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領域
本申請涉及一種表面清潔設備。
背景技術:
抽取器(extractor,抽吸式清洗器)是用于深層清潔地毯和其它織物表面(例如室內裝飾)的公知表面清潔裝置。大多數地毯抽取器包括流體輸送系統和流體回收系統。流體輸送系統通常包括:一個或多個流體供應槽,用于儲存洗滌液(cleaning fluid,清潔流體)供給;流體分配器,用于將洗滌液施加到待清潔的表面;以及流體供應導管,用于將洗滌液從流體供應槽輸送到流體分配器。流體回收系統一般包括:回收槽;吸嘴,鄰近待清潔的表面且通過一導管與回收槽流體連通;以及抽吸源,其與導管流體連通從而從待清潔的表面抽吸洗滌液,并且通過吸嘴和導管將其抽回到回收槽中。
便攜式抽取器能夠適合于用戶手持。在Lenkiewicz等人的共同受讓美國專利號7,073,226中公開了便攜式抽取器的實例,其全部內容以參考方式并入本文中。
技術實現要素:
根據本發明的一個方面,本發明涉及用于清潔表面的表面清潔設備,其包括:殼體;流體回收系統,其設置在殼體上,并且限定用于從表面移除輸送的洗滌液和碎屑的抽取(extraction)路徑,且儲存所回收的洗滌液和碎屑,所述流體回收系統包括回收槽,與回收槽流體連通的抽取嘴,和經由回收槽與抽取嘴流體連通的馬達,從而穿過回收槽以及在抽取嘴處產生工作氣流以便將包含空氣和液體的含碎屑流體通過抽取嘴沉積到回收槽中;空氣/液體分離器,其可移除地安裝至回收槽,用于在含碎屑流體中分離空氣和液體;以及回收槽和空氣/液體分離器之間的機械耦接部,用于將空氣/液體分離器與回收槽選擇性地分開。
附圖說明
現在參照附圖描述本發明,其中:
圖1是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便攜式抽取清潔機(extraction cleaner)的前立體圖。
圖2是圖1中便攜式抽取清潔機的后立體圖。
圖3是圖1中便攜式抽取清潔機的局部分解圖,示出了從主殼體組件分解的供應槽組件和回收槽組件。
圖4是圖3中回收槽組件的局部分解圖,示出了從回收槽分解的空氣/液體分離器組件。
圖5A-5C示出了用于耦接圖4中空氣/液體分離器組件和回收槽的程序。
圖6是穿過圖1中的線VI-VI的便攜式抽取清潔機的橫截面圖。
圖7是圖1中便攜式抽取清潔機的流體供應槽的立體圖。
圖8是穿過圖1中的線VIII-VIII的便攜式抽取清潔機的橫截面圖。
圖9是與圖6類似的橫截面圖,其示出了穿過便攜式抽取清潔機的馬達-冷卻空氣的流動。
圖10示出了在便攜式抽取清潔機的操作期間,供應槽組件內的流體的溫度。
圖11是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便攜式抽取清潔機的橫截面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明涉及用于將洗滌液輸送到待清潔表面的表面清潔設備。在其一個方面中,本發明涉及便攜式抽取清潔機,其適合于由用戶手持到鋪有地毯的區域以清潔相對小的區域,并且所述便攜式抽取清潔機從表面清潔流體和碎屑。
圖1是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呈便攜式抽取清潔機10形式的表面清潔設備的前立體圖。便攜式抽取清潔機或“抽取器”10包括主殼體組件12,所述主殼體組件選擇性地承載流體輸送系統14和流體回收系統16,所述流體輸送系統用于儲存洗滌液且將洗滌液輸送到待清潔表面,所述流體回收系統用于從待清潔表面移除洗滌液和碎屑并儲存所回收的洗滌液和碎屑。主殼體組件12適于選擇性地安裝流體輸送系統14和流體回收系統16的部件,從而形成便于攜帶的單元,其能夠被用戶帶到具有待清潔表面的不同位置上。雖然抽取器10示出為便攜式抽取清潔機,但是本發明的方面可以適用于其它類型的表面清潔機,包括直立抽取器和表面清潔機,所述直立抽取器具有用于移動經過待清潔表面的基部組件和樞轉地安裝至所述基部組件的后部以用于引導基部組件經過待清潔表面的把手組件,所述表面清潔機具有流體輸送能力但不具有抽取能力。
流體輸送系統14可包括:流體供應槽組件18,用于儲存洗滌液供給;以及流體分配器20,其設置在手持輔助工具22上,與供應槽組件18流體連通,用于將洗滌液沉積到表面上。例如本領域內所公知的,諸如傳統流體泵、加熱器或流體控制和混合閥等任選部件的各種組合能夠合并于流體輸送系統14中。
流體回收系統16可包括:抽取路徑,其為適于用在待清潔表面上的設置在輔助工具22上的抽取嘴24的形式;回收槽組件26,以及柔軟的真空或抽吸軟管28,所述軟管與抽取嘴24和回收槽組件26流體連通。
主殼體組件12包括基部殼體30和從基部殼體30向上延伸的間隔(partition)殼體32。在優選的實施例中,主殼體組件12由不透明材料形成,但是也可由半透明或透明材料形成。間隔殼體32包括位于其上部部分處的攜帶把手34,其有助于將抽取器10從一個位置攜帶到另一個位置。鄰近攜帶把手34可設置按鈕36,并且該按鈕操作地耦接至抽取器10的一個或多個電部件。有彈性的罩封(boot seal)37能夠緊固至攜帶把手34下方的凹陷區域中,從而形成使按鈕36及內部電部件與進入的濕氣相隔離的彈性屏障。作為示例性的目的,已經示出了有彈性的罩封37被過模制到間隔殼體32上;然而,其它緊固裝置是可以的,例如粘附劑或機械緊固件。
圖2是圖1中抽取器10的后立體圖。如圖2所示,基部殼體30包括裙狀部分(skirt)38,在其一端具有抽吸軟管支撐物(rest)40,當抽吸軟管28圍繞著裙狀部分38纏繞以便儲存時,吸入軟件支撐物40適于接收抽吸軟管28。工具保持托架42能夠從間隔殼體32延伸,并且當抽吸軟管28圍繞著裙狀部分38纏繞時,所述工具保持托架適于保持與抽吸軟管28附接的輔助工具22。纜線纏繞盒44能夠提供在間隔殼體32的側部上,用于儲存從間隔殼體32穿過軟線孔46出現的電源線(沒有顯示),一啟動按鈕36時,所述電源線能夠用于從電源(例如家用電源)向抽取清潔機10的電部件提供電力?;蛘?,一啟動按鈕時,能夠通過便攜式電源(例如電池)向抽取清潔機10提供電力。
在基部殼體30中提供用于馬達-冷卻空氣路徑的入口48,并且該入口示出為包括形成在工具保持托架42與纜線纏繞盒44之間的間隔殼體32中的多個入口開口50。還可以在基部殼體30中提供用于馬達-冷卻空氣路徑的出口52,該出口示出為包括形成在間隔殼體32的裙狀部分38中的出口開口54,所述出口開口位于供應槽組件18下方的區域中。還可以在基部殼體30中提供用于泵-冷卻空氣路徑的入口開口55,該入口開口也形成在間隔殼體32的裙狀部分38中,也位于供應槽組件18下方的區域中。泵-冷卻空氣能夠通過入口開口55抽吸到泵組件176(圖6)的電動部分中,并且能夠通過排放配件(沒有顯示)和管道(沒有顯示)被排放,所述排放配件和管道將泵-冷卻空氣路徑流體地連接到位于抽吸源(例如馬達/風扇組件172)上游的抽取路徑。
圖3是圖1中抽取器10的局部分解圖?;繗んw30和間隔殼體32共同限定分別用于容納供應槽組件18和回收槽組件26的相對的槽容納器56、58。供應槽容納器56包括裙狀部分38的一部分、間隔殼體32的第一側壁60以及限定在裙狀部分38與間隔殼體32之間的第一平臺62。供應槽容納器56進一步包括從第一側壁60突出的吊架64,當供應槽組件18位于供應槽容納器56中時,所述吊架適配于形成在供應槽組件18中的相應插口(socket)66中。在第一平臺62中形成閥座68,用于當供應槽組件18位于供應槽容納器56中時與供應槽組件18流體地耦接。
間隔殼體32的第一側壁60進一步包括半圓形突起70,其具有頂壁72和弓形側壁74。由多個開口在第一側壁60中位于頂壁72上方的位置處形成通風口76,并且在第一平臺62中位于弓形側壁74底端的位置處形成半圓形空氣通道78。
回收槽容納器58包括裙狀部分38的一部分、間隔殼體32的第二側壁80、以及限定在裙狀部分38與間隔殼體32之間的第二平臺82?;厥詹廴菁{器58進一步包括從第二側壁80突出的吊架84,當回收槽組件26位于回收槽容納器58內時,所述吊架適配于形成在回收槽組件26中的相應插口86。在第二平臺82中形成液體端口88和抽吸端口90,用于當回收槽組件26位于回收槽容納器58內時與回收槽組件26流體地耦接。
供應槽組件18可包括供應槽92、填充封閉件(closure)94和閥組件96。供應槽92可具有凹陷的(recessed)下部部分98、凹陷的上部部分100和連接上部和下部部分98、100的外圍側壁102。側壁102可包括整體模制的手柄凹入部(indentation)104,其有助于移除和承載供應槽92。供應槽92能夠由透明或帶色彩的半透明材料形成,這允許用戶看見槽92內的內容物。
側壁102可包括:面向外部的表面106,當供應槽92位于供應槽容納器56中時,所述面向外部的表面形成抽取器10的外部表面;以及面向內部的表面108,當供應槽92位于供應槽容納器56中時,所述面向內部的表面位于抽取器10的內部。手柄凹入部104能夠形成在面向外部的表面106中,并且插口66能夠形成在面向內部的表面108中。
凹陷的下部部分98可包括下部表面110和中空頸狀部分112,所述下部表面適于擱置在基部殼體30的第一平臺62上,所述中空頸狀部分從下部表面110突出,所述下部表面限定供應槽92的出口,所述出口容納閥組件96。當供應槽92從基部殼體30移除時,閥組件96適于移動到封閉位置以密封供應槽92的出口。當供應槽92位于供應槽容納器56中時,頸狀部分112至少部分地被接收在閥座68內,并且閥組件96適于自動移動到打開位置從而打開供應槽92的出口。
回收槽組件26可包括回收槽114和空氣/液體分離器組件116。回收槽114可具有凹陷的下部部分118、凹陷的上部部分120和連接上部和下部部分118、120的側壁122。側壁122可包括整體模制的手柄凹入部124,其有助于移除和承載回收槽114?;厥詹?14能夠由透明或帶色彩的半透明材料形成,這允許用戶看見槽114的內容物。
側壁122可包括:面向外部的表面126,當回收槽114位于回收槽容納器58中時,該面向外部的表面形成抽取器10的外部表面;以及面向內部的表面128,當回收槽114位于回收槽容納器58中時,該面向內部的表面位于抽取器10的內部。手柄凹入部124能夠形成在面向外部的表面126中,并且插口86能夠形成在面向內部的表面128中?;厥詹?14能夠進一步包括封閉件129,其選擇性地關閉回收槽114中的清空端口(emptying port)131。封閉件129能夠由柔軟材料制成,其允許簡單與回收槽114的簡單裝配,以及用于清空回收槽114的端口131的簡單打開和關閉。
凹陷的下部部分118可包括下部表面130和頸狀部分132,所述下部表面適于擱置在基部殼體30的第二平臺82上,所述頸狀部分從下部表面130突出并且限定接收空氣/液體分離器組件116的開口。
空氣/液體分離器組件116包括:上升管(riser tube)134,用于引導空氣和液體穿過回收槽114;密封組件136;以及漂浮(float)組件138,用于選擇性地關閉穿過回收槽114的抽吸路徑。當回收槽組件26安裝在回收槽容納器58內時,密封組件136提供回收槽組件26與液體端口88和抽吸端口90之間流體密封界面(interface),并且當回收槽114從主殼體組件12中移除時,該密封組件還防止回收槽114泄漏。
密封組件136包括:位于上升管134下端上的墊圈140,當回收槽114安裝至回收槽容納器58時,該墊圈與液體端口88及抽吸端口90緊密配合;以及呈鴨嘴閥142形式的回流防護器,其防止抽吸到空氣/液體分離器組件116中的流體從回收槽114漏出。當在回收槽114內產生吸力時,鴨嘴閥142的頂點分開從而允許流體穿過閥142。當移除該力時,閥142自然地偏置關閉,并且防止液體的回流。當上升管134安裝在那里時,提供環狀墊圈144以便保持上升管134的下端與回收槽114之間的流體密封界面。
漂浮組件138包括漂浮遮板(float shutter)146和設置在漂浮遮板146上的漂浮體148,所述漂浮體用于選擇性地使漂浮遮板146上升到關閉位置,在該關閉位置中,漂浮遮板146關閉上升管134的空氣入口端口150。漂浮遮板146在設置于上升管134上的引導通道152內滑動,并且通過相對的凸起154保持在那里,其中漂浮體148背對引導通道152。當回收槽114的液體水平上升時,漂浮體148使漂浮遮板上升以封閉空氣入口端口150,從而防止液體進入抽取器10的抽吸源。
圖4是回收槽組件26的局部分解圖??諝?液體分離器組件116構造成能由用戶輕易地從回收槽114中移除。這允許回收槽114被清空,并且允許回收槽114和空氣/液體分離器組件116根據需要地被拆卸以及更徹底地清潔。能夠在回收槽114和空氣/液體分離器組件116之間提供機械耦接部,以便容易地分離這兩個部件。如本文所顯示,機械耦接部包括回收槽114與空氣/液體分離器組件116之間的刺刀狀(bayonet)接口156。
刺刀狀接口156包括設置在回收槽114的頸狀部分132上的一個或多個徑向銷158,以及設置在上升管134下端處的邊緣162上的一個或多個相應狹槽160。如本文所示,還提供了三個相等間隔的銷158,并且其形狀通常是矩形的。還提供了三個相等間隔的相應狹槽160,所述狹槽通常構造成容納銷158。
圖5A-5C示出了通過圖4中的刺刀狀接口156耦接空氣/液體分離器組件116和回收槽114的程序。每個狹槽160均包括設置在邊緣162的上部側166上的狹槽開口164,以及從狹槽開口164延伸的封閉的狹槽通道168,所述狹槽通道位于上部側166下方。為了將空氣/液體分離器組件116耦接至回收槽114,頸狀部分132上的銷158與上升管134上的狹槽開口164對齊,如圖5A所示。然后空氣/液體分離器組件116和回收槽114被推壓在一起,以將銷158定位在狹槽開口164中,如圖5B所示。然后使空氣/液體分離器組件116和回收槽114相對于彼此旋轉,以使得銷158滑動到狹槽通道168中,如圖5C所示。
在仍保持容易的連接接口的同時刺刀狀接口156的變化(例如銷/狹槽形狀的變化、銷/狹槽數目的變化)是可行的。為了防止用戶錯誤組裝,銷158和狹槽160能夠圍繞著頸狀部分132和邊緣162以不規則方式布置,從而確??諝?液體分離器組件116僅僅能夠以單一定向裝配于回收槽114。此外,銷158和狹槽160的位置能夠顛倒,即,銷158能夠設置在空氣/液體分離器組件116中,而狹槽160能夠設置在回收槽114上。在回收槽114和空氣/液體分離器組件116之間還能夠使用其它類型的機械耦接部,其包括但不限于螺紋耦接部、帶鍵耦接部以及其它快速耦接機構。
圖6是抽取器10的穿過圖1中的線VI-VI的橫截面圖。間隔殼體32能夠限定用于容納抽取器的部件的一個或多個內部室,包括用于容納抽吸源(例如馬達/風扇組件172)的抽吸源室170,以及(用于容納泵組件176)的泵室174。馬達/風扇組件172能被看作流體回收系統16的部分且與回收槽組件26流體連通,并且該馬達/風扇組件構造成產生工作氣流,以通過輔助工具22和抽吸軟管28(圖1)抽吸液體和夾帶的碎屑。馬達/風扇組件172包括具有附接的葉輪組件(impeller assembly)180的抽吸馬達178,葉輪組件180具有葉輪入口182和至少一個葉輪出口184。泵組件176能夠被看作流體供應系統14的部分且與供應槽組件18流體連通,并且所述泵組件構造成從供應槽組件18供應流體至輔助工具22(圖1)。
回收槽組件26的上升管134具有內部分隔器186,其將管134分為兩個流體隔離的導管,即,液體導管188和空氣導管190。液體導管188通向基部殼體30中的液體端口88,并且容納上升管134底端中的鴨嘴閥142。液體導管188的液體出口端口192通向上升管134上端中形成的回收槽114的內部。
空氣導管190通向基部殼體30的抽吸端口90,并且包括形成在上升管134的上端中的空氣入口端口150。當回收槽114中的液體水平上升時,空氣入口端口150構造成由漂浮遮板146關閉,從而防止液體進入馬達/風扇組件172。
回收入口導管194至少部分地延伸穿過基部殼體30,并且經由液體端口88和液體導管188使回收槽組件26與抽吸軟管28流體連通?;厥粘隹趯Ч?96也延伸穿過基部殼體30,并且經由空氣導管190和抽吸端口90使回收槽組件26與葉輪入口182流體連通。在(多個)葉輪出口184和形成于基部殼體30的底壁202中的排放出口200之間流體地形成有排放通道198。排放出口200可包括具有多個開口(沒有顯示)的排放格柵。
如上面簡要地提及的,在抽取器10中提供馬達-冷卻空氣路徑,用于提供冷卻空氣到抽吸馬達178中,以及用于從抽吸馬達178移除加熱的冷卻空氣(本文中也稱為“熱空氣”)。馬達-冷卻空氣路徑包括:入口48,其流體地位于抽吸馬達178上游;以及出口52,其流體地位于抽吸馬達178下游。入口48和出口52均與抽取器10外部的環境空氣流體連通。
抽吸馬達178被封閉(enclose)在馬達蓋(cover)204內,所述馬達蓋是由一個或多個獨立塊制成的。馬達蓋204包括至少一個孔隙206,本文中顯示為多個孔隙206,用于允許冷卻空氣進入馬達蓋204中以及穿過抽吸馬達178。熱空氣出口導管208能夠從馬達蓋204延伸,用于允許熱空氣被傳輸遠離抽吸馬達178。如所示出的,出口導管208具有附接至馬達蓋204的入口端210,該入口端向外伸出到豎直部分212上,豎直部分212大致以直角連接至入口端210。出口導管208的豎直部分212在間隔殼體32內向上延伸到與通風口76流體連通的出口端214。出口端214能夠是迂回的(circuitous,曲折的),并且可包括內部空氣引導件216,其引導熱空氣通過至少180°的轉彎進入通風口76中。間隔殼體32中的半圓形突起70能夠將向外伸出的出口導管208容納在馬達/風扇組件和供應槽組件18之間。
抽吸馬達178下游的一部分馬達-冷卻空氣路徑能夠靠近供應槽組件18延伸,使得由抽吸馬達178加熱的冷卻空氣能夠用來加熱供應槽92內部的流體。如本文所示,當供應槽組件18位于基部殼體30上時,熱傳遞管218形成在間隔殼體32的半圓形凸起70與供應槽92的面向內部的表面108之間的出口導管208下游。熱傳遞管218能夠在通風口76與在第一平臺62中形成的空氣通道78之間延伸。空氣通道78能夠在半圓形凸起70下方延伸至基部殼體30的裙狀部分38中形成的出口52,并且能夠至少部分由延伸穿過基部殼體的管道220限定。
圖7是抽取器10的流體供應槽組件18的立體圖。供應槽92的凹陷的上部部分100包括成角度面222,其具有形成于其中的填充開口224和帽狀聯接孔隙226。填充封閉件94包括:帽狀物228,其選擇性地被容納在填充開口224中從而密封填充開口224;以及聯接塞(plug)230,其通過系鏈(tether)232連接到帽狀物228。聯接塞230能夠壓入配合到帽狀聯接孔隙226中,從而甚至當帽狀物228從填充開口224中移除時也能使填充封閉件94保持在供應槽92上。握持拉環(grip tab)234能夠設置在帽狀物228上,用于有助于從填充開口224中移除帽狀物228。填充封閉件94能夠由柔軟材料制成,其允許簡易地與供應槽92組裝,以及簡易地打開和關閉填充開口224,用于填充或清空供應槽92。
凹陷的下部部分98包括半圓形外圍壁236,其將下部表面110連接至側壁102的面向內部的表面108附近。側壁102的面向內部的表面108進一步包括大致弓形的凹陷部分238,其由上部表面240和側表面242限定,插口66能夠形成在該上部表面中。凹陷部分238在其底部端是打開的,并且通向由凹陷的下部部分98的半圓形外圍壁236限定的空間。
圖8是抽取器10的穿過圖1中的線VIII-VIII的橫截面圖。熱量主要通過側表面242傳遞至供應槽92內部的流體,從而維持或提高流體的溫度。側表面242可具有允許熱量被傳遞至供應槽92內部的流體中的構造或輪廓。如本文中所示的,側表面242具有波形或波狀輪廓,其包括多個波狀部分(undulation)244,所述波狀部分限定沿著側表面242豎直地延伸的通道246。波狀部分244增加了側表面242的有效表面區域,因此增加了熱傳遞管218的有效表面區域,因此提高了熱傳遞管218中的熱空氣與供應槽92中的流體之間的熱傳遞。用于側表面242的其它構造/輪廓是可能的,其包括增加側表面242的有效表面區域的其它模式。在替代性實施例中,側表面242還能夠是大致光滑的,即沒有波狀部分244。在該實施例中,一些熱量仍然在熱空氣與供應槽92中的流體之間傳遞,盡管不像使用非光滑輪廓增加側表面242的有效表面區域時傳遞的那樣多。
圖9是與圖6類似的橫截面圖,其示出了馬達冷卻空氣穿過抽取器10的流動。在操作中,抽取器10通過交替地從供應槽組件18施加洗滌液到待清潔的表面上以及從所述表面抽取洗滌液到回收槽組件26中,該抽取器能夠用于處理所述表面。當動力施加到抽吸馬達178時,其驅動葉輪組件18,以便在回收槽114中以及在與抽吸軟管28和輔助工具22(圖1)耦接的回收入口導管194中產生吸力。輔助工具22的抽取嘴24處的吸力將含碎屑流體(其可包含空氣和液體)經由打開的鴨嘴閥142和上升管134的液體導管188抽吸到回收槽114中。流體中的液體和碎屑在重力下落到回收槽114的底部。抽吸到回收槽114中的現在與液體和碎屑分離的空氣被抽吸到空氣導管190中,并且經由回收出口導管196穿過葉輪入口182??諝獯┻^葉輪組件180并且穿過一個或多個葉輪出口184進入排放通道198中,在那里空氣通過排放出口200離開抽取器10。
在抽吸馬達178的操作期間,環境冷卻空氣通過入口48進入抽吸源室170中,并且經孔隙206進入到馬達蓋204中,如箭頭A所示。當冷卻空氣穿過抽吸馬達178時,來自抽吸馬達178的熱量傳遞至冷卻空氣,因此使抽吸馬達178冷卻,并且使冷卻空氣加熱。加熱的冷卻空氣(“熱空氣”)經出口導管208離開馬達蓋204,該出口導管引導熱空氣經通風口76進入熱傳遞管218中,如箭頭B所示。同時在加熱傳遞管218中,來自于熱空氣的熱量通過側表面242傳遞至供應槽92內部的流體中。當熱空氣穿過熱傳遞管,并且熱量傳遞至供應槽92中時,熱空氣將冷卻。冷卻的空氣能夠具有與通過入口48抽吸的環境冷卻空氣相同的溫度,或者可以略微熱一些或略微冷一些。然后冷卻空氣將進入到空氣通道78中,如箭頭C所示,并且通過出口52離開抽取器10。
圖10是示出了便攜式抽取清潔機的操作期間在供應槽組件內的流體的溫度的圖。在圖中,比較用于便攜式抽取清潔機的兩個不同實施例的數據。線X表示用于圖1-9中示出的抽取器10的數據,其具有部分地由供應槽92形成的熱傳遞管218,所述供應槽具有限定豎直通道246的多個波狀部分244。線Y表示與圖1-9中顯示的抽取器類似的抽取器,不同之處在于該抽取器設置有獨立的排放管(沒有顯示),其構造成使加熱的馬達冷卻空氣改道遠離熱傳遞管218和流體供應槽組件18的側表面242,而不是允許加熱的馬達冷卻空氣進入熱傳遞管218中。相反地,線Y抽取器的獨立排放管構造成引導加熱的馬達冷卻空氣從主殼體12中出去,并且進入抽取器10外部的環境周圍空氣中,這樣使得來自于加熱的馬達冷卻空氣的熱量不會施加至供應槽組件18內的流體中。
為了對比這兩個抽取器,使兩個抽取器操作,通過使用工具22上的流體分配器20重復施加兩個同等流體分配行程(stroke),以及使用工具22上的抽取嘴24施加兩個同等的流體抽取行程,直到使供應槽92清空。圖10的圖示出了在測試期間獲得的數據的變化平均值(周期=15)。對于圖1-9中示出的抽取器10(線X),構造成通過熱傳遞加熱供應槽組件18內部的流體,在操作開始時(即操作時間=0時),供應槽92內流體的溫度近似為31.6℃(88.9°F)。對于線Y表示的抽取器,在操作開始時,供應槽92內的流體的溫度近似為31.9℃(89.4°F)。當操作抽取器時,監測供應槽組件18的閥組件96附近的溫度。
如可從圖中看出的,對于圖1-9中示出并且線X表示的抽取器10,供應槽92內流體的溫度隨著操作時間而增加。這是由于熱傳遞管218內的熱空氣與供應槽92中流體之間的熱傳遞實現的。另外,抽取器10操作的時間越長,溫度增加越明顯。相反地,對于線Y表示的抽取器,其構造成使熱空氣改道遠離熱傳遞管218,供應槽92內流體的溫度沒有增加,并且最后在操作時間結束時,溫度稍微降低。如圖10所示,對于第一實施例(線X)來說,溫度增加了若干度,在操作時間近似為七分鐘時,達到近似為35℃的高溫。在線X中可見溫度增加而在線Y中不可見溫度增加是由于從熱傳遞管218中的加熱的馬達-冷卻空氣到供應槽92的熱傳遞所致。此外,通過在第一側壁60上包含波狀部分244和豎直通道246而增加熱傳遞管218的有效表面區域,進一步提高了熱傳遞管218中熱空氣與供應槽92中流體之間的熱傳遞。
圖11是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便攜式抽取清潔機10的橫截面圖,其中相似的元件用與第一實施例使用的相同參考數字表示。在第二實施例中,具有波狀輪廓的熱傳遞管218能夠用來轉移加熱的排放空氣,代替或者另外地,越過供應槽92,轉移到加熱的馬達冷卻空氣中。在該構造中,一個或多個葉輪出口184與通向熱傳遞管218的入口流體連通,而不是與排放出口200流體連通,可排除所述排放出口。在這種情況下,在一個或多個葉輪出口184與熱傳遞管218之間流體地形成排放通道198。
在操作中,當動力施加到抽吸馬達178時,抽吸馬達178驅動葉輪組件180,以便在回收槽114中和與抽吸軟管28和輔助工具22耦接的回收入口導管194中產生吸力。抽吸到回收槽114中的與液體和碎屑分離的空氣被抽吸到空氣導管190中,并且經由回收出口導管196穿過葉輪入口182。通過在葉輪組件180內被壓縮以及在葉輪的葉片上摩擦,使空氣加熱。還可以存在從抽吸馬達178到空氣的熱傳遞。空氣穿過葉輪組件180以及穿過一個或多個葉輪出口184,進入熱傳遞管218。同時,在熱傳遞管218中,來自于加熱的排放空氣的熱量通過側表面242傳遞至供應槽92內部的流體中。通過包含波狀部分244和豎直通道246來增加熱傳遞管218的有效表面區域,提高了熱傳遞管218中加熱的排放空氣與供應槽92中流體之間的熱傳遞。當加熱的排放空氣穿過熱傳遞管并且熱量傳遞至供應槽92中時,加熱的排放空氣將冷卻。冷卻的排放空氣能夠具有與通過輔助工具22抽吸的環境空氣相同的溫度,或者可以略微熱一些或冷一些。冷卻的排放空氣然后將進入空氣通道78中,并且通過出口52離開抽取器10,如箭頭C所示。
在這個實施例中,馬達-冷卻空氣路徑能夠與包括熱傳遞管218的排放空氣路徑分隔。在抽吸馬達178的操作期間,環境冷卻空氣通過入口48進入抽吸源室170,并且經孔隙206進到馬達蓋204中,如箭頭A所指示。冷卻空氣離開馬達蓋204,并且能夠經出口(沒有顯示)被引導離開抽取器10?;蛘?,能夠提供獨立的熱傳遞管(沒有顯示),用于引導加熱的馬達冷卻空氣越過供應槽92。因此,能夠通過加熱的排放空氣和加熱的馬達冷卻空氣對供應槽92內部的流體加熱。
公開的實施例表示本發明的優選形式,并且旨在是說明性的而不是限定本發明。所示出的直立抽取器僅僅是各種深層清潔機的一個實例,本發明或一些微小變型能夠與之使用。在沒有背離所附權利要求限定的本發明的保護范圍情況下,在上述公開和圖中,合理的變化和修改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