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廚房家電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可靠性好且強度高的電飯煲。
背景技術:
電飯煲是日常使用頻率較高的廚房烹飪器具,因其具有便捷快速、烹飪口感好等特點深受廣大消費者歡迎,同時,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功能也越來越完善升級。
電飯煲主要由煲體(或稱為鍋體)與煲蓋(或稱為鍋蓋)組成,由于飯煲設計體積越來越小型化、多功能化,比如說烹飪功能的完善、操作界面的便捷化、人性化等,功能的完善需要增添更多的實現相關功能的組件。由此,煲體及煲蓋需承擔相應功能組件重量,因此其強度也需要需進一步加強,由此需要對各部件的可靠性進一步完善設計,防止由于新功能的引入添加新的組件而引起的局部過重造成上蓋的凹陷變形或破損,造成泄壓或局部的歪斜甚至影響正常烹飪功能,要實現整體的承受強度及整體的可靠性,對現有飯煲加強件研究發現,在實現提升相關功能的同時,需要進一步提升可靠性。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方案提出一種強度高的電飯煲,優化加強設計,提升可靠性,具有結構簡單、性能完善的特點。
為達到以上技術效果,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電飯煲,包括鍋蓋與鍋體,其特征在于:所述鍋蓋上設有洗米組件,所述鍋蓋上還設有圍繞洗米組件設置的加強機構。
進一步地方案,所述加強機構包括四周封閉的加強板,以對所述洗米組件形成四周包圍設置,所述加強板一體成型設置或連接后一體設置。連接方式可以為焊接,螺釘連接,加強板之間相互卡接或搭接的方式。
進一步的方案,所述加強板設置的另外一種方式,所述加強機構包括加強板,所述加強板圍繞所述洗米組件分段間隔設置。
進一步的方案,所述洗米組件與所述加強機構間的最短間距小于或等于所述鍋蓋寬度的2/3。
進一步的方案,所述鍋蓋包括面蓋及設于面蓋下方的襯蓋,所述洗米組件設置在襯蓋上。
進一步的方案,所述鍋蓋包括面蓋及設于面蓋下方的襯蓋,所述加強機構設置在襯蓋上。
進一步的方案,所述洗米組件設有固定腳,所述洗米組件通過固定腳固定在襯蓋上。
進一步的方案,所述加強機構包括支撐部,所述襯蓋設有加強筋,所述面蓋包括面蓋側壁,所述支撐部抵持所述加強筋以加強所述面蓋側壁強度。
進一步的方案,所述加強機構包括加強部,所述加強部設有固定端,所述加強機構通過固定端固定在襯蓋上。
進一步的方案,所述襯蓋上還設有將所述洗米組件重力傳遞到所述加強機構的傳力機構,所述傳力機構為傳力金屬件或傳力筋。
本實用新型方案的有益效果:
1、一種電飯煲,包括鍋蓋與鍋體,其特征在于:所述鍋蓋上設有洗米組件,所述鍋蓋上還設有圍繞洗米組件設置的加強機構。鍋蓋上設置洗米組件,洗米組件一般包括電機、水泵及其相關的管路組件,由此造成上蓋洗米組件的設置區重量較重,因此需要設置包圍設置的加強板,圍繞設置防止了重量偏移,以分散整個加強板及上蓋的承重力,以防止由于洗米組件引起的上蓋局部過重,使用過程中上蓋的變形或凹陷,包圍設置實現了四周的均勻承擔重力,同時對上蓋以形成整體的加強作用。
2、進一步地方案,所述加強機構包括四周封閉的加強板,以對所述洗米組件形成四周包圍設置,所述加強板一體成型設置或連接后一體設置。連接方式可以為焊接,螺釘連接,加強板之間相互卡接或搭接的方式。四周包圍設置形成四周受力,對上蓋的整體加強,具體的實現了防止由于洗米組件引起的上蓋局部過重的問題。同時,所述加強板設置的另外一種方式,所述加強機構包括加強板,所述加強板圍繞所述洗米組件分段間隔設置。間隔設置一方面可以提供加強板的應力形變空間,同時加強板間隔內還可以填充其他部件,例如連接筋等,筋位與加強板可以卡接可以螺釘連接當然也可以嵌入式連接等,既實現了整體加強,同時為加強板提供彈性應力形變空間。
3、進一步的方案,所述洗米組件與所述加強機構間的最短間距小于或等于所述鍋蓋寬度的2/3,例如1/3,1/2等。距離越小則加強板承重能力越強,當洗米組件重量很大時就需要加強板的尺寸及加強板與洗米組件的位置更加合理,當然當洗米組件重量持續增大或者上蓋由于增添新功能增加其它組件時重力會加大,此時則需要加強板的尺寸變大,比如加強板在上蓋上的投影比例也需要加大。
4、所述加強機構包括支撐部,所述襯蓋設有加強筋,所述面蓋包括面蓋側壁,所述支撐部抵持所述加強筋以加強所述面蓋側壁強度。加強板既有加強上蓋的作用,又有加強面蓋側壁的作用,使得整個上蓋得以加強,操作時不至于受力變形或破損。
5、所述襯蓋上還設有將所述洗米組件重力傳遞到所述加強機構的傳力機構,所述傳力機構為傳力金屬件或傳力筋。此設置主要為將重力均勻分布到加強板上實現重力的均勻分布而設置。進一步的防止了上蓋的局部受力過重而變形的情況。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方案做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電飯煲上蓋爆炸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一種電飯煲上蓋仰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一種電飯煲圖2中A-A方向剖視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一種電飯煲加強機構立體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實施例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地解釋和說明,但下述實施例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而不是全部實施例。基于實施方式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所獲得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參照下面的描述和附圖,將清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這些和其他方面。在這些描述和附圖中,具體公開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中的一些特定實施方式來表示實施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原理的一些方式,但是應當理解,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范圍不受此限制。相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包括落入所附加權利要求書的精神和內涵范圍內的所有變化、修改和等同物。
為使本方案的實施例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方案做詳細闡述。
如圖1所示,一種電飯煲,包括鍋蓋1與鍋體(圖中未標出),所述鍋蓋1包括面蓋11及設置在面蓋11下方的襯蓋12,上蓋1上設有洗米組件121,洗米組件121具體設置在襯蓋12上,洗米組件121具體可以包括洗米倉、電機、水泵及管路等,洗米組件121由于包含了較大重量的電機等大重量電氣件,所述本方案中所述鍋蓋1上還設有圍繞洗米組件121設置的加強機構122,具體加強機構122也是設置在襯蓋12上,顧名思義,圍繞即為在其四周設置,附圖1中加強機構122為加強板1221,加強板1211的材質可以為金屬加強板也可以為非金屬加強板比如硬塑板及木質板等。
如附圖1~4所示,加強機構122的其中一種實施方案,所述加強機構122包括四周封閉的加強板1221,以對所述洗米組件121形成四周包圍設置,所述加強板1221一體成型設置或連接后一體設置。連接方式可以為焊接,螺釘連接,加強板1221之間也可以采用相互卡接、插接或搭接的方式。所述加強板1221設置的另外一種方式,所述加強機構122包括加強板1221,所述加強板1221圍繞所述洗米組件121分段間隔設置。間隔的設置一方面可以提供加強板1221的應力形變空間,同時加強板1221間隔內還可以填充其它部件,例如連接筋等,筋位與加強板1221可以卡接可以螺釘連接當然也可以嵌入式連接等,既實現了整體加強,同時為加強板1221提供彈性應力形變空間。
進一步的方案,所述洗米組件121與所述加強機構122間的最短間距小于或等于所述鍋蓋1寬度的1/3~2/3。距離越小則加強板承重能力越強,當洗米組件121重量很大時就需要加強板1221的尺寸及加強板1221與洗米組件121的布局及位置更加合理,當然當洗米組件121重量持續增大或者上蓋由于增添新功能增加其它組件時重力會加大,此時則需要加強板121的尺寸變大,比如加強板121在上蓋1上的投影比例也需要加大。也即加強板1221占整個上蓋1的面積比例也需要加大,本方案公開加強板1221面積占整個上蓋1頂面面積占比為1/6~4/6。
再如圖1所示,所述鍋蓋1包括面蓋11及設于面蓋11下方的襯蓋12,所述洗米組件121設置在襯蓋12上。所述加強機構122設置在襯蓋12上。
如圖2所示,所述洗米組件121設有固定腳1211,所述洗米組件121通過固定腳1211固定在襯蓋12上。固定方式可以為螺釘固接,當然也可以為卡扣連接甚至焊接或熔接。
如圖3~4所示,所述加強機構122或者說加強板1221包括支撐部1223及加強部1224,所述襯蓋12設有加強筋121,所述面蓋11包括面蓋側壁111,面蓋側壁111由面蓋11向下延伸形成,所述支撐部1223抵持所述加強筋121以加強所述面蓋側壁111強度。加強板1221既有加強上蓋1的作用,又有加強面蓋側壁111的作用,使得整個上蓋1得以加強,操作時不至于受力變形或破損。如圖4所示,所述加強機構122包括加強部1224,所述加強部1224設有固定12241端,所述加強機構122通過固定端12241固定在襯蓋12上。
所述襯蓋12上還設有將所述洗米組件121重力傳遞到所述加強機構122的傳力機構(圖中未標出),所述傳力機構122為傳力金屬件或傳力筋。可以有效將洗米組件121的重量傳遞到加強機構122及加強板1221上。實現了上蓋1的整體加強,有效防止由洗米組件121引起的局部過重,而造成的上蓋1局部變形或破損。
此處,再次交代加強板1221包圍上蓋1上重量件(洗米組件121)的好處,就是可以使得上蓋1承受力均勻分布,同時本方案設置傳力機構,加強機構122與傳力機構的配合,使得整個上蓋1得重量均勻分布,以免防止局部設置或偏移設置時的局部偏移,造成上蓋1的重量偏移等問題。
本方案基于現有設計的不足旨在進一步完善現有設計,有效解決目前現有設計技術的缺陷。本方案提出一種電飯煲,包括鍋蓋1與鍋體,眾所周知,現有電飯煲上蓋大多采用硬塑件材質,具有一定的承重強度,但當上蓋1中再次加入大重力件時,其承受力度勢必進一步加大,此時,單憑硬塑件本身可能無法起到很好的可靠強度,因此本方案,所述鍋蓋1上設有洗米組件121,所述鍋蓋1上還設有圍繞洗米組件121設置的加強機構122。鍋蓋1上設置洗米組件121,洗米組件121一般包括電機、水泵及其相關的管路組件,由此造成上蓋1上洗米組件121的設置區重量較重,因此需要設置包圍設置的加強機構122(加強板1221),以防止由于洗米組件121引起的上蓋1局部過重,使用過程中上蓋1的變形或凹陷,包圍設置實現了四周的均勻承擔重力,同時對上蓋1以形成整體的加強作用。所述加強機構122包括四周封閉的加強板1221,以對所述洗米組件121形成四周包圍設置,所述加強板1221一體成型設置或連接后一體設置。連接方式可以為焊接,螺釘連接,加強板之間相互卡接或搭接的方式。四周包圍設置形成四周受力,對上蓋1的整體加強,具體的實現了防止由于洗米組件121引起的上蓋局部過重的問題。同時,所述加強板1221設置的另外一種方式,所述加強機構122可以包括加強板1221,也可以為加強機構122就是加強板1221,所述加強板1221圍繞所述洗米組件121分段間隔設置。間隔設置一方面可以提供加強板1221的應力形變空間,同時加強板1221間隔內還可以填充其他部件,例如連接筋等,筋位與加強板1221可以卡接可以螺釘連接當然也可以嵌入式連接等,既實現了整體加強,同時為加強板1221提供彈性應力形變空間。所述洗米組件121與所述加強機構122間的最短間距小于或等于所述鍋蓋寬度的1/3~2/3。距離越小則加強板承重能力越強,當洗米組件121重量很大時就需要加強板1221的尺寸及加強板1221與洗米組件121的位置更加合理,當然當洗米組件121重量持續增大或者上蓋1由于增添新功能增加其它組件時重力會加大,此時則需要加強板的尺寸變大,比如加強板1221在上蓋1上的投影比例也需要加大。所述加強機構122包括支撐部,所述襯蓋12設有加強筋,所述面蓋11包括面蓋側壁111,所述支撐部1223抵持所述加強筋121以加強所述面蓋側壁111強度。加強板1221既有加強上蓋1的作用,又有加強面蓋側壁111的作用,使得整個上蓋1得以加強,操作時不至于受力變形或破損。所述襯蓋12上還設有將所述洗米組件121重力傳遞到所述加強機構的傳力機構,所述傳力機構為傳力金屬件或傳力筋。此設置主要為將重力均勻分布到加強板1221上實現重力的均勻分布而設置。進一步的防止了上蓋1的局部受力過重而變形的情況。當然本方案不局限于為解決洗米組件121的重量傳遞而設置加強板,同時,可以解決其他重量件的問題,實現解決防止局部過重的問題,本方案完善現有設計,改進的優化設計,具有方案可實施性強、效果好、成本低的特點,當然本方案還可以應用在其它廚房家電(比如壓力煲、電烤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