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家用清潔用品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吸塵器風道及吸塵器。
背景技術:
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家庭衛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因此,吸塵器的使用越來越普遍。現有的吸塵器種類、樣式繁多,按結構可分為立式、臥式和便攜式。吸塵器的工作原理是,利用電動機帶動風機室內的風機葉片高速旋轉,在密封的殼體內產生空氣負壓,吸取塵屑。吸塵器在工作的時候,風機葉片高速旋轉,吸塵器內的空氣迅速被排出,使吸塵器的塵杯形成了一個瞬時真空狀態。此時塵杯的氣壓遠遠小于外界大氣壓,形成了一個相當高的負壓差,于是,唯一與外界相通的吸氣口就會吸入大量的空氣。隨著空氣的吸入,灰塵、垃圾等也都被吸入吸塵器內,收集到塵杯中,吸入的空氣經過過濾網排出吸塵器。
吸塵器的風道即連通塵杯與風機室的通道,風機室內設置有風機,吸入塵杯中的空氣可以通過風道進入風機室內,現有的吸塵器的風道一般都設置在吸塵器的內部,如果要清理風道需要手動拆機,將風道裸露出來才可以進一步進行清理,繁瑣復雜,清理困難。
因此,本申請針對上述問題提供一種新的吸塵器風道及吸塵器。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吸塵器風道,以解決現有技術存在的吸塵器的風道設置在吸塵器的內部,清理困難、繁瑣復雜的技術問題。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還在于提供一種吸塵器,包括上述吸塵器風道,以解決現有技術存在的吸塵器的風道設置在吸塵器的內部,清理困難、繁瑣復雜的技術問題。
基于上述第一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吸塵器風道,該吸塵器風道包括風道本體;
所述風道本體包括可開合連接的頂蓋和底蓋,所述頂蓋和所述底蓋之間形成風道腔體;
所述底蓋上開設有進風口和出風口;所述進風口和所述出風口分別與所述風道腔體連通;
所述進風口用于與塵杯連通,所述出風口用于與風機室連通;
所述底蓋靠近所述塵杯的一端用于與所述塵杯可拆卸連接;
所述底蓋遠離所述塵杯的一端用于與所述風機室鉸接,且所述底蓋與所述風機室的殼體之間設置有彈性件;
所述底蓋用于與所述塵杯連接時,所述彈性件呈壓縮狀態。
進一步地,本實用新型所述底蓋靠近所述頂蓋的一側設置有依次相圍接的第一側板、第二側板、第三側板和第四側板;
所述頂蓋靠近所述底蓋的一側設置有依次相圍接的第五側板、第六側板、第七側板和第八側板;
所述頂蓋和所述底蓋連接時,所述頂蓋、所述底蓋、所述第一側板、所述第二側板、所述第三側板、所述第四側板、所述第五側板、所述第六側板、所述第七側板和所述第八側板形成第二腔體;
所述第二腔體位于所述風道腔體的內部,且所述進風口和所述出風口均位于所述第二腔體的內部。
進一步地,本實用新型所述頂蓋和所述底蓋通過扣接、螺接或者銷接連接。
進一步地,本實用新型所述頂蓋的周向設置有多個第一凸起,所述底蓋的周向設置有多個與所述第一凸起相應的第一凹槽;
所述頂蓋與所述底蓋通過所述第一凸起與所述第一凹槽扣接;
所述頂蓋上設置有把手。
進一步地,本實用新型所述頂蓋遠離所述塵杯的一端與所述底蓋鉸接;
所述頂蓋靠近所述塵杯的一端的周向設置有第一凸起;
所述底蓋的周向設置有與所述第一凸起相應的第一凹槽;
所述頂蓋靠近所述塵杯的一端與所述底蓋通過所述第一凸起與所述第一凹槽扣接。
進一步地,本實用新型所述彈性件為彈片或者彈簧。
基于上述第二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吸塵器,該吸塵器包括上述吸塵器風道,還包括塵杯和風機室。
進一步地,本實用新型所述底蓋靠近所述塵杯的一端與所述塵杯扣接、螺接或者銷接。
進一步地,本實用新型所述底蓋靠近所述塵杯的一端通過扣合裝置與所述塵杯扣接;
所述扣合裝置包括按鈕、與所述塵杯靠近所述底蓋的一端鉸接的懸臂;
所述按鈕設置在所述塵杯靠近所述底蓋的一端,且所述按鈕的底端與所述懸臂抵接;
所述懸臂的鉸接點處固設有凸塊;
所述扣合裝置還包括能夠隨所述凸塊向靠近所述底蓋的一側與遠離所述底蓋的一側做往復移動的鎖舌;
所述鎖舌向靠近所述底蓋的一側移動時,所述鎖舌能夠與所述底蓋扣接。
進一步地,本實用新型所述塵杯靠近所述底蓋的一端設置有與所述底蓋相匹配的第二凹槽。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吸塵器風道包括風道本體;風道本體包括可開合連接的頂蓋和底蓋,頂蓋和底蓋之間形成風道腔體;底蓋上開設有分別與風道腔體連通的進風口和出風口,且進風口與塵杯連通,出風口與風機室連通,實現了進入塵杯中的空氣能夠從進風口進入風道腔體內,經過風道腔體,繼而從出風口流入風機室,為塵杯與風機室提供了空氣通道;
底蓋靠近塵杯的一端與塵杯可拆卸連接,底蓋遠離塵杯的一端與風機室鉸接,底蓋與風機室的殼體之間設置有彈性件,且底蓋與塵杯連接時,彈性件呈壓縮狀態;也就是說,底蓋靠近塵杯的一端與塵杯連接時,底蓋遠離塵杯的一端與風機室的殼體之間設置的彈性件呈壓縮狀態,彈性件有使得底蓋向遠離塵杯的一側運動的趨勢;底蓋靠近塵杯的一端與塵杯開啟時,底蓋遠離塵杯的一端與風機室的殼體之間設置的彈性件使得底蓋向遠離塵杯的一側運動,又由于底蓋遠離塵杯的一端與風機室鉸接,因此實現了底蓋向遠離塵杯的一側轉動,即實現了底蓋的自動彈起,又由于頂蓋設置于底蓋遠離風機室的一側,即實現了吸塵器風道相對于風機室和塵杯的彈起,以便于對整個風道進行清理,以及能夠對風道和風機室、底蓋和塵杯之間的部位進行清理;而且,底蓋連接著風機室與塵杯,將底蓋相對于塵杯彈起之后,才可進一步將塵杯從吸塵器上取下;又由于頂蓋能夠相對于底蓋打開,實現了既能夠觀察、清理風道的內部也能夠觀察、清理風道的外部,而不需要先將吸塵器拆機,將風道裸露出來才可以進一步進行風道清理,使得風道的清理操作簡單,而且風道彈開后,風道于風機室和塵杯相對獨立,使得對風道的觀察更清晰,清理范圍更大,實現全方位觀察、清理風道。綜上,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吸塵器風道,通過風道能夠相對于風機室和塵杯自動彈起,解決了現有技術存在的吸塵器的風道設置在吸塵器的內部,清理困難、繁瑣復雜的技術問題。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吸塵器,包括上述吸塵器風道,進一步解決了現有技術存在的吸塵器的風道設置在吸塵器的內部,清理困難、繁瑣復雜的技術問題。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應當理解,以下附圖僅示出了本實用新型的某些實施例,因此不應被看作是對范圍的限定,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相關的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吸塵器風道的結構示意圖(頂蓋打開的狀態);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吸塵器風道的結構示意圖(頂蓋和底蓋均打開的狀態);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吸塵器風道的俯視圖(頂蓋打開的狀態);
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吸塵器風道的剖視圖(頂蓋和底蓋均打開的狀態);
圖5為圖4所示的吸塵器風道的A部分的局部放大圖;
圖6為圖4所示的吸塵器風道的B部分的局部放大圖。
附圖標記:
1-風道本體; 11-頂蓋; 12-底蓋;
111-第五側板; 112-第六側板;
113-第七側板; 114-第八側板;
121-第一側板; 122-第二側板; 123-第三側板;
124-第四側板; 125-出風口; 126-進風口;
2-彈性件; 3-塵杯; 31-第二凹槽;
4-風機室; 51-按鈕; 52-懸臂;
521-凸塊; 53-鎖舌; 54-連接件。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術語“中心”、“上”、“下”、“左”、“右”、“豎直”、“水平”、“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第三”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含義。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吸塵器風道的結構示意圖(頂蓋打開的狀態);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吸塵器風道的結構示意圖(頂蓋和底蓋均打開的狀態);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吸塵器風道的俯視圖(頂蓋打開的狀態);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吸塵器風道的剖視圖(頂蓋和底蓋均打開的狀態);圖5為圖4所示的吸塵器風道的A部分的局部放大圖;圖6為圖4所示的吸塵器風道的B部分的局部放大圖。
實施例一
參見圖1-圖6所示,本實施例提供一種吸塵器風道,該吸塵器風道包括風道本體1;
所述風道本體1包括可開合連接的頂蓋11和底蓋12,所述頂蓋11和所述底蓋12之間形成風道腔體;
所述底蓋12上開設有進風口126和出風口125;所述進風口126和所述出風口125分別與所述風道腔體連通;
所述進風口126用于與塵杯3連通,所述出風口125用于與風機室4連通;
所述底蓋12靠近所述塵杯3的一端用于與所述塵杯3可拆卸連接;
所述底蓋12遠離所述塵杯3的一端用于與所述風機室4鉸接,且所述底蓋12與所述風機室4的殼體之間設置有彈性件2;
所述底蓋12用于與所述塵杯3連接時,所述彈性件2呈壓縮狀態。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吸塵器風道,實現了進入塵杯3中的空氣能夠從進風口126進入風道腔體內,經過風道腔體,繼而從出風口125流入風機室4,為塵杯3與風機室4提供了空氣通道;
底蓋12靠近塵杯3的一端與塵杯3可拆卸連接,底蓋12遠離塵杯3的一端與風機室4鉸接,底蓋12與風機室4的殼體之間設置有彈性件2,底蓋12與塵杯3連接時,彈性件2呈壓縮狀態;也就是說,底蓋12靠近塵杯3的一端與塵杯3連接時,底蓋12遠離塵杯3的一端與風機室4的殼體之間設置的彈性件2呈壓縮狀態,彈性件2有使得底蓋12向遠離塵杯3的一側運動的趨勢;底蓋12靠近塵杯3的一端與塵杯3開啟時,底蓋12遠離塵杯3的一端與風機室4的殼體之間設置的彈性件2使得底蓋12向遠離塵杯3的一側運動,又由于底蓋12遠離塵杯3的一端與風機室4鉸接,因此實現了底蓋12向遠離塵杯3的一側轉動,即實現了底蓋12的自動彈起,又由于頂蓋11設置于底蓋12遠離風機室4的一側,即實現了吸塵器風道相對于風機室4和塵杯3的彈起,以便于對整個風道進行清理,以及能夠對風道和風機室4、底蓋12和塵杯3之間的部位進行清理;而且,底蓋12連接著風機室4與塵杯3,將底蓋12相對于塵杯3彈起之后,才可進一步將塵杯3從吸塵器上取下;又由于頂蓋11能夠相對于底蓋12打開,實現了既能夠觀察、清理風道的內部也能夠觀察、清理風道的外部,而不需要先將吸塵器拆機,將風道裸露出來才可以進一步進行風道清理,使得風道的清理操作簡單,而且風道彈開后,風道于風機室4和塵杯3相對獨立,使得對風道的觀察更清晰,清理范圍更大,實現全方位觀察、清理風道。綜上,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吸塵器風道,通過風道能夠相對于風機室4和塵杯3自動彈起,解決了現有技術存在的吸塵器的風道設置在吸塵器的內部,清理困難、繁瑣復雜的技術問題。
優選地,參見圖1-圖3所示,本實施例所述底蓋12靠近所述頂蓋11的一側設置有依次相圍接的第一側板121、第二側板122、第三側板123和第四側板124;
所述頂蓋11靠近所述底蓋12的一側設置有依次相圍接的第五側板111、第六側板112、第七側板113和第八側板114;
所述頂蓋11和所述底蓋12連接時,所述頂蓋11、所述底蓋12、所述第一側板121、所述第二側板122、所述第三側板123、所述第四側板124、所述第五側板111、所述第六側板112、所述第七側板113和所述第八側板114形成第二腔體;
所述第二腔體位于所述風道腔體的內部,且所述進風口126和所述出風口125均位于所述第二腔體的內部。
工作時,塵杯3中的氣流通過進風口126進入第二腔體,沿第二腔體從出風口125流入風機室4,從而形成塵杯3與風機室4之間的風道;通過在風道腔體的內部設置第二腔體,且進風口126和出風口125均位于第二腔體的內部,以進一步提高風道的密閉性,防止風道內的空氣流出風道,也防止外界空氣未經塵杯3直接通過風道進入風機室4,從而避免對風機、電機造成損壞。
可選地,本實施例所述頂蓋11和所述底蓋12通過扣接、螺接或者銷接連接,從而實現頂蓋11和底蓋12的可開合連接;優選地,頂蓋11和底蓋12通過扣接連接,防止螺栓或者銷的丟失對使用本實施例所述的風道造成影響。
作為可實現的一種方式,本實施例所述頂蓋11的周向設置有多個第一凸起,所述底蓋12的周向設置有多個與所述第一凸起相應的第一凹槽;
所述頂蓋11與所述底蓋12通過所述第一凸起與所述第一凹槽扣接;
所述頂蓋11上設置有把手。
優選地,多個第一凸起在頂蓋11的周向均勻設置,多個第一凹槽在底蓋12的周向均勻設置;以使得底蓋12與頂蓋11之間的連接均勻,從而加強底蓋12與頂蓋11之間的連接強度,且增強密封性;
具體而言,需要將頂蓋11相對于底蓋12打開時,掀起頂蓋11,使得多個第一凸起從第一凹槽內移出,手握把手,將頂蓋11抬起,可實現頂蓋11與底蓋12分開,從而便于對頂蓋11靠近底蓋12的一側、底蓋12靠近頂蓋11的一側進行觀察以及清理。
作為可實現的另外一種方式,本實施例所述頂蓋11遠離所述塵杯3的一端與所述底蓋12鉸接;
所述頂蓋11靠近所述塵杯3的一端的周向設置有第一凸起;
所述底蓋12的周向設置有與所述第一凸起相應的第一凹槽;
所述頂蓋11靠近所述塵杯3的一端與所述底蓋12通過所述第一凸起與所述第一凹槽扣接。
可選地,第一凸起有多個,第一凹槽有多個;以加強底蓋12與頂蓋11之間的連接強度,且增強密封性;
具體而言,需要將頂蓋11相對于底蓋12打開時,掀起頂蓋11靠近塵杯3的一端,使得第一凸起從第一凹槽內移出,實現頂蓋11靠近塵杯3的一端與底蓋12分離,又由于頂蓋11遠離塵杯3的一端與底蓋12鉸接,可將頂蓋11靠近塵杯3的一端抬起,并可以轉動,實現了頂蓋11與底蓋12的相對分開,從而便于對頂蓋11靠近底蓋12的一側、底蓋12靠近頂蓋11的一側進行觀察以及清理。
可選地,本實施例所述彈性件2為彈片或者彈簧;
具體而言,彈片包括相連接的第一片和第二片,第一片與第二片通過連接部連接,連接部與風機室4的殼體固定連接,且第一片的延伸方向和第二片的延伸方向之間有角度,第一片連接于底蓋12靠近風機室4的一側,第二片連接于風機室4靠近底蓋12的一側,底蓋12與塵杯3連接時,第一片和第二片之間呈壓縮狀態,因此,當底蓋12靠近塵杯3的一側與塵杯3開啟時,第一片相對于第二片有遠離第二片的運動趨勢,使得底蓋12向遠離風機室4的一側彈起;
或者,彈簧包括沿彈簧的周向固定的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第一凸起與第二凸起通過彈簧連接部連接,彈簧連接部與風機室4的殼體固定連接,且第一凸起的延伸方向和第二凸起的延伸方向之間有角度,第一凸起連接于底蓋12靠近風機室4的一側,第二凸起連接于風機室4靠近底蓋12的一側,彈簧的軸線沿底蓋12的轉軸的延伸方向設置,底蓋12與塵杯3連接時,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之間呈壓縮狀態,因此,當底蓋12靠近塵杯3的一側與塵杯3開啟時,第一凸起相對于第二凸起有遠離第二凸起的運動趨勢,使得底蓋12向遠離風機室4的一側彈起;
優選地,參見圖6所示,彈簧包括沿彈簧的周向固定的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第一凸起與第二凸起通過彈簧連接部連接,彈簧連接部與風機室4的殼體固定連接,且第一凸起的延伸方向和第二凸起的延伸方向之間有角度,第一凸起連接于頂蓋11靠近底蓋12的一側,當底蓋12相對于風機室4呈打開狀態,且達到打開的最大角度,頂蓋11相對于風機室4也呈打開的最大角度時,第二凸起位于底蓋12與風機室4之間;當底蓋12與塵杯3連接時,底蓋12將第二凸起向靠近風機室4的方向壓縮,從而使得固定在風機室4的殼體上的彈簧連接部使第二凸起具有向遠離風機室4的方向移動的趨勢,因而,當底蓋12靠近塵杯3的一側與塵杯3開啟時,第二凸起使得底蓋12向遠離風機室4的一側彈起;另一方面,第一凸起連接于頂蓋11靠近底蓋12的一側,使得手動掀開頂蓋11之后,由于第一凸起的延伸方向與第二凸起的延伸方向之間有角度,且風機室4的殼體能夠限制第二凸起的移動位置,實現了打開的頂蓋11不會與底蓋12自動扣合,且保持有一定的角度,從而便于觀察、清理風道。
實施例二
實施例二提供了一種吸塵器,所述吸塵器包括實施例一所述的吸塵器風道,實施例一所公開的吸塵器風道的技術特征也適用于該實施例,實施例一已公開的吸塵器風道的技術特征不再重復描述。下面結合附圖對所述吸塵器的實施方式進行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為節約篇幅,該實施例的改進特征同樣體現在圖1-圖6中,因此,結合圖1-圖6對該實施例的方案進行說明。
參見圖1-圖6所示,本實施例提供一種吸塵器,包括上述吸塵器風道,還包括塵杯3和風機室4;進一步解決了現有技術存在的吸塵器的風道設置在吸塵器的內部,清理困難、繁瑣復雜的技術問題。
可選地,本實施例所述底蓋12靠近所述塵杯3的一端與所述塵杯3扣接、螺接或者銷接,從而實現底蓋12和塵杯3的可開合連接;優選地,底蓋12和塵杯3通過扣接連接,防止螺栓或者銷的丟失對使用本實施例所述的吸塵器造成影響。
作為可實現的一種方式,參見圖4和圖5所示,本實施例所述底蓋12靠近所述塵杯3的一端通過扣合裝置與所述塵杯3扣接;
所述扣合裝置包括按鈕51、與所述塵杯3靠近所述底蓋12的一端鉸接的懸臂52;
所述按鈕51設置在所述塵杯3靠近所述底蓋12的一端,且所述按鈕51的底端與所述懸臂52抵接;
所述懸臂52的鉸接點處固設有凸塊521;
所述扣合裝置還包括能夠隨所述凸塊521向靠近所述底蓋12的一側與遠離所述底蓋12的一側做往復移動的鎖舌53;
可選地,懸臂52的延伸方向位于鉸接點遠離底蓋12的一側,凸塊521位于鉸接點遠離塵杯3的一側,因而當按下按鈕51時,按鈕51的底端與懸臂52抵接,使得懸臂52相對于鉸接點向下移動,能夠帶動鉸接點處固設的凸塊521向遠離底蓋12的方向移動;
扣合裝置還包括連接件54,連接件54上設置有與凸塊521相匹配的第三凹槽(圖中未標注),第三凹槽套設在凸塊521上;連接件54上設置有突出部,鎖舌53上設置有與突出部相匹配的第四凹槽;凸塊521向遠離底蓋12的方向移動時,帶動連接件54向遠離底蓋12的方向移動,連接件54能夠帶動鎖舌53向遠離底蓋12的方向移動;
綜上所述,所述鎖舌53向靠近所述底蓋12的一側移動時,所述鎖舌53能夠與所述底蓋12扣接:鎖舌53位于底蓋12的上方,且能夠抵住底蓋12,防止底蓋12向遠離塵杯3的方向彈起;
當底蓋12與塵杯3連接時,按下按鈕51,按鈕51的底端與懸臂52抵接,使得懸臂52相對于鉸接點向下移動,能夠帶動鉸接點處固設的凸塊521向遠離底蓋12的方向移動,帶動連接件54向遠離底蓋12的方向移動,連接件54能夠帶動鎖舌53向遠離底蓋12的方向移動,使得鎖舌53不足以抵住底蓋12,實現了底蓋12與塵杯3相對打開;
優選地,按鈕51上設置有第一彈性件(圖中未標注);鎖舌53遠離塵杯3的一側,且遠離按鈕51的一端為弧面結構;
當將相對于塵杯3呈打開狀態的底蓋12向塵杯3的方向按壓,底蓋12首先會與鎖舌53接觸,在鎖舌53上的弧面結構的引導下,底蓋12繼續下壓,帶動鎖舌53向遠離底蓋12的方向移動,同時帶動了第一彈性件處于壓縮狀態,且第一彈性件具有將按鈕51復位的趨勢,直到底蓋12壓至鎖舌53底端,且與鎖舌53脫離,按鈕51在第一彈性件的作用下,帶動鎖舌53向靠近底蓋12的方向移動,鎖舌53實現了復位,且鎖舌53將底蓋12靠近塵杯3的一端扣接在鎖舌53下,實現了底蓋12與塵杯3的連接。
優選地,參見圖2所示,本實施例所述塵杯3靠近所述底蓋12的一端設置有與所述底蓋12相匹配的第二凹槽31。
底蓋12向塵杯3方向下壓時,第二凹槽31能夠對底蓋12起到導向的作用,以及底蓋12與塵杯3連接時,能夠對底蓋12起到定位的作用,防止底蓋12在塵杯3上發生晃動,導致底蓋12的進風口與塵杯3的出風口、底蓋12的出風口與風機室4的進風口不能對應,影響風道的通風效果。
本實施例所述的吸塵器具有實施例一所述吸塵器風道的優點,該優點已在實施例一中詳細說明,在此不再重復。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各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各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實用新型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