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土木工程深基坑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蓋挖法頂板節點結構。
背景技術:
隨著城市空間密集度的不斷增加和道路交通的日益繁忙,市政及民用工程深基坑的施工難度和要求也越來越大,蓋挖法的應用也越來越廣。頂板及圍護結構節點的處理是蓋挖法施工的重難點,現有頂板節點多是在圍護結構中預埋鋼筋接駁器,后期施作頂板時將頂板鋼筋與圍護結構相連。該節點對施工水平要求很高,特別是對于灌注樁,鋼筋接駁器預埋位置對頂板結構的施工至關重要,現有施工工藝對于鋼筋接駁器的預埋較難精確定位,先期預埋接駁器通常在后期頂板施工過程中無法使用,只能通過植筋等方式解決,施工效果較差。同時,現有頂板節點會在側墻和頂板節點處留下施工縫,節點處應力集中,施工縫的存在影響結構受力,并且對結構的抗滲防水不利,為后期使用留下隱患。另一種處理方式是將頂板以上圍護結構全鑿除,另外施工支護結構作為頂板以上土體的支擋構件,增加了臨時性投入及其余施工工序,工程投資及工期均增加。因此,現有蓋挖法頂板節點結構的適應性和經濟性難以滿足日益復雜的周邊環境需求。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之處,而提供一種蓋挖法頂板節點結構。它通過鑿除部分豎向支擋結構作為施作頂板的支座,簡化了施工工藝,縮短了施工工期,保證了施工質量。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通過如下措施來達到的:一種蓋挖法頂板節點結構,其特征在于:沿基坑兩側側壁各施作有一排豎向支擋結構,所述豎向支擋結構的上部呈階梯型,頂板的兩端澆筑在豎向支擋結構的階梯處。
進一步地,所述豎向支擋結構內豎直設置有相互平行的第一排支擋結構鋼筋和第二排支擋結構鋼筋,第一排支擋結構鋼筋的長度長于第二排支擋結構鋼筋,第二排支擋結構鋼筋上方的部分素混凝土被鑿除。
進一步地,所述豎向支擋結構旁施作有側墻,所述頂板的下表面與側墻頂部對應處設置有支撐凸臺。
進一步地,所述頂板的頂縱梁處均施作有一排間隔設置的中間立柱,所述頂板內設置有兩排頂板鋼筋,兩排頂板鋼筋的端部均垂直彎折,每個頂板鋼筋的垂直彎折部均朝相對應的另一個頂板鋼筋延伸,兩個相對應的頂板鋼筋的垂直彎折部相互錯開。
進一步地,所述豎向支擋結構為地下連續墻或灌注樁。
本實用新型的優點為:本實用新型通過鑿除部分豎向支擋結構作為施作頂板的支點,無需在豎向支擋結構中預埋鋼筋接駁器,簡化了施工工藝,縮短了施工工期,保證了施工質量。其次,本實用新型在側墻及頂板相交處無施工縫,能夠提高結構的整體性,進而提高結構受力性能的和抗滲防水性能。同時,本實用新型利用既有豎向支擋結構作為頂板以上土體的支擋結構,無需另外施作支擋結構,工序簡單,經濟性好。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施作豎向支擋結構和中間立柱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第一次開挖土方和鑿除部分豎向支擋結構的結構示意圖,其中虛線部分示出了被鑿除豎向支擋結構。
圖中,1—豎向支擋結構,2—頂板,3—被鑿除豎向支擋結構,4—中間立柱,5—頂板鋼筋,6.1—第一排支擋結構鋼筋,6.2—第二排支擋結構鋼筋,7—第一次開挖土方,8—側墻,9—支撐凸臺。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情況,但它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定,僅做舉例而已。同時通過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將變得更加清楚和容易理解。
如圖1、圖2、圖3所示,一種蓋挖法頂板節點結構,沿基坑兩側側壁各施作有一排豎向支擋結構1,豎向支擋結構1的上部呈階梯型,頂板2的兩端澆筑在豎向支擋結構1的階梯處,豎向支擋結構1為地下連續墻或灌注樁。如圖3所示,虛線部分為被鑿除豎向支擋結構3,開挖第一次開挖土方7后,鑿除部分豎向支擋結構1,使得豎向支擋結構1的上部呈階梯型,被鑿除豎向支擋結構3的橫截面為矩形。
其中,豎向支擋結構1內豎直設置有相互平行的第一排支擋結構鋼筋6.1和第二排支擋結構鋼筋6.2,第一排支擋結構鋼筋6.1的長度長于第二排支擋結構鋼筋6.2,第二排支擋結構鋼筋6.2上方的部分素混凝土被鑿除。所述豎向支擋結構1旁施作有側墻8,所述頂板2的下表面與側墻8頂部對應處設置有支撐凸臺9。
其中,所述頂板2的頂縱梁處均施作有一排間隔設置的中間立柱4,見圖2。所述頂板2內設置有兩排頂板鋼筋5,兩排頂板鋼筋5的端部均垂直彎折,每個頂板鋼筋5的垂直彎折部均朝相對應的另一個頂板鋼筋5延伸,兩個相對應的頂板鋼筋5的垂直彎折部相互錯開。
如圖1、圖2、圖3所示,一種用于蓋挖法頂板節點結構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工序:
1)根據基坑支護計算分析豎向支擋結構1的受力情況,計算確定豎向支擋結構1的尺寸及配筋,然后,施作豎向支擋結構1,在施作豎向支擋結構1的同時,通過基坑支護計算分析中間立柱4的受力情況,計算確定中間立柱4的尺寸及配筋,然后施作基坑內的中間立柱4,見圖2;
2)進行基坑內第一次開挖土方7,見圖3;
3)鑿除部分豎向支擋結構1作為施作頂板2的支座,被鑿除豎向支擋結構3的厚度不小于300mm,保留的豎向支擋結構1的厚度滿足作為頂板2腋角以上土體支擋結構的支護要求。
4)根據覆土及上部行車荷載分析計算頂板2的受力情況,計算確定頂板2的尺寸及配筋,施作頂板2之前在兩側豎向支擋結構1旁的基坑土方處挖槽,用于施作支撐凸臺9,槽和頂板2一起澆筑;
5)回填覆土,恢復路面。
在實際施工中,被鑿除豎向支擋結構3的厚度根據計算確定,被鑿除豎向支擋結構3的厚度只要滿足頂板2支座寬度要求即可,應盡量保留較多的豎向支擋結構1以滿足土體支擋結構的支護要求。第一步土方開挖7前應根據基坑地質條件及周邊環境進行計算,必要時可在基坑中設置臨時支撐。上述施工工序完成后,采用順作或逆作的方式向下開挖基坑,根據基坑地質條件、周邊環境條件、地下室結構形式等因素進行計算分析,進行架設支撐,然后開挖至基底,并完成主體結構施工。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精神和原則之內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