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充氣沙發領域,尤其涉及一種便攜式充氣沙發。
背景技術:
現有沙發多為木質材料框架,框架中安裝彈簧、繩網拉住,然后放置填充料,比如海綿碎布料等;然后用皮革、蒙布、人造皮等包裝,以螺釘固定,即形成沙發;該種結構的沙發體積重量都很大,運輸安裝不便,而且容易受潮;當使用原木料做框架時不但成本高,同時會破壞森林資源,使用集成碎木料做框架,又會因為集成板中的膠水含有甲醛、苯等物質危害人身安全。
為了解決環境問題,現在也出現了一些充氣沙發。但是這些充氣沙發不便于攜帶,只能固定地方使用。所以現急需一種可隨身攜帶的充氣沙發。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便攜式充氣沙發,解決現有沙發多為木質且不能隨身攜帶的問題。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本實用新型一種便攜式充氣沙發,包括布袋狀的袋體,所述袋體具有開口,所述開口處設置有封口裝置;所述袋體的材質為柔性不透氣材質;
所述袋體充氣后,袋體上側具有沿袋體長度方向的第一凹槽,用于人體休息;袋體下側具有沿袋體長度方向的第二凹槽,在袋體下側的左右兩邊分別形成支撐腳。
進一步的,所述袋體內部設置有分隔層;所述分隔層的一端與所述袋體的上側連接,另一端與所述袋體的下側連接,將袋體分隔成左袋體和右袋體;所述袋體在所述分隔層的牽扯下,形成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
再進一步的,所述封口裝置包括設置在所述開口兩側的兩個袋口封條,兩個所述袋口封條貼合后能夠將所述開口完全閉合;兩個所述袋口封條的端頭分別連接,形成兩個合一的端頭,且兩個端頭分別設置有相互配合可活動連接的公件和母件。
再進一步的,所述袋體由兩個獨立的左袋體和右袋體構成,所述左袋體的右側與所述右袋體的左側中間部位相連接,形成袋體上側的第一凹槽和袋體下側的第二凹槽。
再進一步的,所述封口裝置包括設置在所述左袋體的開口兩側的兩個袋口封條和設置在所述右袋體的開口兩側的兩個袋口封條;四個所述袋口封條貼合后能夠將所述左袋體的開口和所述右袋體的開口完全閉合;四個所述袋口封條的端頭分別連接,形成兩個合一的端頭,且兩個端頭分別設置有相互配合可活動連接的公件和母件。
再進一步的,所述左袋體的開口右側與所述右袋體的開口左側連接為一體;所述封口裝置包括三個袋口封條,分別設置在左袋體左側、左袋體右側與右袋體左側連接處、右袋體右側;三個所述袋口封條貼合后能夠將所述左袋體的開口和所述右袋體的開口完全閉合;三個所述袋口封條的端頭分別連接,形成兩個合一的端頭,且兩個端頭分別設置有相互配合可活動連接的公件和母件。
再進一步的,所述公件和母件為卡扣連接。
再進一步的,所述袋口封條的材質為橡膠。
再進一步的,所述袋體的側面上設置有儲物袋。
再進一步的,還包括攜帶包,用于盛裝所述袋體;所述攜帶包上設置有背帶。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技術效果如下:
本實用新型利用柔性不透氣材質的袋體作為沙發主體,開口處設置封口裝置用于密封,充氣完成后,袋體下方具有支撐腳,使沙發穩定,袋體上方具有第一凹槽,使人體舒適地在里面休息,符合人體工程學;結構簡單,便于攜帶,隨使隨充氣,不需要充氣工具。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說明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便攜式充氣沙發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便攜式充氣沙發的截面示意圖;
圖3為一種具體實施例的開口及封口裝置示意圖;
圖4為另一種具體實施例的開口及封口裝置示意圖;
圖5為另一種具體實施例的開口及封口裝置示意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的攜帶包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1、袋體;101、左袋體;102、右袋體;2、開口;3、封口裝置;301、袋口封條;302、公件;303、母件;4、第一凹槽;5、第二凹槽;501、支撐腳;6、分割層;7、儲物袋;8、攜帶包;801、背帶。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一種便攜式充氣沙發,包括布袋狀的袋體1,所述袋體1具有開口2,開口的大小與袋體的截面大小相當,便于自然充氣,不用借助充氣工具,只需抓住袋體向開口方向快速移動,則空氣進入袋體內,完成充氣;所述開口2處設置有封口裝置3,密封后防止漏氣;所述袋體1的材質為柔性不透氣材質,具體在布料的內層涂裝TPU涂層,接縫用TPU熱熔膠密封,保證其氣密性;
如圖2所示,所述袋體1充氣后,袋體1上側具有沿袋體1長度方向的第一凹槽4,用于人體休息;袋體1下側具有沿袋體1長度方向的第二凹槽5,在袋體1下側的左右兩邊分別形成支撐腳501,起到支撐的作用,防止充氣后袋體隨意滾動。
如圖1所示,所述袋體1的側面上設置有儲物袋7,方便使用。
如圖6所示,本實用新型還包括攜帶包8,用于盛裝所述袋體1;所述攜帶包8上設置有背帶801,在不使用時將袋體卷起裝入攜帶包內,利用背帶背在身上,方便攜帶,具體地還可以在背帶上設置松緊裝置。
如圖2、3所示,其中一種具體實施例,其它特征與上述相同,在此不再贅述,所述袋體1內部設置有分隔層6;所述分隔層6的一端與所述袋體1的上側連接,另一端與所述袋體1的下側連接,將袋體1分隔成左袋體101和右袋體102;所述袋體1在所述分隔層6的牽扯下,形成第一凹槽4和第二凹槽5。
如上述的方式左袋體與右袋體為袋體內部分開的,公用一個袋體的開口,所述封口裝置3包括設置在所述開口2兩側的兩個袋口封條301,兩個所述袋口封條301貼合后能夠將所述開口2完全閉合;兩個所述袋口封條301的端頭分別連接,形成兩個合一的端頭,且兩個端頭分別設置有相互配合可活動連接的公件302和母件303。充氣完成后,將兩個袋口封條貼合,并向一個方向卷動,直至袋體臌脹,將公件和母件反方向連接,防止卷動的袋口封條再反彈回去。
如圖2、4所示,另一種具體實施例,所述袋體1由兩個獨立的左袋體101和右袋體102構成,所述左袋體101的右側與所述右袋體102的左側中間部位相連接,形成袋體1上側的第一凹槽4和袋體1下側的第二凹槽5。
所述封口裝置3包括設置在所述左袋體101的開口兩側的兩個袋口封條301和設置在所述右袋體102的開口兩側的兩個袋口封條301;四個所述袋口封條301貼合后能夠將所述左袋體101的開口和所述右袋體102的開口完全閉合;四個所述袋口封條301的端頭分別連接,形成兩個合一的端頭,且兩個端頭分別設置有相互配合可活動連接的公件302和母件303。充氣完成后,將四個袋口封條貼合,并向一個方向卷動,直至袋體臌脹,將公件和母件反方向連接,防止卷動的袋口封條再反彈回去。
如圖2、5所示,另一種具體實施例,所述袋體1由兩個獨立的左袋體101和右袋體102構成,所述左袋體101的右側與所述右袋體102的左側中間部位相連接,形成袋體1上側的第一凹槽4和袋體1下側的第二凹槽5。
所述左袋體101的開口右側與所述右袋體102的開口左側連接為一體;所述封口裝置3包括三個袋口封條301,分別設置在左袋體101左側、左袋體101右側與右袋體102左側連接處、右袋體102右側;三個所述袋口封條301貼合后能夠將所述左袋體101的開口和所述右袋體102的開口完全閉合;三個所述袋口封條301的端頭分別連接,形成兩個合一的端頭,且兩個端頭分別設置有相互配合可活動連接的公件302和母件303。充氣完成后,將三個袋口封條貼合,并向一個方向卷動,直至袋體臌脹,將公件和母件反方向連接,防止卷動的袋口封條再反彈回去。
上述的所述公件302和母件303為卡扣連接,快速連接也便于拆卸。所述袋口封條301的材質為橡膠,便于貼合且可彎曲改變開口形狀。
以上所述的實施例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的優選方式進行描述,并非對本實用新型的范圍進行限定,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設計精神的前提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做出的各種變形和改進,均應落入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書確定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