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醫療器械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可調節流量壓水瓶。
背景技術:
食道疾病、肺部疾病、胸部手術后、哮喘以及某些胸肌無力的患者,在日常飲水時存在困難。
普通的水杯口部太大,一次出水太多,而上述患者難以大口吞咽,也難以做仰頭喝水的動作;而采用吸管,則需要患者提供吸力,對這些患者來說,也不易完成。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調節流量壓水瓶,以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食道疾病及胸肺疾病患者的飲水困難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可調節流量壓水瓶,其特征在于,包括瓶體和壓水器。
所述壓水器包括壓水器本體、底座、進水管和出水管。
所述壓水器本體通過所述底座可拆卸地安裝在所述瓶體的瓶口處,所述進水管延伸至所述瓶體內底部;所述出水管包括硬質的外管和軟質的內管。
所述外管的內壁設置有滑槽,并在所述滑槽內設置滾輪,所述內管央設在所述外管的管壁與所述滾輪之間。
所述滑槽的延伸方向與所述內管的軸向存在5°~30°的夾角,使所述滾輪在滾動過程中,能夠改變所述內管的管徑,從而調節所述出水管的流量。
可選的,所述壓水器本體為空心筒結構,且其內部設有一壓縮氣囊,所述壓水器本體的頂部設置下壓裝置,且所述下壓裝置的底部與所述壓縮氣囊的頂部相連。
所述底座的底部中心處設有與所述進水管連接的進水口,所述進水口處設有進水止回閥,所述進水口的出水端與所述壓縮氣囊的底部相連通。
所述進水口的出水端的一側與所述出水管連通。
可選的,在所述出水管上設有出水止回閥。
可選的,所述下壓裝置的底部邊緣設有凸緣,并通過所述凸緣卡接在所述壓水器本體內。
可選的,所述下壓裝置的底部邊緣與所述壓水器本體之間設置至少一個復位彈簧。
可選的,所述滾輪的表面設置沿軸向布置的壓紋。
可選的,所述滑槽的延伸方向與所述內管的軸向存在10°的夾角。
可選的,所述外管的前端設置可開閉的前端蓋,且在所述前端蓋關閉時,所述內管的前端彎曲容置與所述外管與所述前端蓋構成的空間內。
可選的,所述前端蓋與所述外管連接處設置扭簧。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
該水瓶通過壓水器壓縮空氣出水,避免了使用者的主動吸允,方便了胸肺功能疾病患者使用;通過調節滾輪的位置,可以調節出水管的流量,方便患者以小口的方式緩慢喝水,減輕了患者的痛苦,為他們帶來了方便。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方式,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可調節流量壓水瓶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
1-瓶體; 2-壓水器本體;
3-底座; 4-進水管;
5-出水管內管; 6-出水管外管;
7-下壓裝置; 8-壓縮氣囊;
9-復位彈簧; 10-進水止回閥;
11-滾輪; 12-前端蓋;
13-滑槽。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術語“中心”、“上”、“下”、“左”、“右”、“豎直”、“水平”、“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第三”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含義。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可調節流量壓水瓶的結構示意圖。
如圖1所示,該可調節流量壓水瓶,主要包括瓶體1和壓水器兩大部分。
壓水器主要包括壓水器本體2、底座3、進水管4、出水管以及設置在壓水器本體2內的壓水組件。
具體的,壓水器本體2通過底座3可拆卸地安裝在瓶體1的瓶口處,底座3與瓶體1之間一般可以采用螺紋連接。
壓水器本體2為空心筒結構,在其內部設有一壓縮氣囊8,壓水器本體2的頂部設置下壓裝置7,且下壓裝置7的底部與壓縮氣囊8的頂部相連。
底座3的底部中心處設有與進水管4連接的進水口,并在進水口處設有進水止回閥10,且進水口的出水端與壓縮氣囊8的底部相連通;進水口的出水端的一側與出水管連通。
進水管4的下端延伸至瓶體1內底部。
出水管包括硬質的出水管外管6和軟質的出水管內管5;在出水管外管6的內壁設置有滑槽13,并在所述滑槽13內設置滾輪11,使出水管內管5夾設在出水管外管6的管壁與滾輪11之間。
為了實現流量的調節,滑槽13采用傾斜布置的方式,即滑槽13的延伸方向與出水管內管5的軸向存在10°左右的夾角,使滾輪11在滾動過程中,能夠通過擠壓出水管內管5來改變出水管內管5的管徑,從而調節出水管內管5的出水量。
流量調節部分的具體結構可以參照輸液器的流量調節器設置。
使用時,先在瓶體1內倒入液體(如飲用水),然后安裝上壓水器。喝水時,向下按壓下壓裝置7,使其壓縮壓縮氣囊8,在壓縮氣囊8膨脹復位的過程中,將瓶體1內的液體從進水管4中吸出并送入出水管內管6中。在喝水過程中,可以調節滾輪11的位置,從而改變出水量,以滿足不同患者的需要。
在本實施例的優選方案中,下壓裝置7的底部邊緣設有凸緣,并通過所述凸緣卡接在所述壓水器本體2內;下壓裝置7的底部邊緣與壓水器本體2之間設置多個復位彈簧9,使壓縮氣囊8可以快速的復位。
在本實施例的優選方案中,滾輪11的表面設置沿軸向布置的壓紋,可以提高與出水管內管5之間的摩擦力,輔助定位。
在本實施例的優選方案中,出水管外管6的前端設置可開閉的前端蓋12,且在所述前端蓋12關閉時,出水管內管5的前端彎曲并容置于出水管外管6與前端蓋12構成的空間內,可以保證出水管內管5的衛生。
為了方便前端蓋12的開啟,在前端蓋12與出水管外管6相連接處設置扭簧。
在本實施例的優選方案中,出水管外管6上還設有出水止回閥,防止回水,避免瓶內液體被污染。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各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各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實用新型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