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翻轉機構及應用該翻轉機構的電動翻轉裝置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翻轉機構,包括第一連接桿、第二連接桿、調整座、滑軌、與所述滑軌配合的運動部,所述第一連接桿的A端與所述運動部鉸接,所述第二連接桿的C端與所述滑軌鉸接,所述第一連接桿的B端通過第三連接桿與所述調整座鉸接,所述第二連接桿的D端通過第四連接桿與所述調整座鉸接,所述第一連接桿的兩端之間的一個位置與所述第四連接桿的兩端之間的一個位置鉸接在一起,所述第一連接桿的A端同時通過第五連接桿與所述第二連接桿兩端之間的一個位置鉸接在一起。這種結構的翻轉機構能夠順暢的實現調整座相對于滑軌位置的升降和翻轉。一種應用前述翻轉機構的電子翻轉裝置,能夠電動調節翻轉姿態。
【專利說明】
一種翻轉機構及應用該翻轉機構的電動翻轉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翻轉機構以及應用該翻轉機構的電動翻轉裝置,特別是涉及一種能夠順暢的實現調整座相對于滑軌位置的升降和翻轉的翻轉機構以及能夠電動調節自身姿態的電動翻轉裝置。
【背景技術】
[0002]現在越來越多的家具的靠背都具有傾斜度調整功能,特別是沙發。沙發的后背在很多時候都需要根據使用者的使用需求進行調整,從而提升沙發的舒適性。一些座椅、沙發或者床的靠背可以折疊起來,在使用時又可以升起來,目前都是通過在靠背與座椅本體之間設置翻轉機構來實。現在雖然有能夠實現靠背座椅與靠背本體在不使用時折疊在一起,使用時又能夠同時升起靠背并且將靠背的角度調整到合適傾斜度的翻轉機構。但是現有的翻轉機構由于結構不夠合理,在升起前即翻轉機構的折疊狀態時所占用的空間較大,并且翻轉機構的翻轉不夠順暢。現在亟需一種翻轉順暢的翻轉機構以及應用該翻轉機構的電動翻轉裝置。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之一是提供一種翻轉順暢的翻轉機構。
[0004]為解決以上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翻轉機構,其關鍵是:包括第一連接桿、第二連接桿、調整座、滑軌、與所述滑軌配合的運動部,所述第一連接桿的A端與所述運動部鉸接,所述第二連接桿的C端與所述滑軌鉸接,所述第一連接桿的B端通過第三連接桿與所述調整座鉸接,即所述第三連接桿的一端與所述第一連接桿的B端鉸接,另一端與所述調整座鉸接,所述第二連接桿的D端通過第四連接桿與所述調整座鉸接,即所述第四連接桿的一端與所述第二連接桿的D端鉸接,另一端與所述調整座鉸接,所述第一連接桿的兩端之間的一個位置與所述第四連接桿的兩端之間的一個位置鉸接在一起,所述第一連接桿的A端同時通過第五連接桿與所述第二連接桿兩端之間的一個位置鉸接在一起,即第五連接桿的一端與所述第一連接桿的A端鉸接在一起,另一端與所述第二連接桿兩端之間的一個位置鉸接在一起。
[0005]作為本實用新型的改進一,所述第四連接桿兩端之間的鉸接點在所述第四連接桿兩端的鉸接點之間的連線靠近所述第三連接桿的一側。
[0006]作為本實用新型的改進二,所述第三連接桿為弧形桿,當所述運動部的運動方向與水平面垂直時,所述第三連接桿的中間部分在所述第三連接桿兩端的鉸接點之間的連線的上側。
[0007]作為本實用新型的改進三,當所述運動部的運動方向與水平面垂直時,所述第一連接桿兩端之間的鉸接點在所述第一連接桿兩端的鉸接點之間的連線的上側。
[0008]作為本實用新型的改進四,所述滑軌包括滑軌底板以及設置在所述滑軌底板兩側的滑軌側板,所述兩滑軌側板的內側相對設置有滑軌導向槽,所述運動部與所述滑軌導向槽相對的位置設置有運動部導向槽,在所述滑軌導向槽與所述運動部導向槽之間設置有滾珠保持架以及設置在滾珠保持架上的滾珠,在所述滑軌的上下兩側分別設置有固定板和安裝板,所述固定板和所述安裝板通過設置在所述兩滑軌側板外側的鉚釘連接在一起,所述兩滑軌側板外側的鉚釘分別與所述滑軌側板的外側緊密接觸。
[0009]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之二是提供一種電動調節自身姿態的電動翻轉
目.ο
[0010]為解決以上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應用前述翻轉機構的電動翻轉裝置,其關鍵是:包括第一支撐結構、第二支撐結構以及推動機構,在所述第一支撐結構和所述第二支撐結構的兩側設置有兩套翻轉機構,所述第一支撐結構的兩側分別與所述兩套翻轉機構的第四連接桿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撐結構的兩側分別與所述兩套翻轉機構的安裝板固定連接,所述推動機構包括軌道、與所述軌道配合的移動塊以及驅動所述移動塊沿所述軌道移動的驅動模塊,所述移動塊與所述第一支撐結構連接,所述軌道的一端與所述第二支撐結構鉸接。
[0011]作為本實用新型的改進,在所述第四連接桿兩端之間的鉸接點與所述第二連接桿的D段之間設置有第一安裝孔和第二安裝孔,所述第一支撐結構的兩端均通過所述第一安裝孔和第二安裝孔與所述第四連接桿固定連接。
[0012]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改進,所述驅動模塊包括電機和絲杠,所述絲杠的螺母與所述移動塊固定連接。
[0013]作為本實用新型更進一步的改進,所述第一支撐結構包括位于中間位置的第一支撐結構中間部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支撐結構中間部兩端的第一支撐結構端部,所述第一支撐結構中間部與所述第一支撐結構端部上均設置有長條形通孔且兩者通過貫穿長條形通孔的螺母固定連接在一起。
[0014]作為本實用新型再進一步的改進,所述第二支撐結構包括位于中間位置的第二支撐結構中間部以及位于所述第二支撐結構中間部兩端的第二支撐結構端部,所述第二支撐結構中間部與所述第二支撐結構端部上均設置有長條形通孔且兩者通過貫穿長條形通孔的螺母固定連接在一起。
[0015]通過實施本實用新型可取得以下有益效果:
[0016]—種翻轉機構,包括第一連接桿、第二連接桿、調整座、滑軌、與所述滑軌配合的運動部,所述第一連接桿的A端與所述運動部鉸接,所述第二連接桿的C端與所述滑軌鉸接,所述第一連接桿的B端通過第三連接桿與所述調整座鉸接,即所述第三連接桿的一端與所述第一連接桿的B端鉸接,另一端與所述調整座鉸接,所述第二連接桿的D端通過第四連接桿與所述調整座鉸接,即所述第四連接桿的一端與所述第二連接桿的D端鉸接,另一端與所述調整座鉸接,所述第一連接桿的兩端之間的一個位置與所述第四連接桿的兩端之間的一個位置鉸接在一起,所述第一連接桿的A端同時通過第五連接桿與所述第二連接桿兩端之間的一個位置鉸接在一起,即第五連接桿的一端與所述第一連接桿的A端鉸接在一起,另一端與所述第二連接桿兩端之間的一個位置鉸接在一起。所述運動部帶動所述第一連接桿的A端向上運動,其他部件根據相互的之間的鉸接關系按照特定的軌跡運動,這就實現了調整座相對于滑軌能夠升起并且自身有能夠翻轉,這種結構的翻轉機構運行順暢穩定,能夠滿足調節的需要。同時這種結構的翻轉機構在自身收起時所占的空間足夠小,這保證了應用該翻轉機構的產品不用增加自身的體積以保證翻轉機構的安裝空間。所述第四連接桿兩端之間的鉸接點在所述第四連接桿兩端的鉸接點之間的連線靠近所述第三連接桿的一側。所述第三連接桿為弧形桿,當所述運動部的運動方向與水平面垂直時,所述第三連接桿的中間部分在所述第三連接桿兩端的鉸接點之間的連線的上側。當所述運動部的運動方向與水平面垂直時,所述第一連接桿兩端之間的鉸接點在所述第一連接桿兩端的鉸接點之間的連線的上側。這的結構使得翻轉調整的高度和調整塊的角度都能夠滿足使用需求。所述滑軌包括滑軌底板以及設置在所述滑軌底板兩側的滑軌側板,所述兩滑軌側板的內側相對設置有滑軌導向槽,所述運動部與所述滑軌導向槽相對的位置設置有運動部導向槽,在所述滑軌導向槽與所述運動部導向槽之間設置有滾珠保持架以及設置在滾珠保持架上的滾珠,在所述滑軌的上下兩側分別設置有固定板和安裝板,所述固定板和所述安裝板通過設置在所述兩滑軌側板外側的鉚釘連接在一起,所述兩滑軌側板外側的鉚釘分別與所述滑軌側板的外側緊密接觸。這種結構保證了滑軌和運動部之間的配合運動更加順暢,從而提升翻轉機構運行的穩定性和順暢度。同時,這種結構還能夠通過鉚釘來增強滑軌側板的剛性,保證了整個翻轉機構能夠持續穩定的長時間運行,提升了整個翻轉機構的使用壽命。
[0017]—種應用前述翻轉機構的電動翻轉裝置,包括第一支撐結構、第二支撐結構以及推動機構,在所述第一支撐結構和所述第二支撐結構的兩側設置有兩套翻轉機構,所述第一支撐結構的兩側分別與所述兩套翻轉機構的第四連接桿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撐結構的兩側分別與所述兩套翻轉機構的安裝板固定連接,所述推動機構包括軌道、與所述軌道配合的移動塊以及驅動所述移動塊沿所述軌道移動的驅動模塊,所述移動塊與所述第一支撐結構連接,所述軌道的一端與所述第二支撐結構鉸接。驅動模塊驅動所述移動快沿所述軌道移動,與移動快連接的第一支撐結構會跟著運動,同時與所述第一支撐結構連接的第四連接桿會帶動整個翻轉機構運動,此時與所述兩套翻轉機構的調整座連接的靠背就能夠實現高度和角度的調整,整個調整過程通過驅動模塊的驅動即可實現,省時省力。在所述第四連接桿兩端之間的鉸接點與所述第二連接桿的D段之間設置有第一安裝孔和第二安裝孔,所述第一支撐結構的兩端均通過所述第一安裝孔和第二安裝孔與所述第四連接桿固定連接。所述驅動模塊包括電機和絲杠,所述絲杠的螺母與所述移動塊固定連接。通過啟停電機即可實現翻轉裝置自身姿態的調整,簡單方便。所述第一支撐結構包括位于中間位置的第一支撐結構中間部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支撐結構中間部兩端的第一支撐結構端部,所述第一支撐結構中間部與所述第一支撐結構端部上均設置有長條形通孔且兩者通過貫穿長條形通孔的螺母固定連接在一起。所述第二支撐結構包括位于中間位置的第二支撐結構中間部以及位于所述第二支撐結構中間部兩端的第二支撐結構端部,所述第二支撐結構中間部與所述第二支撐結構端部上均設置有長條形通孔且兩者通過貫穿長條形通孔的螺母固定連接在一起。這種結構使得第一支撐結構和第二支撐結構長度能夠調整,這樣就能夠動態調整兩套翻轉機構之間的間距,從而使得電動翻轉裝置能夠適用在不同規格參數的沙發、床或者是座椅上。
【附圖說明】
[0018]下面結合說明書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詳細的描述,其中:
[0019]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翻轉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0020]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滑軌與運動部的配合結構圖;
[0021]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電動翻轉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2]如圖1、2所示,一種翻轉機構,包括第一連接桿10、第二連接桿20、調整座30、滑軌41、與所述滑軌41配合的運動部42,所述第一連接桿10的A端與所述運動部42鉸接,所述第二連接桿20的C端與所述滑軌41鉸接,所述第一連接桿10的B端通過第三連接桿60與所述調整座30鉸接,即所述第三連接桿60的一端與所述第一連接桿10的B端鉸接,另一端與所述調整座30鉸接,所述第二連接桿20的D端通過第四連接桿70與所述調整座30鉸接,即所述第四連接桿70的一端與所述第二連接桿20的D端鉸接,另一端與所述調整座30鉸接,所述第一連接桿10的兩端之間的一個位置與所述第四連接桿70的兩端之間的一個位置鉸接在一起,所述第一連接桿10的A端同時通過第五連接桿80與所述第二連接桿20兩端之間的一個位置鉸接在一起,即第五連接桿80的一端與所述第一連接桿10的A端鉸接在一起,另一端與所述第二連接桿20兩端之間的一個位置鉸接在一起。所述第二連接桿20的C端與所述滑軌41鉸接,這里可以是所述第二連接桿20的C端與所述滑軌41鉸接直接與所述滑軌41鉸接在一起,也可以是在所述滑軌41上設置有固定板51,所述固定板51與所述滑軌41連接在一起且兩者的相對位置不發生變化,此時所述第二連接桿20的C端與所述固定板51鉸接在一起,這種情況也視為通過了固定板51與所述滑軌41鉸接在了一起。這里所稱的與所述滑軌41鉸接同時包含直接與所述滑軌41鉸接或者是通過一個或者多個與滑軌的相對布置不發生變化的其他部件與所述滑軌41間接鉸接在一起,實施例中所述第二連接桿20的C端即是通過與所述滑軌41的相對位置不發生變化的固定板51鉸接從而實現與所述滑軌41的間接鉸接。所述第四連接桿70兩端之間的鉸接點在所述第四連接桿70兩端的鉸接點之間的連線靠近所述第三連接桿60的一側。所述第三連接桿60為弧形桿,當所述運動部42的運動方向與水平面垂直時,所述第三連接桿60的中間部分在所述第三連接桿60兩端的鉸接點之間的連線的上側。當所述運動部42的運動方向與水平面垂直時,所述第一連接桿10兩端之間的鉸接點在所述第一連接桿10兩端的鉸接點之間的連線的上側。所述滑軌41包括滑軌底板411以及設置在所述滑軌底板411兩側的滑軌側板412,所述兩滑軌側板412的內側相對設置有滑軌導向槽4121,所述運動部42與所述滑軌導向槽4121相對的位置設置有運動部導向槽421,在所述滑軌導向槽4121與所述運動部導向槽421之間設置有滾珠保持架以及設置在滾珠保持架上的滾珠,在所述滑軌41的上下兩側分別設置有固定板51和安裝板52,所述固定板51和所述安裝板52通過設置在所述兩滑軌側板412外側的鉚釘53連接在一起,所述兩滑軌側板412外側的鉚釘53分別與所述滑軌側板412的外側緊密接觸。
[0023]如圖3所示,一種應用前述翻轉機構的電動翻轉裝置,包括第一支撐結構91、第二支撐結構92以及推動機構93,在所述第一支撐結構91和所述第二支撐結構92的兩側設置有兩套翻轉機構,所述第一支撐結構91的兩側分別與所述兩套翻轉機構的第四連接桿70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撐結構92的兩側分別與所述兩套翻轉機構的安裝板52固定連接,所述推動機構93包括軌道931、與所述軌道931配合的移動塊932以及驅動所述移動塊932沿所述軌道931移動的驅動模塊933,所述移動塊932與所述第一支撐結構91連接,所述軌道931的一端與所述第二支撐結構92鉸接。在所述第四連接桿70兩端之間的鉸接點與所述第二連接桿20的D段之間設置有第一安裝孔71和第二安裝孔72,所述第一支撐結構91的兩端均通過所述第一安裝孔71和第二安裝孔72與所述第四連接桿70固定連接。所述驅動模塊933包括電機和絲杠,所述絲杠的螺母與所述移動塊932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撐結構91包括位于中間位置的第一支撐結構中間部911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支撐結構中間部911兩端的第一支撐結構端部912,所述第一支撐結構中間部911與所述第一支撐結構端部912上均設置有長條形通孔且兩者通過貫穿長條形通孔的螺母固定連接在一起。所述第二支撐結構92包括位于中間位置的第二支撐結構中間部921以及位于所述第二支撐結構中間部921兩端的第二支撐結構端部922,所述第二支撐結構中間部921與所述第二支撐結構端部922上均設置有長條形通孔且兩者通過貫穿長條形通孔的螺母固定連接在一起。
[0024]必須指出,上述實施例只是對本實用新型做出的一些非限定性舉例說明。但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會理解,在沒有偏離本實用新型的宗旨和范圍下,可以對本實用新型做出修改、替換和變更,這些修改、替換和變更仍屬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主權項】
1.一種翻轉機構,其特征是:包括第一連接桿(10)、第二連接桿(20)、調整座(30)、滑軌(41)、與所述滑軌(41)配合的運動部(42),所述第一連接桿(10)的A端與所述運動部(42)鉸接,所述第二連接桿(20)的C端與所述滑軌(41)鉸接,所述第一連接桿(10)的B端通過第三連接桿(60)與所述調整座(30)鉸接,即所述第三連接桿(60)的一端與所述第一連接桿(10)的B端鉸接,另一端與所述調整座(30)鉸接,所述第二連接桿(20)的D端通過第四連接桿(70)與所述調整座(30)鉸接,即所述第四連接桿(70)的一端與所述第二連接桿(20)的D端鉸接,另一端與所述調整座(30)鉸接,所述第一連接桿(10)的兩端之間的一個位置與所述第四連接桿(70)的兩端之間的一個位置鉸接在一起,所述第一連接桿(10)的A端同時通過第五連接桿(80)與所述第二連接桿(20)兩端之間的一個位置鉸接在一起,即第五連接桿(80)的一端與所述第一連接桿(10)的A端鉸接在一起,另一端與所述第二連接桿(20)兩端之間的一個位置鉸接在一起。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翻轉機構,其特征是:所述第四連接桿(70)兩端之間的鉸接點在所述第四連接桿(70)兩端的鉸接點之間的連線靠近所述第三連接桿(60)的一側。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翻轉機構,其特征是:所述第三連接桿(60)為弧形桿,當所述運動部(42)的運動方向與水平面垂直時,所述第三連接桿(60)的中間部分在所述第三連接桿(60)兩端的鉸接點之間的連線的上側。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翻轉機構,其特征是:當所述運動部(42)的運動方向與水平面垂直時,所述第一連接桿(10)兩端之間的鉸接點在所述第一連接桿(10)兩端的鉸接點之間的連線的上側。5.根據權利要求1至4中任何一項所述的一種翻轉機構,其特征是:所述滑軌(41)包括滑軌底板(411)以及設置在所述滑軌底板(411)兩側的滑軌側板(412),所述兩滑軌側板(412)的內側相對設置有滑軌導向槽(4121),所述運動部(42)與所述滑軌導向槽(4121)相對的位置設置有運動部導向槽(421),在所述滑軌導向槽(4121)與所述運動部導向槽(421)之間設置有滾珠保持架以及設置在滾珠保持架上的滾珠,在所述滑軌(41)的上下兩側分別設置有固定板(51)和安裝板(52 ),所述固定板(51)和所述安裝板(52)通過設置在所述兩滑軌側板(412)外側的鉚釘(53)連接在一起,所述兩滑軌側板(412)外側的鉚釘(53)分別與所述滑軌側板(412)的外側緊密接觸。6.—種應用權利要求1至5中任何一項所述的翻轉機構的電動翻轉裝置,其特征是:包括第一支撐結構(91)、第二支撐結構(92)以及推動機構(93),在所述第一支撐結構(91)和所述第二支撐結構(92)的兩側設置有兩套翻轉機構,所述第一支撐結構(91)的兩側分別與所述兩套翻轉機構的第四連接桿(70)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撐結構(92)的兩側分別與所述兩套翻轉機構的安裝板(52)固定連接,所述推動機構(93)包括軌道(931)、與所述軌道(931)配合的移動塊(932)以及驅動所述移動塊(932)沿所述軌道(931)移動的驅動模塊(933),所述移動塊(932)與所述第一支撐結構(91)連接,所述軌道(931)的一端與所述第二支撐結構(92)鉸接。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一種電動翻轉裝置,其特征是:在所述第四連接桿(70)兩端之間的鉸接點與所述第二連接桿(20)的D段之間設置有第一安裝孔(71)和第二安裝孔(72),所述第一支撐結構(91)的兩端均通過所述第一安裝孔(71)和第二安裝孔(72)與所述第四連接桿(70)固定連接。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一種電動翻轉裝置,其特征是:所述驅動模塊(933)包括電機和絲杠,所述絲杠的螺母與所述移動塊(932)固定連接。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一種電動翻轉裝置,其特征是:所述第一支撐結構(91)包括位于中間位置的第一支撐結構中間部(911)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支撐結構中間部(911)兩端的第一支撐結構端部(912),所述第一支撐結構中間部(911)與所述第一支撐結構端部(912)上均設置有長條形通孔且兩者通過貫穿長條形通孔的螺母固定連接在一起。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一種電動翻轉裝置,其特征是:所述第二支撐結構(92)包括位于中間位置的第二支撐結構中間部(921)以及位于所述第二支撐結構中間部(921)兩端的第二支撐結構端部(922),所述第二支撐結構中間部(921)與所述第二支撐結構端部(922)上均設置有長條形通孔且兩者通過貫穿長條形通孔的螺母固定連接在一起。
【文檔編號】A47C20/04GK205612163SQ201620207646
【公開日】2016年10月5日
【申請日】2016年3月17日
【發明人】鄭春華
【申請人】深圳市鑫寶臨五金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