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建筑、橋梁樁基施工輔助工具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在樁基進行混凝土澆筑過程中,鋼筋籠吊放后定位時,水平方向采用限位塊將鋼筋籠固定在樁孔內居中位置,豎直方向為保證鋼筋籠頂標高滿足設計要求,在鋼筋籠頂部焊接吊筋,通過調整吊筋的長度達到控制鋼筋籠頂標高的目的。現有技術中吊筋的下端與鋼筋籠直接焊接,澆筑混凝土時吊筋不回收,這種做法一方面導致吊筋制作、焊接費時費力,吊筋不可回收造成材料浪費,另一反面,澆筑混凝土時鋼筋籠上浮或下沉得不到有效控制,以致影響樁基工程鋼筋籠的質量。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樁基鋼筋籠活動吊筋,其在樁基施工完成后,可與鋼筋籠拆卸分離,能夠重復使用,減少浪費,節約施工成本,并能有效的控制鋼筋籠的上浮或下沉,操作方便。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所采取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樁基鋼筋籠活動吊筋,包括上吊桿、下吊桿、連接套管、U型卡板和插桿,所述上吊桿的上端焊接有吊環;所述連接套管的上下兩端分別與上吊桿的下端和下吊桿的上端通過螺紋連接;所述U型卡板固定在所述下吊桿的下端,且U型卡板的開口朝向側方;在U型卡板的上板和下板上設有對應的螺紋孔,所述插桿的下端設有外螺紋,所述插桿的下端與上板和下板上對應的螺紋孔配合連接,鋼筋籠頂部的加強箍筋被卡套在U型卡板與插桿組成的封閉空間內。
作為優選,所述連接套管至少設有兩種長度,根據鋼筋籠的頂標高,選擇適合的長度。
作為優選,所述插桿的頂端設有手柄。
作為優選,所述U型卡板與所述下吊桿的下端焊接連接。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所產生的有益效果在于:現有技術中吊筋的下端與鋼筋籠直接焊接,澆筑混凝土時吊筋不回收,這種做法一方面導致吊筋制作、焊接費時費力,吊筋不可回收造成材料浪費,另一反面,澆筑混凝土時鋼筋籠上浮或下沉得不到有效控制,以致影響樁基工程鋼筋籠的質量。本實用新型在樁基施工完成后,將插桿從U型卡板的螺栓孔中擰出,活動吊筋整體便可與鋼筋籠分離,實現吊筋整體與鋼筋籠的拆卸分離,使得吊筋能夠重復使用,減少浪費,節約施工成本,并能有效的控制鋼筋籠的上浮或下沉,操作方便。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各圖號名稱為:1—吊環,2—上吊桿,3—連接套管,4—下吊桿,5—U型卡板,5-1—上板,5-2—下板,6—加強箍筋,7—插桿,8—手柄。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及一個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上吊桿2、下吊桿4、連接套管3、U型卡板5和插桿7,所述上吊桿2的上端焊接有吊環1;所述連接套管3的上下兩端分別設有內螺紋,所述上吊桿2的下端和下吊桿4的上端分別設有對應的外螺紋,所述連接套管3的上下兩端分別與上吊桿2的下端和下吊桿4的上端通過螺紋連接;所述U型卡板5固定在所述下吊桿4的下端,且U型卡板5的開口朝向側方;在U型卡板5的上板5-1和下板5-2上設有對應的螺紋孔,所述插桿7的下端設有外螺紋,所述插桿7的下端與上板5-1和下板5-2上對應的螺紋孔配合連接,插桿7從上至下依次擰入上板5-1和下板5-2的螺紋孔中,鋼筋籠頂部的加強箍筋6被卡套在U型卡板5與插桿7組成的封閉空間內。
上述結構的使用過程為:首先,將上吊桿2和下吊桿4分別與連接套管3的上下兩端連接;然后,將鋼筋籠頂部的加強箍筋6伸入所述的U型卡板的U型槽內;接著,將插桿7的帶外螺紋的下端依次擰入上板5-1和下板5-2的螺紋孔內,將加強箍筋封閉在U型卡板5與插桿7組成的封閉空間內。樁基澆筑完成后,即可將插桿7從上板5-1和下板5-2的螺紋孔中擰出,從而可以將吊筋整體取出。
上述結構的有益效果在于:在樁基施工完成后,可與鋼筋籠拆卸分離,能夠重復使用,減少浪費,節約施工成本,并能有效的控制鋼筋籠的上浮或下沉,操作方便。
進一步的,所述連接套管3至少設有兩種長度,根據鋼筋籠的頂標高,選擇合適的長度。上述結構設計,能夠通過選取適合長度的連接套管3來適應不同頂標高的鋼筋籠施工,適應性、實用性更強,更方便。
進一步的,所述插桿7的頂端設有手柄8。可以方便擰接,更加方便、省力。
進一步的,所述U型卡板5與所述下吊桿4的下端焊接連接。連接更加結實、可靠。
本文中應用了具體個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及實施方式進行了闡述,以上實施例的說明只是用于幫助理解本實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若干改進和修飾,這些改進和修飾也落入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