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井蓋,尤其是涉及一種在帶有安裝基礎且在安裝基礎內插裝有加強件的安裝基礎內帶有加強件的井蓋。
背景技術:
目前,為了能夠使井蓋安裝及維修的方便、快捷,現有技術將井蓋的內緣和外緣設計為向下延伸以分別形成內筒體和外筒體,在內筒體和外筒體之間澆筑一厚度與內筒體和外筒體高度相等的混泥土,從而內筒體、外筒體以及澆筑在內筒體和外筒體之間的混泥土構成安裝基礎,設置有安裝基礎的井蓋在安裝過程中可以整體的吊起和放置,使井蓋在安裝過程和維修過程中不宜被損壞,且安裝方便,便捷,不需要預先設置支撐基礎。
但以上帶有安裝基礎的井蓋的安裝基礎抗壓實度不強,車輛經過井蓋時,壓力主要集中在井蓋周邊,從而易造成井蓋周邊塌陷,使得井蓋易松動,甚至導致井蓋脫落,給行人和車輛造成危害。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為了解決現有井蓋安裝基礎抗壓實度不強的問題,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安裝基礎內帶有加強件的井蓋,該井蓋抗壓能力強,能夠降低井蓋周邊的受壓,從而解決井蓋周邊塌陷的問題,使井蓋在安裝后不易松動,延遲井蓋安裝好以后的使用壽命。
為了實現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安裝基礎內帶有加強件的井蓋,包括設置有通孔的井圈、蓋體、安裝基礎和若干加強件,所述蓋體蓋合在所述井圈的通孔上,所述安裝基礎固定設置在所述井圈的下表面,所述加強件插裝于所述安裝基礎內。
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通過在井蓋安裝基礎內插裝加強件,從而增強了安裝基礎的抗壓能力,當車輛經過井蓋時,其壓力分布在井蓋本體和井蓋周邊,降低了井蓋周邊的受壓程度,解決了井蓋周邊易塌陷的問題,使得井蓋安裝后不易松動,延遲了井蓋安裝好以后的使用壽命。
具體的,本實用新型所述加強件從所述安裝基礎的底部插入。保證了安裝基礎與井坑墊層之間連接,更好地加強了井蓋的抗壓能力。
為了能夠進一步地加強井蓋的抗壓能力,本實用新型所作的改進是所述加強件的底端端面與所述安裝基礎的下表面對齊,相鄰加強件的底端端面之間通過第一連接件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連接件的數量大于1。
具體的,本實用新型所述加強件從所述安裝基礎的側面插入。增強了安裝基礎與井坑側面內壁之間的連接,能夠更好地降低井蓋周邊的受力,更好地解決了井蓋周邊塌陷的問題。
進一步地,所述加強件的一端端面與所述安裝基礎的側面對齊,相鄰加強件與所述安裝基礎側面對齊的一端端面之間通過第二連接件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的第二連接件的數量大于1。
進一步地,所述加強件等間距的插入所述安裝基礎內。
與現有井蓋相比,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井蓋增強了安裝基礎的抗壓能力,降低了井蓋周邊的受壓程度,解決了井蓋周邊易塌陷的問題,使得井蓋安裝后不易松動,延遲了井蓋安裝好以后的使用壽命,且抗壓能力強。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所記載的加強件插裝在安裝基礎內的一種實施例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所記載的加強件插裝在安裝基礎內的另一種實施例結構示意圖;
圖中:1-井蓋,2-蓋體,3-安裝基礎,4-加強件,5-第一連接件,6-第二連接件。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的描述。
參照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能夠降低井蓋周邊受力,從而解決了現有井蓋周邊易塌陷問題的安裝基礎內帶有加強件的井蓋,該井蓋包括設置有通孔的井圈1、蓋體2、安裝基礎3和若干加強件4,所述蓋體2蓋合在所述井圈1的通孔上,所述安裝基礎3固定設置在所述井圈1的下表面,所述加強件4插裝于所述安裝基礎3內。
本申請所記載的加強件4可以從安裝基礎3的底部插入,也可以從安裝基礎的側面插入,也可以從其它位置插入。
當加強件4從安裝基礎3的底部插入時,所述加強件4的底端端面與所述安裝基礎3的下表面對齊,既增強了安裝基礎的抗壓能力,又使得安裝基礎下表面平整,能夠更好地與井坑墊層之間的接觸連接;此外,相鄰加強件4的底端端面之間通過第一連接件5連接,如圖2所示。通過第一連接件在安裝基礎的下表面形成一加強環,從而加強了安裝基礎與井坑墊層之間的連接。其中所記載的第一連接5的數量至少為1,能夠進一步地加強井蓋的抗壓能力。
當加強件4從安裝基礎3的側面插入時,所述加強件4的一端端面與所述安裝基礎3的側面對齊,在增強了安裝基礎的抗壓能力的基礎上,保證了安裝基礎側面的平整性,使其與井坑側面內壁能夠更好地接觸連接;此外,相鄰加強件4與所述安裝基礎3側面對齊的一端端面之間通過第二連接件6連接,如圖3所示。通過第二連接件6將安裝基礎側面箍住,增強了井蓋的抗壓能力。其中,第二連接件6的數量至少為1,增強了安裝基礎與井坑側面之間的連接,增強了井蓋的穩定性。
本申請所記載的加強件4可以不等間距的插入安裝基礎內,但最好是等距插入安裝基礎內,使其受力均勻。
本申請所記載的第一連接件和/或第二連接件可以采用任何一種金屬件,如采用鋼筋,其連接部采用焊接方式連接,使其更牢固。
本申請所記載的井圈1可以是圓形的,也可以是方形,還可以是其它多邊形形狀。而井圈1上所開設的通孔可以與井圈的形狀一致,也可以與井圈的形狀不一致,如井圈1為圓形,而通孔則可以為方形或圓形,所記載的蓋體2的形狀則與通孔的形狀相匹配。
本實用技術方案不局限于上述實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實用新型啟示下都可得出其 他各種形式的產品,但不論在其形狀或結構上作任何變化,凡是具有與本申請相同或相近似的技術方案,均落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