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固定裝置,具體涉及一種浴簾桿固定座。
背景技術:
對于衛浴空間較狹小的居家浴室,為了避免洗浴時水濺濕整間衛浴底面,也為了將浴室和廁所相隔離,往往以浴簾來分隔,這就需要解決支撐浴簾的浴簾桿兩端固定的問題。現有的浴簾桿固定座設計不完善,安裝后的浴簾桿固定座容易出現滑動或松動,牢固度差。
公開號為CN204635928U的專利公開了浴簾桿固定座,該固定座包括兩個固定座和呈管狀直桿結構的浴簾桿,固定座通過浴簾桿兩端的支撐力固定于墻體上;固定座包括底座、外圍設有小凸起的支撐芯、螺母和固定套筒,底座與墻體之間設置有墊片并粘貼在底座上。該技術方案存在的缺陷在于,浴簾桿固定座固定在墻體上,而浴室的墻體上大部分都貼有瓷磚,瓷磚的外表面光滑,因此,墊片在墻磚上會出現滑動的現象,從而導致浴簾桿固定座的滑動,進而影響浴簾桿的牢固度。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浴簾桿固定座,該固定座安裝后在墻體上不會出現滑動的現象,牢固度高。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浴簾桿固定座,包括兩個固定座和呈管狀直桿結構的浴簾桿,所述固定座包括底座、外圍設有小凸起的支撐芯、螺母和固定套筒,所述底座上垂直固定連接有與螺母相匹配的螺桿;所述支撐芯中心設有呈圓柱狀的孔,且孔直徑小于螺母的外徑,所述螺母和支撐芯先后套在螺桿上,通過調節螺母實現支撐芯的徑向移動;所述支撐芯上套有浴簾桿,浴簾桿的兩端插接在支撐芯上并抵靠著小凸起;所述浴簾桿的兩端套有一端抵靠在底座上的固定套筒;所述固定套筒上設有絲孔和與絲孔相匹配的小螺絲;所述固定座通過浴簾桿兩端的支撐力固定于墻體上;所述底座的底部以螺桿為中心設置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形狀與底座的形狀一致,所述凹槽的深度為0.5~1.5mm。
進一步的,所述凹槽的數量為2個。
進一步的,所述絲孔數量至少2個。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通過在底座的底部設置的凹槽,當浴簾桿固定在固定座上時,呈管狀直桿結構的浴簾桿會對底座上的墊片施加浴簾桿兩端的支撐力,從而使浴簾桿固定于墻體上,此時,浴簾桿兩端對墊片施加的支撐力越大,墊片則會向凹槽凹陷越深,使得墊片更牢固的固定在墻體上,從而解決了現有技術中墊片在墻體上滑動的問題。本實用新型只需在原有浴簾桿固定座的基礎上對底座設計凹槽結構,其制作工藝簡單,加工成本低,適于在衛浴行業推廣使用。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2是固定套筒的正視圖;
圖3是固定套筒的俯視圖;
圖中:1、固定座,2、浴簾桿,3、小螺絲,4、小凸起,5、固定套筒,6、底座,7、螺桿,8、支撐芯,9、螺母,10、墊片,11、墻體,12、絲孔,13、凹槽。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如圖1至圖3所示的一種浴簾桿固定座,包括兩個固定座1和呈管狀直桿結構的浴簾桿2,所述固定座1包括底座6、外圍設有小凸起4的支撐芯8、螺母9和固定套筒5,所述底座6上垂直固定連接有與螺母9相匹配的螺桿7;所述支撐芯8中心設有呈圓柱狀的孔,且孔直徑小于螺母9的外徑,所述螺母9和支撐芯8先后套在螺桿7上,通過調節螺母9實現支撐芯8的徑向移動;所述支撐芯8上套有浴簾桿2,浴簾桿2的兩端插接在支撐芯8上并抵靠著小凸起4;所述浴簾桿2的兩端套有一端抵靠在底座6上的固定套筒5;所述固定套筒5上設有絲孔12和與絲孔12相匹配的小螺絲3;所述固定座1通過浴簾桿2兩端的支撐力固定于墻體11上;所述底座6與墻體11之間設置有墊片10并粘貼在底座6上;所述底座6的底部以螺桿7為中心設置有凹槽13,所述凹槽13的形狀與底座6的形狀一致;所述凹槽13的深度為0.5~1.5mm。
為了使墊片10更牢固的固定在墻體11上,所述凹槽13的數量為2個。
所述絲孔12數量至少2個,可使浴簾桿2能更牢固的固定于支撐芯8上, 從而使浴簾桿不會發生轉動或松動的現象。
使用時,在墻體11上確定安裝位置從而確定底座6的放置位置,再將螺桿7先后穿過螺母9和支撐芯8,將固定套筒5提前套在浴簾桿2的兩端,然后將套有固定套筒5的浴簾桿2兩端插在支撐芯8上,并插至小凸起4的位置;若浴簾桿2的兩端無法抵靠在小凸起4上,則可以通過旋轉螺母9使支撐芯8發生徑向移動,使浴簾桿2的兩端抵靠在小凸起4上,從而浴簾桿2兩端對固定座1會產生支撐力,進而將固定座1固定于墻體11上;最后將小螺絲3擰緊在固定套筒5上的絲孔12上,從而達到固定浴簾桿2的效果,使浴簾桿不會發生轉動或松動的現象;所述固定座1為兩組,通過浴簾桿2兩端的支撐力固定于平行的兩面墻體上實現安裝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