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合金鋁質鎖用面板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鎖具用的面板,所述面板一般安裝在門扇的外表面。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中所使用的鎖用面板,一般通過壓鑄整體成型,成型后去除毛邊并拋光,再在表面噴涂裝飾性的涂料。上述結構的鎖用面板不僅壓鑄過程能耗高而且成本高,并且壓鑄工藝所采用鋁合金、鋅合金面板的由于其壓鑄壓力比較小,材料中的微孔比較多,在后續的表面處理特別是電鍍時容易出現氣泡等,另外也不便于在鎖用面板的四周凸起側邊上設置轉彎的陰溝槽等類似結構。所述陰溝槽是指開口方向與壓鑄模開模方向大致相反的槽。
發明內容根據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提出一種合金鋁質鎖用面板,包括合金鋁質的矩形基板和設置在所述矩形基板四周邊位置的合金鋁質的凸起側邊,四個所述凸起側邊位于所述矩形基板的同一側面并且高度大致持平;其特征在于,所述矩形基板與其中一對邊上設置的第一對凸起側邊一體化成型,而另外一對邊上設置的第二對凸起側邊單獨成型并分別焊接連接在所述矩形基板上或所述第一對凸起側邊上。其中,所述合金鋁質鎖用面板采用矩形基板和設置在所述矩形基板四圍的凸起側邊的組合,使所述合金鋁質鎖用面板呈盆狀。其中,所述矩形基板與其中一對邊上設置的第一對凸起側邊一體化成型,是指所述矩形基板與其中一對邊上設置的第一對凸起側邊通過同一工藝、步驟和模具加工出來。例如通過同一擠壓模具擠壓出來。其中,所述第二對凸起側邊可以采用沖壓或鋁合金擠壓模具擠壓單獨加工出來。所述第二對凸起側邊與所述矩形基板或所述第一對凸起側邊之間的連接位置,SP可以是將所述第二對凸起側邊緊貼在所述矩形基板和所述第一對凸起側邊的頂端面上,這樣在加工焊接時容易定位操作;也可以是將所述第二對凸起側邊設置在所述矩形基板和所述第一對凸起側邊所形成的槽口內,但這樣的定位方式需要的定位夾具比較復雜。由于所述矩形基板呈矩形并與第一對凸起側邊是一體化成型的構造,為此能夠采用如擠壓工藝生產并將擠壓出的長條狀鋁型材按所需要長度予以逐段截取。對于所截取的型材兩端的空缺部位,再采用焊接方式將另外一對邊上設置的第二對凸起側邊焊接在所述矩形基板上或所述第一對凸起側邊上。這樣不僅制造工序簡單從而成本低,而且利用擠壓型材的結構特點,形成各種復雜的斷面。進一步的技術方案還可以是,所述鎖用面板的外側表面或全部外表面上設置有氧化層或涂料層。這些氧化層或涂料層為所述鎖用面板提供保護,也能采用不同顏色裝飾所述鎖用面板。進一步的技術方案還可以是,在所述第一對凸起側邊的每一個側邊底端部內側設置有與所述矩形基板大致平行的第一定位槽;在所述第一定位槽中插入定位鐵片,所述定位鐵片上設置有與所述定位鐵片的基體相垂直的支腿。所述第一定位槽不僅可以用于定位所述定位鐵片,也可以用于連接定位其它構件。所述支腿主要用于支撐、連接、定位、障礙位于所述矩形面板內側的其它構件。進一步的技術方案還可以是,在所述矩形基板的內側面上設置有至少一條與所述第一對凸起側邊平行的凸出筋條。所述凸出筋條的高度一般在2毫米到5毫米左右并與所述矩形基板通過同一模具擠壓加工出來,當然所述凸出筋條的高度也可以設置為與所述第一對凸起側邊同樣的高度。其次所述凸出筋條的形狀可以是半圓形或矩形或I型或倒L型。如果設置為倒L型 ,一對呈倒L型的所述凸出筋條組合還可以形成一個插槽,所述插槽又可以用于連接定位其它構件。這樣,通過所述凸出筋條可以加強所述矩形基板的結構強度,力口工所述凸出筋條無需另外增加加工人工成本。進一步的技術方案還可以是,在所述矩形基板上設置有定位孔,在所述定位孔中鉚接或擠壓連接有鐵質的連接柱,所述連接柱大致垂直地設置在所述矩形基板上。所述連接柱主要用于一對所述鎖用面板之間的連接或連接位于所述鎖用面板內側的輔助構件如控制電路板,或用于與門把手聯動的定位羊角塊的定位等。采用鉚接或擠壓連接,不僅使加工過程簡便而且加工速度快,也能避免鐵鋁之間焊接質量的不穩定性,更重要的是能夠實現所述連接柱與所述鎖用面板之間的可靠連接。進一步的技術方案還可以是,所述連接柱上設置有連接螺紋。這樣便于通過螺絲將其它構件連接到所述鎖用面板上,或便于將前后所述鎖用面板連接起來。進一步的技術方案還可以是,在所述第一對凸起側邊和所述第二對凸起側邊所環繞的空間內設置有與所述矩形基板大致平行的內襯板,所述內襯板上設置有與所述連接柱對應適配的過渡孔。所述過渡孔主要用于讓與所述連接柱連接的螺絲穿過,或讓所述連接柱的頂端部穿過。這樣,所述內襯板與所述矩形基板組合對所述連接柱兩端同時予以徑向定位,通過所述內襯板能夠進一步提高所述連接柱在徑向方向上承受的力矩;其次,所述內襯板與所述矩形基板組合能夠形成相對封閉的空間,從而為設置該空間內的電路板、控制器等提供保護。進一步的技術方案還可以是,在所述第一對凸起側邊的每一個側邊頂端部內側設置有與所述矩形基板大致平行的第二定位槽,所述內襯板插接在所述第二定位槽中。其中所述內襯板插接在所述第二定位槽中的方法除了下面要提及的方案外,還可以是,將所述內襯板從所述矩形基板的內側擠壓到所述第二定位槽中,不過這樣的方案需要將所述內襯板的外周邊尺寸設置得比較精準,過大可能卡入后不便于取出過小則容易脫落。進一步的技術方案還可以是,所述第二對凸起側邊中的其中一個側邊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二定位槽的槽口,所述其中一個側邊的頂端面上設置有能夠拆分的墊塊,所述墊塊的頂端面大致與所述第一對凸起側邊的頂端面持平。根據該方案,由于所述其中一個側邊的頂端面低于所述第二定位槽,為此能夠從所述其中一個側邊位置將所述內襯板插接在所述定位槽中,插入完成后,再用所述墊塊補平,防止異物從此處進入所述矩形基板的內側。進一步的技術方案還可以是,所述第二對凸起側邊中的其中一個側邊不與所述第一對凸起側邊或所述矩形基板焊接連接,所述內襯板上設置有與所述其中一個側邊大致平行的折彎邊,所述其中一個側邊與所述折彎邊上對應設置有連接孔并通過螺絲連接起來,所述其中一個側邊靠在所述第一對凸起側邊和所述矩形基板的頂端部。根據該方案,將所述其中一個側邊完全獨立設置,不與所述第一對凸起側邊或所述矩形基板焊接連接;由于所述內襯板插接在所述第二定位槽中并通過所述連接柱連接定位在所述矩形基板上,而所述其中一個側邊又通過螺絲緊固在所述內襯板的所述折彎邊上,實際上所述其中一個側邊通過所述內襯板的所述折彎邊間接固連在所述矩形基板上,但僅僅是靠在所述第一對凸起側邊和所述矩形基板的頂端部,即所述其中一個側邊借助于所述折彎邊定位在所述第一對凸起側邊和所述矩形基板的頂端面上或它們所組成的開口部中,只要能夠使所述其中一個 側邊在定位可靠、外觀整齊即可。這樣不僅不影響安裝所述內襯板,也不影響安裝定位所述其中一個側邊。上述結構合金鋁質的鎖用面板,不僅其主要的部分可以采用擠壓用鋁合金通過擠壓工藝成型制造,而且也可以在不用明顯增加其面板厚度的情況下具有與壓鑄工藝生產的鋁質面板產品同樣的結構強度。這樣所制造的產品重量輕用料比較省,面板表面不僅能夠氧化處理而且作其它工藝處理時由于面板毛坯表面的氣泡少從而處理工藝簡單,克服了壓鑄產品氣孔多而導致的表面處理工藝復雜(如需要拋光、封閉等工藝),成本高的缺陷。由于本發明具有上述特點和優點,為此能夠應用到鎖具產品特別是鎖具用面板產品中。
圖I是應用本發明技術方案的鎖用面板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I中的A-A向剖面圖;圖3是在圖2的基礎上將所述內襯板安裝到鎖用面板上后的組合結構示意圖;圖4是在圖2的基礎上將所述凸出筋條16改為呈倒L型后形成所述插槽18的所述鎖用面板上的結構示意圖;圖5是圖I中B-B向剖面圖并將所述內襯板安裝到鎖用面板上后的組合結構示意圖;圖6是應用本發明技術方案的第二種結構的鎖用面板的結構示意圖;圖7是應用本發明技術方案的第三種結構的鎖用面板的結構示意圖;圖8是在圖4的基礎上將所述定位鐵片5卡入所述插槽18中的結構不意圖;圖9是圖8中的所述定位鐵片5卡入所述第一定位槽19中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應用本發明技術方案的產品做進一步的說明。如圖I、圖2和圖3所示,合金鋁質的鎖用面板,包括矩形基板I和設置在所述矩形基板I四周邊的四個凸起側邊(11、12、13、14),因而呈盆狀;四個所述凸起側邊(11、12、13、14)向同一方向凸出并且其高度大致持平。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凸起側邊(11、12、13、14)所凸出的側面為所述矩形基板I的內側面,相反為外側面。如圖I所示,所述矩形基板I與左右側邊上設置的第一對凸起側邊(13、14)一體化擠壓成型,而另外一對上下側邊上設置的第二對凸起側邊(11、12)單獨成型并在焊點a焊接在所述矩形基板I上或所述第一對凸起側邊(13、14)上。所述第二對凸起側邊(11、12)通過沖壓制造或擠壓模具制造后截取適當的長度即可。由于所述矩形基板I呈矩形并與第一對凸起側邊(13、14)是一體化成型的構造,為此能夠采用擠壓工藝生產并將擠壓出的長條狀鋁型材按所需長度予以逐段截取得到由所述矩形基板I呈矩形與第一對凸起側邊(13、14)所共同構成的中間體。對于所截取的中間體型材兩端的空缺部位,再采用焊接方式將另外一對邊上設置的所述第二對凸起側邊(11、12)焊接在所述矩形基板I上或所述第一對凸起側邊(13、14)上。其中所述第二對凸起側邊(11、12)位于所述矩形基板1和所述第一對凸起側邊(13、14)的頂端面,即所述第二對凸起側邊(11、12)的外周尺寸與所述矩形基板I和所述第一對凸起側邊(13、14)共同構成的中間體的外周尺寸大致相同。上述結構的鎖用面板制造完畢后,可以再在其外側面或整個表面上予以氧化處理 而形成一層氧化層,或予以噴涂處理而形成一層涂料保護層。在所述矩形基板I的內側面上設置有兩條與所述第一對凸起側邊(13、14)平行的凸出筋條16。所述凸出筋條16的高度一般在2毫米到5毫米左右并與所述矩形基板I通過同一模具擠壓加工出來,當然所述凸出筋條16的高度也可以設置為與所述第一對凸起側邊(13、14)同樣的高度。其次所述凸出筋條16的形狀可以是半圓形或矩形或I型或倒L型。這樣,通過所述凸出筋條16可以加強所述矩形基板I的結構強度,加工所述凸出筋條16無需另外增加加工人工成本。如圖4所示,所述凸出筋條16設置為倒L型,一對呈倒L型的所述凸出筋條16組合還可以形成一個插槽18,所述插槽18又可以用于連接定位其它構件如電路板、各種定位器件等。在所述矩形基板I上還設置有把手穿過的把手孔17。在與所述把手孔17對應的位于所述矩形基板I的內側面上還設置有與把手聯動的定位羊角塊(圖中未畫出)。上述結構的鎖用面板,從結構的角度講,不僅制造工序簡單從而成本低,而且利用擠壓模具及其型材的結構特點,能夠形成各種復雜的斷面,從而在所述鎖用面板上設置各種功能性構造;從表面處理的角度講,擠壓型材的成型壓力遠遠高于普通的壓鑄工藝成型的壓鑄鋁質面板,不僅能克服壓鑄鋁質面板不便于氧化的缺陷,克服了壓鑄產品氣孔多而導致的表面處理工藝復雜(如需要拋光、封閉等工藝),成本高的缺陷,而且也可以利用擠壓鋁材的外表面本身比較光滑的特點無需再次拋光處理,也減少了拋光等工序。由于所述矩形基板I擠壓成型,為了讓所述矩形基板I與其它構件連接,進一步的技術方案還可以是,如圖I、圖2、圖3和圖4所示,在所述矩形基板I上設置有定位孔10,在所述定位孔10中鉚接或擠壓連接有鐵質的連接柱2,所述連接柱2大致垂直地設置在所述矩形基板I上;由于所述連接柱2鉚接或壓接在所述定位孔10中,為此在所述連接柱2鉚接或壓接完成后,它們之間基本沒有間隙。所述連接柱2主要用于一對所述鎖用面板I之間的連接或連接位于所述鎖用面板I內側的輔助構件如控制電路板,或用于與定位羊角塊的定位等。采用鉚接或擠壓連接,不僅使加工過程簡便而且加工速度快,也能避免焊接質量的不穩定性,更重要的是能夠實現鐵質的所述連接柱2與所述鎖用面板I之間的可靠連接。另外將所述連接柱2的材料設置為硬度比較高的鐵質材料,能夠大大提高所述連接柱2的機械強度。進一步的技術方案還可以是,如圖2示例,所述連接柱2上設置有連接螺紋21。這樣便于通過螺絲將所述鎖用面板與其它構件連接起來,或者實現前后面板之間的連接。其中所述連接螺紋21是內螺紋。對于用于定位與門把手同軸連接的定位羊角塊的定位器,所述連接柱2是其中一種結構。進一步的技術方案還可以是,如圖8所示,在所述插槽18中卡入定位鐵片5,所述定位鐵片5上沖壓出與所述定位鐵片5的基體51相垂直的支腿52,這樣所述支腿52也能夠作為定位羊角塊的定位器。當然,所述支腿52也可以是焊接或鉚接在所述基體51上的金屬片或柱狀金屬體,甚至還可以在柱狀金屬體上設置連接螺紋。當所述定位鐵片5插入所述插槽18中后,將在所述定位鐵片5兩端的所述插槽18的璧體壓扁從而定位所述定位鐵片5。這種方案與在所述矩形基板I上設置所述連接柱2相比,不僅可以不用在所述矩形基板I的外側面上留下壓接痕跡,而且安裝定位更加便利。除了利用所述插槽18定位所述定位鐵片5外,還可以是如圖9所示,在所述第一對凸起側邊(13、14)的每一個側邊底端部內側設置有與所述矩形基板I大致平行的第一定位槽19,在所述第一定位槽19中插入并定位所述定位鐵片5。當然所述第一定位槽19中還可以插入并定位控制電路板等結構件。·所述定位鐵片5上設置的所述支腿52,除可以用于定位或者說障礙所述定位羊角塊外,還可以在其頂端部設置螺紋而作為連接其它構件如前后面板的構件使用。進一步的技術方案還可以是,如圖3、圖5、圖6和圖7所示,在所述鎖用面板的內側設置有內襯板3,所述內襯板3定位在所述第一對凸起側邊(13、14)和所述第二對凸起側邊(11、12 )所環繞的空間內,所述內襯板3與所述矩形基板I大致平行,所述內襯板3上設置有與所述連接柱2對應適配的過渡孔30。所述過渡孔30與穿過所述過渡孔30后連接所述連接柱2的螺絲結合,不僅用于輔助定位所述內襯板3,而且還可以用于連接位于所述內襯板3外側的其它構件。所述內襯板3主要用于借助于所述過渡孔30形成對所述連接柱2的輔助定位,與所述矩形基板I結合提高所述連接柱2的徑向抗剪切力的強度,也能與所述鎖用面板結合形成能夠容納其它構件的相對封閉的容納腔,防止鎖具產品安裝到門扇上后進入到面板內部的污染物進一步污染這些比封閉的構件如電子控制器等容易受損的部件。進一步的技術方案還可以是,如圖2、圖3和圖4所示,在所述第一對凸起側邊(13、14)的每一個側邊頂端部內側設置有與所述矩形基板I大致平行的第二定位槽15,所述內襯板3插接在所述第二定位槽15中。其中所述內襯板3插接在所述第二定位槽15中的方法除了下面要提及的方案外,還可以是,將所述內襯板3從所述矩形基板I的內側擠壓到所述第二定位槽15中,不過這樣的方案需要將所述內襯板3的外周邊尺寸設置得比較精準,過大可能卡入后不便于取出過小則容易脫落。所述第二定位槽15在所述第一對凸起側邊(13、14)上并與其一體成型出來。如圖6所示,所述第二對凸起側邊(11、12)中的所述側邊12另一種定位方式還可以是,所述側邊12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二定位槽15的槽口,所述側邊12的頂端面上設置有能夠拆分的墊塊4,所述墊塊4的頂端面大致與所述第一對凸起側邊(13、14)的頂端面持平。由于所述側邊12的頂端面低于所述第二定位槽15的槽口,為此能夠從所述側邊12位置將所述內襯板3插接在所述第二定位槽15中,插入完成后,再用所述墊塊4找平堵塞間隙,防止異物從此處進入所述矩形基板I的內側。所述第二對凸起側邊(11、12)中的所述側邊12另一種定位方式還可以是,如圖7所示,所述側邊12不與所述第一對凸起側邊(13、14)或所述矩形基板I焊接連接,所述內襯板3上設置有與所述側邊12大致平行的折彎邊31,所述側邊12與所述折彎邊31上對應設置有連接孔并通過螺絲連接起來,所述側邊12靠在所述第一對凸起側邊(13、14)和所述矩形基板I的頂端面上。根據該方案,將所述側邊12完全獨立設置,不與所述第一對凸起側邊(13、14)或所述矩形基板I連接;由于所述內襯板3插接在所述第二定位槽15中并通過所述連接柱2連接定位在所述矩形基板I上,而所述 側邊12又通過螺絲32緊固在所述內襯板3的所述折彎邊31上,實際上所述側邊12通過所述內襯板3的所述折彎邊31間接固連在所述矩形基板I上,但僅僅是靠在所述第一對凸起側邊(13、14)和所述矩形基板I的頂端面上。這樣不僅不影響安裝所述內襯板3,也不影響安裝定位所述側邊12,相反便利于安裝和維修。所述矩形基板I的厚度為2毫米到3毫米之間。由于本發明具有上述特點和優點,為此能夠應用到鎖具產品特別是鎖具用面板產品中。
權利要求1.合金鋁質鎖用面板,包括合金鋁質的矩形基板和設置在所述矩形基板四周邊位置的合金鋁質的凸起側邊,四個所述凸起側邊位于所述矩形基板的同一側面并且高度大致持平;其特征在于,所述矩形基板與其中一對邊上設置的第一對凸起側邊一體化成型,而另外一對邊上設置的第二對凸起側邊單獨成型并分別焊接連接在所述矩形基板上或所述第一對凸起側邊上。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合金鋁質鎖用面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對凸起側邊的每一個側邊底端部內側設置有與所述矩形基板大致平行的第一定位槽;在所述第一定位槽中插入定位鐵片,所述定位鐵片上設置有與所述定位鐵片的基體相垂直的支腿。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合金鋁質鎖用面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矩形基板的內側面上設置有至少一條與所述第一對凸起側邊平行的凸出筋條。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合金鋁質鎖用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出筋條呈倒L型,所述矩形基板的內側面上設置有兩條相對的呈倒L型的所述凸出筋條,在兩條相對的所述凸出筋條所形成的插槽中卡入定位鐵片,所述定位鐵片上設置有與所述定位鐵片的基體相垂直的支腿。
5.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合金鋁質鎖用面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矩形基板上設置有定位孔,在所述定位孔中鉚接或擠壓連接有鐵質的連接柱,所述連接柱大致垂直地設置在所述矩形基板上。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合金鋁質鎖用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柱上設置有連接螺紋。
7.根據權利要求I到6任一所述的合金鋁質鎖用面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對凸起側邊和所述第二對凸起側邊所環繞的空間內設置有與所述矩形基板大致平行的內襯板。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合金鋁質鎖用面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對凸起側邊的每一個側邊頂端部內側設置有與所述矩形基板大致平行的第二定位槽,所述內襯板插接在所述第二定位槽中。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合金鋁質鎖用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對凸起側邊中的其中一個側邊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二定位槽的槽口,所述其中一個側邊的頂端面上設置有能夠拆分的墊塊,所述墊塊的頂端面大致與所述第一對凸起側邊的頂端面持平。
10.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合金鋁質鎖用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對凸起側邊中的其中一個側邊不與所述第一對凸起側邊或所述矩形基板焊接連接,所述內襯板上設置有與所述其中一個側邊大致平行的折彎邊,所述其中一個側邊與所述折彎邊上對應設置有連接孔并通過螺絲連接起來,所述其中一個側邊靠在所述第一對凸起側邊和所述矩形基板的頂端部。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鎖具用的面板,所述面板一般安裝在門扇的外表面,包括合金鋁質的矩形基板和設置在所述矩形基板四周邊位置的合金鋁質的凸起側邊,四個所述凸起側邊位于所述矩形基板的同一側面并且高度大致持平;其特征在于,所述矩形基板與其中一對邊上設置的第一對凸起側邊一體化成型,而另外一對邊上設置的第二對凸起側邊單獨成型并分別焊接連接在所述矩形基板上或所述第一對凸起側邊上,由于本實用新型具有上述特點和優點,為此能夠應用到鎖具產品特別是鎖具用面板產品中。
文檔編號E05B15/00GK202755739SQ20122043600
公開日2013年2月27日 申請日期2012年8月29日 優先權日2012年8月29日
發明者伍小平 申請人:伍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