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技術檢測裝置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預制管樁孔內成像裝置。
技術背景
預制管樁在沉樁時,過大的壓樁力(夾持力)易將管樁樁身夾破夾碎,或使管樁出現縱向裂縫。低應變反射波法應用在預制管樁的樁身完整性的檢測判定上,給樁基施工的質量監控帶來了極大的方便,既經濟又實用,但是它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和判定盲區,往往給檢測人員在判定樁身完整性時造成結論與實際不符,甚至給工程安全留下隱患。預制管樁孔內成像裝置可與低應變檢測裝置配合使用,將大大提高管樁缺陷檢測的正確率。
預制管樁的缺陷包含裂縫、接樁質量等。預制管樁孔內成像裝置可樁身定點拍攝,根據裂縫開展寬度、接樁面緊密程度對樁身完整性進行半定量、定量分析和類別判別,彌補低應變檢測的不能精確測量裂縫寬度、接樁質量的缺點。
而現有孔內成像裝置具有不能全景拍攝的缺陷,不利于樁身內部全貌的檢測。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管樁孔內成像裝置不能全景拍攝的缺陷。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檢測預制管樁完整性的孔中成像裝置,包括攝像頭、深度測量繩和支撐架;所述的支撐架的支撐架主體的頂部固定有連接桿,所述的深度測量繩一端與連接桿相接;支撐架主體周向連接有若干條徑向延伸的支撐桿,每條支撐桿末端通過彈簧連接有輪子;所述的攝像頭安裝于支撐架下方,且與計算機通信連接。通過在支撐架頂部安裝連接桿,使得支撐架整體的重心在下部,攝像頭在上升和下降的過程中始終平穩保持水平狀態,方便獲得攝像的結果。所述的支撐桿為具有直線伸縮功能的伸縮桿。支撐桿可長短伸縮時,整體調試后可使得三個支撐頂端的三個輪子與管樁內壁接觸,限制整個支撐架的水平旋轉,為攝像頭的成像創造平穩的條件。彈簧可以使輪子在上升或下降的過程中保持接觸管樁內壁的同時通過障礙(裂縫、凸起等)。
作為優選,所述的攝像頭自身或通過旋轉裝置可實現成像視角的旋轉,用于對其所處的預制管樁斷面處進行全景成像。由此,通過深度測量繩的升降功能和攝像頭自身的水平旋轉功能,可對管內情況進行全方位的全景成像。
作為優選,所述的攝像頭帶有照明設備,以更清晰的反映內部影像。
作為優選,所述的支撐桿共3條,相互之間呈120°角分布于支撐架主體的外周上,三角結構可以進一步穩定支撐架上安裝的攝像頭。
作為優選,還包括轉盤、手柄和支架框,所述的轉盤固定于所述的支架框上,所述的深度測量繩一端固定于轉盤上,所述的手柄固定于轉盤上,用于轉動轉盤并調節深度測量繩的長度。相對于手動或者其他升降設備,該設計在節省成本的同時,能夠方便的進行拆卸,并最大程度保持支撐架升降的平穩性。
作為優選,所述的深度測量繩上具有深度刻度,可隨時讀取攝像頭所處的深度。
作為優選,所述的攝像頭與計算機通過無線連接,以便捷地實時傳輸數據。
作為優選,所述的連接桿可拆卸式固定于支撐架主體的頂部。
作為優選,所述的連接桿長度不小于1.2倍待測預制管樁的內徑。該長度可以保證支撐架的重心位于下方,在上下移動過程中有利于保持穩定。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裝置將旋轉攝像頭固定于支撐架上,通過支架框上的轉盤調節在樁內的深度,從而可在不同深度不同角度檢測樁的缺陷位置。通過特殊設計的支撐架,能夠很好的在管樁中保持平衡,對通過管內障礙的適應性也較高。
附圖說明
圖1是一種檢測預制管樁完整性的孔中成像裝置結構示意圖。
圖中:攝像頭1、支撐架主體2、連接桿3、支撐桿4、彈簧5、輪子6、深度測量繩7、轉盤8、手柄9和支架框10。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闡述和說明。本實用新型中各個實施方式的技術特征在沒有相互沖突的前提下,均可進行相應組合。
如圖1所示,一種檢測預制管樁完整性的孔中成像裝置,包括攝像頭1、深度測量繩7、支撐架、轉盤8、手柄9和支架框10。使用時,支架框10固定于預制管樁的上方,轉盤8固定于支架框10的橫梁上。支撐架為一個固定攝像頭,并帶動攝像頭沿管壁上下運動的裝置,其中心為圓形的支撐架主體2。支撐架主體2的頂部可拆卸式固定有連接桿3,深度測量繩7一端與連接桿3相接,另一端固定于轉盤8上。本實施例中,連接桿3的直徑為0.8m,是待測管樁內徑的1.2倍,經過測試,將其固定于支撐架上后,可以使整體的中心位于下方,沿管壁上下移動過程中能最大程度的保持穩定。支撐架主體2的圓周一圈的側壁上連接有3條沿支撐架主體2半徑方向延伸的支撐桿4,相互之間呈120°角分布于支撐架主體2的外周上。支撐桿4通過內部頂端的螺絲與支撐架2連接,支撐4外部通過彈簧5與輪子6連接。支撐桿4采用伸縮桿,具有直線伸縮功能。攝像頭1安裝于支撐架下方,且與計算機通過無線通信連接。深度測量繩7上具有深度刻度。手柄9固定于轉盤8上,通過轉動轉盤8可以調節深度測量繩7的長度,進而控制攝像頭1在管樁內部上升和下降,水平旋轉。攝像頭1可對成像視角進行水平旋轉,拍攝管樁內部全景信息。拍攝過程中可利用自帶的照明設備進行照明,以更清晰的展示內部情況。而拍攝過程中可通過測量繩7上的尺度,獲得攝像頭1在管樁內部的深度數據。計算機控制攝像頭旋轉,結合深度數據,可以獲得預制管樁內部缺陷的具體位置、大小和形狀。
基于上述裝置,利用其進行檢測的方法具體步驟如下:
首先將待檢測預制管樁內的積水排空;在管樁頂部的地面上固定支架框10,再將轉盤8固定在支架框10上;將攝像頭1固定在支撐架底部;將三條支撐桿4安裝在支撐架側邊上,并調節支撐桿4長度,使得三個輪子6剛好接觸管樁內壁;將深度測量繩7一端與連接桿3相連,另一端固定于轉盤8上;再將連接桿3固定于支撐架主體2上;完成上述裝配后,將支撐架水平放入管樁,搖動手柄9,使得攝像頭沿管壁下降或上升,通過計算機遠程控制攝像頭1旋轉,對管樁內進行全景成像。
以上所述的實施例只是本實用新型的一種較佳的方案,然其并非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有關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的情況下,還可以做出各種變化和變型。例如,支架框部分也可采用其他升降裝置進行實現,支撐桿的直線伸縮功能也可通過多段式連接桿的方式實現。因此凡采取等同替換或等效變換的方式所獲得的技術方案,均落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