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搬運設備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便于拆卸的車身及搬運車。
背景技術:
搬運車即起搬運貨物作用的物流搬運設備,尤其是在裝卸貨的時候,搬運車的重要性尤為凸顯,現有的運輸噸位為1噸的搬運車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車身結構比較笨重,且體積較大,安裝以及拆卸都不夠方便,特別是需要維修時,現有的搬運車不能觀察到內部結構,便利性不高。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中的缺陷,本發明提供一種便于拆卸的車身及搬運車,以減小體積,便于拆卸、安裝以及維修。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如下的技術方案:
一種便于拆卸的車身,包括駕駛室、車架以及箱板;
所述駕駛室設置于所述車架上,且與所述車架焊接;
所述車架包括底板、用以安裝車輪的彈簧鋼板以及用以制動的腳制動連桿,所述彈簧鋼板及所述腳制動連桿均設置于所述底板上,所述底板未設置駕駛室的一側設有安裝板,所述底板設有與所述安裝板相配合的安裝槽,所述安裝板與所述安裝槽可拆卸連接;
所述箱板設置于所述駕駛室的一側,所述箱板與所述駕駛室及所述車架可拆卸連接,所述箱板包括三塊相連的鋼板,所述鋼板的外側均設有第一L型板,且所述第一L型板較長的一側與所述鋼板螺栓連接,所述底板設有與所述第一L型板相配合的第二L型板,且所述第二L型板較短的一側與所述底板螺栓連接,所述第一L型板與所述第二L型板均設有軸孔,且所述軸孔內穿設有連接所述第一L型板與所述第二L型板的鉸接軸。
作為一種優選的技術方案,所述車架設有可供駕駛員腳踏上車的凹槽。
作為一種優選的技術方案,所述三塊鋼板的連接處及所述箱板與所述駕駛室連接處均設有連接銷。
作為一種優選的技術方案,所述駕駛室設有觀察窗,所述觀察窗設置于所述駕駛室與所述箱板相連接的一側。
作為一種優選的技術方案,所述安裝板設有提拉把手。
作為一種優選的技術方案,所述駕駛室安裝有車燈,且所述車燈設有兩個。
作為一種優選的技術方案,每塊所述鋼板上至少設有兩個所述第一L型板,所述底板上所述第二L型板的數量與所述第一L型板相適應。
作為一種優選的技術方案,所述鉸接軸的一端設有螺母,所述鉸接軸上設有與所述螺母相配合的外螺絲。
本發明同時公開了一種搬運車,包括如上所述的便于拆卸的車身。
由于采用以上技術方案,本發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發明提供的一種便于拆卸的車身,包括駕駛室、車架以及箱板;駕駛室設置于車架上,且與車架焊接;車架包括底板、用以安裝車輪的彈簧鋼板以及用以制動的腳制動連桿,彈簧鋼板及腳制動連桿均設置于底板上,底板未設置駕駛室的一側設有安裝板,底板設有與安裝板相配合的安裝槽,安裝板與安裝槽可拆卸連接;箱板設置于駕駛室的一側,箱板與駕駛室及車架可拆卸連接,箱板包括三塊相連的鋼板,鋼板的外側均設有第一L型板,且第一L型板較長的一側與鋼板螺栓連接,底板設有與第一L型板相配合的第二L型板,且第二L型板較短的一側與底板螺栓連接,第一L型板與第二L型板均設有軸孔,且軸孔內穿設有連接第一L型板與第二L型板的鉸接軸;基于以上結構,本發明在使用時,利用底板上可拆卸的安裝板便于對內部結構進行直接的觀察與維修,提高了便利性,利用第一L型板與第二L型板的配合安裝,便于對箱板進行垂直方向的安裝以及水平方向的安裝,減小了整體體積,提高了便利性,便于拆卸與安裝。
在本發明中,車架設有可供駕駛員腳踏上車的凹槽;基于以上結構,本發明在使用時,利用凹槽便于駕駛員踩踏凹槽進入駕駛室內,既不失功能性又減小了駕駛室的體積。
在本發明中,三塊鋼板的連接處及箱板與駕駛室連接處均設有連接銷;基于以上結構,本發明在使用時,利用連接銷可以將鋼板與鋼板之間,鋼板與駕駛室之間緊密牢固的連接在一起,同時也便于拆卸安裝,提高了整體結構的穩定性與便利性。
在本發明中,駕駛室設有觀察窗,觀察窗設置于駕駛室與箱板相連接的一側;基于以上結構,本發明在使用時,利用駕駛室與箱板相連接的一側設置的觀察窗便于駕駛員對搬運車上的物品進行查看,同時提高了駕駛室的采光性,增加了整體設備的功能性。
在本發明中,安裝板設有提拉把手;基于以上結構,本發明在使用時,利用提拉把手便于對安裝板進行拆卸,提高了便利性。
在本發明中,駕駛室安裝有車燈,且車燈設有兩個;基于以上結構,本發明在使用時,利用車燈可以在光線不足的環境下正常使用,提高了功能性。
在本發明中,每塊鋼板上至少設有兩個第一L型板,底板上第二L型板的數量與第一L型板相匹配;基于以上結構,本發明在使用時,提高了整體結構的穩定性。
在本發明中,鉸接軸的一端設有螺母,鉸接軸上設有與螺母相配合的外螺絲;基于以上結構,本發明在使用時,利用螺母與外螺絲的配合,便于鉸接軸的拆卸及安裝。
綜上所述,本發明的結構簡單、體積小、便于安裝、拆卸以及維修。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在所有附圖中,類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類似的附圖標記標識。附圖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實際的比例繪制。
圖1為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的主視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的側視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L型板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中,1、駕駛室,11、車燈,12、觀察窗,2、車架,21、底板,22、彈簧鋼板,23、腳制動連桿,24、安裝板,25、凹槽,3、箱板,31、第一L型板,32、第二L型板,33、連接銷。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進行詳細的描述。以下實施例僅用于更加清楚地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因此只作為示例,而不能以此來限制本發明的保護范圍。
實施例一
如圖1-4的一種便于拆卸的車身,包括駕駛室1、車架2以及箱板3;駕駛室1設置于車架2上,且與車架2焊接,駕駛室1設有觀察窗12,觀察窗12設置于駕駛室1與箱板3相連接的一側,利用駕駛室1與箱板3相連接的一側設置的觀察窗12便于駕駛員對搬運車上的物品進行查看,同時提高了駕駛室1的采光性,增加了整體設備的功能性,駕駛室1安裝有車燈11,且車燈11設有兩個,利用車燈11可以在光線不足的環境下正常使用,提高了功能性;
本實施例中車架2包括底板21、用以安裝車輪的彈簧鋼板22以及用以制動的腳制動連桿23,彈簧鋼板22及腳制動連桿23均設置于底板21上,底板21未設置駕駛室1的一側設有安裝板24,底板21設有與安裝板24相配合的安裝槽,安裝板24與安裝槽可拆卸連接,利用底板21上可拆卸的安裝板24便于對內部結構進行直接的觀察與維修,提高了便利性,在需要維修或對內部結構進行查看時,可以將安裝板24從安裝槽內取出,將內部結構展示出來,便于直觀的查看與操作,安裝板24設有提拉把手,利用提拉把手便于對安裝板24進行拆卸,提高了便利性,車架2設有可供駕駛員腳踏上車的凹槽25,利用凹槽25便于駕駛員踩踏凹槽25進入駕駛室1內,既不失功能性又減小了駕駛室1的體積;
本實施例中箱板3設置于駕駛室1的一側,箱板3與駕駛室1及車架2可拆卸連接,箱板3包括三塊相連的鋼板,三塊鋼板的連接處及箱板3與駕駛室1連接處均設有連接銷33,利用連接銷33可以將鋼板與鋼板之間,鋼板與駕駛室1之間緊密牢固的連接在一起,同時也便于拆卸安裝,提高了整體結構的穩定性與便利性,鋼板的外側均設有第一L型板31,且第一L型板31較長的一側與鋼板螺栓連接,底板21設有與第一L型板31相配合的第二L型板32,且第二L型板32較短的一側與底板21螺栓連接,第一L型板31與第二L型板32均設有軸孔,且軸孔內穿設有連接第一L型板31與第二L型板32的鉸接軸,利用第一L型板31與第二L型板32的配合安裝,便于對箱板3進行垂直方向的安裝以及水平方向的安裝,減小了整體體積,提高了便利性,便于拆卸與安裝,每塊鋼板上至少設有兩個第一L型板31,底板21上第二L型板32的數量與第一L型板31相匹配,提高了整體結構的穩定性,在使用時,當搬運的物品需要的空間小時,將箱板3在垂直方向上安裝好,將連接銷33均連接好即可使用;當搬運的物品需要的空間大時,將連接銷33打開,把箱板3放置到水平方向,使第一L型板31與第二L型板32較長的一側板均與所述箱板3連接起到支承作用,箱板3水平放置擴大了搬運車支撐面的面積,可以搬運體積大的物品。
實施例二
本實施例為搬運車的實施例,該搬運車的特點在于具有如實施例一所述的一種便于拆卸的車身,其余結構與傳統的搬運車結構相同,在此不作贅述。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各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各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發明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范圍,其均應涵蓋在本發明的權利要求和說明書的范圍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