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適用于松散堆積覆蓋層邊坡的暗梁式錨拉支護結構,該結構可作為提高松散堆積覆蓋層邊坡整體穩定性的新型支護結構。
背景技術:
在大型邊坡工程中常遇到深厚松散堆積覆蓋層邊坡,受限于工程樞紐布置、投資控制等原因,覆蓋層邊坡往往不能完全挖除至基巖出露且設計開挖坡比不滿足邊坡永久運行穩定要求,需采取深部錨固措施,提高此類邊坡整體穩定性。松散堆積覆蓋層邊坡中,采用錨桿及土錨釘錨固表層土體時,往往由于鉆孔機具施工方法的限制,在鉆孔過程中容易塌孔,反而造成土坡表面松散,不利于表層土體的穩定。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上述問題,提供一種適用于松散堆積覆蓋層邊坡的暗梁式錨拉支護結構,利用錨索與混凝土護板結合組成錨拉板提高土坡深層穩定性,采用暗梁結構代替傳統的錨桿(筋)提高混凝土與表層土體的結合強度,從而達到有效提高土坡整體穩定性的效果,且節省投資,可推廣至所有松散土質邊坡的支護措施。
本實用新型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適用于松散堆積覆蓋層邊坡的暗梁式錨拉支護結構,包括設置在基覆界面上部的松散堆積覆蓋層邊坡,基覆界面上部留有20~40m左右的松散堆積覆蓋層邊坡,由于工程布置限制,邊坡開挖坡比陡于穩定邊坡;所述支護結構包括沿所述松散堆積覆蓋層開挖邊坡(1)的表面采用人工槽開挖形成的相互交錯的縱橫暗梁(2),土坡表層采用人工開挖,形成縱橫交錯的梯形暗梁,增加貼坡混凝土與土坡結合表層穩定性;所述縱橫暗梁(2)的交錯節點處設置預應力錨索(4),所述預應力錨索(4)伸入所述松散堆積覆蓋層邊坡內,所述開挖邊坡(1)在所述縱橫暗梁(2)外側還設有錨拉板(3),所述錨拉板(3)的混凝土與所述縱橫暗梁(2)的混凝土同時澆筑形成整體,采用錨索+混凝土貼坡組合形成錨拉板結構,錨索布置在梯形暗梁節點處,錨固端錨入完整基巖深10m。
在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的同時,本實用新型還可以采用或者組合采用以下進一步的技術方案:
所述縱橫暗梁(2)間距根據預應力錨索(4)數量平均分布。
所述縱橫暗梁(2)的截面為梯形,所述縱橫暗梁(2)的梯形頂面寬度為30cm,且平行于覆蓋層開挖邊坡(1),所述縱橫暗梁(2)的梯形開挖深度30cm,所述縱橫暗梁(2)的梯形側邊與頂面的夾角45°。
所述錨拉板(3)的混凝土厚度為80cm。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通過錨索+混凝土貼坡組合形成的錨拉板結構,提高邊坡的整體穩定性,并將松散堆積覆蓋層邊坡封閉,避免風吹雨淋對坡面的破壞和水土流失;
2、利用暗梁與錨拉板的結合,可保證貼坡混凝土與土坡結合表層穩定性,代替傳統工程處理的錨桿或土錨釘等措施,節省了大量的土坡表層錨桿工程量,節省投資。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剖面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平面展示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暗梁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3所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適用于松散堆積覆蓋層邊坡的暗梁式錨拉支護結構,包括設置在基覆界面上部的松散堆積覆蓋層邊坡,基覆界面上部留有20~40m左右的松散堆積覆蓋層邊坡,由于工程布置限制,邊坡開挖坡比陡于穩定邊坡;所述支護結構包括沿所述松散堆積覆蓋層開挖邊坡1的表面采用人工槽開挖形成的相互交錯的縱橫暗梁2,土坡表層采用人工開挖,形成縱橫交錯的梯形暗梁,增加貼坡混凝土與土坡結合表層穩定性;所述縱橫暗梁2的交錯節點處設置預應力錨索4,所述預應力錨索4伸入所述松散堆積覆蓋層邊坡內,所述開挖邊坡1在所述縱橫暗梁2外側還設有錨拉板3,所述錨拉板3的混凝土與所述縱橫暗梁2的混凝土同時澆筑形成整體,采用錨索+混凝土貼坡組合形成錨拉板結構,錨索布置在梯形暗梁節點處,錨固端錨入完整基巖深10m。
所述縱橫暗梁2間距根據預應力錨索4數量平均分布。
所述縱橫暗梁2的截面為梯形,所述縱橫暗梁2的梯形頂面寬度為30cm,且平行于覆蓋層開挖邊坡1,所述縱橫暗梁2的梯形開挖深度30cm,所述縱橫暗梁2的梯形側邊與頂面的夾角45°。
所述錨拉板3的混凝土厚度為80cm。
在本實用新型的支護結構上游和下游分別設有平面坡道,所述下游的平面坡道與錨拉板3的連接處設有排水溝。
本實施例在松散堆積覆蓋層開挖邊坡1實施,所述暗梁2、錨拉板3、預應力錨索4。具體實施方法包括:
1.1、對覆蓋層開挖邊坡1的坡面進行縱橫暗梁2基礎的槽挖,縱橫暗梁2相交處為預應力錨索4鉆孔布置位置。
1.2、根據預應力錨索4布置位置,采取跟管鉆孔成孔方法在坡面鉆孔,跟管至基覆界面停止,繼續鉆孔至預應力錨索4設計深度或深入完整基巖深度大于10m,下索后拔出跟管,孔口預留導向鋼管,對預應力錨索4錨固端進行灌漿。
1.3、澆筑錨拉板3及縱橫暗梁2混凝土,7天后拆模,在錨拉板3表面對錨索節點部位混凝土進行鑿毛處理后澆筑錨墩混凝土。
1.4、28天后,對預應力錨索進行張拉、封孔回填灌漿和外錨頭保護等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