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精品无码国产在线播放,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国模无码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神马免费午夜福利剧场

側艙門安裝鉸鏈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2171620閱讀:213來源:國知局
側艙門安裝鉸鏈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車輛領域,公開了一種側艙門安裝鉸鏈,其包括安裝在側艙門上的第一鉸鏈機構以及安裝在艙內骨架上的第二鉸鏈機構,所述第一鉸鏈機構與所述第二鉸鏈機構可拆卸卡合連接。本發明結構簡單,通過能夠卡合限位的兩部分鉸鏈機構,分別安裝在側艙門和艙門骨架上,即可滿足艙門整體尺寸較小、特殊新穎造型的側艙門的閉合和開啟;該鉸鏈不占用艙內空間,能夠顯著緩解艙門空間緊張、影響艙內其它配件布置的問題;該種安裝方式的側艙門,艙門能夠完全開啟,克服常規艙門無法開啟或開啟角度小等問題。
【專利說明】側艙門安裝鉸鏈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車輛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側艙門安裝鉸鏈。
【背景技術】
[0002]現行客車側艙門多為側翻門、平移門結構,側翻門多采用橡膠鉸鏈以及金屬鉸鏈結構,平移門采用平移鉸鏈結構。現有側艙門結構適用于艙門造型傳統、規則以及艙門整體尺寸較大的狀態;當遇到艙門整體尺寸偏小、艙門造型為特殊不規則造型時,現有艙門結構很難滿足使用要求,往往出現艙門運動機構過多占用艙內空間、影響艙內其他器件的安裝、艙門無法開啟或開啟角度小等問題。

【發明內容】

[0003](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0004]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如何克服側艙門整體尺寸較小、造型不規則時側艙門安裝占用艙內空間、艙門無法開啟或開啟角度小的缺陷。
[0005](二)技術方案
[0006]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側艙門安裝鉸鏈,其包括安裝在側艙門上的第一鉸鏈機構以及安裝在艙內骨架上的第二鉸鏈機構,所述第一鉸鏈機構與所述第二鉸鏈機構可拆卸卡合連接。
[0007]其中,所述第一鉸鏈機構包括固定在所述側艙門上的第一安裝板,以及安裝在所述第一安裝板上的卡軸;所述第二鉸鏈機構包括固定在所述艙內骨架上的第二安裝板,以及設置在所述第二安裝板上的卡槽,所述卡槽的位置和形狀分別與所述卡軸的位置和形狀相匹配,以將所述卡軸卡合在所述卡槽內。
[0008]其中,所述第二安裝板上垂直設置第二擋板,所述卡槽開設在所述第二擋板上。
[0009]其中,所述卡軸垂直于所述第一安裝板設置;所述卡軸卡合在所述卡槽內時,所述第二安裝板所在的平面平行于所述卡軸的中心軸線。
[0010]其中,所述第一安裝板上垂直設置有第一檔板,所述第一檔板所在平面平行于所述卡軸的中心軸線。
[0011]其中,所述第二安裝板一端垂直設置有第二限位板,所述第二限位板位于所述卡槽的開口上方;所述第一檔板上垂直設置有第一限位板,在所述卡軸卡合在所述卡槽內時,所述第一限位板與所述第二限位板上下貼合。
[0012]其中,所述第一檔板與所述卡軸中心軸線之間的距離大于所述第二擋板邊緣至所述卡槽中心軸線之間的距離。
[0013]其中,所述第一限位板與所述第二限位板相貼合的表面邊緣均設置有倒角,以形成傾斜的引導邊。
[0014]其中,所述卡軸外部套設有非金屬護套。
[0015]其中,所述卡槽為U形槽,所述U形槽遠離所述第二安裝板的側邊上設置有倒角,以形成弧形引導邊。
[0016](三)有益效果
[0017]上述技術方案所提供的側艙門安裝鉸鏈,結構簡單,通過能夠卡合限位的兩部分鉸鏈機構,分別安裝在側艙門和艙門骨架上,即可滿足艙門整體尺寸較小、特殊新穎造型的側艙門的閉合和開啟;該鉸鏈不占用艙內空間,能夠顯著緩解艙門空間緊張、影響艙內其它配件布置的問題;該種安裝方式的側艙門,艙門能夠完全開啟,克服常規艙門無法開啟或開啟角度小等問題。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8]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側艙門安裝鉸鏈的結構示意圖;
[0019]圖2是本發明實施例側艙門安裝鉸鏈用于艙門安裝的結構示意圖;
[0020]圖3是本發明實施例第一鉸鏈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0021]圖4是本發明實施例第二鉸鏈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0022]圖5a至圖5f為本發明實施例側艙門安裝鉸鏈的開啟過程示意圖。
[0023]其中,1:側艙門;2:扣手;3:艙內骨架;100:第一鉸鏈機構;101:第一安裝板;102:第一擋板;103:第一限位板;104:卡軸;105:第一安裝孔;200:第二鉸鏈機構;201:第二安裝板;202:第二擋板;203:第二限位板;204:卡槽;205:第二安裝孔。
【具體實施方式】
[0024]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描述。以下實施例用于說明本發明,但不用來限制本發明的范圍。
[0025]圖1示出了本實施例側艙門安裝鉸鏈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將該鉸鏈應用于側艙門安裝的示意圖。參照圖1和圖2所示,該鉸鏈包括第一鉸鏈結構100和第二鉸鏈機構200,所述第一鉸鏈機構100用于固定在側艙門I上,所述第二鉸鏈機構200用于固定在艙內骨架3上,通過所述第一鉸鏈機構100與所述第二鉸鏈機構200可拆卸卡合連接,能夠實現側艙門I的關閉和開啟。側艙門I上還設置有扣手2,輔助工作人員進行側艙門I的開啟和關閉。所述第一鉸鏈機構100與所述第二鉸鏈機構200通過簡約而不簡單的結構卡合,大大減少側艙門I安裝所占用的艙內空間,為艙內其它零部件的安裝提供充足的空間;并且通過該鉸鏈實現的側艙門I的安裝,能夠使側艙門I完全開啟,增大了側艙門I開啟的范圍,用戶使用更方便;該鉸鏈不僅適用于傳統的、規則的側艙門結構,而且對于不規則的側艙門結構也能夠使用,適用范圍更廣泛。
[0026]圖3示出了上述第一鉸鏈機構100的結構示意圖,圖4示出了上述第二鉸鏈機構
200的結構示意圖。參照圖3和圖4,對第一鉸鏈機構100和第二鉸鏈機構200相對應的結構進行描述。具體地,所述第一鉸鏈機構100包括固定在所述側艙門I上的第一安裝板101,以及安裝在所述第一安裝板101上的卡軸104 ;所述第二鉸鏈機構200包括固定在所述艙內骨架3上的第二安裝板201,以及設置在所述第二安裝板201上的卡槽204,所述卡槽204的位置和形狀分別與所述卡軸104的位置和形狀相匹配,以將所述卡軸104卡合在所述卡槽204內。第一安裝板101上開設有第一安裝孔105,所述第一鉸鏈機構100通過第一安裝孔105固定在側艙門I上,第二安裝板201上開設有第二安裝孔205,所述第二鉸鏈機構200通過第二安裝孔205固定在艙內骨架3上。
[0027]為便于側艙門I的關閉和開合,優選第一安裝板101所在的平面垂直于所述側艙門I門板所在的平面,所述卡軸104垂直于所述第一安裝板101設置,即所述卡軸104的中心軸線平行于所述側艙門I門板所在的平面。相應地,在所述卡軸104卡合在所述卡槽204內時,所述第二安裝板201所在的平面平行于所述卡軸104的中心軸線,同樣與所述第一安裝板101所在的平面垂直。
[0028]所述第二安裝板201上垂直設置有第二擋板202,所述卡槽204開設在所述第二擋板202上,所述第二擋板202所在的平面平行于所述第一安裝板101所在的平面。
[0029]在所述卡軸104卡合在所述卡槽204內時,該鉸鏈機構能夠實現沿所述卡槽204深度方向的限位;本實施例中優選所述第二擋板202設置在所述第二安裝板201的一側邊緣,實現所述卡軸104卡合在所述卡槽204內時,所述第二擋板202的一側表面與所述第一安裝板101的一側表面相貼合,實現鉸鏈沿所述卡軸104中心軸線方向上的限位。
[0030]為了進一步保證使用本實施例鉸鏈安裝側艙門時的穩定性和牢靠性,在所述第一安裝板101上垂直設置有第一檔板102,所述第一檔板102所在平面平行于所述卡軸104的中心軸線,即所述第一檔板102貼合所述側艙門I的門板設置,并且在所述卡軸104卡合在所述卡槽204內時,所述第一檔板102與所述第二安裝板201平行相對。所述第二安裝板
201一端垂直設置有第二限位板203,所述第二限位板203位于所述卡槽204的開口上方;所述第一檔板102上垂直設置有第一限位板103,在所述卡軸104卡合在所述卡槽204內時,所述第一限位板103與所述第二限位板203上下貼合,能夠實現本實施例鉸鏈在第一限位板103和第二限位板203長度方向上的限位。
[0031]由上可知,上述結構的鉸鏈在進行側艙門安裝時,如圖2所示,在側艙門I的左右相對兩側各設置一組鉸鏈,該鉸鏈能夠實現空間兩兩垂直的三個方向上的限位,保證側艙門I安裝穩定和牢靠。
[0032]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檔板102與所述卡軸104中心軸線之間的距離大于所述第二擋板202邊緣至所述卡槽204中心軸線之間的距離,即在所述卡軸104卡合在所述卡槽204內時,所述第一檔板102與所述第二擋板202之間具有一定的間隙空間,為側艙門I開啟時第一鉸鏈機構100的移出提供空間。
[0033]所述卡槽204為U形槽,所述U形槽遠離所述第二安裝板201的側邊上設置有倒角,以形成弧形引導邊,便于所述卡軸104能夠通過該弧形引導邊順利滑入或滑出卡槽204,使側艙門I的關閉或開啟簡單易行。所述卡軸104為金屬材質,其外部套設有非金屬護套,如尼龍材料的護套,該護套的設置能夠調節所述卡軸104與所述卡槽204卡合時的配合間隙,同時也能起到緩解電解腐蝕的作用。
[0034]所述第一限位板103與所述第二限位板203相貼合的表面邊緣均設置有倒角,以形成傾斜的引導邊,便于第一限位板103與第二限位板203貼合時,兩板之間能夠順利交疊。
[0035]本實施例中,第一鉸鏈機構100和第二鉸鏈機構200的材料均為金屬,表面進行熱處理、防腐處理,以提高其耐用性。
[0036]使用本實施例的側艙門安裝鉸鏈進行側艙門的開啟過程參照圖5a至圖5f所示,首先開啟側艙門I上的限位鎖,然后操作扣手2使卡軸104以側艙門兩側卡槽204的圓心連線為旋轉軸線,相對于車外方向進行小角度旋轉;在鉸鏈開啟瞬間,由于第一鉸鏈機構100和第二鉸鏈機構200上端的第一限位板103和第二限位板203上帶有倒角,使得第一鉸鏈機構100和第二鉸鏈機構200在第一限位板103和第二限位板203的長度方向上解鎖,解鎖后卡軸104繼續旋轉,當第一鉸鏈機構100達到最大旋轉角度后(即第一檔板102與第二擋板202之間的間隙所限制的角度),第一鉸鏈機構100沿卡槽204的弧形引導邊向上滑移,在滑移的過程中第一鉸鏈機構100的第一安裝板101與第二鉸鏈機構200的第二擋板202的貼合面分離,鉸鏈在卡軸104的中心軸線方向上解鎖,直到第一鉸鏈機構100和第二鉸鏈機構200分離,從而側艙門I開啟、卸下。
[0037]使用本實施例的側艙門安裝鉸鏈進行側艙門的關閉過程可將上述圖5a至圖5f反向參照即可。關閉時,操作扣手2,使卡軸104與卡槽204上的弧形引導邊接觸,同時第一鉸鏈機構100的第一安裝板101與第二鉸鏈機構200的第二擋板202的貼合面貼合,在卡軸104沿弧形引導邊下滑的過程中使第一鉸鏈機構100和第二鉸鏈機構200在卡軸104中心軸線的方向上限位,當卡軸104與卡槽204卡接后,實現鉸鏈在卡槽204深度方向上的限位;接下來,卡軸104以側艙門兩側卡槽204的圓心連線為旋轉軸線,相對于車內方向進行小角度旋轉,在鉸鏈閉合瞬間,第一鉸鏈機構100上端第一限位板103的引導邊從第二鉸鏈機構200上端第二限位板203的引導邊滑入,在鉸鏈閉合同時第一鉸鏈機構100與第二鉸鏈機構200的上端限位板構成鉸鏈在第一限位板103和第二限位板203長度方向上的限位,即側艙門I關閉,最后鎖住側艙門I上的限位鎖,完成側艙門I的關閉。
[0038]本實施例中,側艙門可采用特殊不規則造型,艙門開啟方便,減少了開啟結構對艙內空間的占用,與周邊總成構成的艙內空間緊湊,方便了艙內器件的安裝及拆卸,解決了傳統艙門無法開啟或開啟角度小等問題,實現了良好的工藝性。
[0039]以上所述僅是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技術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替換,這些改進和替換也應視為本發明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側艙門安裝鉸鏈,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裝在側艙門(I)上的第一鉸鏈機構(100)以及安裝在艙內骨架(3)上的第二鉸鏈機構(200),所述第一鉸鏈機構(100)與所述第二鉸鏈機構(200)可拆卸卡合連接。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側艙門安裝鉸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鉸鏈機構(100)包括固定在所述側艙門(I)上的第一安裝板(101),以及安裝在所述第一安裝板(101)上的卡軸(104);所述第二鉸鏈機構(200)包括固定在所述艙內骨架(3)上的第二安裝板(201),以及設置在所述第二安裝板(201)上的卡槽(204),所述卡槽(204)的位置和形狀分別與所述卡軸(104)的位置和形狀相匹配,以將所述卡軸(104)卡合在所述卡槽(204)內。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側艙門安裝鉸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裝板(201)上垂直設置第二擋板(202),所述卡槽(204)開設在所述第二擋板(202)上。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側艙門安裝鉸鏈,其特征在于,所述卡軸(104)垂直于所述第一安裝板(101)設置;所述卡軸(104)卡合在所述卡槽(204)內時,所述第二安裝板(201)所在的平面平行于所述卡軸(104)的中心軸線。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側艙門安裝鉸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裝板(101)上垂直設置有第一檔板(102),所述第一檔板(102)所在平面平行于所述卡軸(104)的中心軸線。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側艙門安裝鉸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裝板(201)—端垂直設置有第二限位板(203),所述第二限位板(203)位于所述卡槽(204)的開口上方;所述第一檔板(102)上垂直設置有第一限位板(103),在所述卡軸(104)卡合在所述卡槽(204)內時,所述第一限位板(103)與所述第二限位板(203)上下貼合。
7.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側艙門安裝鉸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檔板(102)與所述卡軸(104)中心軸線之間的距離大于所述第二擋板(202)邊緣至所述卡槽(204)中心軸線之間的距離。
8.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側艙門安裝鉸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板(103)與所述第二限位板(203)相貼合的表面邊緣均設置有倒角,以形成傾斜的引導邊。
9.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側艙門安裝鉸鏈,其特征在于,所述卡軸(104)外部套設有非金屬護套。
10.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側艙門安裝鉸鏈,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槽(204)為U形槽,所述U形槽遠離所述第二安裝板(201)的側邊上設置有倒角,以形成弧形引導邊。
【文檔編號】E05D1/06GK103790454SQ201210429280
【公開日】2014年5月14日 申請日期:2012年10月31日 優先權日:2012年10月31日
【發明者】劉子元, 關永久 申請人:北汽福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漳浦县| 宝丰县| 北海市| 永昌县| 双峰县| 柘城县| 湖口县| 遂昌县| 新营市| 任丘市| 蒲江县| 阳高县| 伊川县| 静安区| 德兴市| 霍城县| 高青县| 恩平市| 全州县| 九龙坡区| 无棣县| 象州县| 都江堰市| 桂平市| 东乌珠穆沁旗| 陕西省| 旬邑县| 金秀| 普兰县| 靖远县| 三穗县| 宁晋县| 湖北省| 丰宁| 东乡县| 老河口市| 城口县| 遂溪县| 青河县| 台东市| 都匀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