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海洋石油工程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治理海底管道懸跨用的水泥灌漿袋。
背景技術:
海底管線在鋪設于海床表面以后,由于種種原因,不可避免的會出現懸跨現象,這種現象嚴重威脅海上油氣的安全生產。因此,采取合適的海底管道懸跨維護措施,對于確保海底管道服役期間的安全運行尤為重要。
國內外采用了多種海底管道懸跨防治和維護措施,常用的有重新挖溝埋管法、填埋覆蓋法、水下支撐法、加重法、降流促淤法等。其中,水下支撐法是在懸空段設置支撐支架,以減少海底管道的振動,它可防止懸空管道由于渦激振動引起的管道斷裂,主要的方法有水下短樁支撐和水下灌漿兩種。
水下灌漿法是一種比較經濟的處理懸跨的方法,可以對各種水深,不同高度的懸跨進行永久處理,因此受到極大關注,因而近些年來,為水下灌漿技術水平不斷發展,對水泥灌漿技術的研究日益增加。
但是,目前對水下灌漿法采用的灌漿袋的材質和設計結構的研究不足,強度及穩定性不高,且品種單一。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強度高、結構穩定、安全可靠的治理海底管道懸跨用的水泥灌漿袋。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治理海底管道懸跨用的水泥灌漿袋,包括上下相連接的主體部和基礎層;所述主體部包括自上而下依次連接的多個灌漿層;所述基礎層的橫截面積大于所述主體部的橫截面積;
每一所述灌漿層上設有貫通其內部的第一灌漿口,所述基礎層上設有貫通其內部的第二灌漿口。
優選地,每一所述灌漿層上還設有貫通其內部的第一排泄孔;所述基礎層上設有貫通其內部的第二排泄孔。
優選地,所述第一排泄孔與所述第一灌漿口位于所述灌漿層的相對兩側上。
優選地,所述第二排泄孔位于所述基礎層上遠離所述第二灌漿口的對角處;或者,所述第二排泄孔與所述第二灌漿口位于所述基礎層的相對兩側上。
優選地,所述主體部內自上而下間隔設有多個隔層,多個所述隔層將所述主體部分隔成多個所述灌漿層。
優選地,所述隔層的幾何中心位置處還設有上下貫通的第三排泄孔。
優選地,所述主體部的頂部至少一邊緣設有用于穿管的第一套筒;和/或,所述基礎層的至少一側邊緣設有用于穿管的第二套筒。
優選地,所述主體部和/或基礎層的外周緣上間隔設有固定扣。
優選地,所述主體部呈四棱臺狀。
優選地,所述基礎層為扁平立方體結構。
優選地,該水泥灌漿袋為編織布袋。
本實用新型的水泥灌漿袋,用于支撐在懸跨的海底管道下方,由基礎層和主體部配合組成,強度高、結構穩定、安全可靠、適應性強,操作簡便、生產工藝和精度可控,可實現大規模工業化。
附圖說明
下面將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附圖中: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治理海底管道懸跨用的水泥灌漿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的側面結構示意圖;
圖3是圖2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現對照附圖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3所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治理海底管道懸跨用的水泥灌漿袋,可包括上下相連接的主體部10和基礎層20。主體部10在基礎層20上方,用于支撐在道懸的海底管道的下方;基礎層20位于主體部10下方,其橫截面積大于主體部10的橫截面積,起海底找平作用。
其中,主體部10包括自上而下依次連接的多個灌漿層11;多個灌漿層11以層疊狀態位于基礎層20的中心位置上。
每一灌漿層11上設有貫通其內部的第一灌漿口12,水泥通過管道及該第一灌漿口12進入灌漿層11中,對其內部進行填充,以形成具有一定強度的支撐結構。每一灌漿層11上可設有兩個第一灌漿口12,一個作為主灌漿口, 另一個作為備用灌漿口。
每一灌漿層11上還設有貫通其內部的第一排泄孔13。第一排泄孔13具有排水等排泄功能,還具有透氣作用,并且在灌漿時通過其滲透出水泥漿來判斷灌漿層11的灌漿飽滿情況,是否停止灌漿。
優選地,在本實施例中,如圖2所示,第一排泄孔13與第一灌漿口12位于灌漿層11的相對兩側上。主體部10的頂面還可設有第一排泄孔13。
具體地,主體部10內自上而下間隔設有多個隔層14,多個隔層14將主體部10分隔成多個灌漿層11。
隔層14的幾何中心位置處還設有上下貫通的第三排泄孔15。上下相鄰的兩個灌漿層11可通過第三排泄孔15連通。位于最底層的灌漿層11也通過隔層14與基礎層20連接,且通過該隔層14上的第三排泄孔15與基礎層20相連通。
主體部10的頂部至少一邊緣設有用于穿管的第一套筒16,穿管后對主體部10進行定形,使主體部10的柔性側邊變為剛性側邊。此外,主體部10的外周緣上還間隔設有固定扣17,可用于起吊、下放該灌漿袋。
本實施例中,主體部10呈四棱臺狀。主體部10的寬度自下而上依次遞減。主體部10的頂面為平面。對應地,主體部10的每一對角處都設有固定扣17;主體部10的相對兩邊緣設有第一套筒16,或四個邊緣都設有第一套筒16。
基礎層20在該灌漿袋中位于底部,用于找平且定位在海床面上。該基礎層20上設有貫通其內部的第二灌漿口21,水泥通過管道及該第二灌漿口21進入基礎層20中,對其內部進行填充,以形成具有一定強度的支撐底部。
基礎層20上可設有兩第二灌漿口21,一個作為主灌漿口,另一個作為備 用灌漿口。
基礎層20上還設有貫通其內部的第二排泄孔22,具有排水等排泄功能,還具有透氣作用,并且在灌漿時通過其滲透出水泥漿來判斷灌漿層11的灌漿飽滿情況,是否停止灌漿。
優選地,第二排泄孔22位于基礎層20上遠離第二灌漿口21的對角處;或者,第二排泄孔22與第二灌漿口21位于基礎層20的相對兩側上。
基礎層20的至少一側邊緣設有用于穿管的第二套筒23,穿管后對基礎層20進行定形,使基礎層20的柔性側邊變為剛性側邊。基礎層20的外周緣上間隔設有固定扣24,可用于起吊、下放該灌漿袋。
本實施例中,基礎層20為扁平立方體結構,且可為長方形、正方形等形狀。固定扣24優選設置在基礎層20對角處。
該水泥灌漿袋為編織布袋,通過復合編織布縫制形成。
治理懸跨的海底管道時,可先將水泥灌漿袋放置在海底管道下方,再通過灌漿船對其進行灌漿,填充成具有一定體積、強度的支撐體,以支撐在海底管道下方。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專利范圍,凡是利用本實用新型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或等效流程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他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