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吸塵器,具體是一種智能除螨吸塵器。
背景技術:
除螨吸塵器是可以對室內沙發、床鋪或車座上的灰塵進行清潔并能夠殺死螨蟲的小型吸塵器,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居住環境越來越重視,除螨吸塵器作為可以優化生活環境的小型電子設備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
目前市面上的除螨吸塵器都是采用紫外光線照射螨蟲來殺死螨蟲的辦法,但是這種除螨的效果在紫外線被東西遮擋時效果不會很好,而螨蟲對環境溫度很敏感,當溫度超過30攝氏度以上時,它的活性就會降低甚至死亡。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為了克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種智能除螨吸塵器。
本發明采取以下技術方案予以實現:
一種智能除螨吸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工作頭、吸風管、導線管、排風管和機體;所述工作頭包括紫外燈、吸風口、排風口和距離傳感器,所述機體包括吸風裝置、排風裝置、散熱裝置、握柄、主控板和電源開關;所述吸風口通過吸風管與吸風裝置相連,所述排風口通過排風管與排風裝置相連,所述紫外燈和距離傳感器通過導線管內的導線與主控板相連,所述電源開關通過導線與主控板相連。
上述吸風裝置包括:濾塵袋、前隔板、進風過濾片、電機、電機罩、后隔板、出風過濾片和溫度傳感器;所述濾塵袋與吸風管相連,所述前隔板和后隔板固定安裝在機體內部,所述進風過濾片固定安裝在前隔板上,所述出風過濾片固定安裝在后隔板上,所述電機通過電機罩固定安裝在機體內部,并通過導線與主控板相連,所述溫度傳感器固定安裝在前隔板和后隔板之間,并通過導線與主控板相連。
上述排風裝置包括:導流管、通風管、電熱絲外殼、電熱絲和溫度傳感器;所述導流管一端固定安裝在后隔板上,并與出風過濾片相通,另一端與通風管相連,所述通風管另一端與電熱絲外殼相連,所述電熱絲外殼另一端與排風管相連,所述電熱絲固定安裝在電熱絲外殼內部,并通過導線與主控板相連,所述溫度傳感器固定安裝在電熱絲外殼靠近排風管一側,并通過導線與主控板相連。
上述散熱裝置包括:風機、側通風柵和后通風柵,所述風機固定安裝在機體內部,并通過導線與主控板相連,所述側通風柵位于機體四周,所述后通風柵位于機體后側。
上述前隔板和后隔板的制作材料采用散熱性好的金屬材料,所述散熱性好的金屬材料為:銀、銅、鋁或鋁合金。
上述導流管和通風管的制作材料采用散熱性好的金屬材料,所述散熱性好的金屬材料為:銀、銅、鋁或鋁合金。
上述機體外部安裝有顯示屏,所述顯示屏通過導線與主控板相連。
上述距離傳感器具有在工作頭遠離物體一定距離后關閉智能除螨吸塵器電源的功能。
上述距離傳感器具有在工作頭靠近物體一定距離后關閉智能除螨吸塵器電源的功能。
上述工作頭上安裝有毛刷。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在原有的紫外燈和吸塵器的基礎上安裝了一個暖風出風裝置,并且借助電機工作時產生的風力來作為暖風出風裝置的動力來源,有效的利用了能源,利用螨蟲在一定溫度下就會喪失活性的特點,結合紫外燈的作用能更有效的殺死和清除螨蟲以及灰塵,同時在吸塵器上加裝了溫度傳感器和距離傳感器,可以在溫度達到一定上限時開啟散熱裝置來對電機部位進行散熱,并且在吸塵器距離物體太近或太遠時自動關閉吸塵器,實現吸塵器的最佳工作狀態;相信本發明所提供的智能除螨吸塵器一定會給用戶帶來一種全新的用戶體驗。
附圖說明
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說明書附圖用來提供對本發明的進一步理解,本發明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發明,并不構成對本發明的不當限定。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的仰視圖。
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的側視圖。
圖3為本發明實施例的俯視圖。
圖4為本發明實施例機體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實施例中各裝置連接示意圖。
圖中,1-工作頭,2-紫外燈,3-吸風口,4-排風口,5-距離傳感器,6-機體,7-吸風管,8-排風管,9-握柄,10-導線管,11-濾塵袋,12-前隔板,13-進風過濾片,14-電機,15-電機罩,16-后隔板,17-出風過濾片,18-溫度傳感器,19-導流管,20-通風管,21-電熱絲外殼,22-電熱絲,23-溫度傳感器,24-風機,25-側通風柵,26-后通風柵,27-電源開關,28-主控板,29-顯示屏,30-距離傳感器,31-毛刷。
具體實施方式
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申請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下面將參考附圖并結合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發明。
如圖1~5所示,為本發明的一個優選實施例。
一種智能除螨吸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工作頭1、吸風管7、導線管10、排風管8和機體6;所述工作頭1包括紫外燈2、吸風口3、排風口4和距離傳感器5、30,所述機體6包括吸風裝置、排風裝置、散熱裝置、握柄9、主控板28和電源開關27;所述吸風口3通過吸風管7與吸風裝置相連,所述排風口4通過排風管8與排風裝置相連,所述紫外燈2和距離傳感器5、30通過導線管10內的導線與主控板28相連,所述電源開關27通過導線與主控板28相連。所述紫外燈2用于殺死直接被照射到的螨蟲、細菌和病毒,距離傳感器5、30用于分別監測工作頭1和工作面的距離,當距離太近或太遠時都會關閉本案的智能除螨吸塵器工作;所述的電源開關27具有調節吸塵器工作功率大小的功能。
所述吸風裝置包括:濾塵袋11、前隔板12、進風過濾片13、電機14、電機罩15、后隔板16、出風過濾片17和溫度傳感器18;所述濾塵袋11與吸風管7相連,所述前隔板12和后隔板16固定安裝在機體6內部,所述進風過濾片13固定安裝在前隔板12上,所述出風過濾片17固定安裝在后隔板16上,所述電機14通過電機罩15固定安裝在機體6內部,并通過導線與主控板28相連,所述溫度傳感器18固定安裝在前隔板12和后隔板16之間,并通過導線與主控板28相連。所述電機14工作時,將會在濾塵袋11所在區域形成一個負壓區,此時吸風口3經過處的螨蟲和灰塵將通過吸風管7吸入濾塵袋11中,濾塵袋11用于將從吸風管7吸入的螨蟲、灰塵等雜質留在濾塵袋中,然后風經進風過濾片13進入電機14所在區域,再由出風過濾片17排出;溫度傳感器18用于監測電機14工作時,前隔板12與后隔板16之間這段空間即電機14所在區域內的溫度,當溫度達到一定的工作溫度上限時,溫度傳感器18會通過主控板28啟動散熱裝置工作,以降低電機14的工作環境溫度;如果空間的溫度持續上升達到電機14的最大工作溫度時,溫度傳感器18將通過主控板28關閉本案的智能除螨吸塵器工作。
所述進風過濾片13和出風過濾片17可以進一步有效的過濾空氣中的雜質。
所述排風裝置包括:導流管19、通風管20、電熱絲外殼21、電熱絲22和溫度傳感器23;所述導流管19一端固定安裝在后隔板16上,并與出風過濾片17相通,另一端與通風管20相連,所述通風管20另一端與電熱絲外殼21相連,所述電熱絲外殼21另一端與排風管8相連,所述電熱絲22固定安裝在電熱絲外殼21內部,并通過導線與主控板28相連,所述溫度傳感器23固定安裝在電熱絲外殼21靠近排風管8一側,并通過導線與主控板28相連。導流管19用于將從出風過濾片17吹出的風導入通風管20內,然后風經通風管20再經電熱絲外殼21送入排風管8中;溫度傳感器23用于監測從電熱絲外殼21中吹出的風的溫度,當溫度低于殺死螨蟲所需溫度值時,將自動開啟電熱絲22工作,當溫度高于殺死螨蟲所需溫度值時,會自動關閉電熱絲22工作。
所述散熱裝置包括:風機24、側通風柵25和后通風柵26,所述風機24固定安裝在機體6內部,并通過導線與主控板28相連,所述側通風柵25位于機體6四周,所述后通風柵26位于機體6后側。當溫度傳感器18監測到電機14工作環境的溫度大于設定的溫度閾值時,主控板28將啟動散熱裝置工作,此時風機24開啟工作,風從后通風柵26進入,流經后隔板16、導流管19和通風管20后由側通風柵25流出,經過這樣一個過程,可以使電機14工作環境中的溫度降低。
所述前隔板12和后隔板16的制作材料采用散熱性好的金屬材料,所述散熱性好的金屬材料為:銀、銅、鋁或鋁合金;采用這樣的材料有助于降低電機14工作區域的溫度。
所述導流管19和通風管20的制作材料采用散熱性好的金屬材料,所述散熱性好的金屬材料為:銀、銅、鋁或鋁合金;采用這樣的材料有助于降低電機14工作區域的溫度。
所述機體6外部安裝有顯示屏29,所述顯示屏29通過導線與主控板28相連,通過顯示屏29用戶可以很方便的了解此時吸塵器的工作狀態、溫度和工作的功率大小。
所述距離傳感器5具有在工作頭1遠離物體一定距離后關閉智能除螨吸塵器電源的功能,這個功能可以保障本案中的吸塵器在工作狀態下突然翻轉或者不小心朝向人體時,紫外燈2不會對人體產生危害。
所述距離傳感器30具有在工作頭1靠近物體一定距離后關閉智能除螨吸塵器電源的功能,這個功能可以保證本案中的吸塵器在工作狀態下不會因為太靠近物體而導致熱量無法散去產生危險;作為雙重保險,溫度傳感器18、23也會在機體6內部溫度過高時自動關閉本案的吸塵器工作。
所述工作頭1上安裝有毛刷31,毛刷31可以幫助清理物體表面。
本實施例的智能除螨吸塵器的工作原理如下:接通本案的智能除螨吸塵器的電源,打開電源開關27,此時電機14開始工作,濾塵袋11所處區域變成了負壓區,而與出風過濾片17相連的導流管19則將電機14工作產生的風經通風管20吹向電熱絲外殼21,風經過電熱絲22加熱后再由排風口4吹出,這時吹出的風是具有一定溫度的,該溫度剛好可以將螨蟲殺死,同時在紫外燈2的作用下可以將螨蟲處理的更加徹底,然后被殺死的螨蟲再由與吸風口3經吸風管7吸入濾塵袋11中,形成了一個工作循環,期間距離傳感器5、30和溫度傳感器18、23會控制本案的智能除螨吸塵器始終處于一個良好的使用狀態,當工作結束后,只需關閉電源開關27即可。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發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發明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