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建筑制品技術領域,具體涉及pc墻板模具以及應用該模具的整體入模方法。
背景技術:
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建筑行業對能源消耗、環境污染越來越重視。建筑領域中傳統的鋼筋砼結構的建筑建造,往往采用現場濕作業為主,這種建造方式不但要耗用大量木材做底模板和支撐材料,而且能耗大、施工效率低、施工時間長、產生噪音和塵土,同時對周圍環境有較大污染。因此,近年來,建筑領域開始引入模塊化房屋的概念。模塊化房屋不同于傳統的房屋建筑,通常模塊化房屋的很多結構如房屋建造所使用的預制梁、預制墻體、預制樓梯等,會提前在工廠生產線加工完成。使用時,直接將上述預制構件運輸到施工現場后進行拼裝現澆,最終連接成建筑物。模塊化房屋具備環保、減少現場施工的污染、施工效率高的特點,可以在較短工期內完成房屋的建造,是現代化的房屋建造的優選方式之一。
在前述的各項預制構件中,預制墻體是必不可少的關鍵部件。傳統在進行預制墻體制作時,都采用先直接在內葉墻模具內捆扎鋼筋骨架,再后期水泥澆筑的方式。上述操作方式存在的問題在于:其一,由于每次預制墻體制造時,都需要在內葉墻模具內現場制作鋼筋骨架,使得預制墻體的制作效率較低。其二,pc墻體目前較多采用夾心保溫墻板的結構,該夾心結構中的外葉墻板的兩側及頂部尺寸都超出內葉墻板5-30cm,且該超出部分需裸露保溫材料。傳統進行內葉墻模具的拆模操作時,都是先拆開組成內葉墻模具的各內葉墻邊模,再直接將各內葉墻邊模沿基面進行水平向的拖拽。上述水平拖拽動作,會使得內葉墻邊模直接刮擦上述保溫材料,甚至會刮損外葉墻板的上述超出部分,造成預制墻體的質量缺陷。其三,預制墻板本身不僅僅是一整塊板體,其上往往都需要預留供管道等外置件安置的凹槽或圓孔。往常進行預制墻體制作時,都直接將圓管等預埋件捆扎在鋼筋骨架上,或將預埋件放置于基面后再軸向穿入螺栓并緊固在基面上預留的螺紋孔處,以期拆模后獲得相應的管道孔或相應的槽路。然而,在水泥澆筑、振動及硬化所產生的作用力下,常發生預埋件的位移狀況,導致最終成型后的凹槽或圓孔出現移位問題。最后,帶有窗洞的預制墻體是公認的制作方式較為復雜的構件。目前傳統的窗洞模具都是直接對應待成型的窗洞形狀的一體化模具,如當窗洞為長方體時,窗洞模具整體即為“口”字框狀結構,以此類推。上述構造的窗洞模具存在的問題在于:當窗洞模具放入內葉墻模具的模腔后,鋼筋骨架的鋪設及水泥澆筑均在窗洞模具與內葉墻模具之間的空間內進行。當水泥硬化完成后且需要進行窗洞模具的拆卸時,就必須依靠垂直起吊機來沿鉛垂方向而拔出窗洞模具。由于窗洞外觀通常具備大量的拐角(又稱陰角),導致垂直起吊時因窗洞模具與水泥的拽拉和應力集中作用而造成窗洞拐角破損,最終使得預制墻體的外觀產生缺陷。一旦發生上述外觀缺陷,就只能通過后期修復工序來進行修復,無形中也就增加了預制墻體的制作成本。此外的,目前窗洞并不僅僅是單純的平滑洞體,以長方形窗洞為例,其上沿需要設置凹槽狀的滴水槽,下沿需要布置帶有傾斜面的直角狀的返水坡。顯然的,如采用整體吊裝工藝,窗洞模具的鉛垂起吊方向剛好與返水坡及滴水槽的布置位置產生干涉,這也是為何目前大多數裝配式建筑構件無法實現上述結構的主要原因。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其中一個目的是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結構合理而實用的pc墻板模具,其具備拆模簡單、操作簡便快捷而制作成本低的優點,可實現鋼筋骨架的預制及整體入模操作,預制墻體的制作效率可得到極大提升。本發明的另一個目的在于提供應用上述內葉墻模具的整體入模方法,用來具體化的實現上述預制墻體的制作流程。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了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pc墻板模具,包括至少四道內葉墻邊模圍合構成的四方框架狀的內葉墻模具,內葉墻模具圍合形成的區域構成預制墻板的內葉墻部分的成型區域,且該內葉墻模具的內側面構成用于成型內葉墻部分的內葉墻模腔面;內葉墻邊模頂端面處相應固接構成四方框架狀的外葉墻模具的外葉墻邊模;其特征在于:至少一道內葉墻邊模的模腔面上鉛垂向的凹設有u型定位槽,u型定位槽開口朝向操作人員所在方向且各u型定位槽沿該內葉墻邊模長度方向而依序并列布置;本模具還包括用于定位鋼筋骨架處相應端部鋼筋的定位片,所述定位片外形呈匹配u型定位槽槽腔輪廓的腰形直板狀,定位片的長邊側處凹設有用于供上述端部鋼筋沿定位片寬度方向卡入和固定的定位弧槽;定位片插接固定于u型定位槽內,且所述定位片的內側板面與內葉墻模腔面處于同一平面上。
優選的,所述定位弧槽布置于定位片的同側處;定位片的與內葉墻模腔面同平面的一側板面上布置翼片且翼片的兩端反向延伸出定位片所在板體,翼片延伸方向平行定位片寬度方向;以定位片及內葉墻邊模的形成內葉墻模腔面的一側板面為內側板面,定位片的外側板面處布置有定位環;所述定位環的軸線平行定位片寬度方向,以使得位于內葉墻邊模外側板面處且平行內葉墻邊模長度方向的定位桿穿過該定位環,從而依靠定位桿與翼片的雙向夾持作用來固定定位片。
優選的,所述pc墻板模具還包括布置于內葉墻模具圍合形成的區域內的窗洞模具,窗洞模具外形呈四方框架狀,且窗洞模具的外壁構成用于成型窗洞的窗洞模腔面;在窗洞模具的其中兩條彼此平行的直邊上作一道鉛垂截斷面且在另兩條彼此平行的直邊上沿鉛垂向作兩道直邊截斷面,從而將窗洞模具分為四組角端子模及兩組直邊子模;所述角端子模外形呈“l”字狀從而構成窗洞模具的四個角端,在鉛垂方向的投影上,所述鉛垂截斷面所形成的投影線平行所截斷的其中一個角端子模的尖端所指方向;直邊子模外形呈等腰梯形板狀構造從而形成窗洞模具的長邊,而鉛垂截斷面所在的窗洞模具的兩直邊構成窗洞模具的寬邊;直邊子模的兩條梯形斜邊與上述直邊截斷面一一重合,且直邊子模的梯形底邊位于窗洞模具的朝向操作人員所在側。
優選的,所述鉛垂截斷面與窗洞模具的寬邊所形成夾角為80°。
優選的,所述直邊子模與角端子模均為盒口朝向內側的盒狀結構;各相配合的角端子模之間以及相配合的角端子模與直邊子模之間通過布置于各子模盒壁處的安裝螺栓固接彼此;所述窗洞模具還包括便于沿鉛垂向拔出直邊子模的輔助拔模組件;所述輔助拔模組件包括拔模螺釘,所述直邊子模的梯形頂邊所在盒壁處設置有倒“u”字狀的槽板,槽板的槽底處貫穿設置拔模螺紋孔,拔模螺釘與該拔模螺紋孔間構成螺紋配合,直邊子模的梯形頂邊所在盒壁上預留有供拔模螺釘的頂端通過的預留孔。
優選的,垂直內葉墻邊模長度方向作橫截面,該內葉墻邊模的橫截面外形“l”字狀;內葉墻邊模的鉛垂板的一側板面構成上述內葉墻模腔面;以內葉墻邊模的水平板上的用于與鉛垂板頂端固接的一端為水平板的固定端,水平板的懸臂端處鉛垂向的貫穿設置有調平螺紋孔;調平螺釘由上而下的穿入該調平螺紋孔內并與之構成螺紋配合;調平螺釘的頂端抵靠于基面上;各調平螺釘彼此平行且沿內葉墻邊模長度方向依次布置;所述水平板與鉛垂板間設置連接接兩者的用于加強內葉墻邊模剛度的三角筋板。
優選的,在水平板的相對靠近固定端所在板面處鉛垂向的貫穿設置有光孔,壓緊螺釘由上而下的穿入該光孔內且與基面上預留的螺紋固接孔間構成螺紋配合,且壓緊螺釘的螺帽止口配合于光孔孔端處;各壓緊螺釘彼此平行且沿內葉墻邊模長度方向依次布置。
優選的,本pc墻板模具還包括固定于基面上的定位圓板以及作為預埋件的管套,所述定位圓板通過圓板螺釘而固接于基面處預留的孔上;管套管徑與定位圓板外徑一致以便由上而下的套接固定于定位圓板上;管套頂端面處擱置有用于由上而下施力從而壓緊管套于基面上的壓板,沿管套軸向而在壓板上設置貫穿孔,緊固螺釘穿過該貫穿孔并螺紋固接于定位圓板上。
優選的,所述緊固螺釘上螺紋配合有緊固螺母,緊固螺母的下端面抵緊于壓板的頂端面處;所述壓板外形呈上部直徑大而下部直徑小的二段式階梯軸狀,且壓板的小直徑段直徑與管套的管徑彼此吻合;壓板的軸肩止口配合于管套的頂端面處。
一種應用所述pc墻板模具的整體入模方法,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以下步驟:
1)、預制匹配內葉墻模具型腔的鋼筋骨架,在鋼筋骨架的端部一一對應的預留有u型定位槽數目的端部鋼筋;
2)、組裝好內葉墻模具;起吊鋼筋骨架,將鋼筋骨架移入內葉墻模具的型腔內,此時鋼筋骨架的端部鋼筋會一一對應的卡入相應的u型定位槽內;
3)、準備好定位片,將各定位片的定位弧槽逐一的卡入對應的鋼筋骨架的端部鋼筋上;當定位片卡入完畢后,將定位片沿端部鋼筋延伸方向而向u型定位槽方向滑動,直至定位片進入u型定位槽槽腔;此時,定位片的內側板面與內葉墻模腔面處于同一平面上,將定位片固定于當前位置,實現整體入模操作。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發明解決了傳統的直接在模具模腔內進行鋼筋骨架捆扎等操作所帶來的操作效率低下的缺陷,通過另辟蹊徑的采用帶有u型定位槽的內葉墻邊模,先依靠u型定位槽來避讓開鋼筋骨架的端部鋼筋的落入路徑,再以定位片與u型定位槽間的嵌合固接性來確保對上述端部鋼筋的逐一的端部定位固接效果,進而實現整個鋼筋骨架的預加工及后期整體起吊入模的功能。由于鋼筋骨架無需再在模具型腔內現場加工,因此可以預先制作更多的鋼筋骨架,需要時再進行后期整體入模操作即可,預制墻體的制作效率顯然可得到極大提升。
2)、實際上,在進行定位片的固定操作時,應當遵循:預制匹配內葉墻模具型腔的鋼筋骨架;將鋼筋骨架移入內葉墻模具的型腔內;將各定位片的定位弧槽逐一的卡入對應的鋼筋骨架的端部鋼筋上;當定位片卡入完畢后,將定位片沿端部鋼筋延伸方向而向u型定位槽方向滑動,直至定位片進入u型定位槽槽腔。當定位片進入u型定位槽內時,可通過諸多方式進行兩者的緊固:如通過預留的螺栓等直接緊固兩者,甚至通過粘接或焊接等方式進行兩者固接等,只需確保在進行水泥澆筑、振動及硬化時,定位片不能相對u型定位槽產生滑移動作即可,從而確保澆筑后預制腔體的高品質性。本發明優選采用翼片與定位桿的配合結構,一方面以翼片來實現由內而外的止口配合效果;另一方面則以定位桿與定位環的配合來在外部拉緊定位片,從而與翼片一同實現對定位片的雙向夾持緊固目的。而之所以采用定位桿與定位環作為定位片的外部固接結構,是因為定位片不可能是單個采用,而往往在同個內葉墻邊模上布置十幾個甚至幾十個;由于采用了定位環設計,一根定位桿就能同時穿過若干個甚至全部的定位環,使用上顯然極為快捷方便,定位效率極高。
3)、考慮到目前很多預制墻體都必然配備窗洞,因此,本發明對窗洞模具也進行了相應的結構改進。上述中,本發明采用了組合式的窗洞模具構造,通過將窗洞模具以鉛垂面進行截斷,從而獲得各子模結構。在需要時,通過各子模的拼合,即可便捷的組合形成所需的窗洞模具。更為重要的是,對于需要布置返水坡及滴水槽的相互平行的窗洞的上沿與下沿,僅通過鉛垂截斷面截斷一次,換言之,每次拆模時,返水坡及滴水槽的模腔總是最后再進行水平拆裝,以保證返水坡及滴水槽的成型質量。而對于無滴水槽及返水坡的窗洞左側壁及右側壁,則通過直邊截斷面而截斷兩次甚至更多。在需要時,通過首先沿鉛垂向而拆掉直邊子模,從而留出角端子模沿水平向的活動空間;再后進行其中一個角端子模沿鉛垂截斷面的水平向滑移動作,進而將角端子模水平向的拔離陰角。由于上述操作,可有效避免窗洞處陰角部位的混凝土破損現象,降低甚至免去后期修復成本。同時,又由于上述角端子模的拔離動作是平行返水坡及滴水槽的凸設方向的,因此還可實現窗洞處返水坡及滴水槽的一次成型效果。
4)、作為上述方案的進一步優選方案,本發明的窗洞模具實際上是以滴水槽及返水坡所在沿為寬邊而以左側壁及右側壁為長邊的長方形框架結構,該結構也是窗洞的傳統形狀。通過將直邊子模設計為等腰梯形構造,在拆模時,直接將直邊子模鉛垂向上拔出即可。直邊子模的等腰梯形結構以及直邊子模的梯形底邊朝上的結構特征,都能有效的提升整個拆模操作的效率性和便捷性。優選鉛垂截斷面與窗洞模具的寬邊所形成夾角為80°,該角度可更方便直邊子模相對角端子模的脫模操作,操作起來顯然更為方便。
5)、由于窗洞模具的外側壁為模腔面,換言之,如想要增加窗洞模具自身的剛度,確保窗洞模具能夠抵抗水泥澆筑和硬化時所施予的力,此時用于增固窗洞模具自身剛度的支撐板等構件均應當布置在窗洞模具的內側壁處。優選將構成窗洞模具的各子模均設計為盒狀結構,此時盒底即構成上述模腔面的一部分,而盒壁則構成用于彼此配合或配合基面的配合面,以確保整體工作的可靠性。
6)、考慮到窗洞模具重量極重,即使拆分為若干子模,各子模也仍具備一定的質量,再加上在拆模時,窗洞模具又會受到水泥硬化后施予的阻礙相應子模拔出的力,因此,本發明特別布置了輔助拔模組件。實際使用時,首先拆卸直邊子模與角端子模間相配合的螺栓,之后擰動拔模螺釘,利用拔模螺釘相對基面的頂升力,從而將直邊子模鉛垂向的頂離基面,最終達到針對直邊子模的輔助拔模效果。
7)、就內葉墻邊模而言,本發明將之設計成了特殊的懸臂結構。與常見的結構穩定的四方柱形邊模不同,懸臂構造的三角形的內葉墻邊模,其在單獨放置時本身就存在不穩定性。實際使用時,四道內葉墻邊模均以懸臂狀三棱柱狀構造彼此抵靠從而形成四方框架狀的內葉墻模具,此時由于各內葉墻邊模之間的固接性以及調平螺釘的支撐性,得以保證整體模具工作的穩定性及可靠性。當需要拆模時,先拆除四道內葉墻邊模間的固接配合及相應固接構件,之后擰動調平螺釘。輕輕由上而下的敲打內葉墻邊模的水平板的懸置端,該內葉墻邊模會因自身結構的不穩定性而沿敲打方向產生翻轉,翻轉支點即為鉛垂板的底端。當產生上述翻轉動作時,內葉墻邊模的鉛垂板的頂端會逐漸降低,此時再進行拔模操作,內葉墻邊模的鉛垂板的頂端就不會刮蹭正上方的外葉墻部分,也就不存在所謂的外葉墻處保溫層等部位的結構缺損狀況,外葉墻的成型質量可得到有效保證。
8)、調平螺釘,一方面起到支撐內葉墻邊模的功能,另一方面,也起到一定的對內葉墻邊模的調平功能,以確保內葉墻模腔面的鉛垂性。而壓緊螺釘,則用于確保內葉墻邊模相對基面的抵緊性,避免未干的水泥在壓力作用下沿內葉墻邊模與基面的間隙產生滲漏狀況,以提升預制墻體澆筑過程的可靠性,并有效確保預制墻體的成型質量,降低后期修復成本。
9)、對于某些需要在預制墻體內進行預留管道孔布置的場合,本發明單獨設計了預留管道系統。該系統包括在基面上預留出孔,并將定位圓板固定于該孔處,從而實現定位圓板的定位固接。之后,將管套套入定位圓板,并在管套上方擱置壓板。依靠緊固螺釘來緊固壓板與定位圓板,從而實現壓板對管套的由上而下的壓緊功能。此時,管套的軸向位移被壓板及基面所限定,管套的徑向動作則被定位圓板乃至階梯軸狀的壓板所約束,因此無論如何受到外力,管套都不會產生額外的偏斜動作,這使得最終成型的預留管道孔位置極為精確,可有效滿足客戶要求。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定位片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3為定位片相對u型定位槽的裝配狀態立體圖;
圖4為窗洞模具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5為圖1的i部分局部放大圖;
圖6為窗洞模具的正視圖;
圖7為圖6的結構爆炸圖;
圖8為去除調平螺釘及壓緊螺釘后的內葉墻邊模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9為內葉墻邊模的端面視圖;
圖10為內葉墻邊模的產生自翻轉動作時的動作狀態示意圖;
圖11為管套、壓板及定位圓板相對基面的裝配狀態圖。
本發明各標號與部件名稱的實際對應關系如下:
a-鉛垂截斷面b-直邊截斷面c-返水坡模d-滴水槽模
10-內葉墻邊模10a-u型定位槽
11-鉛垂板12-水平板
12a-調平螺紋孔12b-調平螺釘12c-壓緊螺釘12d-光孔
13-三角筋板
20-外葉墻邊模30-定位片31-定位弧槽32-翼片33-定位環
40-窗洞模具41-角端子模42-直邊子模42a-預留孔
43-安裝螺栓44-拔模螺釘45-槽板45a-拔模螺紋孔
51-管套52-定位圓板53-緊固螺釘54-壓板55-緊固螺母
具體實施方式
為便于理解,此處結合附圖1-11,對本發明的具體結構及工作方式作以下進一步描述:
本發明具體結構參照圖1所示,其包括內葉墻模具、用于布置在內葉墻模具的模腔內的窗洞模具40以及位于內葉墻模具頂端面處的外葉墻模具。窗洞模具40在使用時與內葉墻模具一樣,均水平向的平放于某一模面上,此處將該模面以“基面”來指代。而之后所描述的“鉛垂方向”,也即垂直該基面的方向。當窗洞模具40與內葉墻模具整體如圖1所示的放入基面上時,窗洞模具40與內葉墻模具之間的空間就形成了供水泥澆筑的“回”形槽狀的內葉墻澆筑區域。由于外葉墻模具疊置在內葉墻模具之上,因此當上述內葉墻澆筑區域澆筑滿后,再繼續澆筑時,即為外葉墻部分的澆筑操作。當上述澆筑區域內水泥硬化完成后,拆除外葉墻模具、窗洞模具40及內葉墻模具,即可獲得帶有窗洞的預制墻體。
為便于描述,此處采用常見的方形預制墻體及長方形窗洞為例,本發明實際操作時,重點包括以下幾個部分:
1)、整體入模結構
該整體入模結構參照圖1-3及圖8所示。通過由內葉墻邊模10的頂端面處鉛垂向下凹設有連通內葉墻邊模10的u型定位槽10a,從而方便預制的鋼筋骨架的端部鋼筋能夠一一對應的落入相應的u型定位槽10a內。同時,特設了圖2所示的定位片30,以定位片30與u型定位槽10a間的嵌合固接性來確保對上述端部鋼筋的逐一的定位固接效果,進而實現整個鋼筋骨架的外部預加工及后期整體起吊入模的功能。
在進行定位片30的固定操作時,應當遵循:預制匹配內葉墻模具型腔的鋼筋骨架;將鋼筋骨架移入內葉墻模具的型腔內;將各定位片30的定位弧槽31逐一的卡入對應的鋼筋骨架的端部鋼筋上;當定位片30卡入完畢后,將定位片30沿端部鋼筋延伸方向而向u型定位槽10a方向滑動,直至定位片30進入u型定位槽10a槽腔。定位片30與u型定位槽10a的配合狀態可參照圖3所示。
對于定位片30的具體結構而言,如圖2-3所示的,本發明優選采用翼片32與定位桿的配合結構,一方面以翼片32來實現由內而外的止口配合效果,另一方面則以定位桿與定位環33的配合來在外部拉緊定位片30,從而與翼片32一同實現對定位片30的雙向夾持緊固效果。而之所以采用定位桿與定位環33作為定位片30的外部固接結構,是因為定位片30不可能是單個采用,而往往在同個內葉墻邊模10上布置十幾個甚至幾十個,由于采用了定位環33設計,一根定位桿就能同時穿過若干個甚至全部的定位環33,使用上顯然極為快捷方便,定位效率極高。
2)、窗洞模具
為便于描述,此處采用常見的長方形窗洞為例,對應的窗洞模具40外形呈長方形框架狀,具體如圖1及圖4-7所示。為實現窗洞模具40的快拆性及對陰角的保護性,通過將窗洞模具40的寬邊截斷一次,長邊截斷至少兩次,從而獲得六至八塊的相應子模。具體至圖4-7所示結構中,其寬邊被截斷一次而長邊被截斷兩次,從而獲得四組角端子模41及兩組直邊子模42。由于直邊子模42所處的窗洞模具40的長邊不需要額外設置諸如返水坡模c以及滴水槽模d,因此無論被截斷幾次均可。考慮到方便直邊子模42沿鉛垂方向的快速拔出,需要將直邊子模42設計為如圖4-6所示的等腰梯形構造。窗洞模具40的寬邊由于需要形成窗洞的上沿和下沿,并需要在該上沿及下沿處布置返水坡以及滴水槽,因此僅通過鉛垂截斷面a而截斷一次,以便在窗洞模具40的寬邊處布置如圖4所示的返水坡模c以及滴水槽模d。鉛垂截斷面a與上述寬邊的夾角為80°,以方便角端子模41沿平行基面的水平向作水平拔模動作。
在上述結構基礎上,如圖1及圖4-5所示的,本發明還在直邊子模42的梯形頂邊處,也即直邊子模42的配合基面的一側邊處布置有輔助拔模組件,以便于直邊子模42在拆模時能夠快速脫離基面。輔助拔模組件通過拔模螺釘44與槽板45處的螺紋孔相配合,從而依靠拔模螺釘44的絲桿螺母作用而向基面施力。由于基面是恒定不動的,此時基面會產生反作用力于拔模螺釘44,即可帶動與拔模螺釘44一體的直邊子模42產生脫模動作。
3)、自翻轉結構
由于正常進行內葉墻及外葉墻的倒模操作時,所形成的外葉墻的兩側及頂部尺寸必然比內葉墻的相應側及頂部尺寸要大5-30cm。為避免出現拆模時的內葉墻邊模10相對外葉墻多出部分的保溫材料乃至墻體的刮擦狀況,因此才設計了內葉墻邊模10的自翻轉結構。具體而言,如圖1及圖8-10所示的,四道內葉墻邊模10均以懸臂狀三棱柱狀構造彼此抵靠從而形成四方框架狀的內葉墻模具,此時由于各內葉墻邊模10之間的固接性以及調平螺釘12b的支撐性,得以保證整體模具工作的穩定性及可靠性。調平螺釘12b所配合的調平螺紋孔12a以及壓緊螺釘12c所配合的光孔12d均參照圖8所示進行布置。大方向上而言,由于壓緊螺釘12c需要壓緊內葉墻邊模10,因此相對的靠近內葉墻邊模10的模腔面處;而調平螺釘12b一方面需要確保三角棱柱狀的內葉墻邊模10的安置穩定性,另一方面還要確保內葉墻邊模10處模腔面的鉛垂性,因此盡量靠向水平板12的懸置端處。
當需要拆模時,先拆除外葉墻邊模20,在拆除四道內葉墻邊模10間的固接配合,之后擰動調平螺釘12b。輕輕由上而下的敲打內葉墻邊模10的水平板12的懸置端,該內葉墻邊模10會因自身結構的不穩定性而沿敲打方向產生如圖9所示的翻轉動作,翻轉支點即為鉛垂板的底端。當產生上述翻轉動作時,內葉墻邊模10的鉛垂板11的頂端會逐漸降低,此時再進行拔模操作,內葉墻邊模10的鉛垂板11的頂端就不會刮蹭正上方的外葉墻及保溫材料部分,也就不存在所謂的外葉墻及保溫材料等部位的結構缺損狀況,此時參照圖9所示的,整個預制墻體的成型質量可得到有效保證。圖9的虛線部分即為外葉墻、保溫材料及內葉墻的輪廓示意線。
4)、預埋件定位組件
裝配式混凝土預制構件,包括上述的預制墻體,在設計及生產過程中,需要將供水電設備管線等安裝的管道孔預先設計在混凝土構件內,以便后期裝配。上述預留管道孔通常采用預埋件來成型。在進行水泥澆筑、振動、收光硬化過程中,要求預埋件不能產生移位,以確保成型后管道的位置精確性。有鑒于此,本發明還單獨設計了預埋件定位組件,具體如下:
如圖11所示的,該預埋件定位組件包括管套51、定位圓板52、緊固螺釘53及壓板54。與傳統的直接將管套51強行固定在基面上不同,本發明首先將定位圓板52螺紋緊固于基面的指定位置處,再將管套51插接在定位圓板52上。之后,將管套51套入定位圓板52,并在管套51上方擱置壓板54。依靠緊固螺釘53來緊固壓板54與定位圓板52間,從而實現壓板54對管套51的由上而下的壓緊功能。由于定位圓板52的外徑、管套51的關鍵以及壓板54的小直徑段外徑均彼此一致,至此,管套51的軸向位移被壓板54及基面所限定,管套51的徑向動作則被定位圓板52乃至階梯軸狀的壓板54所約束,因此無論如何受到外力,管套51都不會產生額外的偏斜動作,這使得最終成型的預留管道孔位置極為精確,可有效滿足客戶要求。考慮到使用上的便捷性,可在緊固螺釘53上再螺紋配合一個緊固螺母55,參照圖11所示,從而使緊固螺母55代替緊固螺釘53的螺帽而實現對壓板54頂端部的壓緊功能。
綜上,本發明具備拆模簡單、操作簡便快捷而制作成本低的優點。實際操作時,鋼筋骨架可單獨加工,再后期整體入內葉墻模具內,并依靠定位片30與u性定位槽10a的配合來實現其整體入模及精確位置固定效果,再后進行外葉墻模具的安裝,預制墻體的制作效率可得到極大提升。搭配相應的窗洞模具40、自翻轉機構及預埋件定位組件,可有效滿足當前市場所倡導的快節奏、高效率及高品質的現代化生產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