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建筑基坑支護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砂石圓礫土層基坑雙層鋼花管支護結構。
背景技術:
土體的抗剪強度較低,抗拉強度幾乎可以忽略,但土體具有一定的結構整體性,在基坑開挖時,可存在使邊坡保持直立的臨界高度,但在超過這個深度或有地面超載時將會發生突發性的整體破壞。一般護坡措施均基于支擋護坡的被動制約機制,以擋土結構承受其后的土體側壓力,防止土體整體穩定性破壞。土釘墻技術則是在土體內放置一定長度和分布密度的土釘體與土共同作用,彌補土體自身強度的不足。因此通過以增強邊坡土體自身穩定性的主動制約機制為基礎的復合土體。不僅有效地提高了土體的整體剛度,彌補了土體抗拉、抗剪強度低的弱點。通過相互作用、土體自身結構強度潛力得到充分發揮,改變了邊坡變形和破壞的性狀,顯著提高了整體穩定性,更重要的是土釘墻受荷載過程中不會發生素土邊坡那樣的突發性塌滑,土釘墻不僅延遲塑性變形發展階段,而且具有明顯的漸進性變形和開裂破壞,不會發生整體性塌滑。
現有技術中,土釘墻施工的弊端越來越多,其不適用于不易成孔的土層,特別是砂石圓礫土層,其次,其打入土體過程中外圍成孔,土釘在孔內的穩定性不高,易發生晃動,造成整體支護結構牢固度受影響。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砂石圓礫土層基坑雙層鋼花管支護結構,以避免土釘墻支護施工不適用于不易成孔的土層、且打入土體過程中外圍成孔、易發生晃動造成整體支護結構牢固度受影響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砂石圓礫土層基坑雙層鋼花管支護結構,包括覆蓋坡面的鋼筋網以及打入土層內的鋼管,所述鋼管露在土層外的一端通過骨架鋼筋與鋼筋網固定連接,且外圍設噴射砼,其特征在于,所述鋼管為雙層管,包括外層鋼管和內層鋼管,所述外層鋼管的內徑與內層鋼管的外徑相適應;所述外層鋼管為鋼花管,其端部帶有便于鉆孔的尖頭,靠近尖頭一端的壁面上開有注漿孔;所述鋼管打入土層內后,抽出內層鋼管并向外層鋼管注漿,注漿水泥充滿外層鋼管并從注漿孔進入外層鋼管外圍。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技術方案,所述內層鋼管露在外層鋼管外的一端焊接有一對在鋼管打入土層后用于抽出內層鋼管的L形拉手。
進一步優選的,所述鋼筋網為雙層雙向鋼筋網。
進一步優選的,所述注漿水泥的漿體材料為P.S.A 32.5水泥,水灰比為0.45~0.50。
進一步優選的,所述注漿孔的直徑范圍為6~10mm,其沿外層鋼管的中軸線方向成列排布,同列相鄰注漿孔之間距離為500mm,垂直外層鋼管的中軸線方向呈螺旋排列。
本實用新型砂石圓礫土層基坑雙層鋼花管支護結構,相對于現有技術而言,具有如下技術優點:
1、設計科學合理,采用鋼花管代替土釘,鋼花管內部和外側均充滿注漿水泥,使鋼花管與土層緊密連接成為一體,適用于不易成孔的土層,特別是砂石圓礫土層;
2、鋼花管內部在澆水泥前設有內層不帶孔鋼管,避免打入土層過程中沙礫顆粒從注漿孔中進入鋼花管中,無需清孔工序;施工時用氣錘將雙層管一起打入土體,深入土體的設計深度比錨桿淺,施工簡單,效果好。
附圖說明
通過結合以下附圖所作的詳細描述,本實用新型的上述和/或其他方面和優點將變得更清楚和更容易理解,這些附圖只是示意性的,并不限制本實用新型,其中:
圖1為本實用新型涉及的砂石圓礫土層基坑雙層鋼花管支護結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涉及的雙層管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2中1-1截面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涉及的外層鋼管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涉及的內層鋼管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中,各標號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附圖標記:1-外層鋼管、2-內層鋼管、3-注漿孔、4-注漿水泥、5-噴射砼、6-骨架鋼筋、7-鋼筋網、8-鋼筋拉手。
具體實施方式
在下文中,將參照附圖描述本實用新型的砂石圓礫土層基坑雙層鋼花管支護結構的實施例。
在此記載的實施例為本實用新型的特定的具體實施方式,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構思,均是解釋性和示例性的,不應解釋為對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及本實用新型范圍的限制。除在此記載的實施例外,本領域技術人員還能夠基于本申請權利要求書和說明書所公開的內容采用顯而易見的其它技術方案,這些技術方案包括采用對在此記載的實施例的做出任何顯而易見的替換和修改的技術方案。
本說明書的附圖為示意圖,輔助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構思,示意性地表示各部分的形狀及其相互關系。請注意,為了便于清楚地表現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各部件的結構,各附圖之間并未按照相同的比例繪制。相同的參考標記用于表示相同的部分。
本實用新型砂石圓礫土層基坑雙層鋼花管支護結構,如圖1所示,包括覆蓋坡面的鋼筋網7以及打入土層內的鋼管,所述鋼管露在土層外的一端通過骨架鋼筋6與鋼筋網7固定連接,且外圍設80mm厚噴射砼5,骨架鋼筋6為φ14筋,所述鋼筋網7為φ8@200雙層雙向鋼筋網,如圖2,所述鋼管為雙層管,包括外層鋼管1和內層鋼管2,所述外層鋼管1的內徑與內層鋼管2的外徑相適應,外層鋼管1的直徑*壁厚為48mm*3.5mm,內層鋼管2的直徑*壁厚為45mm*3.5mm,如圖3和圖5,所述內層鋼管2露在外層鋼管1外的一端焊接有一對在鋼管打入土層后用于抽出內層鋼管2的L形拉手8;如圖4,所述外層鋼管1為鋼花管,其端部帶有便于鉆孔的尖頭,靠近尖頭一端的壁面上開有注漿孔3,所述注漿孔3的直徑范圍為6~10mm,其沿外層鋼管1的中軸線方向成列排布,同列相鄰注漿孔3之間距離為500mm,垂直外層鋼管1的中軸線方向呈螺旋排列。
所述內層鋼管2插入鋼管外層鋼管1內,一直插入到其底部的尖頭上方,用氣錘將雙層管一起打入土體,打入土層內后,抽出內層鋼管2,并向外層鋼管1內注漿,注漿水泥4充滿外層鋼管1后,繼續注漿,使注漿水泥4從注漿孔3進入外層鋼管1的外圍孔內,包裹外層鋼管1,直至從外層鋼管1端部外側溢出后結束注漿。所述注漿水泥4的漿體材料為P.S.A 32.5水泥,水灰比為0.45~0.50。雙層管深入土體的設計深度比錨桿淺,成孔后將內層鋼管抽出,有效避免了施工過程中沙礫顆粒從注漿孔中進入鋼花管中,無需清孔工序,一次完成,節省材料,施工簡單,效果好。
上述披露的各技術特征并不限于已披露的與其它特征的組合,本領域技術人員還可根據發明之目的進行各技術特征之間的其它組合,以實現本實用新型之目的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