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衛生潔具,具體說是一種免水沖糞尿分離打包坐便器。
背景技術:
目前普遍使用的水沖馬桶存在的嚴重弊端:一是大量浪費了水資源;二是水沖馬桶需要配置較大的化糞池空間,處理化糞池易造成空氣污染;三是水沖馬桶的糞便資源化處理利用比免水沖及糞尿分離的坐便器更加困難。隨著我國對衛生、環保、生態保護要求的不斷提高,“廁所革命”已經提到了重要的議事日程。而將傳統的糞尿合一水沖馬桶改變為免水沖及糞尿分離打包坐便器,將大大有利于節水、環保及糞便尿液的資源化利用。
本來人體排泄的糞便及尿液經過發酵處理后就是上佳的有機肥。可現在普遍使用的水沖馬桶及廁所,不僅使人體糞便及尿液喪失了極好的利用價值,還造成大量水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
另外,在我國一些旅游景區、公共衛生間已在使用一種免沖水打包坐便器,但是,這種坐便器結構復雜、部分需要使用電力,打包帶安裝不便、使用復雜,而且糞尿混合,后期的糞便處理比較麻煩。
重要的是,目前還沒有用于城市高樓家庭住宅的免沖水糞尿分離打包坐便器。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免水沖糞尿分離打包坐便器,使之可用于城市高樓家庭住宅的免沖水、糞尿分離、糞便打包處理。
所述免水沖糞尿分離打包坐便器,所述坐便器包括坐便器本體、與坐便器本體上端尾部樞接的墊板、位于墊板外側與坐便器本體樞接的蓋板和打包袋,其特征在于:
所述坐便器設有分離獨立的小便入口和大便入口,所述小便入口通過排尿液管連通到小便出口,所述大便入口通過便袋滑道連通到便袋滑出口;
在坐便器本體兩側上端的坐便面內分別埋設有一掛袋機構,所述掛袋機構在坐便面的兩側內部各設有兩支掛袋柱,同側的掛袋柱的中部橫向固定連接有掛柱連桿;所述掛袋柱外套設掛柱套筒,在掛柱套筒的掛柱連桿處設有套筒側開口,掛柱套筒頂部開口,掛袋柱可在掛柱套筒內軸向移動,在掛袋柱的掛柱連桿下方套設有復位彈簧,在無外力作用下掛袋柱的頂部被復位彈簧頂出掛柱套筒的頂部開口和坐便面。
所述掛柱連桿的上方設有與外界連通的便器觸桿口,蓋板的兩側、對應蓋板關閉時的所述掛柱連桿位置設有觸發桿,觸發桿前方對應墊板位置設有可穿出觸發桿的墊板觸桿孔,蓋板關閉時所述觸發桿穿過墊板觸桿孔和便器觸桿口壓下掛柱連桿及坐便器本體兩側的掛袋柱,使掛袋柱的頂部縮入坐便面內。
優選地,坐便器本體兩側各設有一對掛袋柱,所述掛柱連桿固定連接在每一對掛袋柱的中上部。
典型地,所述打包袋邊緣設有掛孔,用于通過掛孔套設在伸出坐便面外的掛袋柱上,中部落于大便入口。
優選地,所述掛柱套筒的頂部緊固連接有掛柱墊片,掛柱墊片的中部設有可使掛袋柱頂部穿出的孔,所述掛柱墊片的頂面直徑比掛柱套筒的頂面直徑大1~4倍。
優選地,在坐便器本體的前端部設有防濺擋板,所述防濺擋板由坐便器本體的前端部向上延伸,防濺擋板在豎向遮擋小便入口。
優選地,所述大便入口的下側設有隔臭板,所述隔臭板的一端與坐便器本體通過隔臭板轉軸連接,所述隔臭板轉軸套設有扭簧,使隔臭板在不受外力時、扭簧彈力作用下貼于大便入口下端,在受到上方壓力時向下方張開。
優選地,所述套筒側開口上端貫通所述掛柱套筒的上端面,套筒側開口下端封閉于掛柱套筒的側面。
優選地,在掛袋柱的復位狀態,所述掛袋柱的底面與所述掛柱套筒的底面距離小于所述掛袋柱的頂面伸出坐便面的距離。
優選地,所述墊板的底部對應所述掛袋柱位置設有凹槽,使墊板放在坐便面上時不會接觸到掛袋柱。
本發明顛覆了目前世界上傳統的沖水馬桶及糞便打包使用方式,蘊含著巨大的社會價值、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具有突出的有益效果:
一、實現了免水沖,大大節約了水資源,帶來可觀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二、應用于住宅房屋時其安裝方便,無需地坪回填;使用該坐便器將糞便打包后直接通過便袋滑道及出口進入排糞便管道,利用自由落體使打包糞便落入底層糞便收納桶,使坐便器保持清潔并實現節能;掛袋機構實現打包袋的自動脫落,結構小巧、緊湊,無需復雜的電動或傳動機構;設有隔臭板隔離管道臭氣。
三、易于與其他相關設施配套實現對人體糞便及尿液環保、低碳、節能的資源化循環利用。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結構示意圖主視圖,
圖2是圖1的俯視圖,
圖3是掛袋機構結構示意圖。
圖中:1—小便入口,2—防濺擋板,3—坐便器本體,4—掛袋柱,5—便器觸桿口,6—大便入口,7—墊板,8—觸發桿,9—蓋板,10—墊板觸桿孔,11—隔臭板,12—隔臭板轉軸,13—掛袋機構腔,14—掛袋機構,15—便袋滑出口,16—小便出口,17—便袋滑道,18—排尿液管,19—掛柱墊片,20—打包袋,21—掛柱連桿,22—復位彈簧,23—套筒側開口,24—掛柱套筒,25—坐便面,26—凹槽。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進一步說明:如圖1、2中所示免水沖糞尿分離打包坐便器,所述坐便器包括坐便器本體3、與坐便器本體上端尾部樞接的墊板7、位于墊板外側與坐便器本體樞接的蓋板9和打包袋20。
所述坐便器設有分離獨立的小便入口1和大便入口6,小便入口設于坐便器的前部,坐便器的前端部向上延伸設有防濺擋板2,防濺擋板2在垂直方向上將小便入口1遮擋,一方面防止尿液外濺,而且改善了視覺效果,還可防止不慎將物品落入小便入口1,所述小便入口1通過排尿液管18連通到小便出口16。所述大便入口6通過便袋滑道17連通到便袋滑出口15。
如圖1所示,小便出口16和便袋滑出口15均設于坐便器的后端面,此結構改變了目前繁瑣的坐便器安裝工藝,使坐便器可以直接擺設于地面,可以通過簡單的打膠固定安裝,小便出口16和便袋滑出口15與墻面的排便管道接口直接連接,避免了復雜的下水管道結構和衛生間下沉地面回填工藝。
如圖1、2,所述大便入口6的下側設有隔臭板11,所述隔臭板11的一端與坐便器本體3通過隔臭板轉軸12連接,所述隔臭板轉軸12套設有扭簧,使隔臭板11在不受外力時、扭簧彈力作用下貼于大便入口下端,在受到上方壓力時向下方張開。如圖2,隔臭板轉軸12設于大便入口6的前方,向后方開口,打包袋20滑下時不會被隔臭板11掛住,為使隔臭板在微小壓力下易于打開,可將大便入口平面的后端向下傾斜10°~30°,落在隔臭板上的糞便連同打包袋后滑,加大隔臭板張開的力矩。
如圖1、2,在坐便器本體3兩側上端的坐便面25內分別埋設有一掛袋機構14,所述掛袋機構在兩側的坐便面25內各設有兩支掛袋柱4,同側的掛袋柱的中部橫向固定連接有掛柱連桿21,所述掛柱連桿21固定連接在每一對掛袋柱4的中上部,掛袋柱的頂部伸出坐便面25,用于在大便之前掛設打包袋20,將打包袋撐開且中部落于大便入口6。所述打包袋20邊緣設有掛孔,用于通過掛孔套設在伸出坐便面25外的掛袋柱4上面,中部落于大便入口6。打包袋使用可降解材料。
如圖3,所述掛袋柱4外套設掛柱套筒24,在掛柱套筒24的掛柱連桿21處設有套筒側開口23,套筒側開口23使側壁不妨礙掛柱連桿21的豎向移動,圖中實施例的套筒側開口23上端貫通所述掛柱套筒24的上端面,套筒側開口23下端封閉于掛柱套筒24的側面。這樣的側開口便于固定連接掛柱連桿的掛袋柱安裝于掛袋柱內。
掛柱套筒24頂部開口,在掛袋柱4的掛柱連桿21下方套設有復位彈簧22,壓縮或恢復所述復位彈簧22時掛袋柱4可在掛柱套筒24內軸向移動,在無外力作用下掛袋柱4的頂部被復位彈簧22頂出掛柱套筒24的頂部開口和坐便面25。所述掛柱套筒24的頂部緊固連接有掛柱墊片19,掛柱墊片19的中部設有可使掛袋柱4頂部穿出的孔,所述掛柱墊片19的頂面直徑比掛柱套筒24的頂面直徑大1~4倍,所述掛柱墊片19緊貼于坐便面下方或掛柱墊片19的頂面露出部分與坐便面上端平齊。所述墊板7的底部對應所述掛袋柱4位置設有凹槽26,使墊板放在坐便面上時不會接觸到掛袋柱4。
所述掛柱連桿21的上方設有與外界連通的便器觸桿口5,蓋板9的兩側、對應蓋板關閉時的所述掛柱連桿21位置設有觸發桿8,觸發桿8前方對應墊板7位置設有可穿出觸發桿8的墊板觸桿孔10,蓋板關閉時所述觸發桿8穿過墊板觸桿孔10和便器觸桿口5壓下坐便器本體3兩側的掛袋柱4,使掛袋柱4的頂部縮入坐便面25內。在掛袋柱4的復位狀態,所述掛袋柱4的底面與所述掛柱套筒24的底面距離小于所述掛袋柱4的頂面伸出坐便面25的距離。
坐便器的外側設置糞便打包袋包裝盒,用于容納打包袋。
入廁時,入廁人將墊板7和蓋板9一同打開,從糞便打包袋包裝盒抽出一個打包袋20,將其兩邊分別掛在四根掛袋柱4上面,以便保證糞便打包袋完全展開;放下墊板7后即可入廁,坐便器分別從小便入口和大便入口收集小便和打包的大便,打包的大便壓力打開隔臭板11。入廁完成后,放下蓋板9,蓋板9借助自身重力,觸發桿8穿過墊板7上的墊板觸桿孔10向下施力推動掛柱連桿21,使復位彈簧22壓縮,從而使掛袋柱4向下移動,并縮入到掛袋柱的頂面低于坐便面25時,掛在掛袋柱上的打包袋自動脫落;打包的糞便順著便袋滑道17及便袋滑出口15排出坐便器;尿液則順著排尿液管18及小便出口16排出坐便器。使用免沖水糞尿分離打包坐便器,更好地實現了后續糞便與尿液的資源化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