層框架整體向車道5方向移動的實現方式是:使得兩套電機減速機同時處于工作狀態,兩套電機減速機動力輸出分別帶動外側驅動輪以及內側驅動輪旋轉,外側驅動輪以及內側驅動輪下緣與地面層接觸的運動切線方向朝向遠離車道5方向;由于外側驅動輪和內側驅動輪的最大線速度相同、方向相同,外側驅動輪和內側驅動輪的下緣表面分別與地面層接觸,因此,在外側驅動輪和內側驅動輪的共同驅動之下,將使得被地面層支承的四立柱上層框架結構往車道5方向移動;當上層框架移動至內側立柱已經位于內側導軌的回轉單元的回轉中心8正上方的時候,兩套電機減速機停止轉動;此時,上層框架大部分已經位于車道5位置,框架1車長方向中心線與車道中心線垂直。

上層框架整體繞回轉中心8旋轉至框架1的車長方向中心線與車道中心線平行狀態的實現方式是:使得帶動外側驅動輪旋轉的電機減速機處于工作狀態,其動力輸出帶動外側驅動輪旋轉,外側驅動輪下緣與地面層接觸的運動切線方向朝向車道5的反方向;此時,帶動內側驅動輪旋轉的電機減速機沒有處于工作狀態,內側驅動輪處于無動力驅動狀態;在外側驅動輪的驅動之下,使得被地面層支承的四立柱上層框架結構繞回轉中心8旋轉,框架1車長方向中心線從原來與車道中心線垂直的狀態逐漸轉往與車道中心線平行的狀態;當框架1車長方向中心線與車道中心線平行,電機減速機停止轉動。

這個時候,設置在上層框架之上的曳引單元使得上層臺板3從上層位置下降至地面層,車輛即能夠從上層臺板3駛出至車道5(即取車),或者,在車道5之上的車輛能夠駛入上層臺板3(即存車)。當取車或者存車的操作完成,設置在上層框架之上的曳引單元使得上層臺板3從地面層上升至上層位置。

之后,上層框架整體繞回轉中心8旋轉至框架1的車長方向中心線與車道中心線垂直狀態的實現方式是:使得帶動外側驅動輪旋轉的電機減速機處于工作狀態,其動力輸出帶動外側驅動輪旋轉,外側驅動輪下緣與地面層接觸的運動切線方向朝向車道5方向;此時,帶動內側驅動輪旋轉的電機減速機沒有處于工作狀態,內側驅動輪處于無動力驅動狀態;在外側驅動輪的驅動之下,使得被地面層支承的四立柱上層框架結構繞回轉中心8旋轉,框架1車長方向中心線從原來工作狀態的與車道中心線平行的狀態逐漸轉往與車道中心線垂直的狀態;當框架1車長方向中心線與車道中心線垂直,電機減速機停止轉動;此時,回轉單元的轉動部件8-3的上部平面設置的短直線導軌8-2的中心線與車道中心線垂直,與固定導軌7的中心線為同一直線。

上層框架整體向停車位4區域移動的實現方式是:使得兩套電機減速機同時處于工作狀態,兩套電機減速機動力輸出分別帶動外側驅動輪以及內側驅動輪旋轉,外側驅動輪以及內側驅動輪下緣與地面層接觸的運動切線方向朝向車道5方向;由于外側驅動輪和內側驅動輪的最大線速度相同、方向相同,外側驅動輪和內側驅動輪的下緣表面分別與地面層接觸,因此,在外側驅動輪和內側驅動輪的共同驅動之下,將使得被地面層支承的四立柱上層框架結構往停車位4區域移動;當上層框架移動至完全進入停車位4區域,電機減速機停止轉動。

進一步地,基于上述一種上層框架前移旋轉裝置的基礎書方案,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導單元取消導輪機構。

所述內側導軌的固定導軌7的直線導軌改為導向齒條,安裝位置不變,其中心線與車道中心線垂直;所述內側導軌的回轉單元的轉動部件8-3的上部平面設置的一段短直線導軌8-2改為導向齒條,其尺寸與固定導軌7的導向齒條相同;當上層框架位于停車位4內部靜置時,轉動部件8-3上部平面設置的導向齒條的中心線與車道中心線垂直,與固定導軌7的導向齒條的中心線為同一直線,與固定導軌7形成一個連續的導向齒條。

所述外側導軌6原為直線導軌改為導向齒條,安裝位置不變,其中心線與車道中心線垂直,即外側導軌6的導向齒條中心線與內側導軌固定導軌7的導向齒條中心線平行。

所述驅動單元的外側驅動輪機構9-1的外側驅動輪同軸安裝有外側導向齒輪,該外側導向齒輪與外側導軌6的導向齒條嚙合,在上層框架作直線移動的時候,起到輔助驅動以及輔助導向作用。

所述驅動單元的內側驅動輪機構9-2的內側驅動輪同軸安裝有內側導向齒輪,該內側導向齒輪與內側導軌的導向齒條嚙合,在上層框架作直線移動的時候,起到輔助驅動以及輔助導向作用。

附圖說明

圖1至圖4是本發明一種上層框架前移旋轉裝置其中一個實施例的運行側視圖;圖5至圖8是該實施例的運行俯視圖;圖9是該實施例的內側導軌示意圖。圖中:1框架,1-1框架縱梁,1-2框架橫梁,1-5外側前立柱,1-6外側后立柱,1-7內側前立柱,1-8內側后立柱,2上層車輛,2-1下層車輛,3上層臺板,4停車位,5車道,6外側導軌,7固定導軌,8回轉中心,8-1固定部件,8-2短直線導軌,8-3轉動部件,9-1外側驅動輪機構,9-2內側驅動輪機構,9-3萬向輪機構,10外側驅動輪轉動軌跡。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不限于以下所述。

如圖1至圖4所示,為本發明一種上層框架前移旋轉裝置其中一個實施例的運行側視圖;圖5至圖8是該實施例的運行俯視圖。為清晰起見,這些圖沒有顯示安裝在上層框架之上的曳引單元,圖1至圖4沒有顯示外側導軌6、內側導軌的具體位置和形狀,圖5至圖8沒有具體顯示外側驅動輪機構9-1、內側驅動輪機構9-2以及萬向輪機構9-3。

圖1顯示上層框架當前位于停車位4內部靜置狀態,停車位4的下方地面停放有下層車輛2-1,圖2顯示上層框架直線移動至大部分位于車道5區域,圖1及圖2所示的上層框架的中心線始終與車道中心線垂直;圖3顯示上層框架繞回轉中心8旋轉90°,使得上層框架的中心線與車道中心線平行,圖4顯示上層臺板3在曳引單元的驅動下下降至地面層。

圖5顯示上層框架當前位于停車位4內部靜置狀態,圖6顯示上層框架直線移動至大部分位于車道5區域,圖5及圖6所示的上層框架的中心線始終與車道中心線垂直;圖7顯示上層框架繞回轉中心8旋轉45°,圖8顯示上層框架繞回轉中心8旋轉90°,使得上層框架的中心線與車道中心線平行;在上層框架的轉動過程中,外側驅動輪的運行軌跡如外側驅動輪轉動軌跡10所示。

以下對照圖1至圖8作進一步描述。

圖中可見,上層框架不直接支承車輛,由上層臺板3承載上層車輛2。上層框架的框架1由兩根框架縱梁1-1和兩根框架橫梁1-2緊固連結而成,所構成的內部空腔的尺寸能夠容納上層車輛2的停放;上層框架的四根立柱分別是位于遠離回轉中心8一側的外側前立柱1-5、外側后立柱1-6以及位于回轉中心8一側內側前立柱1-7和內側后立柱1-8;在外側前立柱1-5的上端與框架縱梁1-1緊固連結,下方位置安裝有外側驅動輪機構9-1,外側驅動輪機構9-1的外側驅動輪被電機減速機的動力輸出帶動旋轉,其下緣表面與地面層接觸;在內側前立柱1-7的上端與框架縱梁1-1緊固連結,下方位置安裝有內側驅動輪機構9-2,內側驅動輪機構9-2的內側驅動輪被電機減速機通過動力傳遞機構的動力輸出帶動旋轉,其下緣表面與地面層接觸;外側后立柱1-6以及內側后立柱1-8的上端分別與框架縱梁1-1緊固連結,下方位置安裝有萬向輪機構9-3,萬向輪機構9-3無動力驅動,萬向輪機構9-3的萬向輪的下緣表面與地面層接觸;以上,即構成一個被地面層支承的四立柱上層框架結構,使得框架1位于上層高度位置且始終處于水平狀態。

很明顯,上層框架的反方向運行,即能實現從圖4所示狀態回復到圖1所示正常靜置狀態,以及從圖8所示狀態回復到圖5所示正常靜置狀態。

圖9所示為前述實施例的內側導軌示意圖。內側導軌是指位于回轉中心8一側的導軌,由固定導軌7以及回轉單元組成。圖中可見,固定導軌7為直線導軌;回轉單元由固定部件8-1和轉動部件8-3組成;其中,固定部件8-1緊固安裝在內側導軌靠近車道5一側往外的地面以下的位置,轉動部件8-3受固定部件8-1的約束,能夠在外力的作用下繞轉動部件8-3的中心軸線相對于固定部件8-1作圓周運動,其旋轉軸線與地面垂直,轉動部件8-3的上部平面與地面齊平,上面設置有一段截面尺寸與固定導軌7相同的短直線導軌8-2;當上層框架位于停車位4內部靜置時,轉動部件8-3上部平面設置的短直線導軌8-2的中心線與車道中心線垂直,與固定導軌7的中心線為同一直線,與固定導軌7形成一個連續的直線導軌。

上述實施例為本發明較佳的實施方式,但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離本發明的精神實質與原理下所作的改變、修飾、替代、組合、簡化,均應為等效的置換方式,都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當前第1頁1 2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元氏县| 北辰区| 宁津县| 象州县| 格尔木市| 图们市| 华安县| 融水| 封丘县| 太保市| 全州县| 邢台县| 临沭县| 沅江市| 孟连| 文成县| 永州市| 湘潭县| 洱源县| 隆德县| 津南区| 曲松县| 裕民县| 德惠市| 延吉市| 顺昌县| 五华县| 昭平县| 甘孜县| 璧山县| 会宁县| 平利县| 赫章县| 简阳市| 旅游| 若羌县| 民丰县| 阳山县| 日土县| 那曲县| 合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