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后澆帶處理結構,尤其涉及一種帶有后澆帶的不同厚度筏板地下結構。
背景技術:
越來越多的建筑地庫在施工過程中需設置后澆帶,防止因混凝土在澆筑過程中出現溫度變化從而引起收縮裂縫,進而導致后期使用過程中出現滲水。傳統的后澆帶做法,其對后澆帶兩側混凝土板厚相同的情況具有良好的適用性。但若后澆帶兩側板厚相差較大時,如高層建筑單體與大地庫間的沉降后澆帶,若按傳統做法施工,會導致筏板底模板造型復雜和混凝土用量大幅增加,形成較大的浪費。同時后澆帶出的防水處理結構需要特別處理。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克服了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結構簡單的帶有后澆帶的不同厚度筏板地下結構。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帶有后澆帶的不同厚度筏板地下結構,包括:底部的墊層,以及設置在墊層上方的第一筏板和第二筏板,其特征在于,第一筏板下方對應的墊層豎向標高小于第二筏板下方對應的墊層豎向標高,為了保持第一筏板和第二筏板頂面處于同一水平面,第一筏板的厚度大于第二筏板厚度,第一筏板和第二筏板之間還設置有后澆槽,第一筏板和第二筏板內均設置配筋,兩處所述配筋在所述后澆槽處相對設置,一止水帶兩側邊分別嵌入兩所述配筋內,所述后澆槽內澆筑有后澆帶。
優選的,所述止水帶為板狀結構的橡膠止水帶或者為板狀結構的止水鋼板。
優選的,兩處所述配筋之間的間隙內填充有填縫材料。
優選的,所述后澆帶水平寬度為80-100cm。
優選的,所述第一筏板、所述后澆帶和所述第二筏板三者頂面均處于同一水平面。
優選的,所述后澆帶位于兩所述配筋之間的間隙上方。
優選的,所述墊層、所述第一筏板、所述第二筏板和所述后澆帶均為混凝土結構。
本實用新型解決了背景技術中存在的缺陷,本實用新型具備以下有益效果:
(1)通過對不同筏板后處理后澆帶結構形式進行優化,實現施工時模板支護簡單化,施工人員易于理解及操作。同時也可節約大量混凝土材料,便于推廣。因施工簡單,也有利于保證后澆帶的施工質量。
(2)第一筏板和第二筏板先澆筑成型,帶結構穩定,沉降穩定后,再澆筑后澆帶,保證第一筏板和第二筏板接縫處能夠經受沉降和溫度變化。
(3)配筋結構保證了第一筏板與第二筏板之間結構的穩定。同時配筋可以固定止水帶,保證第一筏板、第二筏板和后澆帶三者連接處具有較好的防水性,不會有滲水現象發生。填縫材料與止水板共同使用,保證了較高的防水性能。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第一筏板,2、第二筏板,3、配筋,4、后澆帶,5、墊層,6、止水帶,7、填縫材料。
具體實施方式
現在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這些附圖均為簡化的示意圖,僅以示意方式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基本結構,因此其僅顯示與本實用新型有關的構成。
如圖1所示,一種帶有后澆帶的不同厚度筏板地下結構,包括:底部的墊層5,以及設置在墊層5上方的第一筏板1和第二筏板2,第一筏板1下方對應的墊層5豎向標高小于第二筏板2下方對應的墊層5豎向標高,為了保持第一筏板1和第二筏板2頂面處于同一水平面,第一筏板1的厚度大于第二筏板2厚度,第一筏板1和第二筏板2之間還設置有后澆槽,第一筏板1和第二筏板2內均設置配筋3,兩處配筋3在后澆槽處相對設置,一止水帶6兩側邊分別嵌入兩配筋3內,后澆槽內澆筑有后澆帶4。
通過對不同筏板后處理后澆帶4結構形式進行優化,實現施工時模板支護簡單化,施工人員易于理解及操作。同時也可節約大量混凝土材料,便于推廣。因施工簡單,也有利于保證后澆帶4的施工質量。
止水帶6為板狀結構的橡膠止水帶6或者為板狀結構的止水鋼板。
第一筏板1和第二筏板2先澆筑成型,帶結構穩定,沉降穩定后,再澆筑后澆帶4,保證第一筏板1和第二筏板2接縫處能夠經受沉降和溫度變化。
后澆帶4水平寬度為80-100cm。后澆帶4位于兩配筋3之間的間隙上方。
第一筏板1、后澆帶4和第二筏板2三者頂面均處于同一水平面。
墊層5、第一筏板1、第二筏板2和后澆帶4均為混凝土結構。
配筋3結構保證了第一筏板1與第二筏板2之間結構的穩定。同時配筋3可以固定止水帶6,保證第一筏板1、第二筏板2和后澆帶4三者連接處具有較好的防水性,不會有滲水現象發生。
兩處配筋3之間的間隙內填充有填縫材料7,填縫材料7與止水板共同使用,保證了較高的防水性能。
其中圖1中的h1為第一筏板的厚度,h2為第二筏板的厚度。
以上依據本實用新型的理想實施例為啟示,通過上述的說明內容,相關人員完全可以在不偏離本項實用新型技術思想的范圍內,進行多樣的變更以及修改。本項實用新型的技術性范圍并不局限于說明書上的內容,必須要根據權利要求范圍來確定技術性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