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土木工程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拆除無粘結預應力混凝土結構用工具錨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術:
無粘結預應力混凝土結構是指在結構構件中合理布置并張錨無粘結預應力筋的混凝土結構。無粘結筋的預應力是靠其兩端錨具的可靠錨固來維持的。
由于城市規劃調整、工程質量達不到要求等原因,有時需對無粘結預應力混凝土結構實施拆除。無粘結預應力筋積累了很大的拉伸應變能,一旦剔除一側錨具,無粘結筋就會像箭一樣飛出,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為保障無粘結預應力混凝土結構拆除安全,研發拆除無粘結預應力混凝土結構用工具錨。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是一種拆除無粘結預應力混凝土結構用工具錨,旨在解決對無粘結預應力混凝土結構實施拆除時,剔除一側錨具,無粘結筋可能飛出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問題。
一種拆除無粘結預應力混凝土結構用工具錨,由具有異形缺口的錨杯、異形塞塊、配套夾片三部分組成。錨杯設有與常規錨具相同的中心錐孔,杯壁留有內寬外窄、近寬遠窄的異形缺口,缺口最小寬度不小于無粘結筋公稱直徑。異形塞塊與錨杯缺口的形狀和大小正好吻合,即為避免在無粘結筋內縮時塞塊不被夾片擠出,同時不沿縱向滑出,將塞塊設計成內寬外窄、近寬遠窄。
拆除無粘結預應力混凝土結構之初,剔除與一側錨固端的工作錨具凈距約1.0m以外不少于120mm范圍內無粘結筋周圍混凝土,剝掉無粘結筋護套,用具有異形缺口的錨杯環抱預應力筋,在預應力筋和錨杯內壁間插入配套夾片,將塞塊推入杯壁缺口,最后用小錘敲打夾片使其在預應力筋和錨杯內壁之間處于塞緊狀態。在完成上述工作之后,剔除另一側工作錨具,繼而進行后繼拆除工作。這里需要指出,拆除用工具錨與錨固端工作錨具約1.0m的凈距要求,是為滿足兩個條件:一是剔除另一側錨固端工作錨具時預應力筋所具有的拉伸應變能不會摧毀工具錨和工作錨間的混凝土;二是切斷工具錨和工作錨間的預應力筋,二者間預應力筋所具有的拉伸應變能不足以使無粘結筋飛出。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
使用本發明對無粘結預應力混凝土結構實施拆除時,剔除一側工作錨具后,失去預應力的無粘結筋將被新安裝的工具錨重新錨固,不會飛出。
附圖說明
圖1為拆除無粘結預應力混凝土結構用工具錨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所述具有異形缺口的錨杯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所述具有異形缺口的錨杯的主視圖;
圖4為所述具有異形缺口的錨杯的俯視圖;
圖5為所述異形塞塊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所述異形塞塊的主視圖;
圖7為所述異形塞塊的俯視圖。
圖中:1、具有異形缺口的錨杯;2、異形塞塊;3、配套夾片。
具體實施方式
具體實施方式一:結合圖1~7具體說明本實施方式,本實施方式一種拆除無粘結預應力混凝土結構用工具錨由具有異形缺口的錨杯1、異形塞塊2、配套夾片3三部分組成。
具體實施方式二:本實施方式與具體實施方式一不同的是:具有異形缺口的錨杯1設有與常規模錨具相同的中心錐孔,杯壁留有內寬外窄、近寬遠窄的異形缺口,缺口最小寬度不小于無粘結筋公稱直徑。其他與具體實施方式一相同。
所述內寬外窄、近寬遠窄是指異形缺口上端內側的寬度大于異形缺口上端外側的寬度;異形缺口下端內側的寬度大于異形缺口下端外側的寬度;異形缺口上端內側的寬度大于異形缺口下端內側的寬度;異形缺口上端外側的寬度大于異形缺口下端外側的寬度。
具體實施方式三:本實施方式與具體實施方式一或二不同的是:異形塞塊2與具有異形缺口的錨杯1缺口的形狀和大小正好吻合,呈內寬外窄、近寬遠窄。其他與具體實施方式一或二相同。
具體實施方式四:本實施方式一種拆除無粘結預應力混凝土結構用工具錨的使用方法具體是按以下步驟進行的:
步驟一、拆除無粘結預應力混凝土結構之初,剔除與一側錨固端工作錨具凈距約1.0m以外不少于120mm范圍內無粘結筋周圍的混凝土;
步驟二、剝掉如上所述不少于120mm區段內無粘結筋的護套,用具有異形缺口的錨杯1環抱預應力筋;
步驟三、在預應力筋和具有異形缺口的錨杯1內壁間插入配套夾片3,將異形塞塊2推入杯壁缺口,用小錘敲打配套夾片3使其在預應力筋和錨杯內壁之間處于塞緊狀態;步驟四、剔除另一側錨固端的工作錨具,繼而進行后繼的拆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