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建筑施工,具體涉及一種梯形槽鋼加長架結構。
背景技術:
1、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進步發展,對建筑美學的追求逐漸提高,國內(超)高層建筑不再是以往傳統方方正正的建筑,而是外立面呈“底寬上窄”不規則造型結構逐漸增多,與此相伴的施工技術難度也大幅增加。此類建筑在施工過程中,隨著樓層的遞增,其建筑外輪廓線逐漸由外向內收縮。在布置外用施工升降機時,若按照常規施工附墻布設,底部樓層的附墻撐桿需伸入到建筑物樓板內,同時需對樓板結構進行加強,并且還需要在升降機附墻撐桿上方搭設坡度較高的出料平臺,對后續二次結構及室內裝修工程施工帶來極大的不便。
技術實現思路
1、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梯形槽鋼加長架結構,所述長架包括梯形槽鋼制框架,梯形槽鋼制框架包括第一連接段、第二連接段、第一中間段以及第二中間段,所述第一連接段和第二連接段上設置有連接結構,第一連接段與附墻架連接,第二連接段與樓面端梁連接,第一中間段與第二中間段連接與第一連接段和第二連接段之間。
2、基于上述技術方案,梯形槽鋼制框架,中間采用48#和76#型號的無縫鋼管焊接兩側,一端與標準型附墻架連接,另一端與樓面端梁做螺栓連接。
3、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改進,連接結構為連接螺栓孔。
4、基于上述技術方案,梯形槽鋼制框架,中間采用48#和76#型號的無縫鋼管焊接兩側,兩端預設連接螺栓孔,一端與標準型附墻架連接,另一端與樓面端梁做螺栓連接。
5、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改進,第一連接段或第二連接段與第一中間段之間形成夾角。
6、基于上述技術方案,第一連接段或第二連接段與第一中間段之間形成夾角,提升了連接段與中間段之間的穩定性和支撐力。
7、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改進,第二中間段與第一連接段之間的夾角為75度。
8、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改進,連接螺栓孔的上端預設有雙螺母加墊片結構。
9、基于上述技術方案,雙螺母加墊片結構包括雙螺母加墊片和預設固定孔,雙螺母加墊片可以選用常規結構,預設固定孔將雙螺母加墊片固定在連接段上,預設固定孔上設置有彈性端蓋,彈性端蓋以彈性方式擠塞在預設固定孔內,便于操作人員隨時從預設固定孔內取出雙螺母加墊片結構。
10、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改進,第一連接段、第二連接段、第一中間段或第二中間段之間設置有阻尼板式結構,阻尼板式結構設置在第一中間段或第二中間段的端部。
11、基于上述技術方案,阻尼板式結構能加強中間段與連接段之間的抗震性,提升穩定性。
12、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改進,阻尼板式結構包括上層阻尼板、下層阻尼板以及滾珠層,滾珠層設置在上層阻尼板和下層阻尼板之間的緩沖孔內,緩沖孔內設置有不同直徑的滾珠。
13、基于上述技術方案,上阻尼板與下阻尼板之間相互作用對連接段與中間段起到緩沖加強的作用。
14、相對于現有技術,本發明的有益效果為:本方案中的長架包括梯形槽鋼制框架,梯形槽鋼制框架包括第一連接段、第二連接段、第一中間段以及第二中間段,梯形槽鋼加長架具有通過不同長度的中間段實現可調節伸縮性,高周轉;梯形槽鋼加長組裝、拆卸方便,節省人工;本實用新型采用梯形槽鋼加長架,其兩頭分別與施工升降機標準附墻桿件、主體結構連接,使得三者形成一個整體的傳力體系,實現了連續傳力的目的。
1.一種梯形槽鋼加長架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長架包括梯形槽鋼制框架,梯形槽鋼制框架包括第一連接段(1)、第二連接段(2)、第一中間段(3)以及第二中間段(4),所述第一連接段(1)和第二連接段(2)上設置有連接結構,第一連接段(1)與附墻架連接,第二連接段(2)與樓面端梁連接,第一中間段(3)與第二中間段(4)連接與第一連接段(1)和第二連接段(2)之間。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梯形槽鋼加長架結構,其特征在于,連接結構為連接螺栓孔(5)。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梯形槽鋼加長架結構,其特征在于,第一連接段(1)或第二連接段(2)與第一中間段(3)之間形成夾角。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梯形槽鋼加長架結構,其特征在于,第二中間段(4)與第一連接段(1)之間的夾角為75度。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梯形槽鋼加長架結構,其特征在于,連接螺栓孔(5)的上端預設有雙螺母加墊片(6)結構。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梯形槽鋼加長架結構,其特征在于,第一連接段(1)、第二連接段(2)、第一中間段(3)或第二中間段(4)之間設置有阻尼板式結構,阻尼板式結構設置在第一中間段(3)或第二中間段(4)的端部。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一種梯形槽鋼加長架結構,其特征在于,阻尼板式結構包括上層阻尼板(9)、下層阻尼板(10)以及滾珠(13)層(11)層,滾珠(13)層(11)層設置在上層阻尼板(9)和下層阻尼板(10)之間的緩沖孔(12)內,緩沖孔(12)內設置有不同直徑的滾珠(13)層(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