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基于自主導航船的池底水質改良機,屬于池底水質改良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目前我國水產養殖的主要形式為高密度池塘養殖,我國池塘養殖面積占總水產養殖總量的52%以上,養殖密度高的必要條件就是要使用大量的飼料和制劑,由于飼料的攝食率不高,很大一部分的飼料都沉積在池塘底部,同時在池塘內產生的動植物尸體和排泄的糞便也較多,對底泥環境造成了更大的壓力。這些有機物的沉淀分解是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氣,池塘內的溶解氧有一大部分都來自于水體中植物的光合作用,空氣中的溶解到水體中的氧氣只占有很小的一部分,即使在白天由于池底受到的光照較少,有機物分解不充分,到了夜晚,由于沒有光合作用,池底底泥中的有機物分解會消耗很多的溶解氧,造成池塘氧含量較低,威脅到水產的品生存,同時由于底泥中存在著許多有害物質和致病微生物,會導致亞硝酸鹽、氨氮含量升高,魚類的抗病力下降,而致病微生物等卻大量滋生蔓延,導致魚病的暴發。要改善池塘養殖條件,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改善底泥的條件,同時從改變溶氧和耗氧在池塘空間和時間上的不均勻性著手,降低夜間不必要的耗氧,減少底泥中有害物質的含量。解決此類問題就需要在白天光照充足的情況下使底泥能充分接觸到光照,讓有機物充分分解,同時將底層水體提升至中上層利用光合作用對底層水體充分增氧。
現有技術中也有專門針對池塘底泥的水質改良裝置,但是,在實際使用過程中,池底往往凹凸不平,吸嘴部位與池底之間的自適應性能力較差,容易發生剛性碰撞,導致水泵機吸附底泥效率較低,同時吸嘴部位損壞;此外,現有的水質改良裝置在水面上行走的能力較為局限,有的依靠由繩索拉動的直線行走機構實現移動,有的自帶動力,但耗能較高,行走不方便,導致水質改良區域受到局限。
技術實現要素:
現有技術中針對池塘底泥的水質改良裝置,在實際使用過程中,池底往往凹凸不平,吸嘴部位與池底之間的自適應性能力較差,容易發生剛性碰撞,導致吸嘴部位損壞;此外,現有的水質改良裝置在水面上行走的能力較差,有的依靠由繩索拉動的直線行走機構實現移動,有的自帶動力,但耗能較高,行走不方便,導致水質改良區域受到局限。
本發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基于自主導航船的池底水質改良機,包括自主導航船1、伸縮式連接桿2、潛水式污泥泵3、滾筒式吸嘴4;所述伸縮式連接桿2一端轉動連接固定在自主導航船1上、另一端與潛水式污泥泵3轉動連接;所述潛水式污泥泵3下端的吸入口與滾筒式吸嘴4固定連接;所述潛水式污泥泵3的排出口與軟管下端連接,所述軟管上端伸出自主導航船1并固定,且管口對準后方;所述自主導航船1具有控制中心,并按照設定路線在水面自主導航行走;當所述池底水質改良機自主行走時由于潛水式污泥泵3的自身重量使滾筒式吸嘴4貼合于池塘底部。
進一步的,所述自主導航船1上設有蓄電池、太陽能板,蓄電池由太陽能板進行充電。
進一步的,伸縮式連接桿2上的不銹鋼套環2.3與自主導航船1上的不銹鋼圓桿1.2相連接,將蓋型螺母1.1安裝至不銹鋼圓桿1.2上以保證伸縮式連接桿2不會脫落。
進一步的,潛水式污泥泵3上的排出管3.1用固定部件1.3固定在自主導航船1的船尾,當底部底泥與水體被排出時可以產生向前的推力從而減少裝置自主運行時的能耗。
進一步的,伸縮式連接桿2由兩部分組成,外管2.1與內管2.2,整個伸縮式連接桿2有0.8-1米的伸縮范圍,結合桿本身與潛水式污泥泵3、滾筒式吸嘴4的長度,能夠適應不同養殖池塘深度下的工作狀況。
進一步的,伸縮式連接桿2上的內管2.2與潛水式污泥泵3的連接方式是由內管2.2上的不銹鋼套環與潛水式污泥泵3上的不銹鋼圓桿相連,并由蓋型螺母3.1保證不會脫落。
進一步的,滾筒式吸嘴4由筒罩4.1與筒體4.2組成,筒罩4.1與筒體4.2由筒罩4.1內的不銹鋼軸承相連接,筒體4.2中空,并均勻分布若干列吸孔,吸孔的孔徑小于普通雜物的外徑,筒罩4.1能包裹住筒體4.2百分之六十五的體積,從而保證泵吸入的效率,筒體4.2與池塘底部滾動摩擦。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伸縮式連接桿與潛水式污泥泵的連接方式可以使不銹鋼套環在不銹鋼圓桿上自由轉動,由于池塘底部不是很平整,此方式可以使滾筒式吸嘴在貼合池塘底部滾動行走時有一個上下距離上的緩沖空間,提高了吸嘴部位與池底之間的自適應性能力,避免了噴嘴的損壞;
2)軟管上端伸出自主導航船并固定,且管口對準后方;當底部底泥與水體被排出時可以產生向前的推力從而減少裝置自主運行時的能耗。
3)自主導航船具有控制中心,并按照設定路線在水面自主導航行走,行走范圍更大,池底水質改良的范圍更全面。
4)利用太陽能為蓄電池充電,對于漂浮在水面上行走的導航船而言,能源供給更方便,維護工作大大減輕。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基于自主導航船的池底水質改良機的主視圖。
圖2是本發明基于自主導航船的池底水質改良機的立體圖。
圖3是圖2中伸縮式連接桿上端連接部位的放大圖。
圖4是伸縮式連接桿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伸縮式連接桿與潛水式污泥泵連接部位的放大圖。
圖6是圖3中滾筒式吸嘴部位的放大圖。
圖中,1.自主導航船,2.伸縮式連接桿,3.潛水式污泥泵,4.滾筒式吸嘴。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進一步說明。
參見圖1-2,裝置主要由自主導航船1,伸縮式連接桿2潛水式污泥泵3,滾筒式吸嘴4組成。自主導航船1是基于北斗衛星定位系統的自動化船體,只需要在池塘表面設定好裝置行走路線上的幾坐標點就可以實現自主運行,船體的工作電源由蓄電池提供,電池由太陽能板進行充電。潛水式污泥泵3與滾筒式吸嘴4相連接,當裝置自主行走時由于潛水式污泥泵3的自身重量可以使滾筒式吸嘴4貼合于池塘底部,以保證潛潛水式污泥泵3將底部底泥與水體吸起時的有效性。水式污泥泵3和滾筒式吸嘴4用伸縮式連接桿2與船體相連接。
參見圖3,伸縮式連接桿2上的不銹鋼套環2.3與自主導航船1上的不銹鋼圓桿1.2相連接,將蓋型螺母1.1安裝至不銹鋼圓桿1.2上以保證伸縮式連接桿2不會脫落。潛水式污泥泵3上的排出管3.1用固定部件1.3固定在自主導航船1的船尾,當底部底泥與水體被排出時可以產生向前的推力從而減少裝置自主運行時的能耗。
參見圖4,伸縮式連接桿2由兩部分組成,外管2.1與內管2.2,整個伸縮式連接桿2有0.8-1米的伸縮范圍,結合桿本身與潛水式污泥泵3、滾筒式吸嘴4的長度,可以使裝置適應不同養殖池塘深度下的工作狀況。
參見圖5,伸縮式連接桿2上的內管2.2與潛水式污泥泵3的連接方式也是由內管2.2上的不銹鋼套環與潛水式污泥泵3上的不銹鋼圓桿相連,并由蓋型螺母3.1保證不會脫落。這樣的連接方式可以使不銹鋼套環在不銹鋼圓桿上自由轉動,由于池塘底部不是很平整,此方式可以使滾筒式吸嘴4在貼合池塘底部滾動行走時有一個上下距離上的緩沖空間。
參見圖6,滾筒式吸嘴4由筒罩4.1與筒體4.2組成,筒罩4.1與筒體4.2由筒罩4.1內的不銹鋼軸承相連接,筒體4.2中空,并均勻分布8列吸孔,吸孔可以保證不會有太大的雜物被吸進泵里,筒罩4.1能包裹住筒體4.2百分之65的體積,從而保證泵吸入的效率,同時筒體4.2的滾動運動使得在裝置在運動時大大減少了阻力從而降低能耗。
本發明伸縮式連接桿與潛水式污泥泵的連接方式可以使不銹鋼套環在不銹鋼圓桿上自由轉動,由于池塘底部不是很平整,此方式可以使滾筒式吸嘴在貼合池塘底部滾動行走時有一個上下距離上的緩沖空間,提高了吸嘴部位與池底之間的自適應性能力,避免了噴嘴的損壞;軟管上端伸出自主導航船并固定,且管口對準后方;當底部底泥與水體被排出時可以產生向前的推力從而減少裝置自主運行時的能耗;自主導航船具有控制中心,并按照設定路線在水面自主導航行走,行走范圍更大,池底水質改良的范圍更全面;利用太陽能為蓄電池充電,對于漂浮在水面上行走的導航船而言,能源供給更方便,維護工作大大減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