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建筑分區施工,尤其涉及一種分區施工的施工縫結構以及施工方法。
背景技術:
現有地下工程分區施工時,先施工的地下室底板需緊貼在圍護結構上傳力,施工縫處難以埋設鋼板止水帶,一般在縫面采用一道遇水膨脹止水條止水,但是在相鄰區域底板施工時,止水條容易破損,防水效果較差。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分區施工的施工縫結構,旨在用于解決現有的分區施工時,先施工部分與后施工部分的縫面處防水效果較差的問題。
本發明是這樣實現的: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一種分區施工的施工縫結構,包括先澆混凝土板、后澆混凝土板以及墊層,所述先澆混凝土板與所述后澆混凝土板均鋪設于所述墊層上,所述先澆混凝土板具有第一接觸部,所述后澆混凝土板具有搭接且貼合于所述第一接觸部上的第二接觸部,所述第一接觸部內嵌合有鋼板止水帶,且所述鋼板止水帶由所述第一接觸部與所述第二接觸部之間的貼合部位豎直延伸至所述第二接觸部內。
進一步地,所述先澆混凝土板內設置有至少兩根第一鋼筋,所述后澆混凝土板設置有與各所述第一鋼筋一一對應的至少兩根第二鋼筋,所述第一鋼筋與對應的所述第二鋼筋固定連接。
進一步地,其中至少一根所述第一鋼筋與對應的所述第二鋼筋通過連接器連接。
進一步地,于所述墊層與所述先澆混凝土板之間鋪設有第一防水層,于所述墊層與所述后澆混凝土板之間鋪設有第二防水層。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防水層延伸至所述后澆混凝土板正下方,且所述第一防水層與所述第二防水層搭接。
進一步地,所述鋼板止水帶沿豎直方向設置的兩個端部均具有彎折結構,兩個所述彎折結構分別位于所述第一接觸部與所述第二接觸部內。
進一步地,所述先澆混凝土板與所述后澆混凝土板之間具有第一豎直貼合面、水平貼合面以及第二豎直貼合面,所述水平貼合面連接所述第一豎直貼合面與所述第二豎直貼合面,且所述鋼板止水帶貫穿所述水平貼合面。
本發明實施例還提供一種分區施工的施工方法,分別澆筑先澆混凝土板與后澆混凝土板,包括以下操作步驟:
施工所述先澆混凝土板一側的圍護結構并進行該側基坑開挖,且于所述圍護結構的其中一側對應所述先澆混凝土板的位置鋪設有墊層,且于所述墊層上鋪設第一防水層,所述第一防水層于其中一端部處具有豎直向上延伸的接頭部,所述接頭部以及所述墊層均抵靠至所述圍護結構;
于所述第一防水層上綁扎第一鋼筋,且于靠近所述接頭部處預留鋼板止水帶,所述鋼板止水帶沿豎直方向設置;
于所述第一防水層上澆筑先澆混凝土板,所述先澆混凝土板具有第一接觸部,所述第一鋼筋位于所述先澆混凝土板內,所述鋼板止水帶由所述第一接觸部內伸出,且所述接頭部包裹所述先澆混凝土板的端部;
開挖所述后澆混凝土板一側的基坑并鑿除所述圍護結構,于所述先澆混凝土板對應所述圍護結構的端部處繼續鋪設另一墊層,兩所述墊層接觸,將所述接頭部平放至后續鋪設的所述墊層上,于后續所述墊層上鋪設有第二防水層,所述第二防水層至少部分結構搭接于所述接頭部上;
于所述第二防水層上綁扎第二鋼筋,所述第二鋼筋與所述第一鋼筋固定連接,且于所述第二防水層上澆筑所述后澆混凝土板,所述后澆混凝土板具有第二接觸部,所述第二接觸部搭接于所述第一接觸部上,且所述鋼板止水帶伸出所述第一接觸部的部分被澆筑于所述第二接觸部內。
進一步地,在鋪設所述接頭部時,于所述接頭部與所述圍護結構之間還夾設有保護板,且在平放所述接頭部至后續鋪設的所述墊層上之前,拆除所述保護板。
進一步地,綁扎所述第一鋼筋時,于所述第一鋼筋朝向所述圍護結構的端部處預留有連接器,綁扎所述第二鋼筋時,所述第二鋼筋與所述第一鋼筋之間通過所述連接器連接固定。
本發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發明的施工縫結構中,先澆混凝土板具有第一接觸部,其形成企口結構,后澆混凝土板采用第二接觸部與第一接觸部搭接,另外第一接觸部與第二接觸部之間采用鋼板止水帶連接,使得兩者連接為一個整體,而且形成非常好的防水效果,施工時也比較方便。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它的附圖。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分區施工的施工縫結構澆筑先澆混凝土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分區施工的施工縫結構澆筑后澆混凝土板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诒景l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它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參見圖1以及圖2,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一種分區施工的施工縫結構,包括先澆混凝土板1、后澆混凝土板2以及墊層3,先澆混凝土板1與后澆混凝土板2均鋪設于墊層3上,先澆混凝土板1具有第一接觸部11,后澆混凝土板2具有第二接觸部21,先施工先澆混凝土板1,先澆混凝土板1形成第一接觸部11,而在施工后澆混凝土板2時,后澆混凝土板2具有部分結構與先澆混凝土板1的第一接觸部11搭接,該部分結構即為后澆混凝土板2的第二接觸部21,第一接觸部11與第二接觸部21之間具有部位貼合,在第一接觸部11內嵌合有一個鋼板止水帶12,該鋼板止水板沿豎直方向設置,其由第一接觸部11與第二接觸部21之間的貼合部位伸出且伸入第二接觸部21內。本實施例中,先澆混凝土板1的第一接觸部11與后澆混凝土板2的第二接觸部21搭接,兩者之間的接觸位置為企口結構,而在另一方面第一接觸部11與第二接觸部21通過鋼板止水帶12連接為一個整體,鋼板止水帶12通過混凝土澆筑的方式嵌合于第一接觸部11以及第二接觸部21內,鋼板止水帶12與第一接觸部11以及第二接觸部21均貼合非常緊密,不會產生漏水現象,且由于鋼板止水帶12沿豎直方向貫穿第一接觸部11與第二接觸部21的貼合部位,則鋼板止水帶12可以在第一接觸部11與第二接觸部21之間的貼合部位處形成擋水作用,滲水難以通過鋼板止水帶12,即采用鋼板止水帶12可以使得施工縫結構具有非常好的防水效果。鋼板止水帶12沿豎直方向設置的兩個端部均具有彎折結構121,兩個彎折結構121分別位于第一接觸部11與第二接觸部21內,可以增強鋼板止水帶12自身的結構。
參見圖2,優化上述實施例,先澆混凝土板1內設置有至少兩根第一鋼筋13,后澆混凝土板2內設置有至少兩根第二鋼筋22,且各第二鋼筋22與各第一鋼筋13一一對應,每一第一鋼筋13與對應的第二鋼筋22固定連接。本實施例中,在澆筑先澆混凝土板1之前,需先在墊層3上綁扎各第一鋼筋13,然后通過混凝土澆筑的方式使得各第一鋼筋13均位于先澆混凝土板1內,當然各第二鋼筋22也均采用前述的方式內置于后澆混凝土板2內,但是在綁扎第二鋼筋22時,第二鋼筋22還應與先澆混凝土板1內的對應第一鋼筋13固定連接,然后再澆筑后澆混凝土板2,從而使得先澆混凝土板1內的第一鋼筋13與后澆混凝土板2內的第二鋼筋22為一個整體。通常,先澆混凝土板1內的第一鋼筋13分兩部分分布,其中一部分位于先澆混凝土板1靠上的位置,另一部分位于先澆混凝土板1靠下位置,進而保證先澆混凝土板1自身的強度,且在先澆混凝土板1澆筑完成后,各第一鋼筋13的其中一端部剛好伸出先澆混凝土板1的端面,進而方便第一鋼筋13與第二鋼筋22固定連接。對于第一鋼筋13與對應的第二鋼筋22之間的連接方式可以由多種形式,比如采用連接器131,在第一鋼筋13的對應端部處預留有連接器131,然后將第二鋼筋22伸入對應連接器131內固定連接,還有一種形式可以為將第一鋼筋13與對應第二鋼筋22直接焊接固定,當然在這種形式中,第一鋼筋13必須伸出先澆混凝土板1一段距離。
繼續優化上述實施例,在墊層3與先澆混凝土板1之間鋪設有第一防水層14,而在墊層3與后澆混凝土板2之間鋪設有第二防水層23。本實施例中,在墊層3上鋪設有第一防水層14,然后在該第一防水層14上澆筑先澆混凝土板1,而在澆筑后澆混凝土板2之前,也在對應的墊層3上鋪設第二防水層23,從而使得后澆混凝土板2與先澆混凝土板1均具有非常好的防水效果。而在另一種優化方案中,第一防水層14具有部分結構延伸至后澆混凝土板2的正下方,然后將第二防水層23置于該部分結構上,即第一防水層14與第二防水層23之間具有搭接結構,從而可以使得先澆混凝土板1與后澆混凝土板2均完全位于防水結構上,通過第一防水層14與第二防水層23將上方的混凝土板與下方的墊層3完全隔開,滲透水難以沿豎直方向貫穿第一防水層14與第二防水層23,施工縫結構的防水效果進一步增強。
再次參見圖2,具體地,先澆混凝土板1與后澆混凝土板2之間具有第一豎直貼合面15、水平貼合面16以及第二豎直貼合面17,其中水平貼合面16連接第一豎直貼合面15與第二豎直貼合面17,上述的鋼板止水帶12貫穿該水平貼合面16。本實施例中,通過第一接觸部11使得先澆混凝土板1朝向后澆混凝土板2一側為階梯結構,且第一接觸部11具有豎直向上的支撐面(對應水平貼合面16),對應地,第二接觸部21整體位于第一接觸部11上,兩者形成配合結構,第二接觸部21朝向先澆混凝土板1的表面與先澆混凝土板1貼合接觸,形成第一豎直貼合面15,而第一接觸部11朝向后澆混凝土板2的表面與后澆混凝土板2貼合接觸,形成第二豎直貼合面17,通過第一接觸部11與第二接觸部21的這種配合方式,不但結構簡單,施工方便,而且防水效果好。
本發明實施例還提供一種分區施工的施工方法,分別澆筑先澆混凝土板1與后澆混凝土板2,具體為上述施工縫結構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操作步驟:
參見圖1,在地基上澆筑先澆混凝土板1的圍護結構4并對該側基坑進行開挖,該圍護結構4也為混凝土板,整體呈豎直結構,可以方便后續先澆混凝土板1的澆筑定位,圍護結構4其中一側對應先澆混凝土板1的施工位置,另外一側則對應后澆混凝土板2的施工位置,先在先澆混凝土板1一側的地基上鋪設有墊層3,然后在墊層3上鋪設有第一防水層14,該第一防水層14延伸至圍護結構4附近,且將第一防水層14靠近圍護結構4的端部豎直向上彎折延伸形成接頭部141,第一防水層14整體呈L字型,且墊層3與接頭部141均抵靠至圍護結構4;
然后在第一防水層14上綁扎第一鋼筋13,且在靠近接頭部141的位置還預留布置有鋼板止水帶12,鋼板止水帶12沿豎直方向設置,具體為該鋼板止水帶12對應上述第一接觸部11的位置,且對其進行定位;
在第一防水層14上澆筑先澆混凝土板1,則綁扎后的第一鋼筋13均大部分位于該先澆混凝土板1內,同時先澆混凝土板1形成有第一接觸部11,該第一接觸部11與圍護結構4之間形成有凹槽18結構,且鋼板止水帶12一部分嵌合于第一接觸部11內,另外一部分豎直向上延伸至凹槽18結構內,上述第一防水層14的接頭部141包裹先澆混凝土板1的端部(第一接觸部11的端部),第一防水層14的接頭部141可以形成先澆混凝土板1與圍護結構4之間的防水結構,避免雨水等可以由第一接觸部11與圍護結構4之間滲入;
再次參見圖1以及圖2,而當需要澆筑后澆混凝土板2時,則先鑿除圍護結構4并對后澆混凝土板2對應位置開挖基坑,在先澆混凝土板1對應圍護結構4的端部處繼續鋪設有另一墊層3,該墊層3沿遠離先澆混凝土板1的方向延伸,兩個墊層3接觸形成為一個整體,由于圍護結構4被鑿除,則可以將包裹第一接觸部11端部的第一防水層14的接頭部141平放至后續鋪設的墊層3上,然后在后續鋪設的墊層3上鋪設有第二防水層23,第二防水層23至少部分結構搭接于接頭部141上,即第一防水層14與第二防水層23之間具有部分結構重合;
在第二防水層23上綁扎第二鋼筋22,第二鋼筋22與第一鋼筋13對應,且將兩者相互靠近的端部連接為一個整體,通常第一鋼筋13與第二鋼筋22均為多個,兩者一一對應,且在綁扎第二鋼筋22時,其具有至少一根第二鋼筋22伸入上述的凹槽18內與對應第一鋼筋13連接為一個整體,然后在第二防水層23上澆筑后澆混凝土板2,其中部分后澆混凝土板2填充于凹槽18結構內,且該部分結構即為上述的第二接觸部21,第二接觸部21搭接于第一接觸部11上,上述鋼板止水帶12伸出第一接觸部11的部分被澆筑于第二接觸部21內。
在上述施工方法中,由于結構比較簡單,施工非常方便,而且由于第一防水層14設置有接頭部141,則當只使用先澆混凝土板1時,先澆混凝土板1與圍護結構4之間也具有非常好的防水效果,而當需要澆筑后澆混凝土板2時,通過該接頭部141可以與第二防水層23進行搭接,此時在墊層3上形成密封效果非常好的防水結構,有效保證先澆混凝土板1與后澆混凝土板2整體的防水效果。
再次參見圖1,優化上述施工方法,在鋪設接頭部141時,在接頭部141與圍護結構4之間還夾設有保護板5,且在平放接頭部141至后續鋪設的墊層3上之前,應先拆除保護板5。本實施例中,在接頭部141與圍護結構4之間還設置有保護板5,通過該保護板5可以形成對第一防水層14的接頭部141的保護作用,可以有效避免在鑿除圍護結構4時接頭部141出現損壞,導致第一防水層14與第二防水層23之間搭接效果較差,影響整體的防水質量。
再次參見圖1以及圖2,進一步地,在綁扎第一鋼筋13時,在第一鋼筋13朝向圍護結構4的端部處預留有連接器131,然后在綁扎第二鋼筋22時,第二鋼筋22通過該預留的連接器131與第一鋼筋13固定連接。本實施例中,當采用連接器131時,連接器131整體位于先澆混凝土板1內,而第一鋼筋13無需由先澆混凝土板1內凸出,連接器131的其中一端與第一鋼筋13連接固定,另一端則與先澆混凝土板1朝向圍護結構4的端面平齊,然后在綁扎第二鋼筋22時,可以由連接器131的另一端伸入連接固定。當然第一鋼筋13與第二鋼筋22之間還可以采用焊接的方式連接固定,但是第一鋼筋13必須伸出先澆混凝土板1一段長度,針對這種結構,由于第一接觸部11外側包裹有接頭部141,則難以實現,此時優選連接器131,而當第一鋼筋13位于第一接觸部11上方的位置時,第一鋼筋13可以穿出先澆混凝土板1至上述的凹槽18結構內,然后在綁扎第二鋼筋22時,第二鋼筋22也延伸至凹槽18結構內與第一鋼筋13焊接。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發明,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