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于臨近既有地下結構的基坑樁錨支護體系,其特征在于:包括前排鋼管樁(1)、后排鋼管樁(2)、后排豎向預應力錨桿(3)、前排樁冠梁(4)、后排樁冠梁(5)、橫向連接鋼筋(6)、前排錨具(7)、后排錨具(12)、墊塊(8)、斜鐵(9)、前排預應力錨桿(10)和腰梁(11);
所述的前排鋼管樁(1)有多根、設置在基坑坑壁處,所述的后排鋼管樁(2)有多根、設置在基坑坑壁與既有地下結構之間,所述的后排鋼管樁(2)與前排鋼管樁(1)的連線相互平行;
所述的前排鋼管樁(1)頂部均與前排樁冠梁(4)連接,所述的后排鋼管樁(2)頂部均與后排樁冠梁(5)連接,所述的前排樁冠梁(4)與后排樁冠梁(5)通過橫向連接鋼筋(6)連接;所述的前排鋼管樁(1)腰部均與腰梁(11)連接;
所述的前排預應力錨桿(10)安裝在相鄰的兩根前排鋼管樁(1)之間的腰梁(11)上,前排預應力錨桿(10)的外端與前排錨具(7)固定,在前排錨具(7)與腰梁(11)之間設置斜鐵(9)和墊塊(8),前排預應力錨桿(10)的內端插入基坑坑壁內,前排預應力錨桿(10)的軸線與水平面之間具有15°~25°的夾角;
所述的后排豎向預應力錨桿(3)通過后排鋼管樁(2)頂部插入基坑坑壁內,后排豎向預應力錨桿(3)的外端與后排錨具(12)固定。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臨近既有地下結構的基坑樁錨支護體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排預應力錨桿(10)的軸線與后排豎向預應力錨桿(3)的軸線不在同一個平面內。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臨近既有地下結構的基坑樁錨支護體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后排鋼管樁(2)與前排鋼管樁(1)沿基坑坑壁水平方向交叉設置。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臨近既有地下結構的基坑樁錨支護體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后排鋼管樁(2)沿基坑坑壁水平方向的位置位于兩個前排鋼管樁(1)之間的中心位置。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臨近既有地下結構的基坑樁錨支護體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排預應力錨桿(10)安裝在兩個前排鋼管樁(1)之間的中心位置的腰梁(11)上。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臨近既有地下結構的基坑樁錨支護體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后排鋼管樁(2)長度為1~2m,后排鋼管樁(2)連線與前排鋼管樁(1)連線的距離大于1.5m。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臨近既有地下結構的基坑樁錨支護體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排樁冠梁(4)與后排樁冠梁(5)均采用槽鋼,槽鋼開口向下,槽鋼寬度為前排鋼管樁(1)直徑的110%。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臨近既有地下結構的基坑樁錨支護體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后排豎向預應力錨桿(3)與前排預應力錨桿(10)的桿體材料為鋼絞線、鋼筋或鋼絲束。
9.用于臨近既有地下結構的基坑樁錨支護體系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A、施工前準備
清理場地,挖除表面松動土層,對樁孔進行測量定位、放樣;前后排樁位呈梅花形布置,所述的后排鋼管樁(2)樁位沿基坑坑壁水平方向的位置位于兩個前排鋼管樁(1)樁位之間的中心位置,前后排樁間距不小于1.5m;
B、鋼管樁施工
按照步驟A確定好的樁位施做前排鋼管樁(1)和后排鋼管樁(2):架設樁機安裝樁機移動到位、吊樁、插樁、錘擊下沉、接樁、錘擊至設計深度、沉樁完成、鋼管樁內灌注混凝土;
C、安裝前排樁冠梁(4)
前排樁冠梁(4)采用槽鋼,槽鋼開口向下,槽鋼寬度為前排鋼管樁(1)直徑的110%;
D、安裝后排豎向預應力錨桿(3)
后排豎向預應力錨桿(3)的桿體材料為鋼絞線、鋼筋或鋼絲束,后排豎向預應力錨桿(3)注漿完畢安裝后排樁冠梁(5),后排樁冠梁(5)采用槽鋼,所用槽鋼頂部預制用于后排豎向預應力錨桿(3)穿過的孔洞,槽鋼開口向下,槽鋼寬度為后排鋼管樁(2)直徑的110%,待后排豎向預應力錨桿(3)注漿養護至設計強度對后排豎向預應力錨桿(3)進行張拉鎖定;
E、連接前后排冠梁
前排樁冠梁(4)與后排樁冠梁(5)間采用橫向連接鋼筋(6)焊接連接,橫向連接鋼筋(6)沿基坑坑壁水平方向呈W形分布;
F、開挖基坑
待具備基坑開挖條件后沿前排鋼管樁(1)豎向進行基坑開挖,開挖至錨桿設計深度下方,進行前排預應力錨桿(10)及腰梁(11)的施工;所述前排預應力錨桿(10)在設計深度應偏離相鄰兩個前排鋼管樁(1)樁間的中心位置18-22cm,避免與后排豎向預應力錨桿(3)交叉破壞后排豎向預應力錨桿(3)的注漿;
G、結束
待步驟F中安設的前排預應力錨桿(10)養護至設計強度,繼續向下開挖基坑至設計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