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健身椅子,尤其是一種可小角度轉動的娛樂健身椅。
背景技術:
現代都市白領包括it從業人員、會計、編輯、教師、辦公室職員等經常坐著長時間面對電腦,被稱為久坐族。久坐族往往處于亞健康狀態,常常感到頸部酸脹、腰背疼痛、全身疲乏。久坐極易引發頸椎病、胃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等,而市面上的防疲勞椅子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現有市場上相關產品所采取的主流技術方向是基于人體工學原理提供的靜態坐姿的解決方案,即依據人體數據設計相應的椅子結構件來對人體特征進行匹配,對人體壓力進行支撐和分解,從而達到減少疲勞,舒服坐靠的目的,基于這種思路做出的比較有名的椅子有號稱“連續坐8小時不累”的赫爾曼米勒公司的aeron椅等。
但是,靜態坐姿解決方案弊端很多,特別是讓人體更舒適以后,會使單一的動作保持不動狀態持續時間更久,更長時間保持單一姿態,會快速導致人體局部疲勞,使人體亞健康狀態得不到改善甚至加重。
與其讓人們采用靜態的就坐方式坐著不動導致增加亞健康的發生幾率,不如通過動態的方式,讓人們在就座的時候通過引導人們進行適度的身體運動來保持正確的坐姿、減少身體僵化姿態、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提高身體機能。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現有背景技術方向的不足,提供一種新的椅子研發思路和方向,即基于動態人體坐姿的理念來實現減輕疲勞、糾正坐姿、提高坐靠樂趣、改善和恢復身體健康的解決方案。基于這種動態坐姿理念研發了一種可小角度轉動的娛樂健身椅,讓人在就坐時可以扭動腰肢避免疲勞坐姿,活動雙腿和臀部,可以協調腿部小肌肉群和舒緩減小臀部壓力,搖擺靠背,可以給予乘坐者舒適健康的坐姿以及敲打背部健身的需要。
為實現以上目的,本發明采用了以下的技術方案:
一種可小角度轉動的娛樂健身椅,包括坐板、底座以及連接在坐板、底座間的支柱,還包括硬質彈簧、搖擺柱,所述支柱兩端分別與坐板、底座的中心處活動連接以形成連接部,所述硬質彈簧一端設置在靠近底座的邊沿上,另一端與搖擺柱的底部連接,所述搖擺柱背離底座中心并朝上彎曲形成“j”形,所述搖擺柱的上端高出坐板所在的平面并設置有靠背,所述靠背的高度為8-12cm,所述靠背7的下端至坐板的距離為15-20cm,所述靠背至坐板水平方向的距離為10-15cm。
作為一種改進,所述連接部包括分別設置在支柱上下端的一號球軸、二號球軸以及通過螺絲鎖緊固定在坐板下表面、底座上表面上的一號軸套、二號軸套,一號、二號球軸的四分之三的部分分別嵌入在一號、二號軸套內,所述一號球軸與一號軸套、二號球軸與二號軸套均構成帶有阻尼的萬向節連接。
作為一種改進,所述坐板相對于水平面的最大傾斜角為10°。
作為一種改進,所述坐板支柱相對于豎直方向的最大傾斜角為10°。
作為一種改進,所述硬質彈簧最大彎曲角度為20°。
作為一種改進,所述靠背上套設有一層靠墊。
作為一種改進,還包括連桿、調節螺栓,所述調節螺栓貫穿連桿、搖擺柱并通過螺母鎖緊固定,所述連桿、底座上凹陷形成有安裝孔,所述硬質彈簧的兩端分別設置在兩個安裝孔內。
作為一種改進,所述硬質彈簧外套設有橡皮套。
有益效果:坐板可以上下左右前后俯仰運動,支柱可以前后左右運動,使得可以改善長時間就坐疲勞或身體不適,可以扭動腰肢避免疲勞坐姿,活動雙腿和臀部,可以協調腿部小肌肉群和舒緩減小臀部壓力;適合趣味化的座椅使用要求,使用者雙腿保持平衡的同時,背部用力往后靠,靠背的反彈力可將人向前彈回,或拉動靠背,讓靠背以敲擊錘的方式對人體背部進行擊打健身;結構尺寸符合人體結構,給予用戶最佳舒適感;使用者必須做到腳不離地,通過雙腳和臀部三個支點保持人體平衡,可以避免用戶長時間癱坐在坐板上,造成身體脊椎變形;具有多種使用模式,符合不同人群的需要;結構簡單、成本低,易大批量生產。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透視圖。
圖2是本發明的頂視圖。
圖3是本發明的正視圖。
圖4是本發明的支柱單側旋轉極限圖。
圖5是本發明的椅面單側旋轉極限圖。
圖6是本發明的椅背硬質彈簧彎曲極限圖。
圖中:1-坐板;2-底座;3-支柱;4-硬質彈簧;5-搖擺柱;6-連接部;7-靠背;8-一號球軸;9-二號球軸;10-一號軸套;11-二號軸套;12-靠墊;13-連桿;14-調節螺栓。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例作進一步的說明。以下實施例僅對本申請進行進一步說明,不應理解為對本申請的限制。
如圖1-6所示為本發明的一種可小角度轉動的娛樂健身椅的一種具體實施例。該實施例所示的一種可小角度轉動的娛樂健身椅,包括坐板1、底座2以及連接在坐板1、底座2間的支柱3,還包括硬質彈簧4、搖擺柱5,所述支柱3兩端分別與坐板1、底座2的中心處活動連接以形成連接部6,所述硬質彈簧4一端設置在靠近底座2的邊沿上,另一端與搖擺柱5的底部連接,所述搖擺柱5背離底座2中心并朝上彎曲形成“j”形,所述搖擺柱5的上端高出坐板1所在的平面并設置有靠背7,所述靠背7的高度為8-12cm,所述靠背7的下端至坐板1的距離為15-20cm,所述靠背7至坐板1水平方向的距離為10-15cm。
本發明一種可小角度轉動的娛樂健身椅,包括坐板1、底座2以及連接在坐板1、底座2間的支柱3,還包括硬質彈簧4、搖擺柱5,支柱3的兩端分別與坐板1、底座2的中心處活動連接以形成連接部6,硬質彈簧4一端連接在靠近底座2的邊沿上,另一端連接在搖擺柱5的底部,硬質彈簧4不受外力時垂直于底座2,搖擺柱5背離底座2的中心并朝上彎曲形成“j”形,搖擺柱5的上端高出坐板1所在的平面,并在搖擺柱5的上端設置有靠背7,背7的高度為8-12cm,相當于成年人第一節腰椎到第五節腰椎的高度,靠背7的下端至坐板1的距離為15-20cm,相當于成年人髖骨的高度,靠背7至坐板1水平方向的距離為10-15cm,使得人坐在坐板1上有一個向后倚靠活動距離,當人坐在坐板1時,腰椎正好頂在靠背7上,有助于防止久坐導致腰椎疲勞或變形,由于連接部6不能形成一個穩定的受力支撐,用戶的腳是不能離地的,一旦腳離地,坐板1和支柱3就會歪斜,避免用戶采用長時間癱坐在坐板1上,使用者坐在坐板1上時,可以有多種使用方式:1)輕度的休閑模式,適合辦公、休閑等日常使用,使用者雙腳和臀部三個支點保持人體平衡;2)柔韌健身模式,適合長時間就坐疲勞或身體不適時的運動改善,或坐姿下的運動健身活動,使用者雙腿用力,臀部移動,腹部用力,腰部扭動,坐板1隨之上下左右前后俯仰運動;3)娛樂模式,適合趣味化的座椅使用要求,使用者雙腿保持平衡的同時,背部用力往后靠,靠背7的反彈力可將人向前彈回,或拉動靠背7,讓靠背7以敲擊錘的方式對人體背部進行擊打健身。
作為一種改進的實施例,所述連接部6包括分別設置在支柱3上下端的一號球軸8、二號球軸9以及通過螺絲鎖緊固定在坐板1下表面、底座2上表面上的一號軸套10、二號軸套11,一號、二號球軸的四分之三的部分分別嵌入在一號、二號軸套內,所述一號球軸8與一號軸套10、二號球軸9與二號軸套11均構成帶有阻尼的萬向節連接;如圖1、3所示,連接部6包括分別設置在支柱3上下端的一號球軸8、二號球軸9以及通過螺絲鎖緊固定在坐板1下表面、底座2上表面上的一號軸套10、二號軸套11,一號球軸8、二號球軸9的四分之三的部分分別嵌入在一號軸套10、二號軸套11內,一號球軸8與一號軸套10、二號球軸9與二號軸套11均構成帶有阻尼的萬向節連接,坐板1和支柱3通過一號球軸8與一號軸套10形成球形萬向節連接,支柱3與底座2通過二號球軸9與二號軸套11形成球形萬向節連接,一號軸套10、二號球軸9的四分之三的部分分別嵌入在一號軸套10、二號軸套11內,使得兩個萬向節讓坐板1和支柱3可以各自獨立地在一定角度內進行旋轉運動,從而實現坐板1在三維空間內的上下左右前后俯仰的全方位運動以及支柱3在三維空間內的前后左右的運動,萬向節本身自帶一定阻尼,可防止支柱3和坐板1在未被使用時在重力作用下發生姿態變化。
作為一種改進的實施例,所述坐板1相對于水平面的最大傾斜角為10°;如圖5所示,使用者雙腿用力,臀部移動,腹部用力,腰部扭動,坐板1隨之上下左右前后俯仰運動,坐板1在活動過程中相對于水平面的最大傾斜角為10°。
作為一種改進的實施例,所述支柱3相對于豎直方向的最大傾斜角為10°;如圖4所示,使用者雙腿用力,臀部移動,腹部用力,腰部扭動,支柱3隨之前后左右運動,支柱3在活動過程中相對于豎直方向的最大傾斜角為10°。
作為一種改進的實施例,所述硬質彈簧4最大彎曲角度為20°;如圖6所示,使用者雙腿保持平衡的同時,背部用力往后靠以使背部壓向靠背7,此時硬質彈簧4最大彎曲角度為20°,避免較大彎曲角度,造成使用者后仰摔倒,在硬質彈簧4的反彈力作用下將人向前彈回,也可以拉動靠背7,讓靠背7以敲擊錘的方式對人體背部進行擊打健身。
作為一種改進的實施例,所述靠背6上套設有一層靠墊12;如圖6所示,靠背6上套設有一層靠墊12,使得倚靠更加舒適。
作為一種改進的實施例,還包括連桿13、調節螺栓14,所述調節螺栓14貫穿連桿13、搖擺柱5并通過螺母鎖緊固定,所述連桿13、底座2上凹陷形成有安裝孔,所述硬質彈簧4的兩端分別設置在兩個安裝孔內;如圖1、6所示,還包括連桿13、調節螺栓14,調節螺栓14貫穿連桿13、搖擺柱5并通過螺母鎖緊固定,使用者可以根據自身需求通過調節螺栓14調節靠背7到坐板1水平方向的距離,當靠背7到坐板1水平方向的距離縮小時,拉動靠背7,靠背7敲擊人體背部力度更大,當靠背7到坐板1水平方向的距離增大時,拉動靠背7,靠背7敲擊人體背部力度更小,連桿13、底座2上凹陷形成有安裝孔,硬質彈簧4的兩端分別設置在兩個安裝孔內,結構更為穩定。
作為一種改進的實施例,所述硬質彈簧4外套設有橡皮套;硬質彈簧4外套設有橡皮套,既可以避免硬質彈簧4與潮濕空氣接觸生銹,也可以避免硬質彈簧4從變形到恢復原狀過程中夾到人的腳趾對人造成傷害。
上述技術方案只是對本發明實施例的說明,不應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顯然,本發明不限于以上實施例,還可以有很多變形。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能從本發明公開的內容中直接導出或聯想到的所有變形,均應認為是本發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