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術涉及餐具,具體地,涉及一種保溫碗。
背景技術:
1、兒童注水碗通常包括碗體與用于盛放食物的內膽,內膽設置在碗體中,使用時可在內膽與碗體之間注入熱水,從而達到在一定時間內保持內膽中食物溫度的效果。
2、然而,內膽在碗體里面持續與四周的熱水接觸,其溫度相對較高,將內膽由碗體取出不太方便,并且,當內膽作為一個獨立的容器使用并裝滿食材(尤其是湯類)時,用戶抓取不便,容易產生燙傷的風險,安全性差。
3、因此,如何提供一種便于取食且安全性高的保溫碗,成為本領域亟待解決的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1、本實用新型旨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相關技術中的技術問題之一。為此,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保溫碗,該保溫碗取食方便且安全性高。
2、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保溫碗,所述保溫碗包括手持結構、內碗和底座,所述手持結構包括固定圈以及與所述固定圈固定連接的手持柄,所述底座具有保溫腔,且所述底座的頂部與所述固定圈可拆卸地固定連接;
3、所述內碗至少部分容納設置于所述保溫腔中,且所述內碗的外壁與所述固定圈的內壁中的一者上具有周向分布的多個第一連接榫,所述內碗的外壁與所述固定圈的內壁中的另一者上具有周向分布的多個第一連接槽,多個所述第一連接榫能夠隨著所述內碗與所述固定圈同軸相對旋轉時,一一對應地旋入多個所述第一連接槽中,以將所述內碗與所述固定圈可拆卸地固定連接。
4、可選地,至少一個所述第一連接槽中具有第一卡接凸起,至少一個所述第一連接榫上形成有第一卡槽,所述第一卡接凸起容納于所述第一卡槽中,以對所述內碗與所述固定圈的旋轉角度進行定位。
5、可選地,所述第一連接榫位于所述內碗的外壁上,所述固定圈包括窄圈段和連接于所述窄圈段下方的寬圈段,所述窄圈段的內徑小于所述寬圈段的內徑,且所述固定圈在所述窄圈段內壁與所述寬圈段內壁的連接處具有第一臺階面,所述寬圈段的內壁上形成有周向分布的多個第一擋片,所述第一擋片與所述第一臺階面之間的空隙形成為所述第一連接槽。
6、可選地,所述寬圈段的內壁上還形成有至少一個第一定位部,所述第一定位部連接于所述第一擋片沿周向的一端與所述第一臺階面之間,且所述第一定位部能夠與旋入所述第一連接槽中的所述第一連接榫抵接。
7、可選地,所述第一擋片與所述第一臺階面之間的距離沿遠離所述第一定位部方向逐漸增大。
8、可選地,所述第一連接榫沿周向延伸,且所述第一連接榫底部表面的高度沿進入所述第一連接槽方向逐漸增大。
9、可選地,所述固定圈還包括連接于所述窄圈段頂部且向內凸出的開口環,所述開口環的底部具有繞所述固定圈軸線延伸的第一密封槽,所述第一密封槽中設置有第一密封圈,所述內碗的頂部端面與所述開口環的底部抵接,所述第一密封圈將所述內碗的頂部端面與所述開口環的底部密封連接。
10、可選地,所述第一連接榫關于所述保溫碗軸線的圓心角為5°至60°,所述第一連接槽關于所述保溫碗軸線的圓心角為5°至60°。
11、可選地,所述內碗的頂部形成有向外側凸出的連接外沿,所述第一連接榫位于所述連接外沿上;所述連接外沿的底部設置有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圈能夠在所述內碗及所述底座均與所述固定圈固定連接時,將所述連接外沿與所述底座的頂部端面密封連接。
12、可選地,所述連接外沿的底部形成有第二密封槽,所述第二密封圈至少部分容納于所述第二密封槽中。
13、可選地,所述底座頂部的外側面與所述固定圈的內壁中的一者上具有周向分布的多個第二連接榫,所述底座頂部的外側面與所述固定圈的內壁中的另一者上具有周向分布的多個第二連接槽,多個所述第二連接榫能夠隨著所述底座與所述固定圈同軸相對旋轉時,一一對應地旋入多個所述第二連接槽中,以將所述底座與所述固定圈可拆卸地固定連接。
14、可選地,至少一個所述第二連接槽中具有第二卡接凸起,至少一個所述第二連接榫上形成有第二卡槽,所述第二卡接凸起容納于所述第二卡槽中,以對所述內碗與所述固定圈的旋轉角度進行定位。
15、可選地,所述第二連接榫位于所述固定圈的內壁上,所述底座的頂部具有連接筒和環繞于所述連接筒四周的第二臺階面,所述連接筒的外壁上形成有周向分布的多個第二擋片,所述第二擋片與所述第二臺階面之間的空隙形成為所述第二連接槽。
16、可選地,所述連接筒的外壁上還形成有至少一個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二定位部連接于所述第二擋片沿周向的一端與所述第二臺階面之間,且所述第二定位部能夠與旋入所述第二連接槽中的所述第二連接榫抵接。
17、可選地,所述第二擋片與所述第二臺階面之間的距離沿遠離所述第二定位部方向逐漸增大。
18、可選地,所述第二連接榫沿周向延伸,且所述第二連接榫底部表面的高度沿進入所述第二連接槽方向逐漸增大。
19、可選地,所述第二連接榫進入所述第二連接槽的旋轉方向與所述第一連接榫進入所述第一連接槽的旋轉方向相反。
20、可選地,所述第二連接榫關于所述保溫碗軸線的圓心角為5°至60°,所述第二連接槽關于所述保溫碗軸線的圓心角為5°至60°。
21、可選地,所述連接筒上形成有至少一個沿厚度方向貫穿所述連接筒側壁的勻壓孔。
22、可選地,所述底座包括內底碗和外底碗,所述保溫腔位于所述內底碗中,所述外底碗套設于所述內底碗的外側,所述外底碗的內壁與所述內底碗的外壁之間具有隔熱間隙,且所述外底碗的頂端與所述內底碗的頂端密封連接。
23、可選地,所述內底碗的外側面上形成有向外延伸的第一密封凸臺,所述第一密封凸臺的頂面形成為所述第二臺階面,所述內底碗位于所述第二臺階面上方的部分形成為所述連接筒;所述第一密封凸臺的底部具有繞所述內底碗軸線延伸的第二密封凸臺,所述外底碗的頂部具有密封配合面,所述密封配合面上形成有繞所述外底碗軸線延伸的第三密封槽,所述第一密封凸臺的底部與所述密封配合面配合,且所述第二密封凸臺容納于所述第三密封槽中,所述第三密封槽中設置有第三密封圈,所述第三密封圈將所述第二密封凸臺與所述第三密封槽密封連接。
24、可選地,所述保溫碗還包括密封蓋,所述密封蓋包括蓋體和固定連接于所述蓋體底部的密封筒,所述密封筒的外側套設有第四密封圈,且所述第四密封圈能夠在所述密封筒進入所述固定圈的頂部開口時,將所述密封筒與所述內碗的內壁密封連接,所述密封蓋在所述密封筒進入所述內碗的頂部開口時,罩設于所述固定圈的頂部。
25、可選地,所述密封筒的底部形成有向外側凸出的限位凸臺,所述第四密封圈位于蓋體的底部表面與所述限位凸臺之間。
26、可選地,所述密封蓋上形成有成對設置的牽拉凸部,所述牽拉凸部位于所述密封蓋的外側面頂部,且每一對所述牽拉凸部均關于所述密封蓋的軸線對稱設置。
27、可選地,所述密封蓋的頂部還形成有貫穿至所述密封蓋底部的吸管孔。
28、可選地,所述保溫碗還包括吸管,所述吸管能夠插入所述吸管孔中。
29、可選地,所述吸管的底端端面上形成有至少一個過流槽。
30、可選地,所述吸管的材質為硅膠材料。
31、可選地,所述保溫碗還包括封堵件,所述封堵件包括連接部、安裝頭和封堵頭,所述安裝頭和所述封堵頭均設置于所述連接部的底部,所述密封蓋的頂部還形成有安裝孔,所述安裝頭的底端穿過所述安裝孔,所述封堵件能夠繞所述安裝孔的軸線相對于所述密封蓋轉動,所述封堵頭能夠在旋轉至與所述吸管孔位置對應時,進入并密封所述吸管孔。
32、可選地,所述封堵件的材質為硅膠材料。
33、可選地,所述保溫碗還包括上蓋,所述上蓋包括頂板和連接套筒,所述連接套筒的頂端與所述頂板的邊緣固定連接,所述開口環的外側面上形成有多個第三連接榫,所述連接套筒的內壁上形成有多個第四連接榫,多個所述第三連接榫能夠隨所述上蓋與所述固定圈同軸相對轉動而旋轉至所述第四連接榫上方,以將所述上蓋與所述固定圈可拆卸地固定連接。
34、可選地,所述連接套筒的內壁上形成有至少一個第三定位部,所述第三定位部設置于所述第四連接榫沿周向的一端,且所述第三定位部能夠與旋轉至所述第四連接榫上方的所述第三連接榫抵接。
35、可選地,所述保溫碗還包括吸盤,所述吸盤包括底片和吸附錐桶,所述吸附錐桶的底部端面與所述底片連接,所述吸附錐桶的直徑沿背離所述底片一側逐漸增大,所述吸附錐桶能夠與所述底座的底部表面吸附連接。
36、可選地,所述吸盤的材質為硅膠材料。
37、在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保溫碗中,內碗和底座均直接與手持結構的固定圈連接,且底座可由固定圈上拆下,從而用戶僅需將手持結構與底座二者拆開,即可握住手持結構的手持柄將與固定圈連接的內碗由底座中取出,進而可以在需要時方便地取出內碗,以利用周圍空氣將內部食物放涼,提高了取食便捷性。并且在由底座中取出內碗時用戶可通過手持結構轉移內碗位置,不必直接碰觸內碗,避免了用戶被內碗燙傷的風險,保證了保溫碗的使用安全性;
38、并且,內碗與手持結構的固定圈上分別形成有第一連接榫和第一連接槽,第一連接榫能夠與第一連接槽一一對應卡接,從而將內碗可拆卸地固定于手持結構的固定圈上,在需要將內碗由固定圈中取出時,用戶僅需短暫接觸內碗的外表面,使內碗與固定圈相對旋轉,并使第一連接榫與第一連接槽錯開,內碗與手持結構可通過簡單動作完成脫離,提高了用戶拆裝保溫碗的操作便捷性,并進一步降低了用戶被內碗燙傷的風險,保證了使用安全性;
39、此外,內碗與固定圈之間的連接結構簡單,減少了可能藏污納垢的縫隙、拐角結構,進而提高了清洗內碗及手持結構的便捷性,有助于保持保溫碗的表面清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