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咖啡機技術領域,特別指一種可拆卸磨豆裝置的咖啡機。
背景技術:
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品味不斷的提升,已經很多人不再喜歡飲用速溶咖啡,而喜歡自己購買咖啡豆進行研磨后進行沖泡飲用,這樣便會用到帶有磨豆功能的咖啡機。如中國專利公開號為CN101254068所提到的一種咖啡機,設有磨豆機構、供水機構、沖泡機構和出液機構;供水機構中的出水管與加熱容器相連,加熱容器內設有加熱器,加熱容器的出水管與沖泡機構相通。咖啡沖泡裝置中設有橫托板,缸體連接在橫托板上,橫托板驅動機構帶動橫托板沿橫向導軌移動,下托板上設有頂板,下托板在頂板位置帶動下活塞上移,缸體上部開口相應位置設有刮粉板,磨豆機構的出料口設于上活塞旁側。由于缸體連接在橫托板上,橫托板可沿橫向導軌移動,使得缸體可移至磨豆機構的出料口下方,減少往缸體加入咖啡粉時咖啡粉四處飛散。該方案中,磨豆系統和整機固定在一起不可拆卸的,當咖啡機磨豆完成后磨輪和出粉通道會因為各種原因粘有一定的咖啡粉和其他一些雜物等,同時因為磨豆系統與整機固定在一起不能夠拆卸出來進行清潔,使清潔變得非常困難;又因為現有的磨豆咖啡機存在有出粉通道這樣就導致了磨出來的咖啡粉在經過出粉通道時會出現堵粉和飛粉等常見現象,因此需要進一步改進。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種可拆卸磨豆裝置的咖啡機,磨豆裝置與主機之間通過可拆卸的結構進行連接,并且磨豆裝置與主機之間通過漏斗對咖啡粉進行導向,使磨豆裝置和主機內可以較為容易地進行清理殘粉,同時也可以避免出粉通道內的堵粉和飛粉現象發生。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可拆卸磨豆裝置的咖啡機,包括主機,以及安裝于主機上的磨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機的頂部設有安裝孔,所述安裝孔內設有匯集并引導咖啡粉流向的漏斗,所述安裝孔上端設有鎖扣,所述磨豆裝置的底部外表面設有鎖鉤;所述磨豆裝置的鎖鉤可以卡入或拔出所述漏斗的鎖扣內,使磨豆裝置可拆卸地安裝在主機上。磨豆裝置與主機之間通過可拆卸的結構進行連接,并且磨豆裝置與主機之間通過漏斗對咖啡粉進行導向,使磨豆裝置及主機內可以較為容易地進行清理殘粉,同時也可以避免出粉通道內的堵粉和飛粉現象發生。
根據以上方案,所述磨豆裝置包括動力組件和磨豆組件,所述磨豆組件通過設置于磨豆組件上的鎖鉤安裝于主機的安裝孔內;所述動力組件的下端設有連接鉤,所述磨豆組件的上端設有連接扣,所述動力組件通過連接鉤與連接扣以鎖扣配合的方式可拆卸地連接于磨豆組件上。動力組件與磨豆組件之間也可以拆卸開,使磨豆組件內部也可以很方便地進行清理。
根據以上方案,所述動力組件上設有驅動頭,所述磨豆裝置上設有連接頭,所述驅動頭與連接頭傳動配合以使動力組件驅動所述磨豆裝置運轉。使動力組件與磨豆組件之間的拆卸或連接過程中,傳動機構之間的驅動頭和連接頭可以方便地拆卸或連接,保證動力傳動的穩定。
根據以上方案,所述驅動頭與連接頭均為棘爪式轉盤,所述棘爪設于轉盤的配合面,采用棘爪式的轉盤進行配合,可以在方便動力傳動時的脫離或連接。
根據以上方案,所述動力組件包括殼體,設置于殼體內的電機、齒輪箱及驅動頭,所述電機通過齒輪箱傳動連接于驅動頭上,所述殼體的底面設有連接鉤。動力組件通過電機提供驅動力,再通過齒輪箱變速后,由驅動頭傳動動力給磨豆機構,動力傳遞更穩定可靠,同時通過殼體與磨豆組件相連接,也保證連接結構的可靠性。
根據以上方案,所述磨豆組件包括豆箱,設置于豆箱內的連接頭和錐磨輪,所述連接頭與錐磨輪傳動連接,所述連接扣設置于所述豆箱的上端開口處,通過豆箱盛放咖啡豆,再由連接頭從驅動頭提取動力,并傳遞至錐磨輪上進行磨豆,動力傳遞更穩定可靠,同時通過豆箱與動力組件相連接,也保證連接結構的可靠性。
根據以上方案,所述豆箱的上端直徑大而下端直徑小,使咖啡豆自動由豆箱向底部中心位置的錐磨輪處集合,實現自動進料,便于持續磨豆。
根據以上方案,所述主機上還設有容納孔,用于存放所述動力組件,在包裝或不使用時能減少空間占用。
根據以上方案,所述容納孔與所述安裝孔并排設置于所述主機的頂部,能簡化主機內部結構,避免主機體積過大。
根據以上方案,所述主機的頂部設有蓋板,所述蓋板可以封閉所述安裝孔和容納孔,在不使用或是存放時避免灰塵或雜質進行安裝孔或容納孔內,保持主機內部清潔。
本實用新型的咖啡機,磨豆裝置可拆卸地安裝在主機上,可以將磨豆裝置拆卸出來從而能夠更簡單的清理磨豆完成后殘留在磨豆裝置和主機內的咖啡粉,并且本設計中磨豆系統是沒有出粉通道和刮粉刀的,磨輪下面直接連著咖啡漏斗,當磨輪將咖啡豆磨成粉后是從磨輪直接掉落入漏斗中,不需要通過刮粉刀刮落和經過出粉通道掉入漏斗中,所以也就不會出現堵粉和飛粉的情況。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剖示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中的鎖扣與鎖鉤的配合示意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的磨豆裝置結構示意圖。
圖中:10、主機;20、磨豆裝置;30、動力組件;40、磨豆組件;11、安裝孔;12、漏斗;13、容納孔;14、蓋板;15、鎖扣;21、鎖鉤;31、連接鉤;32、驅動頭;33、殼體;34、電機;35、齒輪箱;41、連接扣;42、連接頭;43、豆箱;44、錐磨輪。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與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說明。
如圖1、圖2、圖3和圖4所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可拆卸磨豆裝置的咖啡機,包括主機10,以及安裝于主機10上的磨豆裝置20,所述主機10的頂部設有安裝孔11,所述安裝孔11內設有匯集并引導咖啡粉流向的漏斗12,所述安裝孔11上端設有鎖扣15,所述磨豆裝置20的底部外表面設有鎖鉤21;所述磨豆裝置20的鎖鉤21可以旋入或旋出所述漏斗12的鎖扣15內,使磨豆裝置20可拆卸地安裝在主機10上。本實用新型的咖啡機,磨豆裝置20可拆卸地安裝在主機10上,可以將磨豆裝置20拆卸出來從而能夠更簡單的清理磨豆完成后殘留在磨豆裝置20和主機10內的咖啡粉,并且本設計中磨豆系統是沒有出粉通道和刮粉刀的,磨輪下面直接連著咖啡漏斗12,當磨輪將咖啡豆磨成粉后是從磨輪直接掉落入漏斗12中,不需要通過刮粉刀刮落和經過出粉通道掉入漏斗12中,所以也就不會出現堵粉和飛粉的情況。
進一步地,如圖5所示,所述磨豆裝置20包括動力組件30和磨豆組件40,所述磨豆組件40通過設置于磨豆組件40上的鎖鉤安裝于主機10的安裝孔11內;所述動力組件30的下端設有連接鉤31,所述磨豆組件40的上端設有連接扣41,所述動力組件30通過連接鉤31與連接扣41以鎖扣配合的方式可拆卸地連接于磨豆組件40上。動力組件30與磨豆組件40之間也可以拆卸開,使磨豆組件40內部也可以很方便地進行清理。所述動力組件30上設有驅動頭32,所述磨豆組件40上設有連接頭42,所述驅動頭32與連接頭42傳動配合以使動力組件30驅動所述磨豆組件40運轉。使動力組件30與磨豆組件40之間的拆卸或連接過程中,傳動機構之間的驅動頭32和連接頭42可以方便地拆卸或連接,保證動力傳動的穩定。優選地,所述驅動頭32與連接頭42均為棘爪式轉盤,所述棘爪設于轉盤的配合面,采用棘爪式的轉盤進行配合,可以在方便動力傳動時的脫離或連接。具體地,所述動力組件30包括殼體33,設置于殼體33內的電機34、齒輪箱35及驅動頭32,所述電機34通過齒輪箱35傳動連接于驅動頭32上,所述殼體33的底面設有連接鉤31。動力組件30通過電機34提供驅動力,再通過齒輪箱35變速后,由驅動頭32傳動動力給磨豆機構,動力傳遞更穩定可靠,同時通過殼體33與磨豆組件40相連接,也保證連接結構的可靠性。所述磨豆組件40包括豆箱43,設置于豆箱43內的連接頭42和錐磨輪44,所述連接頭42與錐磨輪44傳動連接,所述連接扣41設置于所述豆箱43的上端開口處,通過豆箱43盛放咖啡豆,再由連接頭42從驅動頭32提取動力,并傳遞至錐磨輪44上進行磨豆,動力傳遞更穩定可靠,同時通過豆箱43與動力組件30相連接,也保證連接結構的可靠性。優選地,所述豆箱43的上端直徑大而下端直徑小,使咖啡豆自動由豆箱43向底部中心位置的錐磨輪44處集合,實現自動進料,便于持續磨豆。
此外,所述主機10上還設有容納孔13,用于存放所述動力組件30,在包裝或不使用時能減少空間占用,所述容納孔13與所述安裝孔11并排設置于所述主機10的頂部,能簡化主機10內部結構,避免主機10體積過大。所述主機10的頂部設有蓋板14,所述蓋板14可以封閉所述安裝孔11和容納孔13,在不使用或是存放時避免灰塵或雜質進行安裝孔11或容納孔13內,保持主機10內部清潔。
在使用過程中,首先將磨豆組件40放入到安裝孔11上方,使磨豆組件40的鎖鉤旋入安裝孔11內的鎖扣,使磨豆組件40對準安裝孔11內的漏斗12,然后在磨豆組件40的豆箱43內放入適量的咖啡豆,再將動力組件30放到磨豆組件40上方,使二者連接固定,同時驅動頭32與連接頭42傳動配合連接,當電機34轉動時通過齒輪箱35帶動驅動頭32轉動,驅動頭32帶動連接頭42轉動,連接頭42再帶動錐磨輪44轉動,從而開始磨豆工作,磨豆產生的咖啡粉從錐磨輪44內直接掉落入漏斗12中匯集,并導流至主機10內的釀造系統中,不需要經過刮粉或出粉通道,避免殘粉造成堵粉或飛粉現象。在使用完畢后,可以將磨豆裝置20從主機10上拆卸下來,對主機10內的漏斗12處進行清洗,同時還可以將磨豆裝置20的動力組件30和磨豆組件40拆卸開來,對磨豆組件40中的豆箱43內部和錐磨輪44內部進行清洗,以保證內部清潔。清洗之后,可以將動力組件30放入容納孔13內存放,然后將蓋板14蓋在安裝孔11和容納孔13上,這樣既不影響美觀也節省放置位置,同時還可以避免灰塵或雜質進入主機10內部。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方式,故凡依本實用新型專利申請范圍所述的構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變化或修飾,均包括于本實用新型專利申請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