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廚房用具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烹飪器具。
背景技術:
目前,現有的如壓力鍋或微壓煲等烹飪器具,在執行烹飪過程中利用鎖扣結構對鍋體和上蓋鎖緊實現密封,烹飪結束后,通過解除鎖扣結構對鍋體和上蓋的鎖緊作用以使上蓋能夠與鍋體相打開,但是,現有的此類烹飪器具存在這樣的問題,其需要嚴格保證鎖緊結構的扣合余量,否則,在余量過大時會存在扣合不穩、漏氣等不良情況,導致產品的使用性能和安全性降低。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至少之一,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烹飪器具。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烹飪器具,包括:鍋體和上蓋,所述鍋體和所述上蓋中的一個上設置有活動扣,另一個上設置有扣板,所述活動扣能夠與所述扣板扣合或分離;彈性件,設置在所述扣板和所述活動扣中的一個上,且在所述活動扣與所述扣板扣合時,所述彈性件與所述扣板和所述活動扣中的另一個彈性抵靠。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烹飪器具,在扣板和活動扣中的一個上設置彈性件,在扣板和活動扣扣合時,利用彈性件與扣板和活動扣中的另一個彈性抵靠,這樣可以使活動扣和扣板通過彈性件保持抵接,相對于現有技術中活動扣和扣板扣合后兩者間存在扣合余量的結構,該設計避免了因活動扣與扣板存在間隙而導致上蓋與鍋體蓋合不嚴所引起的漏氣問題,因而保證了產品的使用性能,另外,本方案中由于彈性件的彈性抵靠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活動扣或扣板的扣合力,如此則相應地加大了開蓋力,可降低產品烹飪過程中的誤開蓋概率,提升產品的使用安全性。
另外,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上述實施例中的烹飪器具還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術特征:
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彈性件包括彈片懸臂部,所述彈片懸臂部的一端與所述扣板和所述活動扣中的一個連接,所述彈片懸臂部的另一端為自由端;其中,在所述活動扣與所述扣板扣合時,所述彈片懸臂部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扣板與所述活動扣之間,且所述扣板和所述活動扣中的另一個扣在所述彈片懸臂部上。
在本方案中,設置彈性件包括懸臂布置的彈片懸臂部,當扣板和活動扣中的另一個扣在彈片懸臂部上時,彈片懸臂部受力產生以其固定端為中心的小量轉動的撓曲變形,同時,彈片懸臂部的彈性回復力反作用于扣板和活動扣中的另一個以形成抵接,使活動扣和扣板通過彈片懸臂部保持抵靠,以此避免了因活動扣與扣板存在間隙而導致上蓋與鍋體蓋合不嚴所引起的漏氣問題,因而保證了產品的使用性能,另外,活動扣和扣板之間通過彈片懸臂部支撐形成的抵靠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活動扣或扣板的扣合力,如此則相應地加大了開蓋力,可降低產品烹飪過程中的誤開蓋概率,提升產品的使用安全性。
值得說明的是,彈片懸臂部為懸臂布置結構,從而使其在結構上具備彈性支撐能力,這樣設計的好處是,通過結構上的撓曲度進行彈性支撐的設計方案具有較大的彈性壓縮行程,就本方案而言,可以為活動扣提供其與扣板進行扣合動作的活動空間,這樣可以保證合蓋扣合的配合精度,避免扣合困難或無法扣合的問題;而就彈片懸臂部的材質而言,其可以為剛性質體,例如,為具有一定彎曲變形能力的薄壁金屬或薄壁硬質塑料,當然,為進一步保證其變形能力,其也可為彈性質體,如具有一定剛度的硅膠彈片、橡膠彈片或塑料彈片等。
當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其中,也可設置彈性件為設置在扣板和/或活動扣上的如硅膠、橡膠等具有彈性變形質體,利用材質本身的彈性使活動扣和扣板保持抵接。
上述任一技術方案中,優選地,所述彈性件還包括彈片固定部,其中,所述活動扣上的所述彈片懸臂部通過所述彈片固定部與所述活動扣連接,或所述扣板上的所述彈片懸臂部通過所述彈片固定部與所述扣板連接。
在本方案中,設置彈性件還包括彈片固定部,具體地,彈片固定部裝設在活動扣和扣板上,彈片懸臂部固定連接在彈片固定部上或與彈片固定部為一體式結構,相對于彈片懸臂部直接與活動扣或扣板固定的方案而言,該設計使懸臂布置的彈片懸臂部的安裝過程更為簡單便捷,且更利于保證彈片懸臂部固定端的穩固性以保證彈片懸臂部在彈性能力方面的可靠性。
上述任一技術方案中,優選地,所述烹飪器具還包括:固定板,設置在所述鍋體和所述上蓋中設置有所述扣板的一個上,所述扣板安裝在所述固定板上;其中,位于所述扣板上的所述彈片固定部的一端被所述固定板和所述扣板夾緊;和/或位于所述扣板上的所述彈片固定部上設置有通孔,且所述彈片固定部的部分伸入所述固定板和所述扣板之間,所述固定板和所述扣板中的至少一個上設置凸起,所述凸起貫穿所述通孔。
在本方案中,設置位于扣板上的彈片固定部的部分被固定板和扣板夾緊,該結構中實現將彈性件組裝到扣板上的組裝方式簡單,可利于保證產品的組裝效率;另外,設置位于扣板上的彈片固定部上設置有通孔,且彈片固定部的部分伸入固定板和扣板之間,固定板和扣板中的至少一個上設置凸起,凸起貫穿通孔,該結構具有組裝便利的優點,且利用凸起與通孔進行限位配合,可進一步保證彈性件與扣板的裝配穩固性,提高產品品質。
當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除此之外,也可利用螺釘將彈片固定部固定在扣板上,其中,實現彈片固定部與扣板固定的結構形式有多種,在此不再一一列舉,但均應在本方案的保護范圍內。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烹飪器具還包括:第一彈性輔助件,彈性支撐在所述彈片固定部與所述彈片懸臂部之間。
在本方案中,具體地,設置第一彈性輔助件彈性支撐在位于活動扣上的彈片懸臂部及彈片固定部之間,或者第一彈性輔助件彈性支撐在位于扣板上的彈片固定部及彈片懸臂部之間,利用第一彈性輔助件對彈片懸臂部的彈性支撐作用,可進一步強化彈片懸臂部處的彈性回復能力,可避免鍋內壓力過大時彈片懸臂部被扣板和活動扣壓潰的問題,由此提高產品的使用可靠性。
優選地,第一彈性輔助件為彈簧或為硅膠、橡膠等彈性材質的彈性柱。
上述技術方案中,優選地,所述活動扣上設置有第一限位孔,其中,所述第一彈性輔助件貫穿所述第一限位孔,且所述第一彈性輔助件支撐在位于所述活動扣上的所述彈片懸臂部及所述彈片固定部之間;或者所述扣板上設置有第二限位孔,其中,所述第一彈性輔助件貫穿所述第二限位孔,且所述第一彈性輔助件支撐在位于所述扣板上的所述彈片懸臂部及所述彈片固定部之間。
在本方案中,在活動扣上設置第一限位孔,使第一彈性輔助件貫穿第一限位孔并對活動扣上的彈片懸臂部及彈片固定部進行支撐,這樣設計可以提高第一彈性輔助件的裝配穩定性,避免其脫落,且利用第一限位孔可以將第一彈性輔助件的壓縮方向限定在第一限位孔的軸向上,避免第一彈性輔助件被壓潰或折彎的問題,從而延長第一彈性輔助件的使用壽命;另外,可在扣板上設置第二限位孔,使第一彈性輔助件貫穿第二限位孔并對扣板上的彈片懸臂部及彈片固定部進行支撐,這樣設計可以提高第一彈性輔助件的裝配穩定性,避免其脫落,且利用第二限位孔可以將第一彈性輔助件的壓縮方向限定在第二限位孔的軸向上,避免第一彈性輔助件被壓潰或折彎的問題,從而延長第一彈性輔助件的使用壽命。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烹飪器具還包括:第二彈性輔助件,彈性支撐在所述活動扣和所述活動扣上的所述彈片懸臂部之間,或彈性支撐在所述扣板和所述扣板上的所述彈片懸臂部之間。
在本方案中,設置第二彈性輔助件支撐在活動扣和活動扣上的彈片懸臂部之間,或支撐在扣板和扣板上的彈片懸臂部之間,利用第二彈性輔助件對彈片懸臂部的彈性支撐作用,可進一步強化彈片懸臂部處的彈性回復能力,可避免鍋內壓力過大時彈片懸臂部被扣板和活動扣壓潰的問題,由此提高產品的使用可靠性。
優選地,第二彈性輔助件為彈簧或為硅膠、橡膠等彈性材質的彈性柱。
上述任一技術方案中,優選地,所述彈性件上設置有導向斜面,所述扣板和所述活動扣中的另一個能夠沿所述導向斜面運動至所述活動扣與所述扣板相扣合。
在本方案中,在彈性件上設置導向斜面,這樣,利用導向斜面對活動扣與扣板扣合時的相對運動進行輔助導向,避免彈性件對活動扣與扣板的扣合動作造成干涉導致扣板與活動扣扣合困難或無法扣合的問題。
上述任一技術方案中,優選地,所述烹飪器具還包括:開蓋按鈕,設置在所述鍋體或所述上蓋上;推桿,分別與所述開蓋按鈕和所述活動扣配合,所述開蓋按鈕被按壓時,所述推桿推動所述活動扣使所述活動扣與所述扣板分離。
上述任一技術方案中,優選地,所述烹飪器具為電飯煲或電壓力鍋。
本實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優點將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變得明顯,或通過本實用新型的實踐了解到。
附圖說明
本實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優點從結合下面附圖對實施例的描述中將變得明顯和容易理解,其中:
圖1是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所述烹飪器具在第一狀態下的局部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中所示A部的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所述烹飪器具在第二狀態下的局部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4是圖3中所示B部的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所述烹飪器具在第一狀態下的局部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6是圖5中所示C部的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7是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所述烹飪器具在第二狀態下的局部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8是圖7中所示D部的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9是本實用新型第三實施例所述烹飪器具在第一狀態下的局部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10是圖9中所示E部的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11是本實用新型第三實施例所述烹飪器具在第二狀態下的局部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12是圖11中所示F部的放大結構示意圖。
其中,圖1至圖12中的附圖標記與部件名稱之間的對應關系為:
10鍋體,11扣板,111通孔,112凸起,113第二限位孔,12固定板,20上蓋,21活動扣,211轉軸,22外蓋,23內蓋,30彈性件,31彈片懸臂部,32彈片固定部,33導向斜面,41彈簧,42硅膠柱,50開蓋按鈕,60推桿。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能夠更清楚地理解本實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優點,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的詳細描述。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申請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闡述了很多具體細節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實用新型,但是,本實用新型還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來實施,因此,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受下面公開的具體實施例的限制。
下面參照圖1至圖12描述根據本實用新型一些實施例所述烹飪器具。
本實用新型一些實施例提供的烹飪器具包括:鍋體10、上蓋20和彈性件30。
具體地,鍋體10和上蓋20中的一個上設置有活動扣21,另一個上設置有扣板11,活動扣21能夠與扣板11扣合或分離;彈性件30設置在扣板11和活動扣21中的一個上,且在活動扣21與扣板11扣合時,彈性件30與扣板11和活動扣21中的另一個彈性抵靠。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烹飪器具,在扣板11和活動扣21中的一個上設置彈性件30,在扣板11和活動扣21扣合時,利用彈性件30與扣板11和活動扣21中的另一個彈性抵靠,這樣可以使活動扣21和扣板11通過彈性件30保持抵接,相對于現有技術中活動扣21和扣板11扣合后兩者間存在扣合余量的結構,該設計避免了因活動扣21與扣板11存在間隙而導致上蓋20與鍋體10蓋合不嚴所引起的漏氣問題,因而保證了產品的使用性能,另外,本方案中由于彈性件30的彈性抵靠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活動扣21或扣板11的扣合力,如此則相應地加大了開蓋力,可降低產品烹飪過程中的誤開蓋概率,提升產品的使用安全性。
在上述的實施例中,彈性件30可以設置在活動扣21上,其設置在活動扣21上時,活動扣21與扣板11扣合會使彈性件30與扣板11彈性抵靠;或者,彈性件30可以設置在扣板11上,其設置在扣板11上時,活動扣21與扣板11扣合會使彈性件30與活動扣21彈性抵靠。以下就彈性件30設置扣板11上為例對本實用新型中一些實施例作進一步闡述,但本領域技術可以理解的是,以下實施例中對彈性件30的結構及彈性件30與扣板11配合結構所作的進一步限定在扣板11與活動扣21進行互換時同樣適用。
如圖1至圖12所示,在實用新型的第一至第三實施例中,烹飪器具包括:鍋體10、上蓋20和彈性件30,具體地,鍋體10設置有扣板11,上蓋20設置有活動扣21,活動扣21能夠與扣板11扣合或分離,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是,根據設計需求,本方案也可將扣板11設置在上蓋20上,且將活動扣21設置在鍋體10上以實現使鍋體10和上蓋20通過扣板11和活動扣21扣合固定的目的;彈性件30設置在扣板11上,且在活動扣21與扣板11扣合時,彈性件30與活動扣21彈性抵靠。更具體地,上蓋20包括內蓋23和外蓋22,活動扣21通過轉軸211可轉動地安裝在內蓋23的內側,且內蓋23上設置有供活動扣21伸入的開口,活動扣21可繞轉軸211轉動以與扣板11扣合或分離。
在實用新型的第一至第三實施例中,如圖1至圖12所示,彈性件30包括彈片懸臂部31和彈片固定部32,彈片懸臂部31的一端通過彈片固定部32與扣板11連接,彈片懸臂部31的另一端為自由端;其中,在活動扣21與扣板11扣合時,彈片懸臂部31的至少部分位于扣板11與活動扣21之間,且活動扣21扣在彈片懸臂部31上。
在本方案中,設置彈性件30包括懸臂布置的彈片懸臂部31,當扣板11和活動扣21中的另一個扣在彈片懸臂部31上時,彈片懸臂部31受力產生以其固定端為中心的小量轉動的撓曲變形,同時,彈片懸臂部31的彈性回復力反作用于扣板11和活動扣21中的另一個以形成抵接,使活動扣21和扣板11通過彈片懸臂部31保持抵靠,以此避免了因活動扣21與扣板11存在間隙而導致上蓋20與鍋體10蓋合不嚴所引起的漏氣問題,因而保證了產品的使用性能,另外,活動扣21和扣板11之間通過彈片懸臂部31支撐形成的抵靠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活動扣21或扣板11的扣合力,如此則相應地加大了開蓋力,可降低產品烹飪過程中的誤開蓋概率,提升產品的使用安全性。
值得說明的是,彈片懸臂部31為懸臂布置結構,從而使其在結構上具備彈性支撐能力,這樣設計的好處是,通過結構上的撓曲度進行彈性支撐的設計方案具有較大的彈性壓縮行程,就本方案而言,可以為活動扣21提供其與扣板11進行扣合動作的活動空間,這樣可以保證合蓋扣合的配合精度,避免扣合困難或無法扣合的問題;而就彈片懸臂部31的材質而言,其可以為剛性質體,例如,為具有一定彎曲變形能力的薄壁金屬或薄壁硬質塑料,當然,為進一步保證其變形能力,其也可為彈性質體,如具有一定剛度的硅膠彈片、橡膠彈片或塑料彈片等。
當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其中,也可設置彈性件30為設置在扣板11和/或活動扣21上的如硅膠、橡膠等具有彈性變形質體。
更具體而言,如圖1至圖12所示,彈片懸臂部相對扣板11的下板面呈傾斜狀設置,使彈片懸臂部與扣板11的下板面構造出一個銳角結構,這樣,使彈片懸臂部上相對背朝扣板11下板面的表面構造出導向斜面33,活動扣21與扣板11扣合過程中,活動扣21可沿該導向斜面33運動至完全與扣板11扣合,其中,利用導向斜面33對活動扣21與扣板11扣合時的相對運動進行輔助導向,避免彈性件30對活動扣21與扣板11的扣合動作造成干涉導致扣板11與活動扣21扣合困難或無法扣合的問題。
進一步地,烹飪器具還包括固定板12,固定板設置在鍋體10和上蓋20中設置有扣板11的一個上,扣板11安裝在固定板12上,固定板12的作用在于對扣板11實現固定安裝。在實用新型的第一至第三實施例中,如圖1至圖12所示,扣板11設置在鍋體10上,相應地,烹飪器具所包括的固定板12設置在鍋體10上,扣板11安裝在固定板12上。當然,可以理解的是,對于扣板設置在上蓋上,而活動扣設置在鍋體上的方案而言,固定板應設置在上蓋上以用于安裝上蓋上的扣板。
更具體地,在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所述的烹飪器具中,如圖1至圖4所示,彈性件30為彈片,且包括彈片固定部32和彈片懸臂部31,彈片固定部32彎折呈L形且套在扣板11的一個角上,其中,彈片固定部32的一端插裝到扣板11的上板面和固定板12之間,且優選彈片固定部32的該部位被扣板11和固定板12夾緊實現彈片固定部32的穩定,彈片固定部32的另一端與彈片懸臂部31呈一體式連接結構,且如圖1和圖2所示,在扣板11和活動扣21扣合且烹飪器具內壓力為常壓的狀態下,彈片懸臂部31整體呈傾斜狀位于扣板11下方,活動扣21扣在彈片懸臂部上,以使彈片懸臂部與扣板11的下板面之間的夾角相比未受力狀態有所減小但不為零,從而使活動扣21與扣板11之間形成通過彈片懸臂部31抵靠的抵接狀態,這樣可以限制鍋體10和上蓋20之間的相對浮動以避免漏氣問題;而如圖3和圖4所示,在扣板11和活動扣21扣合且烹飪器具內壓力為微壓或高壓的狀態下,活動扣21扣在彈片懸臂部31上且將彈片懸臂部31壓向扣板11下板面,且隨著烹飪器具內壓力進一步升高而使彈片懸臂部31與扣板11下板面之間的夾角進一步減小,在極限狀態下,活動扣21可將彈片懸臂部31壓平在扣板11的下板面上,本結構中,在鍋內具有壓力時可使活動扣21與扣板11之間的扣合力增加,以此相應增加開蓋操作力的需求,即增加了開蓋操作困難度,降低鍋內微壓或高壓情況下誤開蓋的概率,提高產品的安全性。
在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所述的烹飪器具中,如圖5至圖8所示,彈性件30為彈片,且包括彈片固定部32和彈片懸臂部31,彈片固定部32彎折呈L形且套在扣板11的一個角上,其中,彈片固定部32的一端插裝到扣板11的上板面和固定板12之間,且優選彈片固定部32的該部位上設置有通孔111,而扣板11和/或固定板12上設置有貫穿該通孔111的凸起112,彈片固定部32的另一端與彈片懸臂部31呈一體式連接結構;另外,烹飪器具還包括第一彈性輔助件,具體地,本實施例中第一彈性輔助件為彈簧41,其中,如圖5至圖8所示,扣板11上設置有貫穿的第二限位孔113,彈簧41貫穿第二限位孔113且與彈片固定部32和彈片懸臂部31相抵,以起到輔助彈片懸臂部31彈動的目的;具體地,如圖5和圖6所示,在扣板11和活動扣21扣合且烹飪器具內壓力為常壓的狀態下,彈片懸臂部31整體呈傾斜狀位于扣板11下方,活動扣21扣在彈片懸臂部上,以使彈片懸臂部與扣板11的下板面之間的夾角相比未受力狀態有所減小但不為零,從而使活動扣21與扣板11之間形成通過彈片懸臂部31抵靠的抵接狀態,這樣可以限制鍋體10和上蓋20之間的相對浮動以避免漏氣問題;而如圖7和圖8所示,在扣板11和活動扣21扣合且烹飪器具內壓力為微壓或高壓的狀態下,活動扣21扣在彈片懸臂部31上且將彈片懸臂部31壓向扣板11下板面,即可對應理解為如圖6和圖8中所示,活動扣21與扣板11下板面的間隙H1大于H2,且隨著烹飪器具內壓力進一步升高而使彈片懸臂部31與扣板11下板面之間的夾角進一步減小,本結構中,在鍋內具有壓力時可使活動扣21與扣板11之間的扣合力增加,以此相應增加開蓋操作力的需求,即增加了開蓋操作困難度,降低鍋內微壓或高壓情況下誤開蓋的概率,提高產品的安全性。
當然,本方案并不受本實施例的限制,例如,也可不再扣板11上設置第二限位孔113,而是設置如彈簧41等第二彈性輔助件支撐在扣板11的下板面和彈片懸臂部31之間,以達到輔助彈片懸臂部31的彈動的目的;再如,也可不在彈片固定部32上設置通孔111、不在扣板11和/或固定板12上設置凸起112,而是采用螺釘將彈片固定部32固定在扣板11上,以實現對彈片固定部32和扣板11固定安裝。
在本實用新型第三實施例所述的烹飪器具中,如圖9至圖12所示,彈性件30為彈片,且包括彈片固定部32和彈片懸臂部31,彈片固定部32彎折呈L形且套在扣板11的一個角上,其中,彈片固定部32的一端插裝到扣板11的上板面和固定板12之間,且優選彈片固定部32的該部位上設置有通孔111,而扣板11和/或固定板12上設置有貫穿該通孔111的凸起112,彈片固定部32的另一端與彈片懸臂部31呈一體式連接結構;另外,烹飪器具還包括第一彈性輔助件,具體地,本實施例中第一彈性輔助件為硅膠柱42,當然,也可為橡膠柱或其他彈性材質體,其中,如圖9至圖12所示,扣板11上設置有貫穿的第二限位孔113,硅膠柱42貫穿第二限位孔113且與彈片固定部32和彈片懸臂部31相抵,以起到輔助彈片懸臂部31彈動的目的;具體地,如圖9和圖10所示,在扣板11和活動扣21扣合且烹飪器具內壓力為常壓的狀態下,彈片懸臂部31整體呈傾斜狀位于扣板11下方,活動扣21扣在彈片懸臂部上,以使彈片懸臂部與扣板11的下板面之間的夾角相比未受力狀態有所減小但不為零,從而使活動扣21與扣板11之間形成通過彈片懸臂部31抵靠的抵接狀態,這樣可以限制鍋體10和上蓋20之間的相對浮動以避免漏氣問題;而如圖11和圖12所示,在扣板11和活動扣21扣合且烹飪器具內壓力為微壓或高壓的狀態下,活動扣21扣在彈片懸臂部31上且將彈片懸臂部31壓向扣板11下板面,即可對應理解為如圖10和圖12中所示,活動扣21與扣板11下板面的間隙H1大于H2,且隨著烹飪器具內壓力進一步升高而使彈片懸臂部31與扣板11下板面之間的夾角進一步減小,本結構中,在鍋內具有壓力時可使活動扣21與扣板11之間的扣合力增加,以此相應增加開蓋操作力的需求,即增加了開蓋操作困難度,降低鍋內微壓或高壓情況下誤開蓋的概率,提高產品的安全性。
當然,本方案并不受本實施例的限制,例如,也可不再扣板11上設置第二限位孔113,而是設置如硅膠柱42等第二彈性輔助件支撐在扣板11的下板面和彈片懸臂部31之間,以達到輔助彈片懸臂部31的彈動的目的;再如,也可不在彈片固定部32上設置通孔111、不在扣板11和/或固定板12上設置凸起112,而是采用螺釘將彈片固定部32固定在扣板11上,以實現對彈片固定部32和扣板11固定安裝。
另外,本方案也并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其中,也可將彈性件30設置在活動扣21上以達到相同的目的,例如,將以上實施例中所述的彈性件30套裝到活動扣21上,并在活動扣21上設置固定板12以輔助對彈性件30的固定和安裝,再如,可設置第一彈性輔助件支撐在彈片固定部32與彈片懸臂部31之間,以輔助彈片懸臂部31的彈動,其中,可在活動扣21上設置第一限位孔以對第一彈性輔助件進行限位,又或者,也可設置第二彈性輔助件支撐在彈片懸臂部31位于活動扣21之間,以輔助彈片懸臂部31的彈動。
在上述任一實施例中,如圖1、圖3、圖5、圖7、圖9和圖11所示,烹飪器具還包括開蓋按鈕50和推桿60,具體地,開蓋按鈕50設置在鍋體10或上蓋20上;推桿60分別與開蓋按鈕50和活動扣21配合,開蓋按鈕50被按壓時,推桿60推動活動扣21使活動扣21與扣板11分離。
在上述任一實施例中,可選地,烹飪器具為電飯煲或電壓力鍋。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烹飪器具,在扣板和活動扣中的一個上設置彈性件,在扣板和活動扣扣合時,利用彈性件與扣板和活動扣中的另一個彈性抵靠,這樣可以使活動扣和扣板通過彈性件保持抵接,相對于現有技術中活動扣和扣板扣合后兩者間存在扣合余量的結構,該設計避免了因活動扣與扣板存在間隙而導致上蓋與鍋體蓋合不嚴所引起的漏氣問題,因而保證了產品的使用性能,另外,本方案中由于彈性件的彈性抵靠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活動扣或扣板的扣合力,如此則相應地加大了開蓋力,可降低產品烹飪過程中的誤開蓋概率,提升產品的使用安全性。
在本實用新型中,術語“第一”、“第二”、“第三”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術語“多個”則指兩個或兩個以上,除非另有明確的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固定”等術語均應做廣義理解,例如,“連接”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相連”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含義。
在本說明書的描述中,術語“一個實施例”、“一些實施例”、“具體實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結合該實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體特征、結構、材料或特點包含于本實用新型的至少一個實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說明書中,對上述術語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實施例或實例。而且,描述的具體特征、結構、材料或特點可以在任何的一個或多個實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適的方式結合。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實用新型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