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升降平臺及其四立柱導軌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工程施工技術領域,涉及一種新型的升降平臺及其四立柱導軌架。
【背景技術】
[0002]電動升降施工平臺(簡稱升降平臺)是一種大型自升降式高空作業平臺。用于高空工程施工,解決傳統腳手架存在著的使用材料多、搭設時間長、操作平臺高度不便于施工操作、施工材料不便于傳送、安全施工隱患多等諸多問題,尤其適合于建筑物外墻裝飾裝修作業。其中,導軌架是施工平臺垂直運行的樞紐裝置,也是重要的傳導力的裝置,通常有三角形和四邊形兩種橫截面型式。相對于三角形截面導軌架,四邊形導軌架整體穩定性更好,而傳統的四邊形橫截面平臺中,機位完全附著在導架外側,僅僅靠導架單側承受全部的水平及豎向荷載,導致導架立柱受力不均勻,不能充分發揮導架作用;同時由于導架占位,不可避免的使施工平臺據作業墻面距離較遠,產生較大的施工間隙。
[0003]因此,如何提供一種可實現導架整體受力,使施工平臺受力更加穩定合理的升降平臺四立柱導軌架,已成為建筑施工界需進一步完善優化的技術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
[0004]為了解決現有升降平臺及其四立柱導軌架存在著的受力不合理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升降平臺及其四立柱導軌架,結構簡單、受力傳力體系明確、穩定性好等優點,并且安裝、操作、維護和拆卸方便,制作成本低,可實現導軌架整體受力,使得升降平臺受力更加穩定合理,并能夠有效減小施工平臺與作業墻面的距離。
[0005]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0006]—種升降平臺四立柱導軌架,包括若干首尾連接的標準節,每個標準節包括兩根后立柱、兩根前立柱以及若干橫梁組,所述兩根后立柱、兩根前立柱通過所述若干橫梁組連接組成一個方框結構,所述若干橫梁組沿著所述前、后立柱的縱向間隔設置,每個橫梁組包括連接于兩根后立柱之間的后橫梁、連接于對應的前、后立柱之間的兩根側橫梁以及連接于所述兩根側橫梁上靠近前立柱處的前橫梁。
[0007]可選的,在上述的升降平臺四立柱導軌架中,還包括齒條,所述齒條設置于各橫梁組的后橫梁上,且所述齒條與所述前、后立柱相平行。
[0008]可選的,在上述的升降平臺四立柱導軌架中,所述若干橫梁組的數量為三組,分別設置于所述前、后立柱的頂部、底部以及中部。
[0009]可選的,在上述的升降平臺四立柱導軌架中,還包括若干斜撐,所述斜撐交叉設置于相鄰橫梁組的對應橫梁之間。
[0010]可選的,在上述的升降平臺四立柱導軌架中,所述前、后立柱均采用Φ76Χ4.5鍍鋅鋼管,單位為毫米。
[0011]可選的,在上述的升降平臺四立柱導軌架中,所述前橫梁采用Z 75X50X6角鋼,所述后橫梁以及側橫梁均采用Z 50X50X6等邊角鋼,單位均為毫米。
[0012]可選的,在上述的升降平臺四立柱導軌架中,所述斜撐采用Φ21.3Χ2.8鍍鋅鋼管,單位為毫米。
[0013]本實用新型還公開了一種升降平臺,包括一帶反扣輪的動力上置式機位架以及如上所述的升降平臺四立柱導軌架,所述帶反扣輪的動力上置式機位架包括一框體以及設置于所述框體兩側用于連接平臺架的平臺接頭以及設置于所述框體上的供電動機橫向安裝的上安裝板,所述上安裝板位于所述平臺架的平臺面上面,所述框體的前側面開口設置,所述框體的頂部與底部的四個角分別設置一對相垂直的頂推輪,所述框體的頂部的前側兩個角還分別設有一反扣輪,所述反扣輪與所述一對相垂直的頂推輪中的一個頂推輪相對設置。
[0014]可選的,在上述的升降平臺中,所述框體包括兩根前立桿、兩根后立桿以及沿著所述前、后立桿的縱向間隔設置的若干橫梁組,所述兩根前立桿、兩根后立桿通過所述若干橫梁組連接組成一個截面呈“U”型的方框結構,每個橫梁組包括連接于對應的前、后立桿之間的兩根側橫梁以及連接于所述兩根側橫梁上后立桿處的后橫梁,所述若干橫梁組的數量為三組,分別設置于所述框體的頂部、底部以及中部。
[0015]可選的,在上述的升降平臺中,所述用于連接平臺架的平臺接頭包括平臺上接頭與平臺下接頭,位于所述框體的中部、底部的所述橫梁組上分別設置所述平臺上接頭與平臺下接頭,所述平臺架的平臺面與所述位于所述框體的中部的所述橫梁組的上表面相對應。
[0016]可選的,在上述的升降平臺中,所述位于所述框體的中部、底部的所述橫梁組中的所述側橫梁分別向后側延伸一定距離并由一連接橫梁連接。
[0017]由以上公開的技術方案可知,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8]—、本實用新型的升降平臺四立柱導軌架通過將前橫梁設置于所述兩根側橫梁上靠近前立柱處,能夠使得升降平臺的機位架的頂推輪與反扣輪可以三面環抱前立柱,將多個方向的水平力傳遞到前立柱上,使得導軌架的各向受力平衡,整個受力體系更加合理,并且可以避免導軌架占位,從而可以避免產生較大的施工間隙。而現有技術中前橫梁直接設置于兩根前立柱之間,致使升降平臺完全附著于導軌架的外側,僅僅靠導軌架的單側承受全部的水平及豎向荷載,導致導軌架立柱受力不均勻;同時由于導軌架占位,不可避免的使得升降平臺距離作業墻面較遠,產生較大的施工間隙。
[0019]二、本實用新型的升降平臺中的帶反扣輪的動力上置式機位架中的框體的頂部與底部的四個角分別設置一對相垂直的頂推輪,所述框體的頂部的前側兩個角還分別設有一反扣輪,所述反扣輪與所述一對相垂直的頂推輪中的一個頂推輪相對設置,一方面可以利用機位架上的頂推輪與反扣輪可以三面環抱住導軌架的前立柱,將多個方向的水平力傳遞到導軌架的后立柱上,使得導軌架的各向受力平衡,整個受力體系更加合理;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導軌架占位,從而可以避免產生較大的施工間隙。
[0020]三、本實用新型中由于設置于所述框體上的供電動機橫向安裝的上安裝板位于所述平臺架的平臺面上面,由于施工檢修人員位于平臺面上,因此在電動機發生故障時,如此設置可以為高空緊急維修操作提供便利,并且上安裝板位于所述平臺架的平臺面上面,可以有效減小平臺面以下的框體高度,從而減少了平臺面的離地安裝高度,便于機位架的地面拼接、機位維護及檢修。此外,電動機采用橫向安裝方法,保證了平臺面上電動機處的作業空間。
【附圖說明】
[0021]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升降平臺四立柱導軌架的結構示意圖;
[0022]圖2為圖1的正立面示意圖;
[0023]圖3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升降平臺的結構示意圖。
[0024]圖4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中帶反扣輪的動力上置式機位架的立面示意圖;
[0025]圖5為圖4的右視圖。
[0026]圖中:100-導軌架、101-后立柱、102-前立柱、103-后橫梁、104-側橫梁、105-前橫梁、106-齒條、107-斜撐、200-機位架、201-上橫桿組,202-后立桿,203-上安裝板,204-中橫桿組,205-下安裝板,206-下橫桿組,207-平臺上接頭,208-平臺下接頭,209-上頂輪一,210-上頂輪二,211-反扣輪,212-下頂輪一,213-下頂輪二,214-電動機,215-防墜裝置,216-前立桿,217-側橫梁、218-后橫梁、219-連接橫梁、220-齒輪。
【具體實施方式】
[0027]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提出的升降平臺四立柱導軌架作進一步詳細說明。根據下面說明和權利要求書,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和特征將更清楚。需說明的是,附圖均采用非常簡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準的比例,僅用以方便、明晰地輔助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目的。
[0028]實施例一
[0029]請參閱圖1至圖2,并請結合圖3,本實施例公開了一種升降平臺四立柱導軌架100,包括若干首尾連接的標準節,各標準節能自由互換聯接。每個標準節包括兩根后立柱
101、兩根前立柱102以及若干橫梁組,所述兩根后立柱101、兩根前立柱102通過所述若干橫梁組連接組成一個方框結構。所述若干橫梁組沿著所述前、后立柱102、101的縱向間隔設置,每個橫梁組包括連接于兩根后立柱101之間的后橫梁103、連接于對應的前、后立柱
102、101之間的兩根側橫梁104以及連接于所述兩根側橫梁104上靠近前立柱102處的前橫梁105。所述前、后立柱102、101為主要的豎向承重構件,承受橫梁組傳遞過來的力和彎矩。
[0030]相比現有技術中前橫梁105直接設置于兩根前立柱102之間,致使升降平臺完全附著于導軌架100的后立柱101的外側,僅僅靠導軌架100的單側承受全部的水平及豎向荷載,導致導軌架100前、后立柱102、101受力不均勻;同時由于導軌架100占位,不可避免的使得升降平臺距離作業墻面較遠,產生較大的施工間隙。本實施例通過將前橫梁105設置于所述兩根側橫梁104上靠近前立柱102處,能夠使得升降平臺的機位架200的頂推輪與反扣輪211可以三面環抱前立柱102,進而能夠將多個方向的水平力傳遞到前立柱102上,使得導軌架100的各向受力平衡,整個受力體系更加合理,并可避免因導軌架100占位而產生的較大的施工間隙。
[0031]優選的,在上述的升降平臺四立柱導軌架100中,所述若干橫梁組的數量為三組,分別設置于所述前、后立柱102、101的頂部、底部以及中部。
[0032]優選的,在上述的升降平臺四立柱導軌架100中,還包括齒條106,所述齒條106設置于各橫梁組的后橫梁103上,且所述齒條106與所述前、后立柱102、101相平行。所述機位架200上設有與所述齒條相嚙合的齒輪220。本實施例中,所述齒條106固定于三道后橫梁103上,其主要作用是將整個升降平臺上的荷載傳遞到后橫梁103上,再經后橫梁103以及側橫梁104將荷載傳遞到前、后立柱102、101上,從而使得導軌架100的各向受力平衡穩定。在安裝齒條106時,齒條106與標準節聯接的內六角螺釘必須正面擰緊后,背面用螺母抒緊,抒緊力矩為195N.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