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電熱鍋,屬于廚房烹飪電器領域。
背景技術:
現有電熱鍋,包括鍋體和提手,所述提手連接有轉軸,提手通過轉軸轉動連接在鍋體上,通過提手用戶可方便對電熱鍋進行拿取,當用戶使用提手對電熱鍋進行拿取時,提手通常位于豎直方向,完成拿取操作后,提手會自由下擺,直至接觸到鍋體表面,而現有電熱鍋在使用過程中,往往存在提手與鍋體表面撞擊力過大,從而產生一定的撞擊聲,用戶體驗不佳,而且長期以往,鍋體表面和提手會因為撞擊產生磨損,影響外觀。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提供一種電熱鍋,能有效減少提手下擺時撞擊到鍋體表面的作用力,用戶體驗更佳。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電熱鍋,包括鍋體和提手,所述提手設有轉軸,提手通過轉軸轉動連接在鍋體上,所述轉軸設有隨其轉動的凸起部,所述鍋體在凸起部的周側設有阻尼件,所述提手下擺時,所述阻尼件與凸起部接觸并對其產生阻尼力,以減緩提手的下擺速度。
本實用新型的電熱鍋,所述轉軸設有隨其轉動的凸起部,所述鍋體在凸起部的周側設有阻尼件,由于轉軸跟隨提手一起轉動,故當提手下擺時,轉軸上的凸起部也相應轉動,凸起部在該轉動過程中,與阻尼件接觸,阻尼件對凸起部產生阻尼力,使得提手的下擺速度減緩,提手下擺速度減緩后,提手與鍋體表面之間的撞擊力則被減小,甚至當阻尼力過大時,提手與鍋體表面不直接接觸,從而使得提手與鍋體表面之間的撞擊聲大幅度減小,用戶使用體驗更好,同時提手與鍋體表面之間撞擊力小了,也減少兩者之間的磨損,長期使用后,也不會影響電熱鍋的外觀,提升了產品的形象檔次。
作為優選,所述的鍋體上設有軸孔,所述轉軸安裝在軸孔內,所述阻尼件 位于軸孔的內周壁上。將阻尼件直接設置在軸孔上,沒有增加新的安裝組件,結構更簡單,成本較低。
作為優選,所述軸孔的內周壁上設有供所述凸起部轉動的避讓槽,所述阻尼件位于避讓槽的內壁上。在軸孔的內周壁上設置避讓槽,替代了用擴大軸孔直徑來避免凸起部與軸孔內周壁發生干涉的問題,空間利用率好,減少體積。
作為優選,所述避讓槽的底壁設有漸變弧面,漸變弧面與轉軸軸心的之間的距離沿提手下擺方向逐漸變小,避讓槽的底壁設有半封閉的切口;或,所述阻尼件包括設在避讓槽底壁上的彈性片。漸變弧面使得阻尼力有個漸變的過程,阻尼力更緩和,過度效果更好,彈性片的結構優點在于結構簡單,不易磨損。
作為優選,所述避讓槽的底壁上設有阻尼凸筋。阻尼凸筋可進一步增大阻尼力,在提手下擺速度不是很大時,能一定程度上產生限位的作用。
作為優選,所述鍋體在凸起部的周側設有下限位件,所述提手下落鄰近最低位置時,所述下限位件與所述凸起部相抵。設置下限位件,能徹底避免提手下擺時與鍋體表面接觸。
作為優選,所述的鍋體上設有軸孔,所述軸孔的內周壁上設有供所述凸起部轉動的避讓槽,提手下擺鄰近最低位置時,所述凸起部與避讓槽的側壁相抵。將避讓槽的側壁作為下限位件,結構簡單,空間利用率高。
作為優選,所述鍋體表面上設有止擋筋,所述凸起部與下限位件相抵時,所述提手與止擋筋之間留有間隙。提手下擺至最低時,提手與止擋筋之間仍留有間隙,方便用戶下次拿取提手。
作為優選,所述鍋體還包括設有第一半圓槽的上安裝座和設有第二半圓槽且與上安裝座匹配安裝的下安裝座,所述第一半圓槽和第二半圓槽形成所述軸孔。軸孔由上安裝座和下安裝座匹配組裝形成,方便將提手的轉軸安裝到軸孔。
作為優選,所述鍋體在所述凸起部的周側設有上限位件,所述提手往上轉動鄰近豎直時,所述凸起部與上限位件相抵。設置上限位件后,用戶在利用提手提取鍋體時,能使提手與鍋體之間不容易發生晃動,穩定性更好
本實用新型的這些特點和優點將會在下面的具體實施方式、附圖中詳細的揭露。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的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電熱鍋第一實施例中提手上擺至最高位置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電熱鍋第一實施例中提手下擺至最低位置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電熱鍋第一實施例提手與鍋體的爆炸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電熱鍋第一實施例中提手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電熱鍋第一實施例中中環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電熱鍋第一實施例中下安裝座的結構示意圖;
圖7為圖1中A處的放大示意圖;
圖8為圖2中B處的放大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技術方案進行解釋和說明,但下述實施例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實施方式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所獲得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實施例1,參照圖1和圖2,本實用新型中的電熱鍋,泛指市面上的電飯煲、壓力鍋、炒菜機等,本實施例以壓力鍋為例,包括鍋體1和鉸接在鍋體1上的鍋蓋2,為方便下文描述,定義鍋蓋2與鍋體1鉸接位置為電熱鍋的后部,反之為電熱鍋的前部,鍋蓋2合蓋時,鍋蓋2和鍋體1之間形成烹飪腔,鍋體1上轉動連接有提手3,提手3的結構可參見圖4,提手3的形狀類似U形,其兩端設有轉軸31,轉軸31可以與提手3一體結構,也可以是通過組裝固定連接在提手3兩端,鍋體1上設有軸孔,所述轉軸31安裝在軸孔內,提手3轉動時,轉軸31跟隨提手3轉動。
傳統的轉軸只是單一的圓柱形,軸孔為相匹配的圓孔,以實現轉動連接,導致提手3自由下擺時,基本沒有受到阻力,提手3會撞擊到鍋體1表面,為解決這種問題,本實施例中,所述轉軸31設有隨其轉動的凸起部32,在軸孔的內周壁上設有阻尼件,當提手3下擺時,凸起部32隨轉軸31轉動并與阻尼件接觸,接觸后,阻尼件對凸起部32產生阻尼力,以起到減緩提手3下擺速度的作用,這樣提手3撞擊到鍋體1表面的力會變小。
具體的結構:本實施例中的鍋體1包括底座11、殼體12和中環13,圖3中為了顯示清楚,殼體12部分區域已去除,本實施例中的軸孔位于中環13上,中環13的具體結構可參見圖3和圖5。本實施例中軸孔由上安裝座101和下安裝座102拼接形成,上安裝座101上設有第一半圓槽1011,下安裝座102上設有第二半圓槽1021,上安裝座101與下安裝座102拼接組裝后,第一半圓槽1011和第二半圓槽1021組合后形成所述軸孔,由于本實施例中的轉軸31設有凸起部32,所以將軸孔設置成分體式的,便于將提手3的兩端安裝到鍋體1上,本實施例中上安裝座101是與中環13一體結構,而下安裝座102則通過緊固件固定匹配到上安裝座101上。為方便定位安裝,本實施例中的下安裝座102上設有卡扣1022,上安裝座101上設有與其匹配的卡扣孔。
由于本實施例中的轉軸31帶有凸起部32,凸起部32轉動時會與第一半圓槽1011和第二半圓槽1021發生干涉,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本實施例中在第二半圓槽1021的內周壁上設有供所述凸起部32轉動的避讓槽1023,避讓槽1023為圓弧形槽,而阻尼件則位于該避讓槽1023的內壁上,本實施例中優選在避讓槽1023的底壁上,當然本領域技術人員也容易想到將阻尼件設在內側壁上。
需要說明的是,本實施例中的凸起部32與提手3位于同一側,即提手3下擺時,凸起部32也是下擺,本領域技術人員也容易想到,凸起部32也可是與提手3位于不同側,這種情況下,提手3下擺的時候,凸起部32是往上擺動的,對于這種情況,阻尼件可設置在上安裝座101上,具體結構與下文描述的具體結構類似,這里不作過多闡述。
需要說明的是,本實施例中是在提手上設有凸起部,鍋體上對應設置相應結構實現阻尼,可以理解的是,也可以是在鍋體上對應設置凸起部,提手上設有相應結構實現阻尼。當然,最佳的是在提手上設有凸起部,因為提手是可轉動地設置在鍋體上,因此,凸起部可以轉動來配合鍋體實現阻尼效果,而且在 提手轉軸上設置凸起部還可以提高轉軸強度。
本實施例中的阻尼件包括兩部分,其中之一能產生漸變的阻尼力,具體可參見圖6至圖8,本實施例中所述避讓槽1023的底壁設有漸變弧面,漸變弧面與轉軸31軸心的之間的距離沿提手3下擺方向逐漸變小,即在圖7位置時,凸起部32與避讓槽1023的底壁之間留有間隙,而從圖7位置轉到圖8位置過程中,該間隙越來越小,接近最低位置時,凸起部32與避讓槽1023的底壁已經是過盈配合,也就是說隨著提手3下擺,避讓槽1023的底壁對凸起部32的阻尼力是越來越大。這里也可以理解為阻尼件是一體成型在避讓槽1023上,即將避讓槽1023的底壁設置為漸變弧面,提手3在下擺過程中,形成了阻尼作用。
由于生產制造時存在一定尺寸誤差,尤其是對于注塑產品來說尤為明顯,故凸起部32與避讓槽1023底壁之間的間隙實際生產時也存在誤差,為了讓誤差能夠在可控范圍內,減少對精度上的要求,本實施例中在避讓槽1023的底壁周邊設有半封閉的切口1024,本實施例中的切口1024為U形,只留出一邊與下安裝座102連接,這樣設計的好處在于使得避讓槽1023的底壁存在一定的彈性空間,即便是凸起部32與避讓槽1023底壁之間的間隙過小,也能通過該彈性空間來彌補。切口1024的形狀并不局限于本實施例中的U形。
對于這部分阻尼件,本領域技術人員也容易想到在避讓槽的底壁上設置金屬的彈性片,或者彈性泡棉等來替代本實施例中的結構,這種也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本實施例的阻尼件的另一部分則能起到一定限位作用,具體包括設在避讓槽1023底壁上的阻尼凸筋1025,本實施例中阻尼凸筋1025接近于第二半圓槽1021的最低位置而設,且阻尼凸筋1025與凸起部32之間的過盈量較大,一般情況下,提手3自由下擺時,凸起部32無法越過該阻尼凸筋1025繼續下擺,只有在提手3受到較大驅動力或者人為進行下擺時,凸起部32才能越過該阻尼凸筋1025進行下擺,所以該阻尼凸筋1025存在一定的限位作用,當然為了讓凸起部32能在人為擺動提手3情況下順利越過阻尼凸筋1025,本實施例中的阻尼凸筋1025的表面為弧形,能起到一定的導向作用。而且當凸起部32越過阻尼凸筋1025后,阻尼凸筋1025對凸起部32往上擺動也起到限位作用,也能起到防止其輕易往上擺動的效果,可以使得在不用提手3的情況下,提手3不會輕易晃動。當然阻尼凸筋1025的截面形狀也可以為三角形。
也就是說,漸變弧面起到第一層阻尼的作用,而阻尼凸筋1025則起到第二層阻尼的作用。
需要說明的是,本實施例中的阻尼件雖然包含第一層阻尼和第二層阻尼,但是本領域技術人員通過構思容易得知,在其他實施例中,可單獨使用第一層阻尼或第二層阻尼,也能實現減緩提手下擺速度的作用。
另外,本實施例中,所述下安裝座102上還設有下限位件1026,所述提手3下落鄰近最低位置時,所述下限位件1026與所述凸起部32相抵,這里所指的下限位件1026能夠完全阻擋凸起部32繼續下擺,即便是在人為擺動提手3的情況下,凸起部32也無法越過該下限位件1026,利用下限位件1026,可以徹底避免提手3撞擊到鍋體1表面。
本實施例中用避讓槽1023的側壁來作為下限位件1026,具體可參見圖6至圖8,用避讓槽1023的側壁作為下限位件1026,結構較為簡單,而且本實施例中該側壁與豎直方向呈一定角度,并非完全豎直,使得凸起部32與其相抵時,提手3并非處于水平狀態,而是與水平面呈一定角度,使得提手3與鍋體1表面之間留有一定間隙,用戶下一次拿取提手3時,可通過該間隙來撥動提手3,操作更方便。
另外,提手3下擺接觸到鍋體1表面,這里所指的鍋體1表面并不局限于鍋體1的殼體12,也可以是設在鍋體1上的止擋筋141,可參見如圖2,本實施例的壓力鍋設有收水盒14,從中環13上收集的冷凝水被收集在收水盒14內,而本實施例中收水盒14帶有把手,傳統的壓力鍋,把手一方面方便用戶拿取收水盒14,另一方面用于阻擋把手繼續下擺,所以把手也作為止擋筋141,在本實施例中,當提手3下擺至最低位置時,提手3與止擋筋141之間還留有間隙,這樣一方面方便用戶通過該間隙拿取提手3,也方便通過該間隙拿取收水盒14。
而且,本實施例中阻尼凸筋1025與下限位件1026之間也存在一定預留空間,該預留空間的橫向跨度與凸起部32的寬度基本一致,使得凸起部32越過阻尼凸筋1025后剛好容置在該預留空間內,使得提手3下在自由狀態下不會輕易晃動。
需要說明的是,下限位件并不局限于本實施例中的避讓槽的側壁,也可以是設在避讓槽內壁上的限位凸筋,只要在提手下擺至最低位置附近設置的抵擋 結構均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如圖1和圖8所示,為了減少提手3在豎直狀態下的晃動,本實施例中在上安裝座101上設有上限位件1012,上限位件1012位于第一半圓槽1011上,本實施例中上限位件1012為設在第一半圓槽1011上的限位凹槽,所述提手3往上轉動鄰近豎直時,所述凸起部32與限位凹槽的內壁相抵,使得用戶在用提手3拎電熱鍋時不容易發生晃動,穩定性更好。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熟悉該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應該明白本實用新型包括但不限于附圖和上面具體實施方式中描述的內容,尤其是擋筋的形狀和結構。任何不偏離本實用新型的功能和結構原理的修改都將包括在權利要求書的范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