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椅子,尤其涉及一種便于休息的椅子。
背景技術:
辦公椅是指日常工作和社會活動中為工作方便而配備的各種椅子。現在社會工作壓力大,工作繁重,因此對辦公椅的舒適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申請號為01126410.1的專利公開了一種具有坐躺功能的辦公椅,其具有管套結構的座椅延伸管,括延伸內管和外管,其中延伸內管與座椅延伸面支腿連接,外管與座椅面相連,在需要休息時,可將延伸內管伸展開后,腳可以擱在座椅延伸面支腿上,從而得到較好的休息。但是這種辦公椅在收攏時,座椅延伸面支腿會突出于椅座底面,非常不美觀。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上述的技術問題,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便于休息的椅子,其具有可以伸縮的擱腳調節機構供休息使用,在收攏狀態時擱腳調節機構能完全收攏在椅座內,不影響椅座外觀,也不占據額外空間。
為了實現上述的目的,本發明采用了以下的技術方案:
一種便于休息的椅子, 包括椅座、設置在椅座上的抽拉式的擱腳調節機構以及設置在擱腳調節機構前端的擱腳枕,所述椅座的前端設置有容納空間,在擱腳調節機構處于收納狀態時,擱腳枕完全收攏在容納空間內。通過在椅座上設置容納空間,在擱腳調節機構處于收攏狀態時,擱腳枕完全收攏在容納空間內,外表看來只能看出整體的椅座,而不能看出擱腳調節機構和擱腳枕,外表簡潔美觀。
作為優選,所述容納空間設置在椅座的底面上,容納空間的下端敞開。
作為優選,所述椅座包括上底板和下底板,擱腳調節機構設置在上底板的底面上。
作為優選,所述下底板前后的長度比上底板的前后長度短,下底板與上底板配合安裝構成完整椅座后,在下底板的前端形成容納空間。
作為優選,所述下底板的左右兩側向前延至上底板的前端形成兩個側板,在擱腳調節機構處于收納狀態時,擱腳枕完全收攏在兩個側板和下底板構成的容納空間內。與下底板一體成型的側板,在擱腳枕處于收攏狀態下,側板將擱腳枕的側面遮擋,從側面看沒有接縫,更美觀。
作為優選,在下底板的朝向上底板的這一面上設有用于避讓擱腳調節機構的避讓槽,避讓槽的前端與下底板外部相通作為優選,所述避讓槽的高度與擱腳調節機構的厚度一致,避讓槽的寬度與擱腳調節機構的寬度一致。
作為優選,所述擱腳調節機構包括固定在椅座下端面中心處的滑動座和可抽拉的兩根抽拉桿,抽拉桿可沿滑動座來回滑動。
作為優選,所述滑動座為外管,抽拉桿為內管,內管沿外管滑動,構成管套結構。
作為優選,所述兩根抽拉桿之間的間距是擱腳枕寬度的1/4~1/3。
作為優選,所述擱腳調節機構的前端設置有搖動板,所述搖動板與擱腳枕鉸接,擱腳枕繞鉸接點在豎直平面內轉動,在擱腳枕上設置有緩沖機構,在擱腳枕轉動貼近至搖動板一定距離時,該緩沖機構與搖動板接觸緩沖。
作為優選,所述擱腳枕下端的中心處設置有下端開放的安裝腔室,所述搖動板包括搖動底板以及設置在搖動底板左右兩側的耳板,兩塊耳板分別與安裝腔室左右側面鉸接。
作為優選,所述緩沖機構安裝在安裝腔室的上壁,在擱腳枕轉動貼近至一定距離時,緩沖機構的下端與搖動底板接觸緩沖。
作為優選,所述緩沖機構為彈簧,在安裝腔室的上側壁中心設置盲孔,所述盲孔中心處設置有定位柱,彈簧固在定位柱上。
作為優選,所述搖動板與安裝腔室的上壁配合形成插接孔,在搖動底板上開設有兩個沿插接孔的插接方向設置的長孔,兩根內管的前端插接入插接孔內,在兩根內管的前端分別設置有兩根穿設在長孔內的引導柱,同一根內管上的兩根引導柱的間距小于長孔的長度。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1.通過在椅座上設置容納空間,在擱腳調節機構處于收攏狀態時,擱腳枕完全收攏在容納空間內,外表看來只能看出整體的椅座,而不能看出擱腳調節機構和擱腳枕,外表簡潔美觀。
2.與下底板一體成型的側板,在擱腳枕處于收攏狀態下,側板將擱腳枕的側面遮擋,從側面看沒有接縫,更美觀。
3.采用套管結構,結構簡單、成本較低,且連接板的設計保證了內管在滑動過程中椅子處于滑槽內,有效避免脫軌。
4.通過在安裝腔室的上側壁中心設置彈性機構,在腳擱到擱腳枕上后,會使得擱腳枕繞鉸接點轉動,當擱腳枕轉動至一定角度時,彈性機構的下端與搖動板的搖動底板接觸,從使擱腳枕具備良好的緩沖性能,保護人體腿部。
5.在內管伸展到最前端后,可以通過調節擱腳枕沿長孔方向運動,從而進一步對擱腳枕的位置進行調節,使得其能滿足不同身高、腿長的人休息所需。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的側視圖。
圖3是本發明擱腳調節機構打開后的第一個角度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發明擱腳調節機構收攏后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發明擱腳調節機構打開后的第二個角度的結構示意圖。
圖6是本發明擱腳調節機構打開后的第三個角度的結構示意圖。
圖7是擱腳枕和搖動板的配合示意圖一。
圖8是圖7中A處的局部放大圖。
圖9是擱腳枕和搖動板的配合示意圖二。
圖10是擱腳枕的結構示意圖。
圖11是椅座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標號如下所示:
椅座1、底座2、靠背3、扶手4、擱腳調節機構100、擱腳枕200、容納空間10、外管110、內管120、滑槽111、連接板121、擋板112、上底板15、下底板16、側板17、通孔11、搖動板220、搖動底板221、耳板222、安裝腔室210、插接孔223、長孔224、引導柱122、盲孔212、定位柱213、彈簧211。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做一個詳細的說明。本實施例中對方向的定位以人正常坐在椅子上時,人的方位判斷為基準。以此時人體面向的方向為前、以人體背向的方向為后,以人體左側為左,人體右側為右。且在實施例中所述的擱腳調節機構的前端、后端是在其處于打開狀態下的定義,具體說,擱腳調節機構的前端的前端是指內管的前端,擱腳調節機構的后端是指外管的后端。
如圖1~圖10所示的一種便于休息的椅子,包括椅座1、底座2、靠背3以及扶手4,靠背3的底部與椅座1的后端轉動連接,其最大轉動角度為90°,即可將靠背3放平,并可在0~90°轉動范圍內任一位置處鎖定。在椅座1的前半部分設置有抽拉式的擱腳調節機構100,在擱腳調節機構100的前端設置有擱腳枕200。椅座1的前端設置有容納空間10,在擱腳調節機構100處于收納狀態時,擱腳枕200完全收攏在容納空間10內。容納空間10設置在椅座1的底面上,容納空間10的下端敞開。
椅座1包括:
上底板15,在其上設置坐墊;
擱腳調節機構100,設置在上底板15的底面上;
下底板16,且在下底板16的朝向上底板15的這一面上設有用于避讓擱腳調節機構100的避讓槽11,避讓槽11的前端與下底板16外部相通;這樣使得擱腳調節機構100在收攏時隱藏在避讓槽11內,而在使用時又可以從避讓槽11內拉出。
下底板16的下底面連接椅座支撐組件,所述椅座支撐組件包括支撐柱、從支撐柱下端徑向延伸的多個支撐腿和支撐腿端部的腳輪,所述的支撐柱可以為氣桿。
下底板16前后的長度比上底板15的前后長度短,下底板16與上底板15通過緊固件配合安裝固定構成完整椅座1后,在下底板16的前端形成之前所述的容納空間10。下底板16的左右兩側向前延至上底板15的前端形成兩個側板17,在擱腳調節機構100處于收納狀態時,擱腳枕200完全收攏在兩個側板17和下底板16構成的容納空間10內。與下底板16一體成型的兩個側板17,在擱腳枕200處于收攏狀態下,側板17將擱腳枕200的側面遮擋,從側面看,擱腳枕200與椅座1之間沒有接縫,更美觀。
在擱腳調節機構100處于展開狀態時,擱腳調節機構100的后端設置在避讓槽11內,避讓槽11為單個的避讓槽。避讓槽11的高度與擱腳調節機構100的厚度一致,避讓槽11的寬度與擱腳調節機構100的寬度一致。這種尺寸使得擱腳調節機構100的后端穩定的固定在避讓槽11內。
擱腳調節機構100包括固定在椅座1下端面中心處的滑動座和可抽拉的兩根抽拉桿,抽拉桿可沿滑動座來回滑動。擱腳調節機構100可以是滑桿滑塊結構、管套結構、也可以是任意一種可達到抽拉效果的結構。在本實施例中優選管套結構。即滑動座為外管110,抽拉桿為內管120,內管120沿外管110滑動,兩者共同構成管套結構。
擱腳調節機構100包括兩根平行設置在椅子椅座1底面中央的外管110以及可沿外管110滑動的內管120,外管和內管均由不銹鋼或高強度合金制成。兩根外管110呈C形或U形,兩根外管110的開口一側形成滑槽111,且兩個滑槽111對向設置,兩根內管120的后端連接有連接板121,兩根內管120在連接板121的作用下保持在兩根內管120的滑槽111內滑動而不會脫出滑槽111。兩根外管110可以是獨立設置,也可以是由一塊鋼板的左右兩側經過彎折之后形成。在兩根外管110的前端連接有擋板112,內管120沿外管110滑動自最前端時,連接板121被擋板112所阻擋,從而有效防止內管120從滑槽111的前端脫落。兩根內管120之間的間距是擱腳枕200寬度的1/4~1/3。
在擱腳枕200下端的中心處設置有下端開放的安裝腔室210。在擱腳調節機構100的前端設置有搖動板220,所述搖動板220包括搖動底板221以及設置在搖動底板221左右兩側的耳板222,兩塊耳板222分別與安裝腔室210左右側面鉸接。搖動底板221與兩塊耳板222一體成型設置。在安裝腔室210上壁的中心處設置有緩沖機構,擱腳枕200繞鉸接點在豎直平面內轉動,當擱腳枕200轉動貼近至搖動板220一定距離時,該緩沖機構與搖動底板221接觸緩沖。在腳擱到擱腳枕200上后,會使得擱腳枕200繞鉸接點轉動,當擱腳枕200轉動至一定角度時,彈簧211的下端與搖動板220的搖動底板221接觸,從而使擱腳枕200具備良好的緩沖性能,保護人體腿部。在擱腳枕200的上端面的兩側設置有貼合人體腿部弧度設計的弧形擱腳部201。所述的緩沖機構為彈簧211,其安裝方式為:在安裝腔室210的上側壁中心設置盲孔212,所述盲孔212中心處設置有定位柱213,彈簧211固在定位柱213上。
搖動板220與安裝腔室210的上壁配合形成插接孔223,在搖動底板221上開設有兩個沿插接孔223的插接方向設置的長孔224,兩根內管120的前端插接入插接孔223內,在兩根內管120的前端分別設置有兩根穿設在長孔224內的引導柱122,同一根內管120上的兩根引導柱122的間距小于長孔224的長度。作為一種優選方式,引導柱122為螺釘,螺釘的螺柱直徑不大于長孔224的寬度,最優的尺寸是等于長孔224的寬度,螺釘的頭部直徑大于長孔224的寬度。在內管120伸展到最前端后,可以通過調節擱腳枕200沿長孔224方向運動,從而進一步對擱腳枕200的位置進行調節,使得其能滿足不同身高、腿長的人休息所需。
本說明書中所描述的以上內容僅僅是對本發明所作的舉例說明。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做各種各樣的修改或補充或采用類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離本發明說明書的內容或者超越本權利要求書所定義的范圍,均應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