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烹調用具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半旋鍋蓋。
背景技術:
在烹飪菜肴的過程中,往往需要分批次投入配料或往鍋中投入蔥、姜、蒜等作料。現有鍋蓋一般為一個整體結構,烹飪中途需要添加配料或加入作料時,需要將整個鍋蓋整體掀開,容易出現熱油湯汁濺出或者食材被翻炒到鍋外的情況,造成熱量散失和灶臺污染,如果熱油或湯汁不慎噴濺到人體皮膚上,會造成燙傷。上述問題目前尚無有效的解決措施,人們通常是用現有的鍋蓋將炒鍋蓋住,打開一點縫隙,然后將作料從縫隙投入鍋內,并在投入后迅速蓋上鍋蓋或用鍋蓋擋在鍋前,阻擋熱油、湯汁噴濺,該措施有一定的防噴濺效果,但是操作不便,使用起來比較麻煩。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半旋鍋蓋,包括鍋蓋本體,所述鍋蓋本體上設有開口以及與所述開口對應的旋蓋,所述旋蓋通過鍋鈕聯接機構與所述鍋蓋本體連接,所述旋蓋可繞鍋鈕聯接機構旋轉。
進一步的,所述開口為以所述鍋蓋本體的邊沿為弧的劣弧弓形。
進一步的,所述鍋鈕聯接機構設置在所述鍋蓋本體的中心位置。
進一步的,所述鍋鈕聯接機構包括樞紐、套鈕和旋蓋把手,所述樞紐底部與所述鍋蓋本體的上表面連接,所述套鈕為下端開口的空腔結構,其套裝在所述樞紐上,所述套鈕包括主套和齒套兩部分,所述主套和所述齒套通過鉸接裝置連接,所述旋蓋把手的一端與所述齒套的外側面連接,所述旋蓋把手與所述旋蓋的上表面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齒套的內側面與所述樞紐的側面上設有相互匹配的卡齒。
進一步的,所述樞紐上設有環繞所述樞紐側表面的防脫槽,所述主套上設有透孔以及穿過所述透孔并卡進所述防脫槽的防脫銷。
進一步的,所述透孔內靠近所述防脫槽的一端設有防脫彈簧,所述防脫銷由依次相連的銷帽、銷桿和銷頭三部分組成,所述銷桿穿設在所述防脫彈簧中,所述銷頭與所述銷桿連接的一端的直徑大于所述防脫彈簧的內徑。
進一步的,所述鍋鈕聯接機構包括樞紐和套鉗,所述樞紐底部與所述鍋蓋本體的上表面連接,所述套鉗包括兩個鉗體,每個所述鉗體均包括鉗口段、鉗柄段和位于所述鉗口段和所述鉗柄段之間的樞接部,兩個所述樞接部通過連接軸樞轉連接,兩個所述鉗柄段之間設有套鉗彈簧,所述連接軸的底部與所述旋蓋的上表面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兩個鉗口段的內側面與所述樞紐的側面上設有相互匹配的卡齒。
進一步的,所述半旋鍋蓋的高度不小于6cm;所述鍋蓋本體上設有沿其邊沿設置且開口向下的卡槽。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發明提供的半旋鍋蓋適用于各種鍋具,尤其適用于炒鍋,有效彌補了現有鍋蓋使用上的不足,在保持鍋蓋原有能夠整體掀開和蓋上的功能上,增加了根據烹飪需要將鍋蓋部分旋開的功能,方便烹飪過程中加入食材和進行翻炒攪拌,避免了爆油和湯汁外濺,減少了熱量散失和灶臺污染,尤其適合家庭廚房使用。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半旋鍋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中鍋鈕聯接機構采取第一種實施方式的半旋鍋蓋的局部剖視圖;
圖3為圖2中a部位的局部放大圖;
圖4為本發明中鍋鈕聯接機構采取第一種實施方式的鍋鈕聯接機構的俯視圖;
圖5為本發明中鍋鈕聯接機構采取第二種實施方式的半旋鍋蓋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中鍋鈕聯接機構采取第二種實施方式的鍋鈕聯接機構的俯視圖;
其中:1鍋蓋本體;2旋蓋;3鍋鈕聯接機構;4樞紐;5旋蓋把手;6主套;7齒套;8鉸接裝置;9防脫槽;10防脫銷;11鉗口段;12鉗柄段;13樞接部;14套鉗彈簧;15連接軸;16防脫彈簧;17銷帽;18銷桿;19銷頭;20螺絲;21限位銷;22旋轉軸。
具體實施方式
在本發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中心”、“縱向”、“橫向”、“前”、“后”、“左”、“右”、“豎直”、“水平”、“頂”、“底”、“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發明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發明保護范圍的限制。
一種半旋鍋蓋,如圖1所示,包括鍋蓋本體1,鍋蓋本體1上設有開口,開口上方設置有遮蓋開口的旋蓋2,旋蓋2通過鍋鈕聯接機構3與鍋蓋本體1連接,旋蓋2可繞鍋鈕聯接機構3相對于鍋蓋本體1旋轉。
本發明提供的半旋鍋蓋適用于各種鍋具,尤其適用于炒鍋,保持了鍋蓋原有能夠整體掀開和蓋上的功能,增加了能根據烹飪需要旋開旋蓋2至適當角度,打開部分鍋蓋的功能,尤其方便在炒菜過程中加入食材和翻炒攪拌,有效避免了爆油和湯汁外濺,減少了熱量散失和灶臺污染,尤其適合家庭廚房使用。
在本發明中,開口的位置和大小可以在鍋蓋本體1上隨意設置。如果僅考慮從開口處投入小份量的配料或調料,開口則可以設置得小一些;如果考慮方便加入較大分量的配料或者使用鍋鏟等工具進行翻炒,則應該設置較大的開口,且開口形狀最好設置為以鍋蓋本體的邊沿為弧的弓形。優選的,開口的形狀以鍋蓋本體的邊沿為弧的劣弧弓形為最佳,鍋鈕聯接機構3設置在鍋蓋本體1的中心位置,此時旋蓋2繞鍋鈕聯接機構3在鍋蓋本體1上旋轉,使用時可以通過調整旋蓋2的旋轉角度來控制敞開的開口的大小,以滿足操作者烹調過程中的不同要求。
在本發明中,優選的,鍋蓋本體1上設有沿其邊沿設置且開口向下的卡槽,用于使鍋蓋本體1扣緊鍋沿,防止旋蓋2進行旋轉時因偏重導致半旋鍋蓋從鍋體上滑脫,影響正常使用。優選的,旋蓋2的邊沿處也設置同樣的卡槽。
在本發明中,優選的,半旋鍋蓋為高度明顯高于普通鍋蓋的穹頂狀鍋蓋,一般以不低于6cm為宜,確保旋蓋2旋開后利于使用者烹飪操作。
在本發明中,優選的,鍋鈕聯接機構3采取以下兩種實施方式。
鍋鈕聯接機構3的第一種實施方式,如圖2-圖4所示,包括樞紐4、套鈕和旋蓋把手5;樞紐4固定安裝在鍋蓋本體1上表面的圓心位置;套鈕為下端開口的空腔結構,套裝在樞紐4上,由主套6和齒套7兩部分組成,主套6和齒套7通過鉸接裝置8連接;在實施過程中,主套6的上表面的邊沿圓弧應該大于半圓弧,避免主套6和樞紐4發生徑向脫離;旋蓋把手5的一端與齒套7的外側面連接,旋蓋把手5和齒套7可以為一體加工的結構,旋蓋把手5與旋蓋2的上表面連接。
在本實施方式中,優選的,齒套7的內側面與樞紐4的側面上設有相互匹配的卡齒,避免整體掀開半旋鍋蓋時由于重力作用導致鍋蓋本體1和旋蓋2之間產生相對旋轉。
鍋鈕聯接機構3采取第一種實施方式時,使用者可以根據烹調需要整體掀開半旋鍋蓋或只將旋蓋2部分或全部旋開。需要將半旋鍋蓋整體提起掀開時,直接提起旋蓋把手5即可。旋開旋蓋2時,將旋蓋把手5的尾部稍微抬起一點,使齒套7上的卡齒與樞紐4上的卡齒脫離嚙合,旋蓋把手5經主套6繞樞紐4旋轉,便能夠實現順時針或者逆時針方向地轉動旋蓋2,使旋蓋2旋開合適的大小;放下旋蓋把手5,齒套7以及樞紐4上的卡齒重新嚙合,旋蓋2即不可相對鍋蓋本體1旋動。
在本實施方式中,優選的,旋蓋把手5遠離齒套7的一端與半旋鍋蓋的邊沿平齊。將半旋鍋蓋整體掀開后豎放在桌子或灶臺上時,旋蓋把手5遠離齒套7的一端和半旋鍋蓋的邊沿可以共同起到平穩支撐半旋鍋蓋的作用。
在本實施方式中,樞紐4上設有環形防脫槽9,主套6上設有與防脫槽9匹配的透孔以及穿過透孔并卡進防脫槽9的防脫銷10。防脫銷10可以將主套6限定在樞紐4上,這樣可以避免提起旋蓋把手5或套鈕時導致鍋蓋本體1和旋蓋2分離。拉開防脫銷10,則可使主套6和樞紐4分離、鍋蓋本體1和旋蓋2分離,方便清洗。
防脫銷10的具體實施可以采用多種方法。圖3優選地示出了防脫銷10的一種實施方法,將透孔制作成直徑大小不同的兩段,其靠近防脫槽9的一段的直徑大于防脫彈簧16的外徑,用于放置防脫彈簧16,其另一段的直徑小于防脫彈簧16外徑;防脫銷10由依次相連的銷帽17、銷桿18和銷頭19三部分組成,其中銷桿18和銷頭19可設置為一體結構,銷帽17為可拆卸結構,方便防脫銷10的安裝,銷帽17可以通過螺絲20與銷桿18連接;銷桿18穿設在防脫彈簧16中,銷頭19與銷桿18連接的一端的直徑大于防脫彈簧16的內徑;銷頭19在防脫彈簧16的彈力的作用下卡進防脫槽9中,防止主套6和樞紐4分離;向外拉動銷帽17,帶動銷頭19擠壓防脫彈簧16并從防脫槽9中脫出即可將主套6和樞紐4分開,使旋蓋2和鍋蓋主體1分離。
鍋鈕聯接機構3的第二種實施方式,如圖5和圖6所示,包括樞紐4和套鉗,樞紐4固定安裝在鍋蓋本體1上表面的圓心位置,樞紐4的上端設置一個直徑相對較大的防脫臺,防脫臺有兩個作用,一是便于通過手提轉鈕4來整體掀起旋轉鍋蓋,防止脫手;二是防止套鉗從樞紐4上端脫出。套鉗包括兩個鉗體,每個鉗體均包括鉗口段11、鉗柄段12和位于鉗口段11和鉗柄段12之間的樞接部13,旋蓋2的上表面設置有連接軸15,兩個鉗體的樞接部13通過連接軸15樞轉連接,兩個鉗柄段12之間設有套鉗彈簧14。
本實施方式中的套鉗彈簧14可以選擇扭力彈簧或壓縮彈簧。其中扭力彈簧的安裝方式如圖6所示,將扭力彈簧套裝在連接軸15上,扭力彈簧的兩端分別撐裝在兩個鉗柄段12的內側。壓縮彈簧的安裝方式是將壓縮彈簧的兩端分別直接與兩個鉗柄段12的內側連接。
在本實施方式中,兩個鉗口段11的內側面與樞紐4的側面上設有相互匹配的卡齒,避免整體掀開半旋鍋蓋時由于重力作用導致鍋蓋本體1和旋蓋2之間產生相對旋轉。
鍋鈕聯接機構3采取第二種實施方式時,使用者可以根據烹調需要整體掀開半旋鍋蓋或只將旋蓋2部分或全部旋開。需要將半旋鍋蓋整體提起掀開時,直接向上提起樞紐4或套鉗即可;將半旋鍋蓋整體豎放在灶臺或桌面上時,兩個鉗柄段12的頂部和半旋鍋蓋的邊沿共同起到平穩支撐半旋鍋蓋的作用。旋開旋蓋2時,握住兩個鉗柄段12并捏緊使兩個鉗柄段12之間距離變小,即可增大兩個鉗口段11間的距離,使鉗口段11與樞紐4上的卡齒脫離嚙合,套鉗可以順時針或者逆時針方向帶動旋蓋2繞樞紐4轉動。
在本實施方式中,兩個鉗柄段12之間設置有限位銷21,限位銷21通過旋轉軸22與旋蓋2的上表面連接,限位銷21可繞旋轉軸22旋轉。平時,限位銷21的兩端分別指向兩個鉗柄段12的內側,防止兩個鉗口段11張開的距離過大導致鉗口段11與樞紐4完全脫離;需要分離鍋蓋本體1和旋蓋2時,旋動限位銷21的一端指向樞紐4,進一步捏緊兩個鉗柄段12,即可使套鉗和樞紐4分開,從而使鍋蓋本體1和旋蓋2分離,方便清洗。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盡管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發明技術方案的精神和范圍,其均應涵蓋在本發明的權利要求范圍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