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水工建筑,尤其涉及一種浮動式親水平臺結構。
背景技術:
隨著人們對景觀要求的提高,為滿足人們親近大自然的渴望,在城市的河道、湖泊臨岸設置親水平臺已經日益常見,這些地方人們活動頻繁,因此對親水性、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親水平臺,不僅給市民提供一個休閑的好去處,也為城市水域增添了一道景觀。
傳統的親水平臺多數均采用高樁梁板結構形式,平臺頂面高程一般高于設計水位或常水位,平臺高度是固定不變的,因此,往往會因為水位降低時,臺面離水平面較遠,游人無法親水;而在高水位時,平臺面又往往被水淹沒,讓人們無法登臺賞景,且在水位下降后,平臺面上殘留污物,一片狼藉;平臺因常常浸泡在水中,導致親水平臺不斷損壞,給游人使用帶來安全隱患。
其次,傳統的親水平臺施工復雜,施工時需要設置臨時施工圍堰,以保證平臺下部框架的梁柱等結構能正常施工。
上述表明,傳統的親水平臺受水位影響較大,難以發揮真正的親水性,且存在安全隱患;材料和施工費用大,景觀效果差,名不副實,難以滿足人們親水的要求。如何保證平臺既不被水淹,又能在不同的水位時,都能真正發揮其親水性,能為人們提供一種安全可靠的親水平臺,此乃本新技術所需要解決的關鍵點。
專利號為201110443085.7的中國專利,公開了“一種可隨水位升降的親水平臺”,包括浮動臺基、防腐枕木、防腐木板、不銹鋼絲、不銹鋼螺紋釘、不銹鋼欄桿、膨脹螺絲、不銹鋼滑槽、不銹鋼卡頭和滑槽預埋件。該親水平臺使用PE浮筒,可以根據水位的變化自由上升下降,在任何季節都能滿足人們親水戲水需求。不難看出,上述“一種可隨水位升降的親水平臺”,實際上就是一個能飄浮于水面的筏,其缺點在于游人登上平臺后,隨人的走動而不斷晃動,且當平臺上荷載嚴重不平衡時,容易傾斜以至于翻船,因此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 其次,該平臺用于直立護岸時無法與岸上連通,用于各種岸線都存在游人上下平臺不方便、不安全。
技術實現要素:
鑒于以上所述現有技術的種種不足,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浮動式親水平臺結構,以解決目前的親水平臺實施效果不理想,存在安全隱患,且材料和施工費用大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及其他相關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浮動式親水平臺結構,至少包括:
樁軸,豎向固定于水體中,構成親水平臺的支座;
套筒,套接于所述樁軸上,所述套筒由內筒、筒底和筒頂構成空箱體結構,套筒隨水位變化沿著樁軸上下移動,套筒頂面設有進人孔,進人孔處于套筒箱體壁上設置爬梯至箱底;
滑動式人行橋,設于套筒臨岸一側,滑動式人行橋為梁板結構,一端與岸邊的基座鉸接,另一端設有滾輪可沿著套筒頂面滑動;
至少兩個浮箱,所述浮箱為密封空心箱體,所述浮箱的寬度與所述套筒一致,所述浮箱頂面一側設有不少于兩個簡支鉸與套筒鉸接,浮箱頂面設有進人孔。
優選地,樁軸中至少有一根設有避雷器,該樁軸底端主筋伸出樁端隨沉樁埋入地下構成接地鋼筋;該樁軸頂端主筋伸出樁端并與避雷器焊接。
優選地,四個滑塊均勻且對稱布置于套筒與樁軸之間,所述滑塊與樁軸接觸面的形狀與樁軸外形匹配,所述滑塊裝設于套筒內側的U形卡槽內。
優選地,所述簡支鉸的一半為留有螺栓孔的插頭,另一半為留有螺栓孔的凹形槽,插頭插入凹形槽后,將螺栓穿過螺栓孔并旋緊螺母形成簡支鉸。
優選地,所述套筒頂面環繞所述樁軸設有圓亭及環形座椅。
優選地,所述套筒內設有若干配重塊,所述配重塊通過不少于三個連接點穩定連接于筒底。
優選地,所述套筒及浮箱內設有若干道加筋板。
優選地,所述套筒及浮箱的臨水側均設有欄桿。
優選地,所述滑動式人行橋兩側設有欄桿。
通過以上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相較于現有技術具有以下技術效果:本實用新型結構簡 單、使用方便、易于實現,本裝置由樁軸、套筒、圓亭、浮箱和滑動式人行橋組成。所述樁軸直立設置于需要布置親水平臺的岸邊,套筒與之套接,從而隨水位變化沿著樁軸上下移動,在不同的水位時,套筒始終浮于水面。浮箱與套筒鉸接,以增大平臺的活動面積;分段設置避免了套筒面積過大時,其上面的荷載不均勻時所產生的影響。所述滑動式人行橋為梁板結構,一端與岸邊的混凝土基座鉸接,另一端設有滾輪可沿著套筒面滑動,以適應水位變化。
浮動式親水平臺結構改變了傳統的親水平臺固定建筑模式,這一變化,大大提升了親水平臺的整體功能和設計理念,可提高親水平臺的親水性,安全可靠,施工方便,節省工程投資。親水平臺在城市河道、湖泊中應用較多,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
附圖說明
圖1顯示為最低水位時浮動式親水平臺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2顯示為最高水位時浮動式親水平臺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3顯示為圖1的側視圖;
圖4顯示為浮動式親水平臺結構的平面結構示意圖;
圖5顯示為樁軸的剖面圖;
圖6、7、8顯示為簡支鉸的組裝示意圖。
元件標號說明:
1 樁軸
11 避雷器
12 接地鋼筋
2 套筒
3 浮箱
4 滑塊
5 簡支鉸
51 插頭
52 凹形槽
6 滑動式人行橋
61 滾輪
7 進人孔
8 環形座椅
9 圓亭
10 加筋板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體實施例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熟悉此技術的人士可由本說明書所揭露的內容輕易地了解本實用新型的其他優點及功效。
請參閱圖1至圖8。須知,本說明書所附圖式所繪示的結構、比例、大小等,均僅用以配合說明書所揭示的內容,以供熟悉此技術的人士了解與閱讀,并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可實施的限定條件,故不具技術上的實質意義,任何結構的修飾、比例關系的改變或大小的調整,在不影響本實用新型所能產生的功效及所能達成的目的下,均應仍落在本實用新型所揭示的技術內容得能涵蓋的范圍內。同時,本說明書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間”及“一”等的用語,亦僅為便于敘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可實施的范圍,其相對關系的改變或調整,在無實質變更技術內容下,當亦視為本實用新型可實施的范疇。
基于傳統親水平臺一般采用固定的結構形式,無法滿足人們的親水性的缺陷。參閱圖1、圖2、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浮動式親水平臺結構,包括樁軸1、套筒2、浮箱3和滑動式人行橋6等主要構件。
(1)樁軸1。樁軸1為豎向軸,可采用圓形預制樁或方形預制樁,其樁徑、樁長及入土深度按計算要求確定;該樁軸以沉樁的方式布置,其作用是作為親水平臺(套筒和圓亭)的支座。結合不同形狀的平臺布置,可以是單根樁軸或兩根樁軸。
(2)避雷器11。樁軸1中至少有一根設置避雷器11,避雷器11設置于最高樁軸的頂端。樁軸底端主筋伸出樁端0.8m,隨沉樁埋入地下,作為接地鋼筋12;樁軸頂端主筋伸出樁端0.1m,與避雷器焊接。避雷器11優選針式避雷器,接地電阻小于1.0Ω。
(3)套筒2。套筒2套接于樁軸1上,由內筒、筒底和筒頂組成的一個空箱體結構。內筒的形狀與樁軸1一致,其尺寸與樁軸1相匹配。套筒2的尺寸由所需浮力計算確定,套筒 2為深井式的筒體,因此,即使在受力不平衡時,套筒2與樁軸1之間也不會卡阻。
套筒2隨水位變化沿著樁軸1上下移動,并帶動浮箱3一起升降。套筒2應滿足剛度和強度需要,當需要加強時,密封的空箱內可設置若干道加筋板10。參閱圖4及圖5所示,套筒2上部設置圓亭9及環形座椅8,套筒臨岸一側連接滑動式人行橋6,當需要大致平衡橋的重量時,套筒2內可以設置配重,宜采用預制混凝土塊,布置于套筒箱體內,每塊需要有不少于三個連接點穩定連接于套筒箱體的底板。
套筒2頂面于墻板的合適位置處設置一個進人孔7,尺寸700mm×700mm;進人孔7處于套筒箱體壁上設置鋼爬梯至箱底。套筒頂面臨水側設置欄桿。
(4)滑塊4。樁軸1與套筒2之間配置不少于兩個滑塊,以構成套筒2與樁軸1間的滑動摩擦。以四個滑塊4為宜,均勻且對稱布置,滑塊4材質和尺寸根據需要確定,優選硬橡膠滑塊。滑塊4與樁軸1接觸面的形狀與樁軸外形匹配,滑塊4安裝于不銹鋼U形卡槽內,卡槽焊接于套筒2內側。
(5)圓亭9及圓亭支架。圓亭9與套筒2同步升降,為親水平臺上的一個亭。圓亭支架由立柱和梁系組成,其作用是支撐圓亭的環形屋面;立柱由鋼材制作,焊接固定于內筒頂部,與套筒同步升降。亭屋面處設置圓形環置于立柱頂端,圓形環尺寸、內置滑塊均與套筒一致。
(6)環形座椅8。該座椅環繞樁軸1布置,固定于套筒2頂面。
(7)至少兩個浮箱3。浮箱3為周邊密封的空心箱體,鋼材制作或鋼筋網混凝土預制。浮箱3寬度與套筒2一致,頂面一側設置不少于兩個簡支鉸5與套筒鉸接。浮箱3的頂面臨水側設置欄桿,浮箱頂面于墻板的合適位置處設置進人孔7。浮箱頂高程應考慮波浪爬高和安全超高,至少應高出水面0.2m;浮箱平面尺寸由平臺要求確定,浮箱高度根據所需要的浮力計算確定,浮箱尚應滿足剛度和強度需要,當需要加強時,密封的空箱內可設置若干道加筋板。
兩個浮箱3均與套筒2采用鉸接,有效地化解了平臺上荷載不平衡造成的力矩和剪力。因與套筒段鉸接約束自由飄浮,由套筒2帶動而隨水位升降。浮箱3與套筒2頂面應在同一高程,浮箱隨水位變化,由套筒2帶動一起沿著樁軸1上下移動。
浮箱底部對接套筒的側面同樣設置有滑塊4,厚度比套筒浮箱對接縫小2~3mm,其作用是防止浮箱與套筒直接碰撞,具有減緩撞擊作用,布置個數不少于2個。
(8)簡支鉸5。簡支鉸5為承插式,其作用是連接套筒2和浮箱3。參閱圖6、圖7及圖8所示,簡支鉸5的一半為留有螺栓孔的插頭51,另一半為留有螺栓孔的凹形槽52,插頭51插入凹形槽52后,將螺栓穿過螺栓孔并旋緊螺母形成簡支鉸5。簡支鉸5的尺寸和數量由計算確定,一般沿套筒2與浮箱3對接處不少于2個,對稱布置。
(9)滑動式人行橋6。滑動式人行橋6為梁板式結構,作為陸上與浮式親水平臺的通道,寬度根據需要確定,一般為1.0~1.5m。滑動式人行橋6一端與岸邊的混凝土基座采用簡支鉸5鉸接,另一端設有滾輪61可沿著套筒2頂面滑動,與套筒一起隨著水位升降,在不同的水位時,始終保持著陸上與親水平臺的交通。滑動式人行橋6兩邊設置欄桿。
本實用新型浮動式親水平臺結構按照設計布置于岸邊的水域中,單根或二根樁軸1保證了平臺的穩定,套筒2和浮箱3為平臺提供浮力,套筒2和浮箱3連為一體,套筒2為浮箱3提供了支座,利用水的浮力隨水位升降,無須提供動力;從而構成了浮動式親水平臺結構,為人們休閑提供了適宜的場所。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實現的技術手段、創作特征、達成目的與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步驟進一步闡述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方法:
(1)按設計尺寸,工廠制作套筒2,套筒內側設置不少于兩層滑塊4,U型槽焊接于套筒的內壁,頂面預留進人孔7。
(2)按設計尺寸,工廠制作套浮箱3,周邊密封的空心結構,頂面預留進人孔7。
(3)按設計尺寸,工廠制作滑動式人行橋6。
(4)現場按照親水平臺的平面位置,首先水上沉樁,保證樁軸1的垂直度。
(5)套筒2運至現場后,將套筒2從樁軸1的頂端套下,放置于水面。
(6)浮箱3運至現場后,放置于水面,將浮箱3與套筒2現場連接為一體,完成組裝。
(7)安裝立柱及圓亭9的屋面結構,安裝環形座椅8。
(8)滑動式人行橋6運至現場后,做好浮橋與岸上基座的鉸接,另一端放置于套筒頂面。
(9)樁軸1頂端安裝避雷器11。
(10)整體安裝完畢,套筒2如果受力嚴重不平衡,可以在套筒內采用配重予以大致調整。
上述實施例僅例示性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術的人士皆可在不違背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疇下,對上述實施例進行修飾或改變。因此,舉凡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與技術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飾或改變,仍應由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所涵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