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日用小家電,具體涉及一種攪拌機,可用于攪拌或切碎食材、磨制豆漿或蔬菜果汁等。
背景技術:
食品攪拌機又稱料理機,作為一種用于食品,如瓜果或蔬菜等攪拌榨汁的廚房電器,由于其具有操作便捷及用途多樣性的特點,而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青睞,普及于家庭及公共餐飲消費等場所。
如專利號為CN201220636106.7的中國專利《一種家用料理機》,包括底座、可拆裝地設于底座上的杯桶;所述底座內設有電機,所述杯桶內設有可旋轉的刀片,所述底座與杯桶之間設有用于將所述電機的動力傳遞到所述刀片的傳動機構。這種料理機的結構與傳統的類似,刀片是設置在杯桶內,清洗時刀片需要連同杯桶一起清洗,很不方便。
為了方便的清洗攪拌機的刀具和杯體,目前出現了將食品攪拌機的瓶體或杯體與其底部的刀座之間采用分體式螺紋連接或者旋卡連接的方式,這種結構可以將瓶體或杯體與其底部的刀座方便地拆卸,便于清洗,但是也存在著安全隱患,如果瓶體或杯體沒有安裝到位就開始攪拌,不僅會造成杯體內的果汁或其它流體從杯體與刀座之間的縫隙滲漏出去,嚴重的會影響攪拌機的正常使用或產生安全事故。另外,采用瓶體或杯體進行攪拌時往往與底座不匹配,同臺主機不能同時滿足人們的需要,因此需要設計出一種既能方便清洗,又使用安全可靠的攪拌機,來滿足人們日常生活的需要。
另查有專利號為201520253134.4的中國專利“一種食品攪拌機的安全控制組件”公開了一種安全組件,它包括殼體、攪拌刀、開關模塊和電機組件,特點是殼體的上端設置有可拆裝的連接座,連接座內設置有攪拌座,攪拌刀軸接在攪拌座上,攪拌座的下端面一體設置有卡腳和頂塊,連接座上設置有與卡腳、頂塊的位置相對應的通孔,卡腳和頂塊分別一一對應向下穿過通孔,連接座與攪拌機的攪拌杯杯口相螺接,且攪拌杯的杯口壓在攪拌座的上端面上,開關模塊的上端固定設置有觸腳,頂塊與觸腳相頂接,開關模塊與殼體的內底部之間設置有彈性復位機構,開關模塊上設置有開關觸點,殼體上設置有按鈕,按鈕的內表面一體設置有凸起的觸塊;優點是而當將攪拌杯從連接座上取下時,攪拌刀暴露在外面,即使按動按鈕,攪拌刀也無法工作,避免了誤傷,使得攪拌機的使用安全可靠;但是它需要和底座上按鈕配合使用,造成結構復雜,使用不夠便捷。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上述的技術現狀而提供一種結構合理、使用安全方便的攪拌機。
本實用新型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攪拌機,包括底座、設于底座上的刀架座以及可拆裝的瓶體或杯體,瓶體或杯體通過螺紋連接或者旋卡連接在刀架座上構成攪拌機上體,底座內設有電機,刀架座內設有可旋轉的刀片,底座與刀架座之間設有用于將電機的動力傳遞到刀片的傳動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設有供刀架座置入的凹腔,在凹腔的上開口內側間隔設有若干凹部,至少一個以上的凹部內向下設有能夠上下活動來啟動電機工作的開關連桿,開關連桿的下端受壓后能夠抵觸控制開關來控制電機啟動與否,瓶體或杯體與刀架座連接到位后在攪拌機上體外側凸設有與凹部相對應的凸起,這樣當瓶體或杯體與刀架座連接后,能夠通過攪拌機上體外側的凸起下壓底座凹部內的開關連桿啟動電機工作。
作為有益改進,所述刀架座分為與瓶體配合的瓶刀架座以及與杯體配合的杯刀架座,瓶刀架座的上端部開設有與底座上的凹部相對應的安裝口,瓶刀架座內對應于安裝口的位置設有可轉動的連接件,當瓶體旋入瓶刀架座后,連接件在瓶體的擠壓作用下轉動向安裝口外凸出,其凸起能夠與底座上的凹部相對應。
再改進,所述瓶刀架座包括內外二層,內層的內壁上成型有與瓶體的下端螺紋連接的內螺紋或者旋卡連接的卡部,連接件通過轉軸設置在瓶刀架座安裝口中。
作為改進,所述連接件主體呈扁狀的凸輪結構,轉軸穿置在靠近連接件頭部的位置,連接件與轉軸之間設有使連接件具有始終位于安裝口內趨勢的扭簧。
作為有益改進,所述杯刀架座的高度低于瓶刀架座,杯體的下部螺紋段或者旋卡部的上方設有與凹部相對應的凸塊,杯體與杯刀架座連接后,在攪拌機上體外側形成凸起。
再改進,所述杯體的下部、螺紋段或者旋卡部的上方周向成型有環形凸沿,凸塊間隔設置在環形凸沿上。
作為改進,所述所述杯刀架座為單層,杯刀架座的內壁上成型有與杯體的下端螺紋連接的內螺紋或者或者旋卡連接的卡部。
優選,所述底座上的凹部為圓周均勻間隔的三個,瓶刀架座上的安裝口為對應的三個,連接件為對應的三個,而三個開關連桿中的至少兩個是配備了對應的控制開關,從而至少兩個控制開關串聯在電機的電源回路上。
優選,所述底座上的凹部為圓周均勻間隔的三個,杯體外側的凸塊為對應的三個,而三個開關連桿中的至少兩個是配備了對應的控制開關,從而至少兩個控制開關串聯在電機的電源回路上。
最后,所述開關連桿套設有使其始終保持向上趨勢的彈簧。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在于:底座上設有安裝有開關連桿的凹部,杯子需要與杯刀架座旋緊到位后才能使得杯體上的凸塊與凹部相對應來啟動電機工作,瓶體也需要與瓶刀架座旋緊后才能使得瓶刀架座內的連接件向外凸出與凹部相對應來啟動電機工作,而且,底座上的凹部為圓周均勻間隔的三個,三個開關連桿的至少兩個是是配備了對應的控制開關,至少兩個控制開關串聯在電機的電源回路上,使用戶使用杯體或者瓶體時候保持了受力均衡性,進一步還達到了雙保險效果,必須使兩個以上控制開關觸發才會啟動電機,這樣如果瓶體或杯體旋轉不到位都不能啟動電機工作,確保了使用的安全性。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合理,使用安全方便,能使杯體或瓶體內的食物通過不同的刀架座直接在同臺帶電機的底座上完成食物的攪碎效果,以滿足用戶不同使用要求,同時減少了成本。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分解圖;
圖3為圖2瓶體與瓶刀架座連接過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圖2的進一步分解圖;
圖5為實施例1在瓶體未旋入瓶刀架座時的結構剖視圖;
圖6為實施例1在瓶體旋入瓶刀架座后的結構剖視圖;
圖7為實施例2中杯體與杯刀架座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實施例1
如圖1~6所示,一種攪拌機,包括底座3、設于底座3上的瓶刀架座4以及可拆裝的瓶體1,瓶體1通過螺紋連接在瓶刀架座4上可以構成攪拌機上體,底座3內設有電機,瓶刀架座4內設有可旋轉的刀片8,底座3與瓶刀架座4之間設有用于將電機的動力傳遞到刀片8的傳動機構,傳動機構可以采用常規設計,底座1上設有供瓶刀架座4置入的凹腔,在凹腔的上開口內側圓周均勻間隔設有三凹部31,兩個凹部31內向下設有能夠上下活動來啟動電機工作的開關連桿32,為了方便安裝開關連桿32呈現階梯形狀,開關連桿32主體是設置在底座3的夾層內,彎折后布置在底座3的電機腔內,開關連桿32的下端套設和支撐有彈簧10,使其保持始終向上趨勢,開關連桿32的下端向下壓狀態下,能夠抵壓住控制電機工作與否的控制開關11觸發端,而一個凹部31內僅僅設有開關連桿32,開關連桿32的下端套設和支撐有彈簧10,使其保持始終向上趨勢,開關連桿32的下端不配合配合的控制開關,這樣只有兩個控制開關11串聯在電機的電源回路上,可以保持用戶使用瓶體時候保持了受力均衡性,進一步還達到了雙保險效果,必須使兩個控制開關觸發才會啟動電機,同時節省了一個控制開關成本;瓶刀架座4包括內外二層,其上端部開設有與底座3上的凹部31相對應的三個安裝口41,內層的側部間隔設有與外層的三個安裝口41相對應的三個開口42,內層的內壁上成型有與瓶體1的下端螺紋連接的內螺紋,瓶刀架座4內對應安裝口41的位置分別設有可轉動的連接件5,連接件5呈扁狀的凸輪結構,連接件5通過轉軸7設置在瓶刀架座4內位于安裝口41中,轉軸7穿置在靠近連接件5頭部的位置,連接件5與轉軸7之間設有使連接件5具有始終位于安裝口41內趨勢的扭簧6,連接件5在邊緣設置了與刀架座阻擋限位的抵靠面52,這樣,當瓶體1未旋入時,連接件5位于安裝口41,連接件5的凸起51是縮入安裝口5內,當瓶體1旋入瓶刀架座4到位后,連接件5在瓶體1的擠壓作用下轉動向安裝口41外凸出,其凸起51正好與底座3上的凹部31相對應,攪拌機使用狀態下,用戶的手自然會下壓攪拌機上體,這樣能夠通過連接件5的凸出51下壓凹部31的開關連桿32上端,使其克服彈簧10的彈力向下運動,觸發各自的兩個控制開關11,啟動電機工作,當攪拌結束,想打開瓶體1,用戶的手自然會上抬,各個開關連桿32在彈簧10的彈力作用下向上運動,脫離控制開關11,電機停止工作,瓶體1可以旋出后,連接件5的凸起在扭簧6的作用下旋轉復位縮進安裝口41內。
實施例2
如圖7所示,與實施例1的區別在于采用的是杯體2,刀架座為杯刀架座9,底座3的結構不變,由于杯子2的直徑一般都大于瓶體1,因此杯刀架座9為單層結構,杯刀架座9的內壁上成型有與杯體2的下端螺紋連接的內螺紋,杯刀架座9的高度低于瓶刀架座4,杯刀架座9置入底座3后位于底座3的凹部31下方,在杯體2的下部螺紋段的上方周向成型有與底座3的凹部31高度相對應的環形凸沿21,在環形凸沿21上間隔設有與凹部31相對應的三個凸塊22,這樣當杯體2與杯刀架座9連接到位后構成攪拌機上體,在攪拌機上體外側形成凸起,這樣能夠杯體2下部的凸塊22作為拌機上體外側的凸起,下壓凹部31內的開關連桿32啟動電機工作,其他與實施例子1類似。
當然,也可以每個開關連桿32下端都設置配合的控制開關31,三個控制開關31串聯在電機的電源回路上。
本實用新型能使杯體2或瓶體1內的食物通過不同的刀架座直接在同臺帶電機的底座3上完成食物的攪碎效果,以滿足用戶不同使用要求,同時減少了成本,并且杯體2與瓶體1只有在與對應的刀架座連接到位后采用啟動電機,增加了使用時的安全性。
以上兩實施例子杯體或者瓶體與刀架座是采用螺紋連接,當然也可以采用旋卡連接,效果類似的。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